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凝结(课件、教案)(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凝结(课件、教案)(共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2-27 12:04:56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
22 凝结
1、能设计对比试验探究小水珠的原因。
2、养成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3、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的原因。
水蒸汽是在什么条件下变成小水珠的?
对比试验我能行
1、实验中,要注意两块玻璃片要同时放上、同时放下。

2、实验时,需分工合作、注意安全。

3、实验结束后,及时整理实验报告单,并收拾好实验仪器。
实验记录单
广口瓶
水量
放玻璃片时间
取玻璃片时间
水温
玻璃片的冷热
冷的玻璃片上有水珠,热玻璃片上没有水珠
遇冷

相同条件: 相同、 相同、 相同、_ 相同、 相同。

不同条件: 不同。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水蒸气在 情况下可以变成水。
相同条件
烧杯
水量
热水
时间
不同条件
热玻璃片
冷玻璃片
没有水珠
出现水珠
实验条件 1号烧杯 2号烧杯


实验结果
我来说一说
水蒸气 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遇冷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凝结现象?
想一想
什么是「凝结」?
当空气温度降低后,空气中能容纳水蒸气量变少,有些水蒸气会变成小水滴,这种过程叫做水的凝结。例如:





?洗完热水澡放在浴室 ?冷气机运转时会滴水 ?从冰箱拿出水果放
內的眼镜镜片上出现 一段时间后,表面
小水滴 会有小水滴。

1、水蒸气( )可以变成( ),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2、秋天草叶上露珠是由于水蒸气遇冷( )成的小水珠。
遇冷
液态的水
凝结

1、水由气态变为液态称为(  )
A、蒸发B、沸腾C、凝结
2、水烧开冒出的“白气”是( )
A、水蒸气B、水蒸气受冷凝结成的小水点。
3、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会发现镜片模糊了,原因是( )。
A、镜片上面有尘土。B、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而凝结成水,使镜片模糊。

B 

烧开水时,从壶嘴处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吗?为什么?
我是小小科学家
 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我们想办法防止它们的出现。

22凝结
【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凝结成水的现象,会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表示这种变化。
2.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变成小水珠的原因。
3.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水和水蒸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凝结现象,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教学难点】会做水蒸气凝结与温度的关系的对比实验;学会分析归纳水蒸气凝结的条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烧杯2个、玻璃片2个、热水、冷水、酒精灯、试管夹、火柴;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有关凝结的小资料、小镜子或玻璃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水经过蒸发和沸腾后可以变为水蒸气,那么水蒸气能不能再变成水呢?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首先做出猜测,等这节课完成后,看谁的猜测是正确的。
学生说一说,猜一猜。
2.同学们在生活中见过小水珠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见过小水珠?
学生说一说,议一议。
(潮湿环境中水管外壁上的水珠、浴室内顶的水滴、热水锅盖上的水滴等)
师:同学们见过的这些小水珠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究这个问题吧。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天气这么冷,让我们哈哈气暖和暖和手吧!(学生很有兴趣地操作。)同学们今天上课都很精神,让我们对着镜子照一照自己,给自己一个笑脸。向镜子中的你哈哈气,让他(她)也暖和一下!学生进行实验。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照镜子,再哈气!让学生在轻松幽默的教学氛围中开始学习。】
2.提出问题:
  刚才对着镜子哈气,发生了什么现象?请同学们边哈气,边观察,边思考。
学生观察回答:(玻璃片上会有小水珠出现,洁净光亮的玻璃片变得模糊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呢?
学生猜想:可能是呼出的(热)气中含有水蒸气,水蒸气遇到镜片变成了水珠。)【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提出:水珠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水蒸气 水
3.现象分析:
看来,镜片上的水珠就是由我们的呼出的水蒸气变的。天冷的时候,朝空气中吐气,可以看到一团“白汽”,这团“白汽”其实不是“气”,而是小水珠,因为水蒸气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气体,我们肉眼看不见。
4.启发探究: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呢?
学生猜想:在什么季节更容易看到刚才的现象?(冬季)
为什么在冬季容易看到?
回答预设:冬季的气温比较低,那镜片的温度也比较低,可能是遇到冷的物体容易变成水。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猜想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
  5.实验操作:
(1)为了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猜想,老师给你提供材料,你能否证明水蒸气是遇到热的物体还是遇到冷的物体能变成水吗?
学生查看提供的实验材料:两个同样的烧杯,大小形状相同的玻璃片,试管夹、火柴、酒精灯、热水、冷水。
  (2)设计实验方案。你们打算怎样实验。找同学边演示,边讲解。
  我们想要研究水蒸气变成水的条件,我们先要制造出这种现象,利用我们的实验材料,你能制造出水蒸气并使它变成水吗?
  想要知道遇到冷的还是热的物体更容易变成水,应如何证明呢?
学生汇报:要做对比实验。
(3)注意实验要求:在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内,先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然后将其中一块玻璃片均匀加热,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玻璃片和烧热的玻璃片,过一会儿,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课件出示)
(4)分组完成实验。(注意事项——酒精灯的使用安全和加热玻璃片时要注意避免烫伤。)
教师巡视指导。
三、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 1号烧杯温热水热玻璃片无小水珠。2号烧杯温热水冷玻璃片有小水珠。
2.思考小水珠形成的原因:实验中有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
学生思考(杯子相同、水多少相同、水的温度相同、玻璃片相同、盖玻璃片的时间相同。有一个条件不相同:一块玻璃片冷、一块玻璃片热。)
教师:列表比较:
实验条件 1号烧杯 2号烧杯
相同条件 烧杯 水量 热水 时间
不同条件 热玻璃片 冷玻璃片
实验结果 没有水珠 出现水珠
在两个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不同的现象,这两个实验的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那么这个不同的条件可能就是发生不同现象的原因。根据这个道理,你认为小水珠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
引导学生回答:小水珠是在水蒸气受冷的条件下形成的。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又发现了一项水的秘密: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 板书课题: 凝结 )
 我们可以用箭头和简单文字来表示这种变化。(水蒸气 遇冷 水)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从而得出水蒸气在遇冷的条件下能变成水,并总结这种科学现象就是“凝结”。】
3.教师总结: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变成水,这是两个相反的过程,我们已经知道水在蒸发和沸腾过程中都会吸收热量,由此可以推断水蒸气变成水是一个放热的过程,水蒸气温度高,这也是它自身遇冷温度下降凝结成水的缘故。
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生活中有哪些凝结现象?
  学生举例:初冬早晨在门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顶上的水珠、烧水时水壶盖内的水珠、做饭时锅盖内壁上的小水珠、早晨草叶上的水珠等等。
  小组讨论:尝试解释以上现象,注意思考这些凝结现象都发生在物体的那一个面上呢?
汇报时,每个小组可任选一个来交流。(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水蒸气的液化细节,理解水蒸气和水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利用本节课所学的“凝结”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思考: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想办法防止它的出现。
学生思考并交流:可以通过加热汽车玻璃内壁的方法消除“凝结”现象,如开车内空调等。
(学生思考如果遇到障碍,教师可以适时引导。)
2.人工防雨的形成。(课件出示)
让学生了解干冰在溶解时吸收周围空气中的热量,从而使周围空气降温,空气中的水蒸气产生“凝结”现象。
3.国庆60周年大阅兵时为了防止天然降雨的形成,科学家用了什么办法。(学生思考,可以启发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回答预设:可以使带雨云层温度升高,使水珠在空中变成水蒸气。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可以造福人类;同时认清了科学现象的原理,便可以灵活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对“凝结”现象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到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任何现象都是有科学道理的。】
五、板书设计:
22凝结
   凝结:水蒸气 遇冷 水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生活应用”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使学生通过生活常见的向镜子哈气产生疑问,通过思考,提出假设,再通过自己设计的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并尝试应用。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思维状态比较活跃,实验设计及操作也比较成功的,最后也成功的验证了假设。但学生在尝试解释生活中的凝结现象时,仍然遇到了一些困难,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空气中含有水蒸气这一知识点掌握的不够,这说明科学知识的学习要有系统性,也更一步证明了复习蒸发现象的必要性。
本课的设计层次较分明,直入主题,学生容易接受,思维过程也比较顺畅,这也是我本课设计时的想法与追求,但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发现部分学生在生活中的观察力及科学思维有待培养,这是科学教学需要长期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2.使用建议:在使用时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到了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需破解的问题:本课可否这样教学:放手让学生进行一系列探索活动,教师适时进行指导评价,关键是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实验探究,是不是会影响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