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28 09:2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选择题(每题2.5分)
1.(2.5分)2009年4月19日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在漳州龙海马崎村举行了盛大的祭祖仪式。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井田制
2.(2.5分)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的规定十分严格,如规定“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材料反映的问题是(  )
A.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B.西周的青铜器数量比较少
C.西周的冶铜业十分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3.(2.5分)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
4.(2.5分)“欲天下之安定,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的主张后来发展为(  )
A.内阁制 B.分封制 C.刺史制度 D.推恩令
5.(2.5分)唐朝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完善中央集权 B.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C.减少决策失误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6.(2.5分)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  )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
7.(2.5分)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体现区域性管理中“山河形便”的惯例。自元代始,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格局。元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创新政治制度 B.便于中央控制
C.加强管辖边疆 D.减少财政开支
8.(2.5分)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或谓后之入阁办事者,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宮奴也。”黄宗羲这段话的主旨是(  )
A.批评皇权过重
B.批评太监干政
C.指明内阁成员只是批答奏章
D.指明内阁成员无宰相之名实
9.(2.5分)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同现代世界形形色色的民主政治并不一样。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个体只有在属于城邦时才具有存在的意义不属于城邦的个体要么是鬼神,要么是兽类。这表明古希腊(  )
A.群体的意志和利益高于其他一切
B.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
C.雅典公民没有个人自由缺乏个性
D.雅典民主是“多数人的暴政”
10.(2.5分)古希腊集市广场布置着一些相关的设施:突出的柱廊长厅、存放国家圣火的议会大厦、体操竞技场以及各种神庙,它们共同构成城市以及城市生活的中心,广场往往呈不规则形状,也不存在明确的控制性建筑物。这主要反映了古希腊(  )
A.宗教神话的传播 B.人文精神的觉醒
C.公民政治的实行 D.崇尚运动的风尚
11.(2.5分)公元前449年,罗马人争相观看和议论刻于12块铜板之上的某部法律条文。该法律的特点有(  )
①有一些习惯法 ②是成文法 ③是公民法 ④是万民法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④
12.(2.5分)罗马法规定:以现金或现物进行交易,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他们皆应是罗马公民;物件的转移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在进行转让仪式时,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这些条件缺一不可。这反映了罗马法(  )
A.调解经济纠纷并保护贸易
B.注重维护帝国的社会稳定
C.保护自由民的私有财产
D.注重交易的形式和程序
13.(2.5分)二战时期,不论首相丘吉尔的演说如何出色,似仍然需要那位口吃的乔治六世,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国王与内阁在政治上共进退
B.君主立宪制削弱了首相权力
C.战时状态赋予国王行政大权
D.国王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14.(2.5分)英国首相制度出现以后,以往涉及首相的事件,没有遭到议会限制或反对党的异议,就会被默认为先例,久之就会被沿用,进而形成惯例。首相的这一“无轨运作”状态(  )
A.为形成议会中心奠定基础
B.反映出议会失去了立法权
C.为首相权力扩张提供可能
D.阻碍了英国民主政治进程
15.(2.5分)英国1688年后再没有新的市镇取得议会下议院代表权,而一些“衰废市镇”,仅有数户居住、无人居住、甚至在地理上消失的地方竟拥有在下议院市镇代表;新工业城市往往聚居数以万计人口却无代表。这一现象(  )
A.说明光荣革命后代议制未发生本质变化
B.反映了英国政治改革的必要性
C.说明国家的权力中心依然掌握在上议院
D.反映了英国经济逐渐走向衰退
16.(2.5分)奥巴马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后,提出了新医疗改革方案,该医改方案分别于2010年11月7日和12月24日在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获得通过。奥巴马总统的医改方案需要国会通过说明(  )
A.美国实行联邦制 B.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制度
C.美国实行两党制 D.利益集团操控美国政治
17.(2.5分)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经过多方讨论最终确定了国会建设方案,即康涅狄格方案: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据此可知,这一方案的目的是(  )
A.制约总统的权力 B.实现各州相对平衡
C.确保国会的立法权 D.确立中央集权原则
18.(2.5分)19世纪70年代,德、法两国相继颁布了新宪法,两部宪法内容的共同之处是(  )
A.国家元首独掌行政大权 B.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
C.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成员 D.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19.(2.5分)从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以上现象反映了资产阶级现代化道路的一个相同特点是(  )
A.反封建性 B.民族性 C.普适性 D.法治化
20.(2.5分)毛泽东曾经总结道“自1840年起,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侵略过我们,每一次战争几乎都以中国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
A.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 B.中国政府的软弱可欺
C.中国近代化尚未起步 D.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
21.(2.5分)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  )
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
C.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
D.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22.(2.5分)如图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网站首页,页面设置了三项链接。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  )

A.鸦片战争 B.天国兴衰
C.洪秀全 D.《天朝田亩制度》
23.(2.5分)在同一个理由(保护使馆)下,中国被迫拆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海口(山海关)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据材料信息,与这一现象出现有关的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24.(2.5分)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A.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B.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
C.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
25.(2.5分)下列口号中最早明确地把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是(  )
A.“扶清灭洋”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打倒列强,除军阀”
26.(2.5分)1878年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出任驻英法公使,出行前与法国沟通,提出公使女眷只能跟对方的女宾往来,不与对方男宾握手、同宴,指出这是中国“名教攸关”。法方表示接受,眷属往来,敬礼有加,而绝不干预跳舞宴会。这主要反映出(  )
A.中国外交官对西方礼节缺乏了解
B.政治斗争决定中外礼仪
C.中外文化冲突中的“求同存异”
D.纲常名教扼杀女性独立
27.(2.5分)清代定制,官员任命由军机处等机构简选,最后由皇帝朱笔圈定简放。但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这表明(  )
A.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B.统治危机冲击中央集权
C.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 D.地方政府掌握了行政权
28.(2.5分)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  )
A.缺乏近代外交经验 B.不了解世界形势
C.两国治理秩序差异 D.不懂得国际公法
29.(2.5分)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照平行之礼,用“照会”字样;领事等官与中国地方官公文往来,亦用“照会”字样。这一规定(  )
A.扩大了美国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B.表明中美两国开始平等外交往来
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反映中国被迫接受近代外交规则
30.(2.5分)1904年,中国科举史上进行最后一科会试:第一场考中国政治史论五篇,体现出注重现实、着眼改革的思想,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关于当时内政外交的重要问题。第三场考《四书》《五经》义。这次考试(  )
A.强化了知识分子对清政府的政治认同
B.折射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艰难努力
C.充分暴露了清末科举改革的虚伪面目
D.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奠定了了人才基础
31.(2.5分)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士大量进入中国传播洋教,民间随之出现了大量关于洋教和传教士的流言。当时上海等城市所流传关于洋教和传教士的流言远远多于乡村社会,但是乡村社会和洋教的冲突却远远多于上海等城市。乡村社会教案更加频繁是因为(  )
A.当时乡村自治体系根深蒂固
B.乡村社会出现洋教与传教士
C.城市的洋教传教士比较集中
D.城市的信息传播速度非常慢
32.(2.5分)斯大林曾说:“它是无产阶级为反对资本主义而扭转历史的第一次光荣的英勇的然而没有成功的尝试。”“它”是指(  )
A.五四运动 B.巴黎公社
C.新中国成立 D.空想社会主义
二、非选择题(20分)
33.(20分)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希腊的民主与今天西方的民主不能完全相提并论。在雅典,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
﹣﹣许海山主编《欧洲历史》

材料二: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
﹣﹣百度网

材料三:如果没有一种制度上的保证,那个原本期望是为人民效力的联邦政府,轻而易举地就可以做到金蝉脱壳,变成一个临驾于人民之上的怪物。
﹣﹣林达《历史深处的忧虑》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西方现代民主相比古代希腊民主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方代议制民主是怎样确立的?试举例说明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具体方式”又有怎样的不同?
(3)美国宪法在制度上是如何保证联邦政府没能成为怪物的?“为人民效力”最根本的含义是什么?


2019-2020学年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选择题(每题2.5分)
1.【分析】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认祖归宗”的情结源于古代的宗法制。
【解答】A. 宗法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家国同构”,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这种制度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正确;
B. 分封制的设立,稳定了西周的政局,扩大了西周的疆域领土,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但这与宗族观念的形成并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
C. 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六国后,为加强对地方控制所设立的制度,与“认祖归宗”的情绪无关,排除;
D. 井田制是西周的土地制度,到春秋时期逐步瓦解,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可以看出西周宗法制下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故A项符合题意;
BC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
故选:A。
3.【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中的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了解汉代在加强君权方面的措施,理解“中朝”的目的和特点。
【解答】联系汉代的“中朝”制度,皇帝选不断让身边的亲信即私臣充任中朝的人选,来削弱相权,故B项符合;秦代的丞相、唐代的三省长官及宋代的枢密使都不是私臣而来,因些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CD。
故选:B。
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主旨,并正确掌握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內阁制是明朝时期中枢机构的变化,这与题意不符。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这与题意不符。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制度是汉朝的地方监察制度,这与题意不符。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囯越分越小,不再有实力与中央政府对抗,加强了中央集权,符合材料中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故选:D。
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设立,要求学生结合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具体职能和影响来分析材料。
【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宰相人数的增多,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这不是为了完善中央集权,完善中央集权,主要是改善地方官僚制度。
B.增加宰相人数是每一个宰相的具体权利减少,这样大大分化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
C.减少决策的失误是它产生的客观效果,而不是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观目的。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涉及到的地方制度,而不是中央制度。
故选:B。
6.【分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解答】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制度出现在明朝,明朝建国之初,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管理六部,不可能出现“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故B项错误。
依据材料中“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信息可知,该朝臣认为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他希望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即加强相权,故C项正确。
该朝臣主张加强中书省的权力,材料没有体现出他反对三省六部制,故D项错误。
故选:C。
7.【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人为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格局”切入,结合元朝的行省制度进行思考。
【解答】秦汉以来,地力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 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所以B符合题意;
故选:B。
8.【分析】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一家之法”。
【解答】据材料“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这段话的主旨是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批评皇权过重,故A正确;
太监干政,也源于君主专制,故B排除;
内阁成员只是批答奏章,仍然说明皇权加强,故C排除;
内阁成员无宰相之名实,本质上说明皇权加强,故D排除。
故选:A。
9.【分析】本题考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古代雅典民主是建立在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基础上,城邦国家的存亡决定民主政治制度存在。
【解答】材料中的含义正如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人是城邦的动物”,说明个体的人只有在城邦的共同的利益下,民主政治才能得到保证,失去城邦,个人的民主也不会存在。因此A项符合;
BCD项都不是对材料的正确理解,故排除。
故选:A。
10.【分析】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广大公民直接参与,原则上公民都有权利决定和管理国家大事,通过选举担任各级政府官职。这种先进的古代政治制度,为公民创造了广泛的参政机会,激发了公民的自由,开拓精神,推动了雅典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性。
【解答】材料中古希腊集市广场突出柱廊长厅、议会大厦、体育竞技场、神庙,并且广场呈不规则形状,也不存在控制性建筑,这些构成城市和城市生活的中心,可见以上情景便利于公民参加城邦的民主政治及其他的相关活动,反映古希腊公民政治的实行与发展,故C正确;
AD两项仅部分反映材料中的表象,故排除;
人文精神即突出人的中心价值和地位,在材料中无明显体现,故B项错误。
故选:C。
11.【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需要掌握《十二铜表法》的特点。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题干时间和信息“12块铜板之上”,结合《十二铜表法》的特点解答即可。
【解答】根据题干时间和信息“12块铜板之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法是第一部罗马成文法《十二铜表法》,主要是为了解决公民之间的矛盾,属于公民法,但它也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因此①②③符合题意。
此时处于是罗马共和国,它属于公民法,万民法是罗马帝国时期,故④错误,故A项正确。
故选:A。
12.【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须有五个证人和一名司秤在场”“必须在当事人双方在场时当面进行”“必须经过某种正式的手势和言语的阐述”。
【解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罗马法规定在进行商品交易时一要有证人和司秤在场,二是要双方当事人必须都在现场,三是要使用正式的手势和言语。这些条件的规定,说明了商品交易注重程序和形式,故选D项。
贸易纠纷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故排除A项。
B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出来,故排除。
题干没有涉及自由民,故排除B项;
故选:D。
13.【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解答】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首相与内阁共进退,而不是国王。故A排除;
君主“统而不治,是国家的象征”,故B项与史实不符;
C项与史实不符,行政权在内阁,而不明国王,即是战时也是如此。故排除C项;
从材料中信息“只有这位国王出现,才能使整个国家不分党派,不分种族,团结在一起”,说明国王在维护英联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故D符合。
故选:D。
14.【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光荣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统治确立,推翻了君主专制,议会的权力大增,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议会通过了一系列旨在限制国王权力的法案。
【解答】“没有遭到议会限制或反对党的异议,就会被默认为先例,久之就会被沿用,进而形成惯例”首相的这一“无轨运作”状态为形成议会中心奠定基础,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15.【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解题的关键是“仅有数户居住、无人居住、甚至在地理上消失的地方竟拥有在下议院市镇代表;新工业城市往往聚居数以万计人口却无代表”。
【解答】“仅有数户居住、无人居住、甚至在地理上消失的地方竟拥有在下议院市镇代表;新工业城市往往聚居数以万计人口却无代表”反映了英国政治改革的必要性,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1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政体,要求学生结合美国政体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A.美国总统的改革方案要国会通过,体现不出联邦制的特点。
B.材料反映的是总统和国会的关系特征,体现了美国三权分立的制度特点。
C.材料没有体现出美国的政党制度特征。
D.材料看不出利益集团对美国政治的操控。
故选:B。
17.【分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共和制和联邦制,体现分权制衡原则,实质上也是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解答】根据材料文字“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方案的目的是实现各州相对平衡,调节大州小州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B项表述符合题意;
材料主要关于国会建设方案,未提到对总统的制约,故A项排除;
C、D两项在材料中都未体现,均排除。
故选:B。
18.【分析】本题考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具体考查德、法两国新宪法的异同点。
【解答】A项,德国国家元首和宰相共掌行政大权,排除;
B项,德国国家元首不用对议会负责,排除;
C项,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成员,符合历史事实,正确;
D项,德国议会立法权小,皇帝拥有立法大权,排除。
故选:C。
19.【分析】本题考查资产阶级代议制,根据题干材料“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再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进行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均标志着英美法德四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体现了近代西方政治民主化历程的法治化特点,故D项正确。
A项,美国并未经历封建社会,排除。
B项,只有德国经历了统一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具有民族性特征,排除。
C项,四个国家政体及特点各异,不能反映其普适性,排除。
故选:D。
2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解答此题需要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及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解答】近代中国陷入被动挨打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
故选:D。
2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背景,以及<<南京条约>>的内容来分析材料。
【解答】A.材料体现不出清政府,臣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
B.并没有体现出清政府狂妄自大的特点。
C.从材料可以看出清政府对治外法权和协定关税危害认识并不清楚,说明当时清政府的国家主权意识还不完整。
D.关税协定是经济主权,五口通商也涉及到经济主权,所以看不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
故选:C。
2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而不是,鸦片战争。
B.材料涉及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博物馆,网页上涉及到历史背景,重要人物和历史文献,但是没有发展过程,所以可以加上天国的兴衰。
C.洪秀全属于历史人物,材料中有。
D.选项反映的是重要的文献,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有这个链接。
故选:B。
23.【分析】本题考查《辛丑条约》,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解答】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符合题干“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海口(山海关)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酌定数处留兵驻守’”,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24.【分析】主要考察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来进行分析。
【解答】A.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是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当上了临时大总统。
B.材料反映的不是习俗的变迁,而是政治事件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C.材料只是一个个别现象,不能说明整个社会服饰变化特点。
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度,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复辟帝制,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辫子”已经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辫子的“剪”与“戴”实质上反映了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故选:D。
2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的特征,要求学生结合五四运动的性质发展历程以及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材料。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扶清灭洋对中外反动势力认识都不清晰,对封建势力抱有幻想并且带有笼统排外的思想。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要体现的是国内的反封建要求,是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内容。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的口号,体现了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北洋封建军阀统治,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把反帝和反封建口号联系起来的政治运动口号。
D.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大革命时期的口号,比五四运动要晚。
故选:C。
26.【分析】本题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解题的关键是“1878年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出任驻英法公使,出行前与法国沟通,提出公使女眷只能跟对方的女宾往来,不与对方男宾握手、同宴,指出这是中国“名教攸关”。法方表示接受,眷属往来,敬礼有加,而绝不干预跳舞宴会”。
【解答】本题材料提到,1878年,公使女眷只能跟对方的女宾往来,不与对方男宾握手、同宴,指出这是中国“名教攸关”,法方表示接受,眷属往来,敬礼有加,而绝不干预跳舞宴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反映出中外文化冲突中的“求同存异”,故C正确;
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故选:C。
27.【分析】本题考查晚清地方行政权力的变迁。根据材料信息中对一方官员任命的程序变化进行判断。
【解答】根据材料“皆由督抚奏定”“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皆由督抚奏定”“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表明地方督抚权力日益扩大,冲击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了地方权力的扩大,但并不能体现中央对地方失控,故C项错误;
材料体现了地方对官员的任命有一定的干预,不能体现其掌握了行政大权,故D项错误。
故选:B。
2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西方人注重字句和语法,是强调利益,而中国注重态度和仪式,是想维护中国古代的天朝上国的传统,并不是缺乏外交经验。
B.材料反映的是英国人注重实际的物质利益,而中国注重形式,体现不出是否了解世界。
C.西方是经济利益占主导,所以他们特别注重条文的内容,而中国是专制思想,天朝上国的思想,所以非常注重形式是否尊重。
D.材料与国际公法没有关系。
故选:C。
29.【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外交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照平行之礼。
【解答】依据材料“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照平行之礼,‘用照会’字样”等可知中国开始接受接受近代外交规则;在依据材料“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规定”明显可知并不是中国政府主动接受的,故D正确。
AC材料并不能体现,故排除。
B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故选:D。
3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背景和清末思想发展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A.清朝后期,知识分子对清政府的政治认同逐渐削弱,选项不符合事实。
B.材料明显可以看出涉及到一些关注现实的问题,说明中国近代化在有所进步,至少思想观念在发生改变,看不出艰难努力。
C.这一次科举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注重了社会现实,体现不出其虚伪性。
D.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涉及到关注现实,着眼改革,以及对各国政治和外交事务进行关注,引导更多的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这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发展准备了人才。
故选:D。
31.【分析】本题考查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反洋教斗争。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列强对华历次重大侵略产生的影响来分析材料。
【解答】A.从材料信息可知,上海城市的洋教与传教士的流言多于乡村社会,但乡村社会的教案却多于上海城市,说明乡村社会对洋教与传教士反抗更激烈,思想更保守,与乡村自治体系根深蒂固相符,故A项正确;
B.从材料信息“上海等城市所流传关于洋教和传教士的流言远远多于乡村社会”可知,洋教与传教士的出现并非乡村社会教案(民教冲突)比上海城市更加频繁的原因,故B项错误;
C.材料问乡村社会教案更频繁的原因,与城市的洋教传教士集中现象无关,故C项错误;
D.城市的信息传播速度比乡村要快,故D项错误。
故选:A。
3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公社的失败与意义,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它是无产阶级为反对资本主义而扭转历史的第一次光荣的英勇的然而没有成功的尝试”,并正确掌握巴黎公社的结果及历史意义。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与题意不符。
B.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它是无产阶级为反对资本主义而扭转历史的第一次光荣的英勇的然而没有成功的尝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的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不符合“第一次”和“没有成功”的限定。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有很多天才的设想,但没法付诸实践,与题意不符。
故选:B。
二、非选择题(20分)
33.【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和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第(1)题,古代希腊民主的特点,考生主要依据材料一、二中的信息,通过与西方现代民主相比来指出。这一特点的成因,则主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第(2)题,西方代议制民主确立的过程,考生主要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代议制民主政治“具体方式”的不同,则主要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举例说明。第(3)题,美国宪法在制度上保证联邦政府不成为怪物的设计,以及“为人民效力”最根本的含义,考生主要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
【解答】(1)依据材料一中的“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有可能亲自参加选举和表决”和材料二中的“都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可以得出,与西方现代民主相比,古代希腊民主的特点是直接民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成因有:小国寡民的城邦特点;公民人数少,奴隶、外邦移民、妇女没有公民权,只有少数成年男子才有公民权。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代议制民主的确立过程有两个步骤:通过资产阶级的革命或斗争,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颁布宪法或法律文件的方式确立代议制的民主政治。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具体方式”有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两种,前者如英、德等国,后者如美、法等国。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宪法在制度上规定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并相互制约(原则是“分权与制衡”),从而保证联邦政府不成为怪物;根据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原则,“为人民效力”最根本的含义是避免专制独裁,保证人民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故答案为:
(1)特点:直接民主。成因:小国寡民的城邦特点;公民人数少,奴隶、外邦移民、妇女没有公民权,只有少数成年男子才有公民权。
(2)确立:通过资产阶级的革命或斗争,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通过颁布宪法或法律文件的方式确立代议制的民主政治。不同:英国、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法国的总统共和制等。
(3)规定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并相互制约(原则是“分权与制衡”)。含义是避免专制独裁,保证人民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