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说出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2、说明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
3、描述眼球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4、说出视觉的形成过程及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知道近视眼的预防方法。
5、体会眼睛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自觉培养用眼卫生习惯,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同时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1、的结构与功能;视觉的形成与近视、远视的矫正原理。
2、视觉的形成及近视的成因。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题
1. 猜物游戏:出示一个用布遮盖的小纸箱,里面放一个苹果。邀请三位同学分别通过手摸、耳听和眼看来判断箱子里的东西。
问题:
(1)三个同学分别通过哪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
(2)当我们看到一桌热腾腾的饭菜时,我们还会用到哪些感觉?
2.引言:人体有很多的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的刺激,那么,通过刚才的游戏可知,能够最快、最准确感知事物的感觉是视觉。眼睛是人的视觉器官。据统计,人体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0%以上来自眼睛。因此,眼睛对于人体来说非常重要。但是,你知道这双美丽的眼睛内部是什么样的?你又是怎样通过眼睛观察到外界事物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
分析答出:触觉、听觉、视觉。
嗅觉、味觉、温度感觉
兴奋,倾听,跃跃欲试
创设情景,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眼睛的重要性。
探究
1.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1)观察同学的眼睛,找出眼睛的特点 眼睑、睫毛、泪器、眼肌等结构都是眼睛的一些附属结构,眼睛的最主要部分是眼球。那么眼球由哪几部分结构构成,每一部分又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
(2)探究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①观察眼球的结构模型
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由外向内,由前向后,由上向下。观察时注意结合书中的插图,并参考课本P81方法步骤逐步完成。
②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82前五自然段,了解眼球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并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点。
(3)出示眼球、照相机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比较、思考:
眼球和装有胶卷的照相机在结构上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你知道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什么吗?
2.视觉的形成
相机成像的原理和眼球成像的原理是一样的。那么眼球到底是怎样形成物像的?视觉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1)指导学生对照眼球的结构模型,思考光线进入眼球的路径。
提问:我们的视觉最终是在哪里形成的?在视网膜上吗?
(2)总结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3)出示猫的瞳孔调节图片:猫能通过调节瞳孔的大小使自己在明处和暗处都能看清物体
思考:人的瞳孔也能这样吗?瞳孔的调节由眼的哪一部分控制?
引导探究:拉住窗帘,利用手电筒,在明、暗两种不同环境下观察同桌瞳孔的变化。
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讨论:1.为什么无论较近还是较远的物体,正常人都能看清?
2.当一个人从低头看书到抬头望向远方时,他的晶状体曲度如何变化?
3.看近处物体时,眼球处于疲劳状态还是放松状态?
3.近视和远视
请患近视和远视的同学谈看物体的特点、感受。
那么近视眼和远视眼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进行矫治呢?
4.预防近视
引导学生谈怎样预防近视?
强调预防为主,课间适当休息自己的眼睛,认真做好眼保健操,让我们每一人都能拥有一双美丽明亮的眼睛。
思考,得出: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胶卷。
观察、思考、分析,得出光线进入眼球的路径,理解视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
表演,观察同桌的瞳孔变化;思考,讨论,得出瞳孔变化的原因。
讨论、思考,得出结论
谈近视给自己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不便。
观察课件掌握近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谈要做到“三要”、“四不看”。
讨论,回答。
使学生自己获得感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动手、观察、阅读等多种能力。
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突破教学的第一个难点。
走进生活,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启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视力的重要性。进一步体会眼睛对于认识世界的重要性。
(三)
总结深化
1.引导学生归纳整理知识。
2.布置课下探究,任选一内容
(1)调查报告:我班或我校同学的近视情况与对策。
(2)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电视等各种途径,调查眼科学的发展现状。
思考,归纳,总结。
倾听,思考
使零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同时深化知识,使探究活动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板书设计】
第3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一、感受器与感觉器官
二、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三、视觉的形成
四、眼的卫生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