人教版九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 教案(2份打包,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三单元 12 词四首 教案(2份打包,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26 22:25:10

文档简介

课 时 计 划

课题 12 词四首——渔家傲 秋思 破阵子 密州出猎 课时 1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1.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感知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重点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难点 提高学生对词的鉴赏能力
关键 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明确目标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范仲淹,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他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其实,他的腹中,更有华文万千,豪情万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渔家傲 秋思》,领略他的风采。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学生回答:辛弃疾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渔家傲 秋思》 作者作品简介 配乐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分析词的上下阕内容 以所给形式描绘上阕所写之景 赏析重点句子 探究人不寐,落泪的原因 概括诗的主旨及思想感情 课前请大家预习本课了,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品吧。 教师讲授: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 教师播放准备好的配乐朗读录音,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组织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以下问题: (1)说说词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2)以“我看到一幅      图”的形式描述一下上阕的景。? 教师总结: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赏析词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教师总结: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 (4)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要落泪? (5)结合全词内容,简要说说这首词的主旨及所表达的情感。 总结: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主要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表现了戍守边疆的艰辛和将士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抒发了词人的报国之情。 学生举手介绍,预期【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学生认真倾听 自由朗读课文,理解文内容 学生通过理解,回答: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学生大胆描述,如:落日归雁 长烟落日 孤城落日 归雁孤城 将士戍边…… 学生练习赏析: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 学生大胆猜测: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江城子 密州出猎》 作者作品简介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了解主要内容。 用一个字笼罩全词:狂 分析词的上下阕所写内容 6、分析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 7、赏析词的艺术手法 8、探究表达的思想感悟 比较异同 10、概括文章的主旨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一代文豪苏东坡,这是他的人生理想。但是,实现这一理想之路并不平坦,政治生涯中履受挫折与打击,但这些没有磨灭他的意志,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分析以下问题: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个字笼罩全篇,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总结: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希望自己能保家卫国、征战沙场英雄形象。 (4)赏析本词的艺术手法。 (5)苏轼的这首豪放词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他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教师总结①衬托,②用典, ③隐喻,④寓情于景 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这首诗的主旨 教师总结: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学生精读课文,分析思考。 预期引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认真倾听 自由朗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学生一齐说出:狂! 预期引导:上阕主要描写出猎的盛况,下阕主要抒发自己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学生举例分析手法:“鬓微霜,又何妨!”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词中以“天狼”隐喻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从形式上来说:都是分为上下阙 从背景强来说:都写于动乱时期 从风格上来说:都比较豪放 从写法来说:都运用了典故……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检测目标 习题检测 总结本课 3、作业 1、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写出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2、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学生尝试分析,预期引导: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 组内互考互背,完成背诵任务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板 书 设 计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


课 时 计 划

课题 12 词四首——满江红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课时 1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1.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感知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重点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难点 提高学生对词的鉴赏能力
关键 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明确目标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他是久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词风格多样,豪放为主,热情洋溢,笔力雄厚;他也是伟大的爱国英雄,21岁投笔从戎,从军杀敌,23岁突入敌营,生擒叛将,智勇双全,气吞山河。大家能猜出他是谁吗? 郭沫若曾为他写对联:上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下联“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今天,让我们走进他的词,领略其风采。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学生回答:辛弃疾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作者作品简介 配乐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探究文章上阕写的景,下阕抒的情 赏析后三句诗 6、分析“赋壮词”的原由 7、概括诗的主旨 课前请大家预习本课了,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品吧。 教师讲授:陈同甫(1143—1194),名亮,与辛弃疾都力主抗金,志同道合,结为挚友。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 教师播放准备好的配乐朗读录音,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组织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以下问题: (1)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2)这首词上阕写了什么景或事?下阕抒发了什么感情? 教师总结:下阕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 (3)请大家齐读诗的后三句,并加以赏析。 教师总结: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 (4)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教师提示:从题材、思想感情、语言风格角度分析。 (5)再次朗读这首词,试归纳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这首词表现了词人醉里挑灯看剑所引发的关于战斗生活的回忆,刻画了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表现了词人渴望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 学生举手介绍,预期: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按要求朗读,边读边理解 学生根据理解描绘。 学生尝试回答:这首词上阕写了军旅生活…… 学生读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学生尝试分析: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作“赋壮词”……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满江红》 作者作品简介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了解主要内容。 概括上下阕的内容 分析本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评价本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 探究文中用典现象 概括文章的主旨 鉴湖女侠秋瑾,目睹了八国联军造成的民族危机,决心献身革命,救国救民。她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分析以下问题: (1)请分别归纳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总结:表达作者对外国列强进逼、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 (3)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教师举例:“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 (4)找出词中运用的典故并简要分析。 例:“为篱下黄花开遍” 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5)再次朗读本词,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这首词写出秋瑾对身为女子而受礼教束缚、被人轻视、不得施展抱负的愤愤不平,表现了她侠义满胸怀、肝胆过男子的气概,表现其不满封建婚姻,反对封建压迫,要求男女平等的思想。 学生精读课文,分析思考。 预期引导:【秋瑾】(1875-1907),原名闺谨,字璇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 认真倾听 自由朗读,注意节奏和情感。 预期引导:词的上阕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词的下阕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学生借助诗句分析,如:“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学生诗中找寻,如:“四面歌残终破楚” 《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检测目标 习题检测 总结本课 3、作业 1、对比阅读这两首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同学们大声背诵课文,看谁能更快背诵下来。 学生尝试分析,预期引导:①感情上都与爱国紧密联系;②风格上都具有豪放、开阔、雄壮的特点。不同点: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组内互考互背,完成背诵任务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板 书 设 计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