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沸腾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五单元第21课《沸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给水加热的过程,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记录和整理实验记录并通过分析实验信息获得科学结论。
2.认识沸腾现象,知道水的沸点,了解不同情况下水的沸点可能会不一样;尊重探究实验中的事实证据。
3.在经历给水加热的实验及分析实验信息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进一步提高科学表述这一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经历给水加热的过程,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沸腾现象。
难点: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实验信息获得的科学结论。
【教学准备】
酒精灯、方座支架、石棉网、小烧杯、温度计、火柴、秒表、实验记录表、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好!我们回忆一下,当水被烧开时,我们会看到一种什么现象?
学生汇报:(滚起来、冒水泡、热气腾腾)
今天我们把这种现象给它取一个科学的名字这个名字就是沸腾。(板书课题)我还想让同学们猜想一下:当水被烧开以后(师相机板书:100℃)要是继续给水加热时,会出现哪些现象?水温会怎样变化呢?请你们来猜一猜:
生1:水温会继续上升(师相机板书:多于100℃)
生2:如果烧得太久,就会把水蒸发掉,我觉得水温会下降,低于100℃。(师相机板书:低于100℃)
生3:我却觉得继续给水加热水温不会太高了,会停留在那个位置的。(师相机板书:不上升)
教师引导:那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上都是我们的猜想。要想知道给水继续加热究竟会发生哪些现象,水的温度到底能达到多少摄氏度?这都需要实验来证明,让事实去说话,让数据和想象想验证你们的猜想,你们愿意做一下实验吗?(愿意)
【设计意图:水的沸点是常识的东西,但是真正让学生去验证的时候,通过实验得到结论却和书上写的不一定一样,这会使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下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过渡:给水加热会需要一些专门的仪器:有石棉网、酒精灯、铁架台、温度计、盛水的小烧杯等。有了这些材料你们能不能把它组装起来?各组同学试一试,看一看,你们能把它们组装起来吗?
1.学生组装实验器材。
2.教师巡视指导:有的同学不停地调试温度计的高度;有的同学可能会到其他组进行交流请教;还有的同学坐在位置上观望着,迟迟不敢动手组装……(师一一引导学生把温度计的高度,和酒精灯的位置摆放)
3.师:多数组的仪器组装已经完成,好现在看看你们组的温度计的玻璃泡是不是已经完全浸入到水中了!现在我们要给水加热需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1别烫手。
学生2:擦火柴时要注意安全
学生3:我们还必须要做好实验记录。
4.师:小组注意分工合作,认真记录和分析现象。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两份记录表,一份是这样的。
时间(分钟) 温度 发生的现象
0 ? ?
1 ? ?
2 ? ?
3 ? ?
4 ? ?
5 ? ?
…… ? ?
?尤其注意水开了以后要继续加热2---3分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同学们做好实验记录便于我们观察实验过程。
表中共有三部分内容:发生的现象时间(分钟)、温度℃、发生的现象。其中0 1 2 3……中的0分钟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发言)
0分钟就是在没加热之前,先把水的温度测量记录下来,然后再开始加热。加热到第1分钟时记录下水的温度,第2分钟又记录下水的温度,一直记录下 去。(实物展台展示第一张表格)。
5.出示第二张表(曲线图)
这张表是专门记录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的,师讲解:横着的表示的是时间,竖着的表示的是温度,假如说0分钟的时候,水的温度达到了40摄氏度,那么我就在0分钟往上40分钟相交的位置点点;假如在第一分钟的时候水的温度达到了50摄氏度,那么就要在“1”分钟往上和50摄氏度相交的地方点点;假如第二分钟的时候,温度上升到55摄氏度,我们就在2分钟以上和55摄氏度的位置点点,依次类推。然后,把所获得的点用折线或曲线连结起来就可以了。通过这个曲线就可以知道水的温度变化了。
要求:对于这两种记录方法,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也可以两种都选择,还可以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到版面上来。
在开始实验时,我们在组中要先分好工:谁记录,谁操作,谁读温度计……
6.师相机讲解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先把灯帽拿下来,然后自下而上点燃酒精灯,再把它放到铁架台的石棉网的正中位置,开始给水进行加热,当实验结束的时候,注意一定不要用嘴吹酒精灯,一定要用灯帽把它盖灭,盖两次!现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开始实验。
7.小组分工进行实验。(大约需要13分钟左右)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师还要注意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还可以鼓励小组之间相互学习水烧开时会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这里着意在与让学生自己为方便记录数据和发现,我还增设了两种相应的实验记录单,让学生的探究结果得以很好的记录和呈现,同时给学生更好的选择。】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刚才有两个组的同学出现了一点情况:一个组的同学的酒精灯不能充分的燃烧了,使实验无法继续进行,还有一个组的同学离门口比较近些,由于风太大的原因,导致了酒精灯燃烧的火焰太弱了,使实验现象不够明显。我又把这两个组的同学分配到了其他组进行了观察!
2.各个小组进行实验时都很认真,也很仔细,现在汇报一下你们组选择了哪种实验记录的方法?现在各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成果,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其他小组的同学要认真听,记住他们的发言要点,以便与自己的实验结果相对照。
一组代表汇报:开始时我们组记录水的温度是35℃,随着温度的升高,水温开始上升,可在酒精灯给水加热到5分钟到7分钟之间的时候,水温没有明显的上升,我们组仔细观察了一下情况,原来是酒精灯放歪了,我们又赶紧调好酒精灯的位置,在水温达到86℃时,水居然被烧开了。(一组的同学展示的是利用第一张表格的形式进行的记录)
二组代表汇报:……
三组代表汇报:……
(教师有侧重的引导学生有条理的交流温度和现象。)
3.通过给水加热的实验,同学们发现了许多现象。现在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再结合其他小组的实验情况,将大量的实验信息进行分析,看能从中发现什么或得出什么结论。(小组讨论)
4.学生讨论分析实验数据
(1)开始加热的时候水的温度上升的很快,上升到一定温度水就开了,水开的时候都会出现什么现象?(生:冒气泡)(师板书:冒气??冒泡翻滚)
(2)水沸腾时达到一定的温度,继续加热,温度也不会再升高。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的这个点,就是这杯水的沸点。(板书:温度不变???沸点)
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们组水的沸点是多少?(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进行了对数据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科学的语言表述得到了提高。】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过渡:有的同学们立刻会发现各个组水的沸点怎么不一样呢?还有和老师说的水的沸点更是相差太远了呀!
1.师:其实老师告诉你们水的沸点100℃是科学家研究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在沸点处板画:100℃)。
2.小结:水的沸点与温度计的制作是否精密、同学们读数时是否标准、还有杯子里水蒸气的压力等因素都对水的沸点都有影响。
3.提问:是不是在任何环境下水的沸点都不变呢?你们想知道吗?(想)
关于这个问题课前老师也查阅了资料。(请看大屏幕,出示资料):
水的沸点随着气压的升高而上升,随着气压的下降而下降。当气压低于一个大气压时,水不到100℃就沸腾了,即使炉火再旺,水温也不会升高。?根据计算,地势每升高1000米,水的沸点就降低3℃。我国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在这里,水的沸点常年都达不到100℃,大部分地区水的沸点为84~87℃。而在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上,烧开的水只有73.5℃。
4.指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自己读明白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师相机进行引导。
【设计意图:当学生自己的实验得出的结论与书上的知识不一样时更会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时候就需要老师进行必要的补充,让学生知道实验数据和科学数据的差距产生的原因,从而也拓宽学生的视野。】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师:珠穆朗玛峰山顶水的沸点只有73.5℃,尽管水沸腾了,可是温度却只有73.5℃,所以不能把食物煮熟。那谁能想个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
科学家就是利用我们今天研究的科学原理,采用了增加锅内压力的办法发明了高压锅,在高压锅内,随着水温的升高压力越来越大,因而水的沸点也升高,食物也就熟得快了。
?
板书设计:
使用说明:
1.教后反思:
“每一节科学课都有其知识的侧重点,但是该让学生用数据说话的时候,就必须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一定要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这是李建梅专家在省薄弱学科培训中做报告时的一番话。我谨记这一点,在《沸腾》一课的教学中,把学生给水加热的时间控制在最底13分钟左右。把探究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经历认真的探究、研讨中得出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的最有力的捷径。
当学生自己得出水开的沸点有的是92℃,有的是97℃,甚至有的是86℃时,有的同学居然惊呼起来:“老师,为什么我们把水烧开的沸点和你告诉我们的沸点不一样呢,还有我们各组的也是不一样的呢!”这一惊奇的发现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思考:让学生用数据说话,用事实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是科学课堂的最终目的。教师在此引导学生发现共同点:把水烧到这个点以后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和书中说的水的沸点是100℃不一样的原因是科学家是在一定的大气压下得到的结论,我们的条件不具备,从而引起在高山上给水加热会怎样?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从而引出生活中的运用来。
2.使用建议:
本节课以生活常识水的沸点是100摄氏度引入,让学生去验证,在验证过程中发现实验的数据和我们的常识数据不一样,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获得水的沸点的条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的有限性和探究的局限性,教师要及时给与必要的补充一些知识,使学生获得科学的结论。
3.需要破解的问题:
教学中引导学生解决水的沸点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我没有很好的教学策略解决到底是哪些因素的影响。要想引导学生明白这一点,还得需要老师们在实际教学中设置恰当的教学策略,比如通过提问的方式,还是能有更好的方法进行引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