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 下册 第四单元 14 山水画的意境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 下册 第四单元 14 山水画的意境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27 11:3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时 计 划

课题 14 山水画的意境 课时 1
班别 教 具
时间
教 学 目 标 1.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3.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重点 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难点 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关键 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明确目标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3、出示目标 我们学习文章,尤其是古典诗词,经常提到了“意境”一词,什么是意境呢?听这段话: 最快乐的就是这河水,简直像一位活泼的少女,唱着、跳着,拨动着老树伸过来的根须,拍打着黄褐色的山崖,踏着河滩上那些石子,无忧无虑地奔跑着。河水中不时跳出一条鱼儿,使河流显得更富有情趣,更天真可爱了。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今天就来领略山水的意境。 学生准备好教材等学习用品 倾听教师讲述,思考分析,感悟理解 齐读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实施目标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作者作品简介 预习检测,夯实字词 配乐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探究文章的中心论点 课前请大家预习本课了,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品吧。 教师讲授: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生字: 灵魂(hún)惆怅(chóu) 掠影(lüè)熟悉(shú)柏树(bǎi) 宇宙(zhòu)渲染(xuàn)意匠(jiànɡ)真挚(zhì)碧空(bì)遥望(yáo)赋予(fù) 生词: 胸有成竹:浮光掠影: 朝朝暮暮:富丽堂皇:金碧辉煌:千方百计:苦心经营:身临其境: 播放准备好的配乐朗读录音,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以下问题: 请给文章划分层次,写出大意。 教师总结:分三部分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教师总结: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营造需要画家身临其境,对客观对象长期观察。 学生举手介绍,预期: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他是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自幼喜爱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学生组内互读互听,识记生字 借助词典等工具,做好词语积累。例如:画家作画前,对所画的对象已经有了整体把握,非常熟悉。 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按要求倾听 自由朗读,理解文章内容。 预期:第一部分(1~4):说明什么是山水画意境。 第二部分(5~8):论述意境的产生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第三部分(9、10):论述山水画是意境和意匠紧密结合的产物。 7’ 8’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领悟情感 归纳获得“意境”的渠道 文章引用属于哪种论证,作用 文章还运用哪些论证方法,举例分析 探究大篇幅分析诗歌意境的用意 重点句理解 链接生活,感悟升华 请大家再读课文,进一步探究如下问题: (1)通读课文,作者认为获得“意境”主要渠道有哪些? 提示:从对象和情感角度 (2)文中引用了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这种方法属于什么论证?有何好处? 教师总结:引用论证。 (3)文中运用还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阐明论点,试举两例说明。 例:有的画家,没有表现自己感受的强烈欲望,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属于道理论证。 (4)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大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 明确: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深厚友情 (5)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义。 教师总结:不论是诗还是绘画,最终都会成为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6)通过山水的意境,你对生活或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感悟吗? 教师总结:我们认识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美,生活处处皆美景,希望大家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去欣赏和创造美好生活。 学生精读课文,分析思考。 预期引导:深刻认识客观对象,这需要创作者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要有强烈真挚的情感和表达这种情感的强烈愿望。 小组讨论分回答:属于引用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吸引力,进一步证明文章论点。 学生指出:齐白石画虾的实例,属于举例论证。 小组讨论分析: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 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尝试回答,引导:写诗,写的是生活;绘画,绘的是风景。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 8’ 7’



教学内容及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二次备课
检测目标 习题检测 总结本课 3、作业 1、回忆几句写山水景物等的诗句,例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说说你体会出怎样的意境? 2、分小组合作探究,梳理出文章的论述思路,每组以提纲示意图的形式呈现。    学生回忆整理,分享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展示。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 10’
板 书 设 计
领 导 评 课 意 见 学校检查记实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