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练习含答案(6份打包)岳麓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练习含答案(6份打包)岳麓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27 19:57:36

文档简介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著名史学家苏秉琦先生曾指出,中国农业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的特点,以下选项中最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
A.在北京人遗址中已发现采集和猎取食物的遗迹
B.在湖南玉蟾岩遗址、陕西半坡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等地都发现了人工栽培水稻的遗存
C.除了黍、粟、水稻外,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粮食作物还有稷、大豆等
D.在浙江余姚河姆渡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大量稻谷的遗存
解析:“满天星斗”也就是说“多元一体”即多个源头,只有B项能体现出农业的多个源头,B项正确;其他三项都不能反映出农业的多个源头,排除。
答案:B
2.(2019·山东济宁高三模拟)《管子》一书中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已用铁农具耕种土地。但据考古发现,在长江流域春秋晚期吴国墓葬中发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均为青铜制造。在中原地区洛阳王城、郑州碧沙岗和山西侯马等地春秋中晚期以至战国之际的遗址中,还普遍存在石、骨、蚌器的生产工具。由此可见春秋时期(  )
A.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原地区
B.中国经济重心仍在关中平原
C.中原地区的战乱严重影响了该地经济发展
D.铁制工具仍然没有普遍使用
解析:题目中春秋时期齐国尽管出现铁农具,但长江流域出土农具为青铜制造、中原地区还普遍存在着石、骨、蚌器等,可知当时铁制农具并没有普遍使用,D项正确;中原地区(如齐国)已使用铁农具,但是长江流域的农具仍为青铜制造,A项不符合史实;当时中国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不是关中平原,排除B项;C项中“中原地区的战乱”在题目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D
3.(2018·宁夏银川高三一模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到战国末期,黄河已有“浊河”之称,西汉时,黄河更是“河水高于地上”,下游地区水患频繁,引发土壤沙化和盐碱化。导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  )
A.争霸战争频繁 B.生产工具的改进
C.少数民族南下 D.人口的大量迁移
解析:导致黄河流域生态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农耕经济的进步,而生产力发展的体现是生产工具的改进,B项正确;其他三项都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答案:B
4.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
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
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从材料中的“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可知,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B项太绝对,错误;C、D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A
5.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上述材料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 B.漕渠
C.都江堰 D.白渠
解析:从材料中的“蜀守冰凿离碓”“穿二江成都之中”可知,这一水利工程是都江堰,C项正确。
答案:C
6.(2018·广西来宾、河池高三二模)有古代中国民谣说:“一家十五口,七嘴八舌头,我要烙烙饼,他要喝稀粥,人多乱,狗多窜,媳妇多了不做饭。”此民谣反映出(  )
A.农民从事手工业收益高
B.古代农村商品化不断提高
C.小农经济具有思想基础
D.土地兼并不利于改善民生
解析:民谣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民众主流思想或思想意识,题目中的民谣内容反映出人们不希望生产、生活组织规模过大,即规模较小的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其理想中的生存状态,C项正确;A项中“手工业”、B项中“商品化”、D项中“土地兼并”在题目中没有涉及,排除。
答案:C
7.下面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总的特点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为农业型社会奠基
②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从生产技术看,讲究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堪称世界之最
④从生产目的看,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中国古代农业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讲究精耕细作,自给自足,形成独立发展的自然经济模式的生产体系,①②③④都符合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C项正确。
答案:C
8.(2018·四川成都外国语学院高一期中)《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注重农业时令 B.尊重自然规律
C.重视历法指导 D.强调精耕细作
解析:根据题干“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及“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体现了古代农业既注重农业时令,又注重耕作技术,体现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注重农业时令、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以及重视历法指导是《吕氏春秋》中所介绍的,未涉及《氾胜之书》中的材料,概括不全面,故A、B、C三项错误。
答案:D
9.据史载,西汉时期,政府在灾荒年减免家赀少者的田租,或假部分山林川泽苑囿给贫民,或假犁牛贷种食给贫民。如《汉书》载,绥和二年(前7年)诏:“其令水所伤县邑及他郡灾害什四以上,民赀不满十万,皆无出今年租赋。”西汉政府对灾民实施救济的根本原因是(  )
A.实行对小农经济的扶持政策
B.避免因流民问题而引发农民起义
C.小农经济支撑着王朝的生存和发展
D.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解析:西汉政府对灾民实施救济是为了保护小农经济,其根本原因在于小农经济是支撑封建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C项正确;A、B、D三项都是表象和表层原因。
答案:C
10.“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井田制的瓦解
C.人口膨胀的压力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更多的劳力来进行生产,以期提高最大产量,来满足人多地少的需要,A项正确。
答案:A
11.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C.男女分工明确
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解析:“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反映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A、B、C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困苦,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12.(2018·江西赣州十四县高一联考)俞森《荒政丛书》卷五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
B.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
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解析:由材料可知,农妇每天纺棉织布,可以到市场上卖出换钱,可以供给家庭用度,或者交税给政府。小农经济是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但是在满足家庭自身需求之后,可以在市场上出售,对外有交流,这说明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故本题答案为D。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排除B;小农经济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并不具有近代化的曙光,排除C。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战国]《管子·海王》
材料二:“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淮南子·主术训》
材料三:《吕氏春秋》:“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1)材料一表明了铁器在哪些范围的应用?说明了什么问题?(8分)
(2)材料二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哪方面的进步?有什么作用?(12分)
(3)材料三体现了我国精耕细作的农业,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答案:(1)范围:妇女、农民和行人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必备用品。说明:战国时期铁器普遍使用,铁制农具已在农业生产中居主导地位。
(2)进步:对牛的控制,反映了当时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作用:利用畜力可以节省人力、提高耕作效率,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农业动力的一次巨大进步。
(3)根据农时,适时耕作;沤制肥料;麦麻轮作。
14.(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利用它,并依人手的劳作,大规模地占有它或驯服它。这种必要在产业史上,有最决定的作用。
——《资本论》第一卷
材料二:唐朝初年,北方中原地区“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
材料三: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凡舟楫、灌溉之利,咸总而举之。
——《唐六典》卷七
(1)战国、西汉时期的中国统治者在“控制自然力”方面,是非常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并说明其历史作用。(8分)
(2)农业灌溉工具的创制和改进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根据材料一,曹魏、唐朝时期出现了哪些农业灌溉工具?(8分)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指出唐朝前期水利工程兴修的原因。(10分)
答案:(1)战国: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西汉:修建了漕渠、白渠,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2)曹魏:改制翻车。唐朝:创制筒车。
(3)①唐初,北方中原地区经过连年战乱,生产破坏、人口减少、交通堵塞,不利于统治。②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工程的兴修,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③水利工程的兴修有利于治理水患、疏通道路,加强封建统治。



PAGE



1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周礼》曾这样记述西周时期的某项土地制度,“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下列有关材料中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属于奴隶制土地国有制
B.受封者要向皇帝缴纳贡赋
C.农民在土地上集体耕作
D.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和转让
解析:从材料中的“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以任地事而令贡赋”等信息可知这是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它是一种土地国有制,A项正确。B项错在“皇帝”,C项错在“农民”,D项错在“自由买卖和转让”。
答案:A
2.《礼记·王制》记载“田里不鬻(yù,卖)”。这种土地制度存在于(  )
A.夏商时期至西周时期
B.夏商时期到秦朝时期
C.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
D.战国时期到秦汉时期
解析:“田里不鬻”意为不允许土地买卖,这说明当时的土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它存在于夏商、西周时期,A项正确。
答案:A
3.商鞅变法规定: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强制剔去须鬓,以羞辱之)。此规定的目的是(  )
A.维护井田制 B.重农抑商
C.保护私有财产 D.限制土地兼并
解析:“私自移动田界,将被处以‘赎耐’之刑”反映了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这是保护私有财产的体现,C项正确,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私自”带有不被人所知的意思,而土地兼并不是偷着干的事,D项错误。
答案:C
4.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解析:由图片内容可知,这一块地上有6人在劳作,其中4人翻地,后面跟着两人播种,这反映了集体劳作的情形。汉代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庄园经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因而出现了图片中的情形,故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图片情况,排除。
答案:D
5.(2018·福建东山二中期中)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
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
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
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从而导致“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而土地之所以能够被兼并,其根源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B项正确;A、D两项的表述均由B项所致,故与题目中的设问要求“根本原因”不符;面对土地兼并现象,封建政府曾采取措施进行抑制,故C项的表述错误。
答案:B
6.(2019·辽宁本溪一中月考)《东华续录》记载了乾隆五十一年毕沅的一份奏折:“豫省连岁不登,凡有恒产之家,往往变卖糊口。近更有于青黄不接之时,将转瞬成熟麦地贱价准卖。山西等处富户,闻风赴豫,举放利债,借此准折地亩。贫民已经失业,虽遇丰稔之年,亦无凭借。”材料所述现象(  )
A.导致租佃关系迅速发展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局面
D.迫使政府推行均田制度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豫省连岁不登,凡有恒产之家……贫民已经失业,虽遇丰稔之年,亦无凭借”,说明明清时期土地兼并导致农民失去土地,靠租种土地为生,A项正确;土地兼并加剧易导致流民问题,不利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和社会稳定,B、C两项排除;均田制为北魏到唐朝中期时期推行,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A
7.(2018·黑龙江试验中学高一期中)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北宋政府的不抑兼并政策导致严重的土地兼并,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故B项正确;土地兼并不代表经济的衰退,故A项错误;坊市制度是城市中的制度,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B
8.(2018·黑龙江双鸭山一中高一期中)宋代法律规定,在田产交易前,买主需要通过中人验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凭证;订立土地买卖契约时,要明确写明买卖田产的四至、亩数、价钱及交易年月;立契付钱后买卖双方还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这反映了宋代(  )
A.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
B.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
C.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
D.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解析:据材料“通过中人验证……须把契约送至官府验证、盖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宋代政府重视土地所有权的转移,重视管理土地交易,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土地交易受到严格限制,只能说明政府的管理,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不抑兼并的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故D项错误。
答案:C
9.自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
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C.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彻底废除
D.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租佃经营大量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土地兼并导致农民失去土地,被迫租种地主的土地,B项正确。
答案:B
10.(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这表明政府意在(  )
A.增加财政收入
B.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C.增加粮食产量
D.提高佃农生产的积极性
解析:从材料中的“土豪大姓”“归官庄者”“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可知,政府通过让地主收取垦荒土地上的一熟作物,让佃户收取另一熟作物的方法来提高佃农生产的积极性,D项正确。
答案:D
11.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此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系
B.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
C.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
D.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
解析:“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交租之外,两不相问”说明佃户对土地生产使用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C项正确。明朝雇佣关系出现在纺织手工业部门,A项错误。租佃关系使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同时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B、D两项错误。
答案:C
12.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力,中国古代农民分为自耕农和佃农。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
①自耕农承担田租、兵役、徭役等负担 ②佃农向地主交纳地租等负担 ③自耕农拥有自己的土地,佃农没有自己的土地 ④都有小生产者意识,都是落后阶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作为组合选择题,可采用排除法。在封建社会前期,农民是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是落后阶级,④错误,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年份 全国耕地面积 全国人口 全国征收的麦米豆谷
洪武十四年 (1381年) 3 667 715顷 58 873 305口 26 105 251石
洪武二十六年 (1393年) 8 507 623顷 60 545 812口 32 789 800石
净增数 4 839 908顷 1 672 507口 6 684 549石
材料二:元季丧乱,版籍多亡,田赋无准。明太祖即帝位,遣周铸等百六十四人,核浙西田亩,定期赋税。复命户部核实天下土田。而两浙富民畏避徭役,大率以田产寄地户,谓之铁脚诡……又以中原田多芜,命省臣议,计民授田……北方近城地多不治,召民耕,人给十五亩,蔬地二亩,免租三年。
——《明史·食货志》
材料三:国初兵荒之后,民无定居,耕稼尽废,粮饷匮乏。初命诸将屯兵于龙江等处,后设各卫所,创制屯田,以都司统摄……军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种。
——《明会典》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6分)
(2)从材料二、材料三中,找出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8分)
(3)应怎样评价朱元璋上述措施的作用?这些措施能否消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弊端?(12分)
答案:(1)明太祖统治时期,农业生产发展,耕地面积增加,人口增长,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
(2)调查全国土地,清查地主隐瞒的土地;奖励垦荒;军队屯田。
(3)作用:朱元璋的上述措施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弊端:朱元璋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在土地私有制不断发展条件下土地兼并等社会问题。
14.(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魏到隋唐,均田制绵延了300多年,保存了大量的国有小农,但这一制度到唐中叶已经崩溃。宋代不立田制,国家不再干涉土地财产关系的变化,结果是租佃关系盛行,成为主导的土地经营形式。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地租形式主要是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整个产量的多少而波动,所以地主还对土地的经营加以干预。而定额租则佃农可完全自主经营……有人估计,宋代的亩产量比唐代要提高1.5倍。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鱼鳞册始行于洪武二十年。……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而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诸原坂、坟衍、下湿、沃瘠、沙卤之别毕具。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役之法定焉。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据史载:“(明末清初)吾邑地产木棉,行于浙西诸郡,纺织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故种植之广,与粳稻等。”“……妪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外,未卒岁,室庐已空矣。其衣食全恃此。”故一旦商贩阻塞,棉花和棉布滞销,农民经济的运转就会出现危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到宋朝农民身份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代黄册、鱼鳞图册的历史作用。(6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宋至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及影响。(10分)
答案:(1)变化:由国有小农转变为自由佃农。原因:生产规模化,生产资料迅速集中;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频繁;国家政策变化,均田制崩溃,宋初不抑兼并等。
(2)作用:一定程度上明确土地所有权,保护农民利益,抑制土地兼并;赋役征收具备确实根据,保证政府的税收。
(3)趋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农村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影响:农民生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逐渐增强,推动了经济的继续发展;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





PAGE



1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是(  )
A.山西、江南 B.山东、江南
C.龙门碣石以北、江南 D.山东、山西
解析:两汉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位于山东、山西经济区。
答案:D
2.胡人多衣皮,而中原地区的人多衣布。出现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风俗习惯的差异
B.经济形态的差异
C.统治政策的差异
D.传统审美观念的差异
解析:胡人是牧业经济,而中原地区是农业经济,生产的产品不同,表现在服饰上也就会有不同。
答案:B
3.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
A.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B.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解析:南宋以前,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黄河流域,故从材料中的“秦汉时代”即可排除B、C两项;郡国并存于汉初,排除D项;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主要是因为南方开发程度低,地广人稀,故选择A项。
答案:A
4.关中地区曾是我国古代政治和经济中心。后来,由于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而丧失其重要地位。中国的统治中心迁离此区域是在(  )
A.汉末三国的战乱时期
B.唐朝前期盛世局面结束时
C.唐朝灭亡后的战乱时期
D.朱元璋在长江流域建都时
解析:唐朝的都城在长安,这一王朝的统治中心仍在关中地区;五代十国时期,政治中心比较分散;两宋的都城分别在中原和江南。可见,C项是转折时期。
答案:C
5.西汉时,长安附近的三辅一带,人口都特别稠密,共有240多万。到东汉时,原本富饶的关中,人口锐减至50余万。北方诸州中,人口都出现了锐减,而南方诸州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据此可推演出的公式是(  )
A.自然环境+人口=经济发展
B.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发展
C.商业政策+人口=社会稳定
D.社会稳定+人口=经济发展
解析:从西汉到东汉,关中及北方诸州人口锐减而南方诸州人口不同程度增长的原因是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这也使北方经济遭到破坏,而南方经济发展,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6.《晋书·食货志》记载:“(中原)大疾疫,兼以饥馑,百姓又为寇贼所杀,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据此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第一次高潮的原因有(  )
①中原地区社会动乱 ②在中原地区出现饥荒和瘟疫 ③少数民族内迁 ④统治阶级内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大疾疫”“饥馑”“寇贼”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出现了瘟疫、灾荒和战乱,少数民族内迁和统治阶级内乱都造成了战乱,A项正确。
答案:A
7.读《战国城市分布图》,从中可获得的信息不包括(  )

A.黄河中下游分布着许多城市
B.河运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
C.城市大都是某一区域的重要中心
D.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信息可知黄河流域城市较多,且多分布在河流附近,而且主要城市分布在经济较发达地区,A、B、C三项正确;D项不能从材料中体现出来。
答案:D
8.从隋朝大运河到元代大运河的路线变化说明(  )

A.西部地区日渐落后
B.经济重心逐步东移南移
C.北方地区不断衰落
D.东部南部成为政治中心
解析: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而元代大运河则取直,不再经过洛阳,这说明经济重心东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的修建主要是为了将南方的物产运往北方,满足北方的需要,说明经济重心已经南移,B项正确。
答案:B
9.隋唐时期我国城市的发展明显具有从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趋势,东南地区的城市数量越来越多。这反映了(  )
A.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
B.南方手工业大大发展
C.南方交通发展超越北方
D.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解析:隋唐时,江南成为粮食的重要产地;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最终完成了南移;材料即反映了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故选A项。
答案:A
10.《宋史·食货志》载:“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后乐集》载,两浙一带,“所在围田遍满,昔之曰江曰湖,今皆田也”,水稻种植遍及南方各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
A.江南普遍种植水稻,水稻种植面积有所增加
B.围湖造田,破坏了生态平衡
C.南方兴修大量水利工程,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D.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故水利大兴”“昔之曰江曰湖,今皆田也”表明南方地区不断得到开发并开发完成。反映出其实质为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项正确。
答案:D
11.开封市附近的朱仙镇是北宋著名的商业名镇,贾鲁河穿镇而过,水路转淮河可远达扬州,北宋每年大概有600万石粮食经水路走朱仙镇进入汴京。这表明北宋时期(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北方出现经济衰退
C.水运占有重要地位
D.长途贩运日益兴盛
解析: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中朱仙镇因水运方便而兴盛,大量粮食经水路运到汴京说明宋代水运占有重要地位,C项正确;大量粮食运到汴京是为了满足京城的粮食需要,而不能体现长途贩运,且长途贩运兴盛出现在明清时期,D项错误。
答案:C
12.明朝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著作《读通鉴论》中称,唐朝后期出现了“立国于西北而植根于东南”的局面,其含义为(  )
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B.经济重心南移改变政治格局
C.大运河改变南北经济格局
D.西北边防与东南海防的并重
解析:结合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史实来理解“立国于西北而植根于东南”可知,唐朝的政治中心在西北,经济中心在东南,这说明唐代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A项正确。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安史之乱后,有魏生者……因避乱,将妻入岭南。天宝末,禄山作乱,中原鼎沸,衣冠(喻指官僚地位)南走真如,辗转流寓于楚州安宜县(真如、安宜均在今江苏境内)。
——《太平广记》卷四零三、四零四
材料二:安史之乱后,东周(洛阳)之地,入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中州畿内(指洛阳附近),不满千户,东至郑(今郑州)、卞(今开封),达于徐方(今徐州),北自革怀(今河南沁阳一带),经于相土(相州),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旧唐书·郭子仪传》
材料三:下表是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单位:户)。
州名 苏州 鄂州 洪州 饶州 吉州 衡州 邵州 泉州 汉州
开元户数 68 093 19 190 55 404 14 062 34 381 13 513 12 330 30 754 477
元和户数 100 808 38 618 91 129 46 116 41 025 18 047 18 000 35 571 889
——《元和郡县图志》
(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12分)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导致材料三中历史现象的原因。(6分)
(3)材料三中的历史现象对当时及以后的中国历史有何影响?(8分)
答案:(1)材料一:安史之乱后为逃避战乱,北民纷纷南迁;材料二:安史之乱导致中原荒凉残破,人口大量减少;材料三:元和年间与开元年间相比,南方人口数量剧增。
(2)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所造成的破坏主要在北方,南方战乱较少,相对安定;北方居民的大量南迁。
(3)导致我国人口的大迁移,改变了我国人口的分布状况;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促进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产生了重要影响。
14.(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朝长江流域仍是“……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从东晋到宋朝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使南方人口明显增加,移民纷纷在丘陵地区、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的开发。
——李文澜《唐代长江中游水患与生
态环境诸问题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在长江流域早期开发中,畲田开发是一种典型形式。“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砍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即苗盛倍收。”至今这种耕作方式在我国四川、云南等长江流域地区仍有所见。
——转引《长江流域水患研究》
材料三:下表为汉代至清末江淮地区较大水灾统计表。
朝代 西汉 唐 明 清
每百年次数 15.2 23.4 75.7 262.9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江流域开发的进程和原因。(12分)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长江流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6分)
(3)运用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古代长江流域开发的认识。(8分)
答案:(1)进程:魏晋南北朝时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唐宋时长江流域经济持续发展,南方逐步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原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政治安定;北方战乱,劳动人民南迁。
(2)问题: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灾逐年增加。原因:落后的耕作方式导致植被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
(3)认识:古代长江流域的开发,只注重了自然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自然的生态价值;这种片面的价值观,导致对大自然过度开发,最终人们遭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因此今后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应重视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





PAGE



1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江苏卷)《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  )
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
解析: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祭祀时所采用的祭器大都是青铜器,青铜器也就成为权力的象征,如鼎,B项正确;商周时期主要的农具是耒耜,青铜器很少使用,A项错误;食具和货币与材料中的“祀,国之大节”无关,排除C、D两项。
答案:B
2.春秋时期,中国创造了世界冶炼史上的奇迹,能够在一千多度的高温下将液态铁浇铸成形,杂质少,质地硬脆。这标志着当时的人们发明了冶炼(  )
A.青铜的技术 B.生铁的技术
C.熟铁的技术 D.钢的技术
解析: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的技术,在高温下冶炼,杂质较少,质地硬脆,此为生铁技术。
答案:B
3.(2019·四川南充一中高三模拟)唐朝诗人孟郊在《织妇辞》中曾有“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的诗句,而韦应物的《杂体五首》中有“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的句子。对比这两句诗,可看出(  )
A.丝织业不够发达,产量较少
B.当时的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
C.丝织品主要出口地中海等欧洲地区
D.丝织品为织者自己所用
解析:材料中诗的意思是从事丝织业生产的织者个人衣着粗陋,而高档的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B项正确,D项错误;中国古代的丝织业发达,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丝织品出口的信息,C项错误。
答案:B
4.(2018·贵州省贵阳一中高三模拟)热播节目《国家宝藏》介绍了乾隆打造的集中国瓷器之大成的瓷母——各种釉彩大瓶,它集高温低温色釉和釉下彩釉上彩于一体,其烧造工艺繁复至极,至今无法复制。瓷母的问世,突出表明了(  )
A.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技艺始终领先
B.中央集权制度利于手工业技艺传承
C.皇权专制下国家具有强大动员能力
D.小农经济为古代科技提供物质基础
解析:联系所学,在明朝中期开始,民营手工业制瓷业已经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排除A项;官营手工业的产品服务于帝王皇室,产品不流向市场,技术传承带有封闭性,不利于传承,排除B项;题目中“它集高温……至今无法复制”可知集权体制下国家可以调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体现了强大的动员能力,C项正确;D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直接关系,排除。
答案:C
5.下图是2012年在香港拍卖到两亿多港币的中国宋代葵花洗。这件瓷器盘口状如六瓣葵花,胎质细洁,釉呈天青色。结合所学知识,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瓷器采用了典型的青花瓷工艺
B.拍卖至天价,定为民窑烧制
C.釉色为天青,是白瓷的成熟代表
D.该瓷器可能是北宋汝窑出品
解析:从“釉呈天青色”可知这是青瓷,A、C两项错误;在制瓷业中,官窑瓷器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工艺,官窑瓷器价格要远高于民窑,B项错误;北宋汝窑以青瓷著称,D项正确。
答案:D
6.唐代李肇所著《国史补》:“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此材料提供的信息有(  )
①唐代手工业发达,形成各具特色的手工业生产中心 ②唐代生产的瓷器只有白瓷 ③唐代瓷器已经得到广泛使用 ④唐代陶瓷工艺已经臻于成熟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唐朝时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因此排除②,答案为B。
答案:B
7.(2018·四川成都外国语学院高一期中)《考工记》中提到: “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车轴端)三尺有三寸也。加轸(车厢底部的横木)与幞(车厢与车轴间的木块)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这表明在当时手工业生产过程中(  )
A.社会发展推动了行业内部分工
B.为满足市场需求采取定制生产
C.冶铁技术进步促进了工艺发展
D.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
解析:材料反映兵车、田车、乘车轮径虽稍有不同,对轮径有总的要求,即以人的下体高度为标准,正好适宜人们上下车,体现出车的生产标准化并兼顾人性化,故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D
8.(2019·山西榆社中学高三模拟)《秦律杂抄》中有一条律文写道:“非岁功及无命书,敢为它器,工师及丞赀(罚)各二甲。”据此可推断当时(  )
A.注重统一手工产品规范
B.官营作坊生产不能自主
C.官营作坊资金来源广泛
D.手工产品基本投放市场
解析:“非岁功及无命书,敢为它器,工师及丞赀(罚)各二甲”即不是官府宫室本年度应生产产品,又没有朝廷的特别命书,而擅敢制作其他器物,工师与丞各要罚二甲。这表明当时官营作坊生产不能自主,B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答案:B
9.(2018·江西赣州十四县高一联考)造纸业在唐代达到新水平,宣州产的宣纸,洁白柔软,为书画家所钟爱;浙东产的藤纸,坚固耐用,颇受欢迎;益州产的麻纸,美观精致,多用于官府文书。这反映了(  )
A.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
B.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
C.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
D.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
解析:材料中“宣州产的宣纸”“浙东产的藤纸”“益州产的麻纸”类型不同,作用也不同,说明当时造纸业地区特色比较明显,故B正确;材料说明是造纸业发展,不是文化水平的提高,故A错误;材料中属于私营手工业,不是官营手工业,故C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地区特色,故D错误。
答案:B
10.元朝时期对手工业者实行“匠户制度”,工匠必须长期为官府服役,户籍编入专门的“匠籍”,子孙不得改行,明朝中期这一制度遭到破坏,清初正式废除了这一制度。匠户制度的废除(  )
A.使大批工匠失去了生存的根基
B.使工匠在政治上获得独立地位
C.使官营手工业的优势完全丧失
D.大大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清朝废除元代的“匠户制度”,使手工业者有了更大的人身自由,可以从事民营手工业生产,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A项错误,D项正确;在古代重农抑商的现实中,工匠并不能得到政治上的独立地位,B项错误;C项说法太绝对。
答案:D
11.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半拟偿私债,半拟输官赋。”下列描述与材料不相符的是(  )
A.农户种棉日益普遍
B.农民负担沉重的债务和赋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解析:材料反映了家庭手工业主要是为了实现自用和交纳租税,材料未体现家庭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12.明朝中后期,瓷器的生产多采用“官搭民烧”的办法;在制瓷中心景德镇有“形器走天下”之说。这充分说明了(  )
A.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景德镇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景德镇瓷器天下无双
解析:从“官搭民烧”和“形器走天下”可知,A项正确;B项与史实不符;材料没有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神农耕而作陶。
——[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卷
八三三引《周书》
材料二: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礼为先蚕。
——[南宋]朱熹《通鉴纲目·前编》上
材料三:灌钢法:(綦母怀文)又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刚(钢)。以柔铁为刀脊,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甲过三十札。今襄国冶家所铸宿(铁)柔铤,乃其遗法,作刀犹甚快利,不能截三十札也。
——[唐]李百药《北齐书》卷
四九《綦母怀文传》
材料四:是月也,命工师令百工,审五库之量,金铁、皮革筋、角齿、羽箭干、脂胶丹漆,无或不良,百工咸理,临工日号,无悖于时,无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季春纪》
材料五: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
——[战国]荀况《荀子·王制》
(1)依据材料一、二回答中国古代手工业萌芽之初的概况。(6分)
(2)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情况。(8分)
(3)依据材料四、五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试以材料五中词句说明周时官营手工业管理情况。(12分)
答案:(1)从材料得出中国手工业出现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主要是制陶业、纺织业。
(2)手工业技术先进,制作工艺复杂,产品质量高,分工明确。
(3)特点:私营手工业、“男耕女织”式的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管理情况:官府对手工业的制造、管理有严格的制度和规定,必须在官府作坊进行生产劳动。如材料五所说:“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意思是使各种工匠不敢私自在家制造供统治者使用的产品。
14.(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元朝)国家初定中夏,制作有程,仍偁(纠集)天下之工,聚之京师,分类置局……匠以籍为定,世承其业,其子女……婚嫁皆由政府控制。
——《元史》
材料二:明代名隶官籍的民匠中,班匠(定期到官府服役者)百二十三万,构占工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其余为坐匠。……1485年,工部奏准,轮班匠可以以银代役,后又规定一律以银代役。
——《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入清以后)“原匠子孙逃故无遗”,止存户籍。1645年,顺治帝“免直省(直隶)京班匠,并除其匠籍”。……康熙以后,最后废除了匠籍。
——《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元朝手工业管理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管理模式会造成什么弊端?(12分)
(2)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相比,有何进步和影响?(8分)
(3)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进步出现的原因是什么?(6分)
答案:(1)特点:元代将天下工匠集中到京师分类编入专门的户籍进行管理。户籍世袭,不能脱籍,无人身自由,子女婚嫁也由政府控制。弊端:这种管理模式极大地影响了工匠的生产积极性,并常常引起他们的反抗,导致产品质量低劣,生产效益低下。
(2)进步:明朝有班匠和坐匠,班匠定期服役,还可以以银代役对匠户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清朝最终废除了匠户制度。影响:大大提高了工匠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私营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原因:社会生产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





PAGE



1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古代货币的形成与发展与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下图由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充分说明了(  )

A.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
B.商帮出现后的垄断
C.纸币方便携带,完全取代了金属货币
D.商品经济的繁荣
解析: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转变,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D项正确;中国自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到清朝政府都在推行重农抑商政策,A项错误;商帮是私商不可能垄断货币发行,B项错误;C项错在了“完全”。
答案:D
2.(2019·浙江选考)“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下列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
A.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
B.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C.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
D.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
解析:本题是逆向式选择题,要求选择不符合唐朝民间商贸的史实。草市在唐朝时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作用十分显著,故A项和B项均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草市是地方乡村集市,与海外贸易基本无关,故C项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题中诗句反映了唐朝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故D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本题选C项。
答案:C
3.(2019·山东济宁高三模拟)南宋时,明州(今宁波)港呈现出“城外千帆海舶风”“船舶往来,物货丰衍”的繁荣景象,当时有人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这说明当时(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重农抑商政策弱化
C.海上丝路贸易兴盛 D.民间长途贩运发达
解析:根据题目中南宋明州港“城外千帆海舶风”“船舶往来,物货丰衍”可知是指南宋时期的海外贸易兴盛,C项正确;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两晋时期,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排除A项;南宋时期政府奉行的依然是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弱化,排除B项;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是在明清时期,D项在题目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C
4.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 118间,面积共45 000平方米。类似王家“以商贾兴”的商人群体的出现,是明清时期商业活动的一大特色。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A.明清时期晋商和徽商是最著名的商帮
B.商帮主要指相同行业商人结成的商人群体
C.商帮的出现与商品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D.商帮以会馆、公所为联络、计议之所
解析:商帮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B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B
5.(2018·东北三省三校高三联考)据《唐六典》载,长安城共有114坊,东市和西市各占2坊,每处坊、市皆有围墙。此外110坊以朱雀大街为界由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东西市共4坊中,亦有坊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正北面为唐朝中央机构所在地。这种布局体现了(  )
A.规模宏大的商业功能
B.分化管理便于控制的理念
C.儒家思想的政治追求
D.政治以及军事中心的价值
解析:从材料中的“每处坊、市皆有围墙”“此外110坊以朱雀大街为界由万年县、长安县分半统辖”“东西市共4坊中,亦有坊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等信息可知,这种市坊分开的布局体现了分化管理便于控制的理念,B项正确;东西市能够反映出商业的功能,但A项不能体现材料中市坊分开,便于管理的理念,A项不够全面,排除;儒家思想中没有市坊分开的政治理念,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政治以及军事中心的价值的体现,D项错误。
答案:B
6.(2018·江西赣州十四县高一联考)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临街摆摊、坊中开铺屡屡发生,致使京城街巷狭小。宋真宗咸平五年,因街坊侵街现象严重, “诏开封府街司约远近置籍立表,令民自今无复侵占”。然而诏令有如一纸空文,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这一现象说明(  )
A.草市墟市的繁盛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
B.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城市管理制度
C.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上的欠缺和疏漏
D.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
解析:从材料“宋太宗时期,东京开始出现侵街现象”“权豪大户侵街现象仍是屡禁不止”中可以看出,宋代“侵街现象”的屡屡发生及屡禁不止,也就是商业的发展冲击着市坊制度,对城市的基本管理制度提出挑战,故B项正确; “草市”“墟市”都是在乡村的,故A项排除;C项中的“欠缺和疏漏”一词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豪强地主,D项排除。
答案:B
7.“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去赶集。我手里拿着小皮鞭,我心里正得意。不知怎么哗啦啦啦啦,我摔了一身泥。”儿歌中的“集”在宋代应属于(  )
A.城市 B.都市
C.草市 D.夜市
解析:“集”指的是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宋代应属于草市,C项正确。
答案:C
8.《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解析:神农、后稷都是农耕文明的代表,尧舜都是儒家推崇的圣人,《诗》《书》是儒家经典,材料表明儒家对农业的重视,A项正确。
答案:A
9.甘蔗种植是清代赣南商品农业中重要的产业。同治《南康县志》载闽粤籍客户“嘉道以来,种植繁多,酹与禾稼,核其岁入,几与闽粤争利广矣。”而在同一县志上却记载“若懋迁有无,虽十倍之利,宁弃弗顾,弃农作商,康人绝少。”以上史料不能表明(  )
A.重本抑末已内化为农民的思想观念
B.甘蔗等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重农抑商思想
D.县志中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当地人重农抑末思想相矛盾
解析:材料反映了在清代江西南康县,来自闽粤的外来人口大量种植甘蔗,获利颇丰,而当地南康人却很少种植甘蔗,仍以种植粮食为主,这说明当地人仍以重农抑商思想为主,而外来人口的商品意识却较强,当地人的重农抑末思想并未改变当地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10.(2019·北京卷)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解析:本题以古代文献中关于宋代地方官员重农行为的记载切入,考查古代重农抑商经济思想的相关内容。根据材料信息“知县张咏下令毁百姓茶树、改种桑麻,以及要求百姓自己种菜”可知,作为地方官员的知县反对百姓从事商业活动而要求其致力于农桑,这是宋代地方官员固守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知县反对百姓种茶获利,但并没有说明政府对茶叶实行垄断经营,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到货币使用率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从事商业活动的并非商人,而是经营商品性农业生产的农民,不能说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C
1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主张“轻关市之征”;战国时期,秦国商鞅主张“市利之租必重”。两者主张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族利益不同 B.治国思想不同
C.两国传统不同 D.直接目的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材料表明管仲主张减少征收商税,而商鞅则主张加重商税,其原因在于二人的治国思想不同,B项正确;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体现不出宗族利益的不同,A项错误;二者都是改革,都要改变传统,C项错误;二者的直接目的都是富国强兵,直接目的相同,D项错误。
答案:B
12.(2019·全国卷Ⅱ)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比明代增加了很多,这表明清代中期商业活动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故答案为C项。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缺乏史实支撑,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D项错在“开始”,排除。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十分活跃,积累了百万乃至千万资金。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大小商人,他们在各地设会馆、公所、组织商帮。如山西商、徽商、江右商等。他们从事各种转贩活动……清代,山西票号商、两淮盐商、广东行商,富甲天下,山西庄氏号称数千万两。
——《简明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牙行是我国古代从事贸易中介的商业组织。明朝规定:“选有资产的人户充任,官府颁发‘牙帖’”。领帖者需交“帖费”和税银,统称牙税。明朝《长沙府志》记载:“湘潭牙行获利逾千金”。明末清初,长沙城外的市镇成为商品集中收购的市场,牙人开始充当收购的中介人,牙行数量剧增,如粮食行、盐行、铁行等。牙行兴盛又带动了店铺的增加,1772年,城外各市镇共有门摊189家。
(1)材料一反映明清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有哪些?(10分)
(2)材料二中牙行的兴盛反映了什么现象?牙行的兴盛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有怎样的推动作用?(16分)
答案:(1)商业资本活跃,出现地域性商帮。
(2)现象:反映了商品贸易的兴盛,商人群体的壮大。作用:推动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税收;带动了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14.(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雍正帝说)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1381年明政府规定:“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1521年还规定:“商贾、技艺之家器皿不许用银。”
——《明史·舆服志》
材料四: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清代税关对商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仁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
——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6分)
(2)从材料二看,雍正帝提倡什么政策?依据是什么?(12分)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8分)
答案:(1)正确。说明了农工商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2)政策:雍正帝提倡重农抑商政策。依据: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使民富国安;农业为人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3)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对其生活方式进行限制。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课征重税。





PAGE



1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出现了众多农民有目的的“迁业(改变原先从事的职业)”现象。据记载,在江、浙等地,大批劳动力由种田流入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尽逐绫绸之利”。农民“迁业”现象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国家“重商”政策的确立
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D.手工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
解析: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后,A项错误;中国从战国到清代鸦片战争前,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手工业一直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存在,D项错误;明朝中后期江南农民有目的的“迁业”,由种田到植棉、栽桑,纺纱织布反映了工商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在发生改变,C项正确。
答案:C
2.清朝康熙皇帝在圣谕中说:“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同时,“松之为郡,售布于秋,日十万焉”,无锡“一岁所交易,不下数十百万。”这反映了(  )
A.粮食产量的提高 B.纺织规模扩大
C.经济重心南移 D.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松之为郡,售布于秋,日十万焉”“一岁所交易,不下数十百万”都体现了江浙商品经济发展,交易量大,D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经济重心南移在宋朝完成,C项错误。
答案:D
3.(2018·山西太原高三二模) 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 051万项;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这些现象反映了(  )
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
B.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
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解析:材料表明清代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政府为解决粮食不足问题,大力鼓励垦荒和推进高产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这反映了传统的农业转型动力不足,C项正确;A项不够全面,排除;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传统的粮食种植业没有改变,D项错误。
答案:C
4.(2018·湖南永州高三三模)史载,明代苏州孙春阳的南货铺“天下闻名……其为铺也,如州县署,亦有六房:曰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蜜饯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给钱取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这反映出(  )
A.商铺受政府的直接监管
B.商店经营管理比较完善
C.商帮注重血缘亲族关系
D.商人严格遵守道德规范
解析:材料反映了孙春阳的南货铺有着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B项正确;材料没有商铺受政府的直接监管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注重血缘亲族关系的体现,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道德规范的信息,D项错误。
答案:B
5.(2018·四川成都外国语学院高一期中)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对材料理解较为合理的是(  )
A.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商品经济发达
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D.劳资矛盾尖锐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当时存在不法之徒侵犯别人商标的现象,只能反映当时的商业活动比较发达,故选B项;A项判断的标准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中商业法律材料中体现不出;D项劳资矛盾与材料无关。
答案:B
6.古代中国社会“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这说明(  )
A.礼教束缚解除,传统观念转变
B.启蒙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商品经济发展,等级观念淡化
D.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解析:从传统的四民严格区分到明清“士商相混”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商人地位提高,传统等级观念淡化,C项正确;A项错在“礼教束缚解除”;B项错在“平等观念深入人心”;D项错在“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答案:C
7.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表中摘编自明清相关史志资料,显示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人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①商品经济发达 ②纺织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③市镇经济繁荣 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材料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同时在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③④正确;明清时期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①②错误。
答案:D
8.(2018·天津和平区高三一模)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道:“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也是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出游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  )
A.农耕经济的落后 B.西方国家的侵略
C.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D.沉重的人口压力
解析:从材料中的“与500年前出游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可知,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其他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C
9.(2018·天津十二重点高中高三联考)在福建抗倭的名将谭纶(1520~1577)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这表明谭纶主张(  )
A.实行闭关政策 B.开放海禁政策
C.发展福建海洋渔业 D.采取抗倭安民政策
解析:材料表明谭纶认为福建人以海为田,靠海生存,禁海导致人民贫困,滋生盗贼,因此主张开放海禁政策,A项错误,B项正确;C、D两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B
10.(2018·江西九校高三联考)2018年春节联欢晚会,展示了一幅国宝级名画——《丝路山水地图》,又名《蒙古山水地图》(下图为局部图),该画绘于绢本之上,幅宽0.59米、全长30.12米,是一幅绘制于明朝嘉靖三年至嘉靖十八年(1524~1539)之间的皇家地图,它描绘了东起嘉峪关西至天方城(今沙特麦加)的辽阔地域范围,共画出了211个地理坐标,许多丝路上的重要城市在图上都有清晰的标注。对此以下说法最有可能的是(  )

A.对海上丝绸之路已有较为准确的认识
B.地图体现中国古代文人画的风格
C.地图绘制技术体现“西学东渐”
D.明朝实行海禁,陆上贸易有所发展
解析:从材料中《丝路山水地图》“描绘了东起嘉峪关西至天方城(今沙特麦加)的辽阔地域范围,共画出了211个地理坐标,许多丝路上的重要城市在图上都有清晰的标注”可知,陆上丝绸之路发展,这从侧面反映了明朝实行海禁,陆上贸易有所发展,A项错误,D项正确;地图应强调写实,而文人画注重写意,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西学东渐”的信息,排除C项。
答案:D
11.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解析:从材料中的“请开市舶,当私贩而为公贩”,可知这是开放“海禁”“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又体现了对“海禁”开放有一定的限制,B项正确。
答案:B
12.明代以及清代有些时期,曾经短暂地实行所谓对外开放,但是限禁极为严格。如雍正时期虽曾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然而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就又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这种“开放”实质上(  )
A.完全开放民间贸易
B.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
C.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
D.体现了重商主义政策
解析:明清时期所谓的“开放”是政府有条件的“开放”,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并不是完全开放民间贸易,A项错误,B项正确;明清时期中国占统治地位的仍是自然经济,C项错误;明清时期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D项错误。
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6分)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16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塵》卷四
材料二: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童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8分)
(2)据材料三、材料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8分)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10分)
答案:(1)途径: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
(2)变化: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
(3)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
14.(26分)(2018·河南郑州高一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和国用关系较大的,倒还要推海路的贸易。太祖开宝四年,于广州置市舶司,后来又于杭、明州置司。元祐时,又置于泉州和密州的板桥。其法:海船载货来的,先十税其一,而香药和宝货两种货物,则必领卖给官,由官再发卖,其出海的商人,则雍熙中曾诏旨两浙市舶司,请给官券,违者没入其宝货。
材料二:对于海外的贸易,则元朝较宋朝,更为注意。市舶司共有七所,世祖初定江南时,沿海地方,到外洋去贸易的,其货都十分取一,出去的时候和回来的时候,所到的地方所买得的货物,都要由市舶司查验。至元二十年,始定抽分之法……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之人得其三而禁止人民到外国去买卖。
材料三:清朝的开海禁,是在公元1685年,于澳门、漳州、定海、云台山四处,都设立税关。公元1757年,只许在澳门一处……税则上、有名目的东西浮收的税要比正额加几倍,无名目的东西就更加横征暴敛没个遮拦。当时外国商人不准和人民以及普通商人直接买卖,一切货物却要卖给“公行”,再由公行卖给普通商人;1659年规定当时的外商,不做买卖不准到广东,做买卖的期限一年只有四十天,必须住在公行所代备的商馆里。要进禀帖,必须托公行代递,不得和官府直接接触。
——以上材料皆出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对外贸易的共同点。(10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海禁政策的特点。如何评价清朝的海禁政策。(16分)
答案:(1)共同点:海陆并举,以海路为主;政府设置专门机构加强管理;政府有成熟完善的税收管理程序;政府直接参与对外贸易的过程;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2)特点:外贸管理机构减少;政府完全垄断对外贸易;外贸政策过于严苛,弊端较多。
评价: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清朝海域边境的安定;政府完全垄断海外贸易,过度与民争利,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构建中国近代贸易体系,拉开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经济差距;使清朝时期的中国日益封闭,加速封建制度的衰落。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