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新课导入
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反动派被打倒
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全国人民大团结
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建设高潮
——歌曲《社会主义好》
中国是什么时候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
又是什么事件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我国的国家性质----------
社会主义
第5课 三大改造
统编八(下)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953年~1956年底)
学习目标
1、识记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与政策。
2、知道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3、知道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概念解析
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即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它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一化三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0——1952年土地改革
1、土地所有制形式:
农民土地私有制
2、消灭了地主阶级:
劳动者
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剥削者
改造背景
已知3亿人,要分7亿亩土地和 297万头耕畜,求人均可分得耕地多少亩?多少人可分得一头耕畜?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人均可分得耕地2.3亩,约1000人可分得1头耕畜。
1952年土改结束后,在对山西省49个村的农民调查中发现,农民刚获得的718公顷土地被出卖;山西2486个农户中,有20户放高利贷,月利率最高达10%,1953年湖南、湖北、江西农村调查发现,靠租种他人土地生活的贫农占农村总户数18.69%。
你能想象在不成片的几亩多地上使用拖拉机的情景吗?
改造背景
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生产力低下,从而影响农业发展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改造形式
改造目的
改造原因
农民
国家
03
高级农业合作社
02
初级农业合作社
01
农业互助组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般由几户至或十几户组成,共同劳动、分散经营。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和收获的农产品,仍归私人所有,但由于换工互助,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的集体经济组织。特点是土地入股,耕畜、农具作价入社,由社统一经营,社员集体劳动,劳动产品统一进行分配。
主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基本单位是生产队。把劳动力,土地,耕畜,农具固定给生产队使用
改造过程
社会主义公有制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合作社农民备齐工具一起劳动
改造过程
生产合作社使用机械农具
生产合作社兴修水利工程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民积极踊跃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改造过程
参加合作社农户 占全国农
民总数(%) 参加高级
生产合作社 占全国农
户总数(%)
1.18亿户 96.3 1.0742亿户 87.8
毛泽东亲自主持编写了怎样办合作社的书,这使得农业合作化进入了高潮。到了1956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合作社,并完成了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过渡,这比毛泽东的计划早三年。
改造结果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毛泽东在看农民写给他的丰收报喜信
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结果
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南有张小泉,北有王麻子”,是指近代中国剪刀行业中的两名“状元”。在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指导下,党和政府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发展大力支持。此时,已经逐渐式微的王麻子刀剪店如枯木逢春。1956年,北京68家刀剪作坊联合在一起,统一使用“王麻子”商标,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为王麻子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1959年,北京市命名成立北京王麻子剪刀厂,注册“王麻子”商标。就在同一时期,杭州制剪生产合作社恢复“张小泉”称号,改名杭州张小泉剪刀生产合作社并建起了新工厂。王麻子、张小泉,两把剪刀的变迁,生动阐释了成功进行的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方式:引导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改造方式、结果
改造结果:到了1956年底,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三、公私合营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党和政府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采取了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走合作化道路。之所以如此,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这个做法一方面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改变了个体经济的分散性和落后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得到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支持,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为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团结就是力量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材料二:在私营企业大中小户之间,先进企业与落后企业之间的矛盾突出,如果不突破所有限制,不突破企业乃至行业限制,统一调动生产力,统一安排,不进一步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改造,则一系列的矛盾就不能克服,生产力就会受到破坏。
材料一:这水泥厂解放前是一个资本家开的工厂,当时最高产量还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现在都解放了,我们的劳动条件还很差,资本家还经常打骂和开除工人;水泥厂赚的钱也大都被资本家装进了腰包,我们的工资少得可怜。资本家凭什么还能剥削工人啊?国家得赶快给我们想个办法啊!
改造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小、技术差、自身发展困难。
②资本主义经济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国家
工人
发展工商业、解放生产力
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原因
苏联对封建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没收
我国对封建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的政策:没收
然而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却是: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形式
第一、对于资产阶级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的而不是无偿,逐步的而不是突然的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第二、要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工作安排。
第三、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予恰当的政治安排。
—中共中央《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
资本家的身份:剥削者
与国家合作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或管理者
消灭了资产阶级
在改造过程中国家是如何补偿资本家的?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形式
资本家将生产资料交给国家,国家通过清产核资定股给资本家支付定息(年息5%)
和平赎买政策
所谓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是指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年息为5%,即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公私合营
单个企业公私合营
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在私营企业中增加公股,国家派驻干部(公方代表)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利润分配实行 “四马分肥”。
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十年内每年由国家按照企业合营时核定的私股额,发给股息,年息为5%,1966年9月,定息年限期满,公私合营企业最后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业最后转变为国有企业。
全行业公私合营
四马分肥
资本家红利20.5%
公积金30%
国家34.5%
工人福利15%
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改造形式
公私合营两种形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俩在20世纪初期怀着办工业、救国图强的梦想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史。一度被称为“面粉大王”、棉纱大王”。但是也同其他民族资本家一样,在外国资本和国内官僚资本的压榨下,在夹缝中生存,甚至遭到过国民党特务的绑票勒索。实业救国理想的破灭让他们都希望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解放前夕,荣氏一家对共产党的到来感到恐慌,几个兄弟有的跑到泰国,有的躲进香港,荣毅仁和父亲恨透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坚决不愿离开祖国。
荣氏企业的故事(一)
①减少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资本家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②有利于实现和平过渡,将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为什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政策采取的不是没收,而是和平赎买?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荣毅仁
(荣宗敬之子)
解放初期,由于政府贷款、委托加工和收购产品,才使荣氏企业摆脱困境,盈利逐渐增加。
荣毅仁说:“五年计划开始了,全国兴办了许多大工厂,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一切实现得比梦想还要快。多么令人鼓舞!没有共产党,不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哪能有今天?”
1954年,荣毅仁率先将自己的企业实行公私合营,1956年,无偿将整个商业帝国交给国家。自己更是四处奔走,现身说法,宣传国家的改造政策。
红色资本家
荣氏企业的故事(二)
荣毅仁自述: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北京西单区13个工业行业157户资本家踊跃地在申请公私合营书上签名
1955年上海信大祥绸布店换上了公私合营招牌
1955年上海信大祥绸布店换上了公私合营招牌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结果
1955年上海信大祥绸布店换上了公私合营招牌
1956年1月工商界代表乐松生向毛泽东送喜报
1956年北京人民庆祝公私合营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结果
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你知道哪些历经改造发展至今的中华老字号?
1956年实现公私合营后,“鼎丰真”获得了壮大与发展,成立了“鼎丰真”食品店。
1952年公私合营,末代老板杨福来。在中国餐饮业500强中,全聚德排名为中式正餐之首。
改前 改后
农业 农民土地私有制 集体所有
手工业 手工业者私有 集体所有
资本主义工商业 资本家私人所有 国家所有
三大改造
实质:将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改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改造实质
三大改造
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变革。
①随着三大改造的开始,到1956年底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都变成了社会主义性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也基本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②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了绝对的优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上被消灭了,农民的小生产私有制也基本上被改造了。
③我国的生产关系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已经由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问题思考
标志: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改造意义
三大改造
1、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71.8% 6.9%
1956年 32.2% 53.4% 7.3% 7.1% 0%
2、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3、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生产资料高度集中、国家统一分配)基本建立。
改造局限性
三大改造
农民说的一句话:“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
材料反映在三大改造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 ?
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知识拓展
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有什么联系?
“一五”计划主要是发展经济,是工业化的起步;三大改造是变革社会生产关系,是为了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原料、劳动力、资金等问题,即为满足工业化正常进行的需要而开展的。“一五”计划实施的时间是1953—1957年,三大改造发生在1953—1956年,也就是三大改造发生在“一五”计划实施期间。
课堂小结
三大改造
改: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引导农民(手工业者)参加合作社
改造形式:公私合营
改造政策:赎买
生产资料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造: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农村经济的性质是( )
A.个体经济 B.私有经济
C.私人经济 D.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2.我国对个体手工业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办法是( )
A.没收其工具,将其转化为农民 B.把他们转化为工厂工人
C.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把他们并入农业生产合作社或国营农场
D
C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首先从哪个方面开始( )
A.农业 B.手工业
C.资本主义工商业 D.官僚资本主义
A
9.在1956年1月25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陈云对毛泽东说:“公私合营以后,东来顺的涮羊肉嚼不烂了,芝麻酱不香了,糖蒜不甜了,全聚德的烤鸭也不好吃了……”以上材料表明( )
A.进行三大改造,很有必要
B.进行三大改造,效果极好
C.进行三大改造,违背规律
D.三大改造后期,出现问题
D
7.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