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能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用图或亲身体验,说明四季的变化、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能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能在地图上正确标注地球自转的方向。通过用电脑课件或地球运动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并能解释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一些现象;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与无神论的教育,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实事求是、自强不息等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自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用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四季的形成。
教学方法
讲述法、谈话法、教学演示法、电脑课件演示、讲述法、启发法。
教学准备
1. 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每人1个,手电筒每人1个,电脑课件或投影片若干。
2. 对合作学习小组划分,每组4~6人。
3. 地球仪若干,电脑课件,手电筒。
4. 划分合作小组。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一:
欣赏毛泽东诗词《七律·送瘟神》。教师叙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并问学生“坐地日行八万里”这可能吗?通过学习完地球的运动就能较容易的解决这一问题。
导入二:
还记得儿时的那首歌吗?“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带着月球跑…”这首歌给我们的是什么信息呢?
引出地球的两种运动方式……
(激发兴趣,增强求知欲)
教师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教师板书:地球自转围绕的中心、方向、周期
电脑演示:动画“地球的自转运动”,学生观察。
(创设高质量的情境,增强空间感性认识,培养观察能力)
教师提问:地球是怎样自转的?方向如何?周期是多少?
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回答。
教师逐一指图,提示学生观察并回答。
学生回答:地球绕地轴不停的转动,叫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天。
教师板书:1.概念:地球绕地轴不停地转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一天
教师承转:地球不停的以日为周期自转着,你能用你所熟悉的一些事例说明地球自转的存在吗?
学生思考:⑴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更替现象?⑵如果地球是个透明体,还会有昼夜更替现象吗?⑶如果地球不自转,昼和夜在短时期还会更替吗?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
演示电脑动画“昼与夜”,把亚、欧、非洲的一面面对学生,学生观察,质疑:为什么看不到南、北美洲?
(观察图画,思考问题)
学生用手电筒照射手中的地球仪,观察看到的结果。
(动手演示,感悟体验)
教师总结:⑴沿直线传播的太阳光平行到达地球表面;⑵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到达地面的太阳光只能照亮半个地球,阳光照亮的半球是白天,照不到的半球是黑夜,明亮的半球和黑暗的半球交接地带则是黎明或黄昏;⑶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同一个地方,昼夜不断交替,处在明亮的半球时是白天,处在黑夜的半球时是黑夜;地球自转一周,昼夜更替一次,时间是一天,约24小时;地球上的不同地方,日出和日落的时间不一致,出现了时间差异。
教师板书:二、昼夜更替
教师提问:你能用所学知识分析下列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现象吗?
⑴坐在行驶的车上,车外树木的景观向后移动;
⑵日月星辰每天周而复始东升西落;
(借助实例分析,学习有用的地理)
学生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并持地球仪的北极或南极对着自己,观察地球仪做什么运动。印证地球自转围绕的中心是地轴,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印证地球自转周期是24小时。
(动手演示,观察分析,拓展地球自转的方向)
教师总结:地球上方绕地轴北端的曲线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向下看,或者头顶北方面向赤道,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
在同一时刻,中国北京的畅畅和在美国纽约的姨妈通过电话互致问候。畅畅说:“姨妈,晚上好!”姨妈说:“畅畅,早上好!”畅畅和姨妈,谁说错了?说出你判断的依据。
学生回答:都没说错。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存在着时间差异。当北京迎来早晨的时候,纽约迎来晚上。畅畅和姨妈在互致问候时,都考虑到了双方所在地的时间差异。
(联系实际,体会学习有用的地理)
教师总结:重温毛泽东诗词《七律·送瘟神》。教师叙述:由于地球自转,处在赤道上的人是可以坐地日行八万里的。
教师: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围绕太阳公转,关于这些问题将是我们在学习地球公转时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留下悬念,激发兴趣)
作业:参照图“昼夜交替演示”,小组合作,用手电筒作光源,照射在地球仪上,看看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第二课时
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和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今天我们将学习地球公转的有关知识。
活动:结合地球自转的知识和地球公转图,小组合作设计关于地球公转的问题。
教师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1.公转的特点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学生回答
板书:①围绕中心;②方向;③周期;④轨道;⑤特征
教师演示课件:教师演示地球公转,指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提出的问题,继而让学生分组用地球仪和点燃的蜡烛演示地球公转,教师参与到各组中,了解学生对地球公转的认识情况并适时指导,最后合作得出所提出问题的结论。
教师总结: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与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公转的轨道是近似圆形的椭圆;公转周期是一年。那么地球公转还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演示课件:地球公转轨道和地轴倾角
让学生观察回答
师生总结:地轴总是与公转轨道面成66°34′夹角,并且这个夹角几乎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教师板书:2.特征: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66°34′,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教师承转:正是由于地轴的倾斜,地球上才出现了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请同学们联系日常生活想一想,都有哪些现象与地球的公转运动有关呢?
(引导同学讨论,并对错误的答案一一纠正)
教师承转:下面我们继续讨论地球四季变化和五带的形成。先学习四季的变化。
教师板书:3.四季的变化
教师提问: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能描述当地四季冷暖的变化情况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简单评价。
讨论:各组合作讨论以下问题:
①一年当中,当地每天太阳都升的一样高吗?什么季节较高?什么季节较低?
②一年当中,当地每天的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
教师总结:通常从四个典型的特殊位置来研究地球的公转运动。教师利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教师总结: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随季节而有规律地变化,形成了四季。
教师板书:4.地球上的五带
教师讲述: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直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
学生观察地球五带图,说出:
①地球表面上划分五带的依据及五带的名称;
②地球上五带的界线?
③热带、温带、寒带的终年气候特点?
演示课件:教师演示地球上的五带动画或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对所学知识予以引导、巩固。
讨论:四组学生分别归纳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时,地球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太阳光热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
学生总结:热带——终年炎热;温带——四季明显;寒带——终年寒冷。
教师总结:地球运动包括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绕地轴自转产生了地球上昼夜交替,地球的公转在一年中形成了四季,而四季更替最明显的地区是温带。地球上不同纬度受热不同,形成了地球上的五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