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台阶 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1.台阶 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27 09:30:48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40张PPT。在一般人的眼里,“理想”总是被冠以“崇高”“伟大”等字眼。拥有“理想”的人也应该是一些身份和地位都高于一般人的人。因些,我们往往忽略了普通人的理想。今天,我们来学习李森祥的《台阶》一文,来看看一位普通的“老父亲”,把拥有一个高高的台阶作为人生的理想,这会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导入新课台 阶李森祥,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把握父亲的形象特点。
2、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学习本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的写法。
3、感悟父亲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积极进取的健康心态。学习目标 李森祥,当代的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央电视台热播过的《天下粮仓》,李森祥便是该剧的策划。作为浙江电视台制作中心主任李森祥长期从事影视剧创作、拍摄、策划工作,有很强的艺术感受能力。
代表作有小说《小学老师》、《抒情年代》、《传世之鼓》等。作品充满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其艺术特色是文字简洁、善抓细节。走近作者啃(kěn) 蹦(bèng) 撬(qiào)
磕(kē) 揩(kāi) 嘎(gá)
黏(nián) 尴尬(gān gà) 门槛(kǎn)
糟糕(zāo) 醒悟(wù) 晌午(shǎng)
烦躁(zào) 头颅(lú) 涎水(xián)
筹划(chóu) 趴下(pā) 嵌着(qiàn)
叮嘱(zhǔ) 愣住(lèng) 憋住(biē)
挪(nuó) 倔强(juéjiàng)基础积累晌午:正午。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
低眉顺眼:低着眉头,两眼流露出顺从的神情。形容驯良、顺从的样子。
言外之意: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
微不足道:是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 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大庭,宽大的场地。广众,为数很多的人群。基础积累读书之境界 读懂人物
读懂作者
读出自己
读出问题基础积累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1、速读课文,简略概述故事内容
(提示:谁干什么?)
2、提示思考: a、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b、 父亲是如何造起一间有台阶的新屋?
c、 “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整体感知故事情节:台 阶结局高潮发展开端梦想造台阶准备造台阶建造新台阶台阶成人老渴望积极喜悦失落崇敬
怜悯整体感知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几十级,自己家的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家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却没有地位,所以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
整体感知捡砖捡瓦捡石头存角票种田砍柴编草鞋踏黄泥台阶低 地位低性 格台阶高:受人尊重
父 亲:人老体衰
2、为造台阶,父亲做了哪些事情?整体感知根据故事情节划分课文的层次。故事的起因故事的经过故事的高潮故事的结局整体感知3、“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因为多年的贫穷使父亲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整体感知读懂人物我认为父亲是个______的人?因为_______
整体感知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
父亲是一个勇敢的人
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
父亲是一个朴实的人
父亲是一个谦卑的人整体感知敢想敢做、坚韧不拔、吃苦耐劳
朴实厚道、和善谦卑、倔强任凭把脊背压弯——《台阶》上的父亲:整体感知请以“台阶是父亲的--”来谈谈台阶是父亲的理想
台阶是父亲的心灵沉重负担
台阶是父亲的催老剂
台阶是父亲的自尊
台阶是父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阶是父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整体感知请以“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为话题。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岁月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青春
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健康
整体感知精读品析 阅读课文从“我家的台阶低”至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部分,回答下列问题。1、概述这一部分的内容。
2、父亲要造高台阶新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了造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主要做了哪些准备?
4、文中语句“父亲坐在高台阶的新屋......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包含了哪些意思?
5、文中描述的哪件事最能表现父亲为盖新屋付出的艰辛?精读品析1、概述这一部分的内容。父亲为了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辛辛苦苦准备了大半辈子。
提高自己和家人在当地的地位。2、父亲要造高台阶新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精读品析3、为了造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主要做了哪些准备?(1)天天从地里捡回来盖房子要用的砖和瓦,积攒角票。
(2)一年中要有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捡卵石,半个月过年、编草鞋。精读品析4、文中语句“父亲坐在绿荫下......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包含了哪些意思?从父亲看别人家高台阶的专注目光中,发现父亲羡慕有高台阶的新屋,希望并立志建造自己的有高台阶的新屋,提高自己在当地的地位。精读品析5、文中描述的哪件事最能表现父亲为盖新屋付出的艰辛?一年有四个月,父亲每天都是起早贪黑地上山砍柴,一个冬天下来,磨破的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精读品析疑难探究1、开头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第8段属于什么记叙顺序?在文中有何作用?
3、文章结尾以“父亲老了”收束全文,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本文的主体是父亲建造九级台阶的新屋,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5、作者为什么略写造屋的过程?合作探究1、开头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开篇点题,又设置悬念,为下文写父亲盖新房、造台阶埋下伏笔。
插叙。这段插叙是对父亲的感叹进行补充解释,揭示高台阶所蕴含的意义以及父亲辛苦一辈子造高台阶的直接原因,凸显小说的主题。2、第8段属于什么记叙顺序?在文中有何作用?合作探究3、文章结尾以“父亲老了”收束全文,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父亲老了”与当年的身强体壮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了父亲为造九级台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身体累垮了,人也老了。以此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深沉的思索。合作探究 4、本文的主体是父亲建造九级台阶的新屋,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笔墨?(1)从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 是多么大,后面写造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形成了对比。
(2)写年幼的“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说明老屋的台阶确实低;而九级台阶造好,“我已经长大成人了”,可见父亲从准备盖新屋到建成新屋的时间之长。
(3)写石板粗糙,父亲的脚板,暗示当年家庭条件之差,也写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
(4)写父亲在台阶上的坐姿,也说明了台阶之低,并暗示了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望。
合作探究5、作者为什么略写造屋的过程?文章标题是《台阶》,建造九级高台阶才是父亲的目标和追求,因此造屋的过程可以略写,留下更多的笔墨写造台阶,这样主次分明,更能突出主题。合作探究语言赏析 1.“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肩膀上......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看似矛盾的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出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骨子里的质朴、谦卑的父亲已不习惯张扬。语言赏析2、第15段在对父亲的描写上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何作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写父亲去山里砍柴,早出晚归,是正面描写;写父亲的破草鞋堆得很高,是侧面描写。这样能更好地表现父亲为造新屋而付出的辛劳,突出了父亲的勤劳和执着。语言赏析 这是通过景物和父亲的神情描写来烘托的心理活动。他专注的神情里充满着对高台阶房屋的向往,父亲一生的追求,都浓缩在这眼神里。 3.“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颗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语言赏析拓展延伸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迪?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远大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又有着中国传统农民特有的谦卑的品质,新台阶造好了后,他反而感到不自在。
从父亲身上,我感到了坚持的力量,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我们只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付诸行动,就一定会成功。
拓展延伸主旨:这篇小说通过叙述父亲为盖新屋、造台阶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了那个时代农民艰难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之情。
写作特色:1、线索清晰,结构井然。
2、细节描写,生动传神。
课堂总结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台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部分词语
2、能谈谈父亲形象的含义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内容和人物情感
2、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等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二、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引导学生根据“自读要点”展开讨论,教师帮助归纳、总结。
这篇文章字面并不难懂,但作者流露于笔端的感情不易把握。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句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教学重点: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展现父亲的典型形象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四、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U盘
五、课堂类型
讲读课
六、教学方法
教法:
1、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认真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下需安排了朗读,课堂上在阅读中诵读,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研讨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合作探究,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同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学法: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七、教学过程
课前安排预习,对文章有大致的了解。
(一)导入
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曾透过饱含作者对父亲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体会到父亲对儿女那深沉而厚实的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体会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去感受父辈那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组织教学
1.检查预习
2.作者简介:?
李森祥(1956--?):浙江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三)新课讲授
1.让学生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为了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都,父亲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父亲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2. 学生复述文章内容,给文章分段。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结合老师给的的阅读提示来概括、复述本文。
段:建造台阶的愿望——建造台阶的准备——建成后
3. 问题研讨——父亲形象分析
通过复述,再次熟悉课文,同时也对文中的主人公父亲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接下来的问题研讨环节中,促使同学们能从中让父亲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设置问题情景一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1)父亲为什么觉得我家的台阶低?从这一点,你能勾勒出父亲的什么形象?
答:因为想有而没有,所以总觉得低,要改变。自尊、不甘人后、上进……
(2)台阶在父亲心中意味着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一句话来回答吗?
答:地位,受人尊重,“台阶高,主人的地位就相应的高”。
(3)为什么父亲造的台阶是九级,而不是其他数字呢?
答: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角度看,传统文化认为:一、三、五、七、九是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的象征,九级是最高级别的象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
(4)、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父亲付出了哪些努力来准备?请找到文中具体句子流畅的读出来,如果可能,请同时谈谈由此感知的父亲形象。
答:节俭、勤劳、有远大目标、吃苦耐劳、用劳动兴家立业、坚忍不拔、辛苦
课文中写到父亲为了建造一幢有台阶的房屋,他的确一点一滴的积累,一分一文积攒,起早贪黑,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卵石,剩下半月过年、编草鞋。360天安排得非常紧凑。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
(5)艰苦的准备后,新屋开工了,父亲无疑是兴奋的、幸福的,尤其对于造台阶,文中如何描写的?父亲是什么形象?
答:对于自己劳动得到的果实的热爱,体现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
(6)九级台阶造好后,父亲为什么却不好意思坐上去?体现了父亲的什么品质? 答:父亲觉得站在高处和别人说话“极不自在”,体现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同时也是长期无地位,不受重视,形成的自卑心理,难以消除的表现。

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小结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尊重。 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 好意思坐上去。
设置问题情景二:?
问题: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
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说明台阶低。? (4)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
问题: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设置问题情景三:
父亲“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为了造出像人家一样有高台阶的新屋,也叫人羡慕,竞花了大半辈子去准备,才盖起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新屋落成了,父亲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同学认为,父亲这样做,值得吗?
学生谈自己的价值观。? 教师可以从如下方面加以引导:? (1)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2)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4. 文章语言、写作手法,命题立意,关键句。
(1)语言品味:引导学生找出最受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语句,读一读,议一议。 例: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 ——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2)把握主题: 设问: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讴歌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热切希望以先进的生产力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面貌。 (3)体会写法: 请同学们整理收获,体验学法。 讨论归纳:个性化的描写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并突出文章的主题。 要注意详略得当。 要突出重点,围绕中心选材。 把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5. 课外延伸:小说阅读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物描写方法:肖像,言语,心理,动作等。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
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环境描写方法: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表达方式:记叙、 描写、 说明、 抒情、 议论。
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 例2: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例1:《最后一课》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四)课堂小结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着长远的生活目标,有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父亲老实厚道,吃苦耐劳,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也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看来,要想很好的阅读一篇文章,先抓住关键句,然后再细细感知,会比较顺利。这个方法看来同学们有所掌握。
八、巩固训练
课堂练习: 字词
课后作业:
1、把课后词语加意思、造句写一遍。
2、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诗歌进行自主阅读
推荐书目:苏童《父爱》、 梁实秋《代沟》
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
九、板书设计
台阶的意义:“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对高”? 三级台阶?老屋  九级台阶?新屋? 要求:地位 尊重? 父亲形象:要强?老实厚道?    愚公移山的精神?    坚忍不拔的毅力?
心愿 ?准备? 建造? 熬不住
要强? 尊重? 坚韧? 谦卑
11《台阶》教学参考资料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把握情节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2.“父亲”形象的特点
探究人物形象,应该在通读的过程中,根据故事情节,一一列出人物思想性格的要点,然后整体思考,加以整理,看什么是性格的核心。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3.把握意蕴
①用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大而至于紫禁城,处处显示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小而至于民居建筑,“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尊重需要在第四层次上,是较高层次的需要,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要赢得尊重。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又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之上的。但是,现实的可能性,并非只是一年两年可能不可能,经过漫长的奋斗可以实现,也是一种现实可能性。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
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有一种幸福感。人逢喜事精神爽,看父亲在造屋的那些日子,多么兴奋,造台阶时,放起鞭炮,“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尊重需要”得到满足,他的心头充满喜悦。
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新屋造好,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困苦,根源在于经济落后。现金收入的来源是砍柴,起早摸黑,砍一天柴,才得一元五角,许多建材是捡来的。他的积累是如此艰难。归根结底是因为农村经济极端落后。
小说是以父亲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的,开头写父亲如何力大无比,壮实如牛,篇末写父亲腰也闪了,连挑水也不能胜任了。父亲终年辛劳,舍不得破费一星半点,连洗脚也是一年才洗一回,父亲这辈子过得多么艰难!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二、问题研究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
2.“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画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3.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父亲的神情写得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4.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试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
本题要求把握课文内容,并区别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不同的写法。
××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二、讨论下列问题。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3.说说你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看法。
本题在前一题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关键性的内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
1.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3.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三、《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试分别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本题结合《背影》,研究选材与中心的关系。
《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突出了父亲的背影,突出了父爱,给人深刻的印象,让人强烈地感受父爱。
《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使造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教学建议
一、可以用“三问”引导学生把握内容,分析人物。
一问: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二问: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三问: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二、抓住关键的一句。
全文关键的一句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抓住这个关键句,就容易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
李森祥《台阶》课文解析
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段析】开篇引出台阶,且表明父亲不甘于低人一等。
【品味】“总觉得”表明父亲要强、有志气,不甘人后。
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板铺成。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说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钱。结果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只是那一来一去的许多山路,磨破了他一双麻筋草鞋,父亲感到太可惜。(①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段析】介绍“我们家的”三级台阶是父亲勤劳和力量的结晶,表现父亲当年的年轻力壮,以及简朴的生活作风。
【品味】 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阶,自家台阶只有三级,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画线句写出父亲的身体强壮,力气大。
“太可惜”表明父亲的俭朴。
那石板没经石匠光面,就铺在家门口。多年来,风吹雨淋,人踩牛踏,终于光滑了些,但磨不平那一颗颗硬币大的小凹凼。台阶上积了水时,从堂里望出去,有许多小亮点。天若放晴,穿堂风一吹,青石板比泥地干得快,父亲又用竹丝扫把扫了,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
【段析】简介青石板不算光滑的表面,以及家人对它的特殊感受。
【品味】写石板粗糙,暗示当年经济条件很差。
“父亲又用竹丝扫把扫了”,表明父亲很勤快。
母亲坐在门槛上干活,我就被安置在青石板上。母亲说我那时好乖,我乖得坐坐就知道趴下来,用手指抓青石板,划出细细的沙沙声,我就痴痴地笑。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沫子。再大些,我就喜欢站在那条青石门槛上往台阶上跳。先是跳一级台阶,蹦、蹦、蹦!后来,我就跳二级台阶,蹦、蹦!再后来,我跳三级台阶,蹦!又觉得从上往下跳没意思,便调了个头。从下往上跳,啪、啪、啪!后来,又跳二级,啪、啪!再后来,又跳三级,啪!我想一步跳到门槛上,但摔了一大跤。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是会吃苦头的!
【段析】写了“我”童年在青石板上玩耍的经历,它伴随“我”的成长,也可见台阶之低。
【品味】“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
写“我”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
写父亲“拍拍我后脑勺”的动作,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喜爱,这是父亲性格的又一个侧面。
写父亲的坐姿同样是在写台阶之低。
父亲的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父亲把屁股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两只脚板就搁在最低的一级。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他一般都去凼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大概到了过年,父亲才在家里洗一次脚。那天,母亲就特别高兴,亲自为他端了一大木盆水。盆水冒着热气,父亲就坐在台阶上很耐心地洗。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刷拉刷拉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我为他倒水,倒出的足一盆泥浆,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父亲说洗了一次干净的脚,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②父亲为何一年洗一次脚?为何洗了脚后觉得轻飘飘的,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段析】由父亲搁在台阶上的脚,写到父亲一年只干净地洗一次脚,体现了父亲生活质朴的一面以及劳动的艰辛。
【品味】 只有到了过年,父亲才有时间把脚洗出本色来,却仍是“泥土的颜色”,集中表现了父亲劳动的艰辛和农民本色。“一盆泥浆”“一层沙”描写细腻、形象、贴切。那“泥”那“沙”都是父亲劳作的见证。
我们家的台阶低!
【段析】父亲感叹台阶低,体现了它不甘人后的心理。
【品味】画线句强调台阶低。被尊重的需要使父亲产生希望和理想。
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③父亲总是重复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段析】“不知说了多少遍”,可以看出父亲在心里计划着生活目标。
【品味】“多少遍”说明父亲不甘于现状、要改变现状的决心。
在我们家乡,住家门口总有台阶,高低不尽相同,从二三级到十几级的都有。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④作者家乡的乡邻们是怎样看待各家门口的台阶的?)
【段析】写了在家乡台阶高的好处,以及台阶高意味着有地位。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段析】写父亲骨子里要强的性格。
第一部分:父亲觉得自家台阶低,他也想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品味】“低眉顺眼”体现了父亲的老实厚道。
“日夜盼着”说明父亲要自立于受人尊重之列的强烈愿望。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段析】父亲积铢累寸,准备造新屋。
【品味】“准备是十分漫长的”可以看出父亲的坚韧不拨,今天捡回一块砖,明天捡进一片瓦及塞角票等都体现了一种愚公移山的精神。
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⑤从本段看父亲的生活是怎样的?从中体现出父亲怎样的品质?)
【段析】写父亲除种田、砍柴外,其余时间都在为新屋做准备。
【品味】 父亲一年的劳动安排,可见其勤劳,同时从没停止为造新台阶做准备。
大热天父亲挑一担谷子回来,身上淌着一片大汗,顾不得揩一把,就往门口的台阶上一坐。他开始“磨刀”。“磨刀”就是过烟瘾。烟吃饱了,“刀”快,活做得去。
【段析】写了父亲“磨刀”的生活习惯,为下文写青石板做铺垫。
【品味】“磨刀”是贴切的比喻,作者把父亲过烟瘾比作“磨刀”,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吸烟的生活习惯。
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阴。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⑥这段运用了什么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段析】写出了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望,“飘来飘去”好似父亲剪不断的思绪。
【品味】“专注的目光”写出父亲的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早日建出高台阶的新屋,像别人家一样气派,叫人羡慕。
父亲磨好了“刀”。去烟灰时,把烟枪的铜盏对着青石板嘎嘎地敲一敲,就匆忙地下田去。
【段析】本段描写可见父亲心里有宏图伟业,他在暗下决心。
【品味】“匆忙地下田去”,可见其勤劳本色。
冬天,晚稻收仓了,春花也种下地,父亲穿着草鞋去山里砍柴。他砍柴一为家烧,二为卖钱,一元一担。父亲一天砍一担半,得一元五角。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⑦“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一句又怎样的表达效果?)
【段析】仍写父亲为造屋做准备,以及他所付出的辛劳。
【品味】 详细计算柴的价钱及父亲一天赚的钱,突出了父亲的艰辛。
“鸡叫三遍…黄昏”,可见父亲早出晚归。
“疲倦地坐”,父亲劳累的样子让人心酸。
画线句从侧面表现了父亲每个冬天的劳动强度之大、创业之艰苦。
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他终于觉得可以造屋了,便选定一个日子,破土动工。
【段析】终于具备了造屋的条件,准备动工。
第二部分:父亲为造有高台阶的新屋而做的漫长准备。
【品味】“准备了大半辈子”,说明准备时间之漫长和积累的艰难.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
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很兴奋。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和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终于,屋顶的最后一片瓦也盖上了。
【段析】父亲以饱满的热情建造新屋,这是造新台阶的前期工作。
【品味】父亲的兴奋是因为自己多年的理想终于要实现了。在这一实现过程中,父亲的动作刻画充分显示了劳动人民的本质:勤劳。
“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可以看出人逢喜事精神爽。
接着开始造台阶。
【段析】这一自然段起过渡作用。
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⑧本段对父亲采用了什么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段析】写父亲为造新台阶踏黄泥的情景,真是乐在其中。
【品味】“天没亮就起了床”又见其勤劳。
深秋,露水重、雾大,父亲头发上的雾水凝成了细雨,再汇成小水珠,滚到额头上,描写细腻生动。大半辈子的准备使得父亲的身体过早衰老,但多年的期盼终于要变成现实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难以抑制的兴奋支撑着父亲不知疲倦地继续辛勤劳作。
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⑨为何要对黄泥进行细致的描写?)
【段析】踏好的黄泥“红得很耀眼”,这正是对父亲勤劳精神的赞誉。
【品味】“红得很耀眼”,衬托了人物的喜悦心情。
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⑩父亲在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的详细?)
【段析】写为破土动工“剪彩”,还写了此刻父亲的喜不自禁,被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
【品味】燃放鞭炮的场景显得十分热闹,充满喜悦的气氛。
被尊重的需要得到了满足,父亲的心头充满喜悦。
不知怎么同事,我也偏偏在这让人高兴的瞬间发现,父亲老了。(?这句话应如何理解?)糟糕的是,父亲却没真正觉得他自己老,他仍然和我们一起去撬老屋门口那三块青石板,父亲边撬边和泥水匠争论那石板到底多重。泥水匠说大约有三百五十斤吧,父亲说不到三百斤。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
【段析】父亲在闪了腰的情况下,还和“我们”一起撬老屋的那三块青石板,体现了父亲吃苦耐劳的品质。
【品味】用父亲抬青石板的细节刻画说明父亲老了。父亲虽然不服老,但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三块青石板作为新台阶的基石被砌进去了。父亲曾摸着其中一块的那个小凹凼惊异地说,想不到这么深了,怪不得我的烟枪已经用旧了三根呢。
【段析】写三块青石板用的时间之久,父亲对其饱含深情。
新台阶砌好了,九级,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新台阶很气派,全部用水泥抹的面,泥瓦匠也很用心,面抹得很光。父亲按照要求。每天在上面浇一遍水。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再隔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又隔了几天,他整个人走到台阶上去,把他的大脚板在每个部位都踩了踩,说全冻牢了。
【段析】写父亲精心养护新台阶,直至“冻牢”,可见父亲为建造新台阶付出的心血。
【品味】 父亲的每一步都是按要求做的,“每天”“隔天”“再隔几天”“又隔了几天”的举动充分说明他对造新台阶的重视和用心以及对新台阶的珍爱。
于是,我们的家就搬进新屋里去。于是,父亲和我们就在新台阶上进进出出。搬进新屋的那天,我真想从台阶上面往下跳一遍,再从下往上跳一遍。然而,父亲叮嘱说,泥瓦匠交代,还没怎么大牢呢,小心些才是。其实,我也不想跳。我已经是大人了。
【段析】有了新台阶,搬进新屋,全家都很欣喜,父亲仍是很小心,生怕新台阶破损。
【品味】两个“跳一遍”,说明“我”十分高兴。
“我已经是大人了”,表明新台阶从准备到建成时间之久。
而父亲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父亲改变了多年的习惯,说明他怎样的心理?)
【段析】这一自然段是对父亲坐在台阶上抽烟磕烟灰进行的描写。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父亲为何答错了如此简单的问题?)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二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但门槛是母亲的位置。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段析】面对新台阶,父亲喜欢的不知所措;但他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又可见其谦卑。
第三部分:父亲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
【品味】“磕了一下”“猛然愣住”“憋住了不磕”,表现了父亲对新台阶谨慎、小心的态度,这台阶凝聚着父亲太多的心血,是父亲大半辈子辛勤劳动的结晶,叫他怎能不珍爱。 新台阶造好,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可以看出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的谦卑,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
有一天,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噔噔噔,很轻松地跨上了三级台阶,到第四级时,他的脚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门槛,踩下去的时候像是被什么东西硌了一硌,他停顿了一下,才提后脚。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惨叫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 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等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父亲说他的腰闪了,要母亲为他治治。母亲懂土方,用根针。放火上烧一烧,在父亲闪腰的部位刺九个洞,每个洞都刺出鲜红的血,然后拿出舀米的竹筒,点个火在筒内过一下,啪一声拍在那九个血孔上。第二天早晨,母亲拔下了那个竹筒,于是,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摊污黑的血。
【段析】父亲的这次闪腰,不是偶然的,是长年累月的辛苦劳动把父亲的身体累垮了。
【品味】画线句写出新台阶已不是三级,但父亲却习惯性地抬起了脚。
“惨叫了一声”“沉重的叫声”,作者两次写到扁担发出的声音,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表面写扁担,其实是在写父亲,通过扁担的“叫声”写出父亲的身体已被累垮了。
“粗暴地一把推开我”,说明父亲具有不愿服老、服输的性格。
这以后,我就不敢再让父亲挑水。挑水由我包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以前他可以在青石台阶上坐几个小时,自那次腰闪了之后,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同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段析】勤劳惯了的父亲,一不能劳动,便“若有所失”,可见其吃苦耐劳的本质。
【品味】“若有所失”,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段析】父亲为准备造新台阶是身体积劳成疾,含蓄地表达了“我”内心的忧虑。
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
【段析】父亲对自己的衰老提出了疑问。
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句话自问自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段析】父亲在长期拼搏之后不可避免,无可挽回地衰老了。
第四部分:父亲为建新屋付出的代价是:人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答案速查:
①这篇小说题目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父亲当年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父亲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很差。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经是大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上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②因为父亲非常节约、俭朴。 父亲一辈子很少享受别人服侍,此时他内心感到不安;并且他总是在水凼里洗脚,并不习惯在家里用热水洗脚。 ③说明父亲不愿低人一等,渴望有自己的新屋和高台阶。从而提高自己家的地位。而且他的愿望非常强烈,才会“不知说了多少遍”。 ④“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⑤父亲的生活异常艰辛。 从中可以看出他任劳任怨、勤劳、坚忍不拔的可贵品质。 ⑥本段运用了景物描写。 虽然没有直接写父亲的心理,但通过这段景物描写体现出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一他对别人家的高高的台阶充满了羡慕与向往,他非常专注地思考家里盖新屋的问题。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⑦这句话是对父亲的侧面描写,通过堆积的破草鞋体现出父亲为了造有高台阶的新屋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同时也体现出他对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 ⑧细节描写。 通过这段细节描写体现出了父亲踏黄泥时的专注和投入。目标马上就要实现了,父亲心中充满了喜悦与期盼,做事也格外认真。 ⑨这段细致的描写体现出作者当时高兴的心情。父亲的心愿要实现了,作者也为之感到兴奋和满足。 ⑩父亲的神情写得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劲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新屋竣工,“我”非常高兴,但父亲却为了新屋辛勤了大半辈子.由年轻力壮变得年老体衰。这让儿子感到心酸而悲哀。 ?父亲非常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对新屋的台阶很爱惜。?因为父亲一生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是最为普通和卑微的劳动者,他不习惯这种身份和地位的转化。 ?面对年老体衰的父亲,儿子的心情非常复杂。这种心情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这句话体现出作者对父亲的心疼和怜惜,同时也表达了“我”对父亲劳碌终生而感到悲伤。进一步为全文笼罩上一层凄凉、忧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