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詹天佑
一、教学分析
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但是由于《詹天佑》这篇课文所写的内容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很难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物所面临的具体困难,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多媒体条件下实施教学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
教材分析:
《詹天佑》一课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人物传记。课文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并提前两年竣工,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文章是按照先概括介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然后从接受任务、施工过程和提前竣工三方面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的,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贯穿全文。
教学重点:
1.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
2.理解两种开凿隧道方法的好处以及“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妙处。
教学难点:
区别两端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的不同,理解“人”字形线路使火车上山容易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重难点,结合本单元课文训练的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施、挠”等11个生字,会写“悬崖峭壁、惹人讥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3.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过程中的主要事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杰出才干。
4.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资料的能力、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地勇气和大胆创新的意识;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策略
1.教法
主要采用设疑激趣法、中心入题法、朗读感悟法、课件演示法。
目的是让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
2.学法
主要采用目标导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以学生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情为基础,以议的训练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依据新课程理念,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精心设计,用两课时完成了本课的教学。
第一课时:交流信息,理清层次,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中心入题,理解课文,激发情感。
四、教学流程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第二课时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板书:詹天佑)
(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的结构,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出示课件,设疑激趣: 1905年,当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的计划时,一些帝国主义国家极力地阻挠、要挟和嘲笑,而现在,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今天,一些外宾面对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却赞叹不已,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再次走进詹天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结合动画介绍历史背景,缩短时空的距离,从矛盾处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石激起千层浪,达到了“愤”与“启”的目的。]
(二)深入研读,主动探究。
1.用课文中的一句话说说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
(引导学生找出全文的中心句,直奔主题,并找出关键词:杰出、爱国)
2.出示课件:自学导航,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体现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杰出才干的部分,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设计意图:中心入手,直奔主题,实现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学生留出选择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使学生自觉、主动、热情的获取知识。]
(三)交流品读,感悟精神。
1.感悟杰出才干
(1)开凿隧道
①面对崇山峻岭险恶的地形,詹天佑采用什么方法开凿隧道 请同学们结合小组学习的收获,给大家介绍自己画的示意图。
(让学生通过自读理解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地的不同地势,能够画出简单的示意图进行辨别,加深记忆。)
多媒体播放中部凿井的开凿经过,(出示课件)弄清楚“凿进”与“凿井”的不同,体会中部凿井法的优势。
(通过感性的图像激活教材资源,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情境,形象直观的了解两种开凿方法。)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2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既然打竖井可以节省时间,为什么不多打几口竖井呢?”进一步理解中部凿井法,体会詹天佑的聪明才智。
[设计意图:顺应学生心理,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学生一边读书,一边绘图,有效的利用艺术学科的资源来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了解詹天佑根据两地不同的地质条件,采取不同的开凿方法,来缩短工期的灵活思维。]
(2)勘测线路
①引导学生找出在勘测线路中詹天佑说的话:“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a理解:“精密”,体会詹天佑对同志严格要求的态度。
b指名读出詹天佑严格的工作态度。
2 引导学生找出詹天佑在勘测线路中的做法:“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
a抓住“亲自、扛着、背着”体会詹天佑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
b比赛读,展示出詹天佑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
(借助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化静为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 试想这些加点的词语去掉或者换成别的词语,行吗?
[设计意图:采用换词法、填补法,进行知识的迁移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理解句意,体会出詹天佑对工作一丝不苟,对同志要求严格和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进一步理解詹天佑成功开凿隧道的原因。]
(3)设计人字形线路
①学生自己画出“人字形”线路图,当小导游介绍并实际操作演示火车上山的路线,边解说为什么这样设计。
(这样,让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解说,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培养操作能力。)
2 有没有别的办法,使火车爬上陡坡呢?学生大胆设计。
(这里,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 播放课件演示火车上山的经过,(出示课件)感悟詹天佑的创新精神。
(借助媒介,化静为动,把教材“冰冷的美丽”变为学生“火热的思考”。)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画图、介绍、演示;然后结合地理环境,想别的办法让火车爬陡坡,挖掘创造潜能;最后让学生通过感性的图像理解感悟詹天佑的创新精神。]
2.感悟爱国精神
(1)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詹天佑受任时帝国主义的 “阻挠、要挟、嘲笑”。
(2)理解:外国报纸的评价“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3)理解他遇到困难时想的“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抓住“一定”这个词体会詹天佑赤诚的爱国之心,学生齐读,读出詹天佑强烈的爱国热情。
(4)观看录像:“八达岭的风光”,注意从画面中感受地势的险峻。
[设计意图:学生从情感的体验中能够领悟到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詹天佑的爱国思想,使学生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心灵的震撼,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并在感性的画面中体会修筑京张铁路的困难之大。]
3.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感情朗读课文。京张铁路的提前竣工,意味着什么?
(2)回顾全文,升华主旨,唤起学生对詹天佑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设计意图:此时,在学生的心中已树立了詹天佑的光辉形象,遵循情感发展的规律,使学生从心底里唤起对他的尊敬、崇拜之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顺利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谁能给这条铁路取个有意义的名字,并说明理由。
(借助想象,化静为动,升华学生爱国的情感。)
2.好书大家看:《詹天佑生平志》、《詹天佑的故事》等。
[设计意图: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语言表达的机会,训练了学生的扩散思维,又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扩大阅读量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读写结合,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主题突出,条理清晰,重点围绕詹天佑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来板书,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詹天佑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卓越的智慧才干。
五、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
A.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对学生进行课堂观察评价、小组评价等。
B.通过多种想象思维训练,对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等评价。
C.通过给铁路取名字表达爱国情感,对学生进行评价。
2.总结性评价:
A.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杰出才干。
B.通过教师小结的方式进行评价。
六、教学媒体运用的说明
本篇课文重点通过叙述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来表现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杰出才干,其中“开凿隧道”与“设计‘人’字形线路”是詹天佑杰出才干的集中体现,这两部分内容抽象、难懂,学生不容易理解,于是我运用信息技术,将两种开凿隧道的方法和火车走“人”字形线路的过程直观地演示,并适时指导学生想象、思考、议论,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开凿方法的省时高效,体会到“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巧妙,使枯燥的文字形象地跃然纸上,轻松地突破了难点,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以上是我对《詹天佑》一课的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始终以“发展与创新”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力求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鼓励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促进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詹 天 佑
杰出
爱国
阻挠、要挟、嘲笑 (帝国主义)
受任:
施工:
勘测线路:说、做、想
设计“人”字形线路
竣工:提早两年
回击
开凿隧道:
两端凿进法
中部凿井法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