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诗经》二首《蒹葭》课件+教学设计+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2《诗经》二首《蒹葭》课件+教学设计+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27 10:45:23

内容文字预览

(共41张PPT)

12《诗经》二首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
1. 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诗歌的内容。
2. 学习比兴手法,体会一咏三叹的写作结构,体会它朴素优美、音韵和谐的语言特色。
3. 培养健康纯洁的爱情观,以及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习目标
诗歌是起源最早、历史最久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诗歌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故《毛诗序》云:“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而分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点击诗歌的起源与发展.mp4
蒹 葭
第二课时
新知导入
有一首歌叫《在水一方》,从它被邓丽君第一次演唱以来,到现在还一直被传唱;有一句话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们都出自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学经典——《诗经》。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蒹葭》被誉为中国的第一首朦胧诗。朦胧最容易产生美感,产生联想。在我们揭开《蒹葭》朦胧面纱之前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邓丽君演唱的由《蒹葭》改写的当代抒情歌曲。
歌曲邓丽君《在水一方》.mp4
2.《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 ,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 ,皆生于水边。
《秦风》
芦苇
1.回顾《诗经》的相关知识。
预习检测
蒹 葭 伊人 溯 洄 宛 萋 萋 未晞

湄 跻 坻 涘 沚
wǎn
sù huí
qī qī

méi


zhǐ

jiān jiā
Chí
3、读准字音,辨析字形
预习检测
(满怀深情):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深秋的清晨,晨雾朦胧,芦苇飘荡,一位痴情的恋者徘徊河畔,为他心中的恋人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你听------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听朗读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读准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停顿
以二、二拍为主
齐诵诗歌
(一)轻声朗读,整体感知
(1)邀请三个同学每人读一节。
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乙: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丙: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思考:同学们,听完朗读,大家有什么发现吗?
重章叠句
(二)学生齐读,感受诗歌重章叠句的魅力。
齐诵诗歌
全班齐读注意情感
蒹葭:芦苇。
白露为霜:白色的露水结成了霜。
所谓:所说的。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诗歌释义
【译文】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对岸河边上。
开头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兴,描绘了一幅露凝霜结的凄清的晚秋图。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为全诗渲染了凄清、惆怅的气氛,抒发了主人公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溯洄,逆流而上。洄,逆流。从,跟随、追寻。之,代“伊人”。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就站在水的中央。
诗歌释义
“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主人公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
萋萋:茂盛鲜明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这四句表现了伊人难寻。
【译文】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露水没有干。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的岸边。
诗歌释义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跻:(路)高而陡。
坻:水中的高地。
【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难攀登。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站在水中的高地上。
诗歌释义
这几句描写河水苍茫浩渺、飘忽不定,虽然伊人可望不可即,但主人公并没有因此放弃,仍执著追求,这两句强烈地表现了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译文】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完。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那边。
涘:水边。
诗歌释义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右:向右迂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弯曲。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站在水中的陆地上。
诗歌释义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诗歌释义
学生齐读诗歌译文,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一)古今异义
1.道阻且长
古义:艰险;今义:阻挡,阻碍。
2.道阻且右
古义:弯曲;今义:方位词,跟“左”相对。
3.蒹葭苍苍
古义:茂盛的样子;今义:头发灰白或苍茫的意思。
知识积累
(二)一词多义
右:左右采之
道阻且右



(名词作状语,在右边)
(形容词,弯曲)
知识积累
1、诗歌是怎样写景的?
蒹葭
苍苍
萋萋
采采
凄凉清冷
寂寞感伤
白露
为霜
未晞
未已
朝露结融
时间发展
景物描写作用:点明时令、环境,描绘了一幅凄清萧瑟、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渲染了浓烈的凄清寂寞气氛,衬托了主人公凄婉惆怅之情。


合作探究
水之方
水之湄
水之涘
可望
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道阻长
道阻跻
道阻右
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沚

不可即
主人公
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

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2、这首诗怎样写人的?

伊人

合作探究
3、诗中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移的痴情青年的形象。
合作探究
首先,由景生情,写景部分,以蒹葭和白露,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烘托了环境气氛,又流露出主人公凄婉的感情。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这样构思,给诗歌增加了朦胧美。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4、谈谈每章的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的样式有怎样的含义和作用?
合作探究
5、思考这首诗中的三节诗有什么特点?
1.韵脚
苍、霜、方、长、央
萋、晞、湄、跻、坻
采、已、涘、右、沚
2.叠词
苍苍、萋萋、采采
还有“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3.诗人用了不同的字眼,对景物的形态和变化,反复进行了描绘。
不同形态 不同时间 不同地点 路途艰难 伊人所在地
苍苍 为霜 一方 且长 水中央
凄凄 未睎 之湄 且跻 水中坻
采采 未已 之涘 且右 水中沚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音乐美
建筑美
合作探究
含蓄美
6、主人公追寻的伊人是美丽的,朦胧的。就象朱熹说的:所谓伊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不可得者,然不知其何所指也。他追寻的仅仅是爱人吗?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呢?
①追求的梦想、目标、真理、真善美
②追寻一种幸福、一切美好的事物
③追寻一种心灵的寄托
④追求美好高洁的品质
⑤追寻的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
…….

合作探究
7、如此艰辛的追寻,我们似乎听到了主人公划船的喘气声,这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更是有温度的画面。请以“我从 句中,感受到了 感情。”句式,说出你的感受。
①我从“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中,感受到了主人公炽热的情感;
②我从“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中,感受到主人公追寻的艰辛。
③我从“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中,感受到主人公奋力向前,不停追寻的情感。
……

合作探究
比较阅读
比较《关雎》与《蒹葭》有什么异同?
这两首古诗都是爱情诗,都写了对所爱之人的追求。
相同:
1.内容上:
《关雎》重于叙事,从诗中可以看到小伙子从爱上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只选了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主人公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情感韵味更浓郁。
2.表现手法上:
《蒹葭》比《关雎》的“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不同:
写作特色
1.运用“兴”的手法。
本诗同样采用了“兴”的艺术手法。每章的开头两句即以秋景起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秋天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他去寻找自己爱慕的恋人,从而引起正文。
写作特色
《蒹葭》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写“可望而不可即”的渴慕深情,但在重章复沓中景物有变化,感情也有发展,这样就显得富于变化而无呆滞之弊。诗篇语言质朴,接近于当时的口语,但于质朴中又有蕴味,使人深感其朴素之美。
2.采用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反复咏叹,凸显感情。
写作特色
3.虚实结合,想象丰富。
本诗在虚实结合方面运用恰当,把实际情景同想象、幻想交织在一起,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诗中实写蒹葭、小洲、河流等,而所谓“伊人”则是虚写。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宛在”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显然,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而这一想象,这一虚幻之景的出现,却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位痴情者的心理状态,用想象描绘出了他对恋人的强烈思慕渴求之情。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qí),齿如瓠犀(hùxī),螓(qí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王风·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国风·卫风·淇奥》:有匪(同斐[fěi])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周南·关雎·序》: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小雅·斯干》:秩秩斯干(通“涧”),幽幽南山。
《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名篇名句:
拓展延伸
1.阅读《蒹葭》,完成下面问题。
(1)这首诗在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 : 。
(2)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课堂小练
重章叠句
(3)《蒹葭》中描绘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来渲染气氛的诗句是:

, 。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2.下列各项中对加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流走)
B.参差荇菜,左右芼之(挑选)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跟随、追寻)
C.溯洄从之,道阻且跻[(路)高]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茂盛鲜明的样子)
D.溯洄从之,道阻且右(向右迂曲)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干)
A
课堂小练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起兴的手法。
B.《关雎》这首诗是按照“表达爱意—饱受思念之苦—幻想愿望实现”这样的线索展开的。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主人公那种深深的爱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二者在内容方面没有多大的差别。
D
课堂小练
4.对本诗的解读欣赏,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
A.“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好形象。
B. 本诗主要叙写一位追求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
C.伊人可以指意中人,也可象征“幸福”、“理想”、“事业”等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D.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但求而不得的绝望之情。。

课堂小练
D




反复咏叹
在水一方
伊人难求

伊人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板书设计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作业布置
教师寄语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广告语)
“在人生追寻的路上,我们热烈地期盼和追寻这美好,也许这种追寻最终不能实现,但路上的风景,我们的希望足以温暖我们无悔的青春! ”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诗歌的内容。
2. 学习比兴手法,体会一咏三叹的写作结构,体会它朴素优美、音韵和谐的语言特色。
3. 培养健康纯洁的爱情观,以及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教学难点】
学习比兴手法,体会一咏三叹的写作结构,体会它朴素优美、音韵和谐的语言特色。
【教学时间】
2课时
【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播放视频
诗歌是起源最早、历史最久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诗歌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故《毛诗序》云:“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而分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第二课时《蒹葭》
【教学过程】
一、新知导入
有一首歌叫《在水一方》,从它被邓丽君第一次演唱以来,到现在还一直被传唱;有一句话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们都出自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学经典——《诗经》。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蒹葭》被誉为中国的第一首朦胧诗。朦胧最容易产生美感,产生联想。在我们揭开《蒹葭》朦胧面纱之前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邓丽君演唱的由《蒹葭》改写的当代抒情歌曲。(播放音视频)
二、预习检测
1.回顾《诗经》的相关知识。
2.《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 ,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 ,皆生于水边。
3、读准字音,辨析字形
蒹 葭 伊人 溯 洄 宛 萋 萋 未晞

湄 跻 坻 涘 沚
4、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停顿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5、(一)轻声朗读,整体感知
(1)邀请三个同学每人读一节。
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乙: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丙: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思考:同学们,听完朗读,大家有什么发现吗?
(二)学生齐读,感受诗歌重章叠句的魅力。
三、诗歌释义
1、解释下列词语
溯洄从之:意思是沿着河道向上游去寻找她。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
晞:干
湄:水和草交接之处,指岸边。
跻:这里形容道路又陡又高。
坻: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已:停止
涘:水边。
右:迂回曲折。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2、学生齐读诗歌译文,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四、合作探究
1、诗歌是怎样写景的?

景物描写作用:点明时令、环境,描绘了一幅凄清萧瑟、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渲染了浓烈的凄清寂寞气氛,衬托了主人公凄婉惆怅之情。
2、这首诗怎样写人的?
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
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
3、诗中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移的痴情青年的形象。
4、谈谈每章的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的样式有怎样的含义和作用?
首先,由景生情,写景部分,以蒹葭和白露,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烘托了环境气氛,又流露出主人公凄婉的感情。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这样构思,给诗歌增加了朦胧美。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5、思考这首诗中的三节诗有什么特点?
诗人用了不同的字眼,对景物的形态和变化,反复进行了描绘。
不同形态 不同时间 不同地点 路途艰难 伊人所在地
苍苍 为霜 一方 且长 水中央
凄凄 未睎 之湄 且跻 水中坻
采采 未已 之涘 且右 水中沚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6、主人公追寻的伊人是美丽的,朦胧的。就象朱熹说的:所谓伊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不可得者,然不知其何所指也。他追寻的仅仅是爱人吗?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呢?
①追求的梦想、目标、真理、真善美
②追寻一种幸福、一切美好的事物
③追寻一种心灵的寄托
④追求美好高洁的品质
⑤追寻的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或者是明君寻觅的贤臣,或者是一种崇高的理想
…….
7、如此艰辛的追寻,我们似乎听到了主人公划船的喘气声,这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更是有温度的画面。请以“我从 句中,感受到了 感情。”句式,说出你的感受。
①我从“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中,感受到了主人公炽热的情感;
②我从“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中,感受到主人公追寻的艰辛。
③我从“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中,感受到主人公奋力向前,不停追寻的情感。
……
五、比较阅读
比较《关雎》与《蒹葭》有什么异同?
相同:这两首古诗都是爱情诗,都写了对所爱之人的追求。
不同:1.内容上:
《关雎》重于叙事,从诗中可以看到小伙子从爱上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只选了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主人公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情感韵味更浓郁。
2.表现手法上:
《蒹葭》比《关雎》的“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六、写作特色
1.运用“兴”的手法。
本诗同样采用了“兴”的艺术手法。每章的开头两句即以秋景起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秋天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他去寻找自己爱慕的恋人,从而引起正文。
2.采用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反复咏叹,凸显感情。
《蒹葭》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写“可望而不可即”的渴慕深情,但在重章复沓中景物有变化,感情也有发展,这样就显得富于变化而无呆滞之弊。诗篇语言质朴,接近于当时的口语,但于质朴中又有蕴味,使人深感其朴素之美。
3.虚实结合,想象丰富。
本诗在虚实结合方面运用恰当,把实际情景同想象、幻想交织在一起,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诗中实写蒹葭、小洲、河流等,而所谓“伊人”则是虚写。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宛在”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显然,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而这一想象,这一虚幻之景的出现,却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位痴情者的心理状态,用想象描绘出了他对恋人的强烈思慕渴求之情。
七、拓展延伸
《诗经》名篇名句: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qí),齿如瓠犀(hùxī),螓(qí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王风·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国风·卫风·淇奥》:有匪(同斐[fěi])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周南·关雎·序》: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小雅·斯干》:秩秩斯干(通“涧”),幽幽南山。
《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八、课堂检测
1.阅读《蒹葭》,完成下面问题。
(1)这首诗在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 : 。
(2)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3)《蒹葭》中描绘露凝霜结的晚秋图来渲染气氛的诗句是: , 。
2.下列各项中对加线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流走)
B.参差荇菜,左右芼之(挑选)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跟随、追寻)
C.溯洄从之,道阻且跻[(路)高]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茂盛鲜明的样子)
D.溯洄从之,道阻且右(向右迂曲)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干)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起兴的手法。
B.《关雎》这首诗是按照“表达爱意—饱受思念之苦—幻想愿望实现”这样的线索展开的。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主人公那种深深的爱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蒹葭》是《诗经》中表现“朦胧美”的名篇。这首诗和《关雎》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二者在内容方面没有多大的差别。
4.对本诗的解读欣赏,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
A.“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好形象。
B. 本诗主要叙写一位追求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
C.伊人可以指意中人,也可象征“幸福”、“理想”、“事业”等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D.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但求而不得的绝望之情。。
九、板书设计

十、课后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十一、教师寄语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
在人生追寻的路上,我们热烈地期盼和追寻这美好,也许这种追寻最终不能实现,但路上的风景,我们的希望足以温暖我们无悔的青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