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颐和园 5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颐和园 5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1-04 13:0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颐和园
一、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中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描绘北京颐和园美丽景观的游记。
课文的主要特点如下:
1.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2.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根据每处景观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描写。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四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一般较浅,好奇心强,思维定势少,他们喜欢观察、发问、探索、质疑,更喜欢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尤其是自己的发现。处在中年级阶段的学生,语文学习已由字、词、句过渡到段落,思维的特点也由具体形象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完全利用符号学习知识并解决问题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好的做法是将符号所表达的知识尽可能以生活实例的形态呈现出来。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生已经学习过与北京相关的课文,应对颐和园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应具有利用字典,进行生字学习的能力;应能联系上下文、利用字典初步理解新词;应能借助字典通读课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4个生字:颐、耸、舫、眺;会写8个生字:殿、廊、柱、栽、筑、朱、雕、狮;认识并会写3个生字:态、阁、堤。
(2)能够正确读写、理解以下词语: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并能够在交际和写作中正确使用它们。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一段自己喜欢的课文;能够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颐和园的美。
2.过程与方法
掌握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分别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阅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来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四、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颐和园的美,陶冶情操。
难点:掌握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分别描写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2.解决办法
(1)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颐和园的美,陶冶情操的关键在于抓住重点词句,在品读词句中发现美。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词句到篇章,从理解到想象进行美的探求,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还可适当结合图片、影视等媒体资源,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激发其对园林艺术的喜爱之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能够运用的关键是让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诉说,愿意在写作中主动运用。本文采用按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教师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筛选加工,重新组织语言,通过合理想象进行二次创作,将颐和园的美介绍给大家。语言表达通顺清晰后,落到纸面上就比较容易了。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展示颐和园的著名景观。(多媒体展示)
教师旁白: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清代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距城15公里。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座园林。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学习字词
(1)回顾识字解词的方法
几种常用的识字方法有: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可用折合法、比较法、形声构字法等记忆字形。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
(2)小组学习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重点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神清气爽、金碧辉煌、姿态不一、琉璃瓦、横槛、宫殿、远眺、画舫、葱郁。
(3)小组汇报,教师适时指导,学生疑问处统一指导。
3.游戏巩固
利用识字转盘动画,巩固生字和新词。(多媒体展示)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2.看书上的插图或出示风光图片从感性上领略颐和园几处景观的美景。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明确: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划分层次。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多媒体展示)
(四)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准备扮演小导游带领大家游览颐和园。
第二课时
(一)配乐范读
1.导入
昨天咱们初进颐和园,就被它的美丽所吸引,今天咱们再次走进颐和园,一边欣赏美丽的风景,一边品味作品中的优美语言。
2.配乐范读
老师提示:你们静听想象画面,仿佛看到了什么?(多媒体展示)
3.指名回答
过渡:同学们不仅听得认真,想象力更丰富。那让我们赶快背起照相机、摄像机进入颐和园吧!咱们游览还需要导游啊!课下大家成立了不少旅行社,今天就派几位导游来领大家一起游览吧!
(二)精读理解
1.感受长廊的特点:
(1)指名读文(第二段):颐和园的长廊给你留下了是怎样的印象?
(2)学生交流感受并板书(长、美)
(3)体会长廊的长:
请你用文中句子告诉大家长廊究竟有多长,好吗?
齐读感受后交流:你是从哪几个词语感受出来的?(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长、273间)
出示两个句子,指导朗读。【通过朗读深化感受】让学生说说哪一种写法好?为什么?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这条长廊很长,分成很多间。
【小结】在这儿作者使用了具体的数字来描写长廊的长和间数的多。运用数字可以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具体、更清楚。这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以后大家在写作时也可以运用这样的写法。【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
(4)感受长廊的美:
哪些词句最能体现长廊的美?
学生交流,重点理解:
五彩的画有的……有的……有的……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鲜花常开)
置身于这花的海洋中,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风景宜人)
指导感情朗读。
结合媒体资源,学生扮导游员,带领大家感受长廊的长和美。(多媒体展示)
【小结】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古代的劳动人民真了不起!谁来把这句话美美地读一读?
2.感受万寿山的美景。
(1)指名读第三段。这一段作者主要给我们介绍了哪两种神奇的建筑
(2)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建筑有什么特色 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佛香阁:八角宝塔形、三层、耸立、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3)媒体展示:体会排云殿的宏大规模和雄伟壮丽。
(4)师激情总结:佛香阁造型独特,雄伟壮丽,颐和园的象征,排云殿规模宏大,异常华丽。作者正是抓住了它们的建筑特点和宏伟气势,赞扬了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巨大成就。
(5)感情朗读,升华感情。
(6)登上万寿山,我们又看到哪些美景?
自由读文,交流自己看到的美景。
“向下看,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划出表示颜色的词)
“正前方,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你觉得作者那些词语用得特别好?交流说理由。(大半、隐隐约约等)
重点品读赏析:
“正前方,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学生交流体会:这句对昆明湖的静和绿的特点做了生动的描述。先用静物“镜子、碧玉”作比喻,说明昆明湖非常静,光洁照人;昆明湖水非常绿,如碧玉一般。然后又以动的画面进一步描述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一个“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
小组讨论“滑”的精妙之处: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字吗?
(7)感情朗读,感受远处昆明湖梦幻般的仙境。
3.感受昆明湖(近处)的美景
(1)自由读第5自然段:在昆明湖我们欣赏了哪些美景 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一处美景?
(2)学生交流。
(3)出示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4)感情朗读,谈感受,体会十七孔桥“三多”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古代雕刻技艺的高超,增强民族自豪感】
(5)远处的昆明湖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近处的昆明湖又是如此的迷人,如果你是一名导游员,你会怎样给大家介绍昆明湖呢?
(6)导游员介绍昆明湖。(多媒体展示)
(三)回归全文,抒说心声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以小组为单位,配乐赛读。
3.提问:在细细游览了颐和园之后,你们有什么要一吐为快吗?(引导学生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四)小结拓展
你们想不想也写一篇这样的美文?那就走出教室,去公园,去田野、去村庄等地方去发现、去欣赏、去选择、去动笔吗?可以写一篇或一段和《颐和园》比一比相信你们能写出更美的习作来。
(五)作业超市
1.学习《颐和园》写法,记一处景物。
2.收集有关世界文化遗产的材料,整理汇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