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单元测试
高二生物试题(4)【新人教】
命题范围:选修四 第4单元 生态工程
第Ⅰ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态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生态工程是生态学与系统工程学的结合
B.生态工程追求经济与生态的双赢
C.生态工程是无消耗、多效益的工程
D.生态工程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设计生态工程的常用方法之一是给食物链(网)“加环”,下图就是一种“加环”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B.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
C.用蛆蛹粪便还田,运用了能量循环再生原理
D.该生态工程的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
3.下列不属于生态工程的是 ( )
A.沼气工程 B.桑基鱼塘
C.长江两岸加固河堤 D.退耕还林还草
4.我国在西部地区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这一工程属于 ( )
A.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B.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
C.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 D.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5.我国农业生态工程遵循的基本原理是 ( )
A.小流域综合治理 B.整体、协调、再生、循环
C.大区域综合治理 D.增加物种多样性
6.采矿能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必需的资源,但矿藏开采后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在实施恢复工程中,关键的措施是 ( )
A.恢复植被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B.人工制造表土
C.多层覆盖和特殊隔离
D.机械平整、压实
7.实施沼气工程,是我国政府为改善农村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大力推广的一种生态工程。它遵循的原理是 ( )
A.系统整体性原理 B.物种多样性原理
C.协调与平衡原理 D.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8.在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桑基鱼塘模式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它遵循的是系统学中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这种原理的突出特点是 ( )
A.优化结构,改善系统的功能
B.重视调整系统内各组分之间的比例关系
C.为农作物和牲畜营造良好的生活条件
D.设计成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
9.居住在林区的农民,“靠山吃山”是他们生活的根本。当进行林业工程建设时,一方面号召农民种树,另一方面考虑林区农民的生活问题,使改善生态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造林护林。这种做法遵循的是 ( )
A.物种多样性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协调与平衡原理 D.系统学原理
10.下列关于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工程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B.要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
C.对湿地的恢复,只注意退耕还湿地或建立自然保区就可以
D.湿地的恢复除利用生物工程手段外,还要依靠自然演替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11.下列哪一观点缺乏科学依据 ( )
A.由于存在生殖隔离,转基因植物很难与其他植物杂交
B.许多农作物花粉的传播距离有限,绝对不会造成其他生物的安全问题
C.植物花粉的存活时间有限,一般不会对其他生物造成危害
D.转基因农作物若缺乏配套的种植技术,也会造成减产
12.下列措施中不符合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基本原理的是 ( )
A.城市规划,分区建设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
B.大力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和低污染清洁生产工艺
C.采用浮床工艺法等手段治理水污染
D.用法律手段严禁汽车上路,禁止造纸厂、酒厂生产,以断绝污染的源头
13.下列哪项不是西方发达国家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 ( )
A.治理环境污染 B.使破坏的生态恢复
C.注重经济效益 D.注重生态效益
14.地衣中的真菌和蓝藻互利共生,当把它们分开时,两者都不能正常生长,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 )
A.系统结构功能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系统整体性原理 D.协调与平衡原理
15.城市环境生态工程中,不应采取的措施是 ( )
A.注意城市规划和布局 B.推广“环境友好技术”
C.禁止燃烧含硫燃料 D.进行废弃物的资源利用
16.在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工程中,关键的措施是 ( )
A.人工制造表土 B.特殊隔离
C.土壤侵蚀控制 D.植被恢复
17.下列引起荒漠化的因素中,按其影响力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过度樵采
③过度放牧 ④盲目开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①—④ D.①—④—③—②
18.生态经济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和实现的重要手段分别是 ( )
A.循环经济和生态工程 B.整体性原则和生态工程
C.循环经济和工程学手段 D.无污染原则和生态工程
19.“石油农业”是指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使用机械的农业生产方式。由于需要大量的石油、煤、天然气等作为原料或动力而得名。该生产模式的缺点不包括 ( )
A.高投入 B.高污染
C.不符合可持续发展 D.高产出
20.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不仅工程范围不同,工程措施也不相同,但目标是相同的。这个目标是 ( )
A.变单纯造林为综合治理
B.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C.实现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
D.依靠生态系统的自然演替恢复其生态功能
21.建设生态工程时,应遵循物种多样性原理,这是由于 ( )
A.生物多样性能解决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问题
B.丰富的物种是发展农、林、牧、渔的基础
C.生物多样性程度越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D.生物多样性是丰产丰收的基础
22.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你认为走下面哪一条路是最佳选择 ( )
A.先污染、破坏,后治理 B.边污染、破坏,边治理
C.污染、破坏,不治理 D.少污染、少破坏,及时治理
23.下列哪项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之一称号 ( )
A.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B.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C.“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 D.城市环境生态工程
24.生态系统内即使某个物种由于某种原因而死亡,也会很快有其他物种占据它原来的生态位置,从而避免了系统结构或功能的失衡。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 )
A.协调与平衡原理 B.物种多样性原理
C.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整体性原理
25.造成湿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
A.干旱 B.土壤侵蚀
C.气候变劣 D.人类的排水和围垦
26.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是 ( )
①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②没有考虑生态成本
③往往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④注意了物质的分层多级利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27.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主要的治理对象为 ( )
A.山甸 B.草原 C.荒漠 D.湖泊
28.下列关于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治理小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
B.该生态工程运用了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以及工程学原理
C.该生态工程针对不同的地形采取不同的措施
D.该生态工程做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
29.下列哪种生态系统对于蓄洪防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 )
A.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 B.湿地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森林生态系统
30.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系统学和工程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
B.生态工程运用了系统学中的系统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
C.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主要是指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是不可分割的
D.物种多样性原理要求引种的生物种类越多越好
31.在新开垦的土地上,种植用蚕豆根瘤菌拌种的豇豆、菜豆,能提高其产量。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 )
A.物种多样性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系统整体性原理 D.协调与平衡原理
32.下列哪项叙述完全符合生态经济 ( )
①建立“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无废料生产体系
②在资源不增加甚至减少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增长
③在经济产出不变甚至增加的条件下,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大大减少
④先生产后治理,提高经济效益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33.在系统内部各组分之间的结构中,哪一种结构的可靠性更高 ( )
A.集中式
B.环式
C.分布式
D.各种差不多
34.物种多样性原理是生态工程遵循的原理之一,其理论基础是 ( )
A.物质循环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1+1>2
D.生物与环境的协调
35.在帮助农民发展经济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些实际问题,如“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橘不宜在北方地区栽种”,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 )
A.协调与平衡原理
B.整体性原理
C.物种多样性原理
D.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第Ⅱ卷
二、综合题
3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绿色奥运”是北京市争办2008年奥运主办权的口号之一。“绿色”的含义除了包括城市绿化、绿色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外,还应包括尊重自然、珍爱生命,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道德等。“绿色北京”需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1)北京市的绿地总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在逐年上升,与此同时,大量的非本地树种、草种侵入了首都,而大量的本地物种却遭受冷遇。你认为外来物种的入侵可能会产生的后果是____________。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在____________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2)某同学想调查一下市民绿色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的现状,下面是他未完成的调查表,请你帮助填写出空缺的两项。
市民绿色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现状调查表
序号 看法 态度
1 现在水电费都比较便宜,提倡节约用水、用电意义不大 赞同 反对
2 垃圾分类太麻烦了,实际上也没有什么作用 赞同 反对
3 现代社会经济发达了,提倡节俭消费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赞同 反对
4 赞同 反对
5 赞同 反对
(3)垃圾实在是被人们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下图所示是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一种方案,此方案中①②过程需要每一位市民的参与,我们参与的行动方式是___________。④⑤过程利用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 __________。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角度分析,④⑤途径相对③途径的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完成下列问题:
(1)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城市环境生态工程应注意三个方面,首先在城市规划和布局方面,要进行城市____________,其次是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和____________工艺,采用各种手段进行污染治理;同时要建立健全____________进行监督。
(2)城市环境生态工程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是采用各种手段治理污染,就城市污水治理完成问题:
①其中对污水的治理可采用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等。我国科技工作人员创造了浮床生态工艺法来净化污水,就属于上述的____________生态净化工程。
②浮床生态工艺法净化污水过程中所培养的植物是否都可以作为饲料 为什么
38.某地种植、养殖品种及生产的某些因素如下表。请根据生态学原理,选择种植、养殖生物各两种,设计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以物质循环利用示意图的方式展示)。
种植 玉米、小麦、棉花、苹果
养殖 猪、鸡、牛、鸭
施肥 农家肥、化肥(25 kg/亩)
虫害 玉米螟、黏虫、棉铃虫
农药 适量
39.南京古泉生态农场是生态农业的典范。该农场将养猪、养鱼、沼气工程、养鸭、种植农作物、养磨菇、种桑养蚕、种植果树等多个生产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种高效良性的循环,生态效益达到了良性发展。请就此生态农场的特点,完成下列问题:
(1)该生态农场充分体现了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_________原理和_________原理。
(2)该系统的核心之一是沼气池,在沼气发酵过程中,有一种微生物具有除臭作用,这种微生物是_________,它的除臭过程是_________,该微生物是生态系统成分的_________。
(3)据生态工程中的物种多样性原理这一理论,有人认为生态农业建设中,应使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越长越好。请你结合所学有关生态工程原理,分析该结论是否正确?为什么?
40.就以下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水葫芦,又名凤眼蓝、凤眼莲,为水生漂浮草本植物。太湖中,由于近年周边城市、工业和农田的排水中含氮、 磷较高,而水葫芦在含氮、磷浓度较高的水体中,繁殖速度极快,能覆盖水面,耗尽水中溶解的氧,使许多水生动物死亡,且植物体死后,分解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生物性毒素,进一步危害鱼类等动物,最终导致水体发黑发臭,造成严重的“死水体”,并影响到人类的健康。
(1)水葫芦是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它与蓝藻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
(2)太湖地区的全部水葫芦构成 ,其同化作用的代谢类型是 ,异化作用的代谢类型是 。
(3)在太湖地区治理水葫芦污染时,主要遵循的生态工程基本原理是 原理。
参考答案
1.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生态工程的概念和特点,属于考纲对比、理解层次。生态工程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发挥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发展,与传统的过程相比,生态工程是一类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2.AB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生态农业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属于考纲综合运用层次。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生态工程的正常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用蛆蛹粪便还田,运用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
3.C
解析:A、B、D都是利用生态工程原理,实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C与生态工程无关。
4.C
解析: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主要针对控制我国西北地区大范围的荒漠化的发展和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提出的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
5.B
解析:我国农业生态工程遵循的基本原理是整体、协调、再生、循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6.A
解析:要恢复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关键是恢复生产者植被和分解者土壤微生物群落这两种重要的成分。?
7.D
解析: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够在各类生态系统中进行区域小循环和全球地质大循环,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从而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效果。?
8.A
解析:桑基鱼塘模式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9.B
解析:所谓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是指人类所处的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所构成的巨大复合系统,三者相互影响而形成统一整体。
10.C
解析: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就是采用工程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如退耕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废水处理、点源和非点源污染控制、土地处理工程,以及植物物种的引进种植等,使受到干扰的湿地得以恢复。在湿地的周围,还应建立缓冲带,以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使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
11.B
解析:B中可能有许多生物以这些农作物为食,仍可危及其他生物。
12.D
解析:应该控制污染,而不是因怕污染而放弃发展
13.C
解析:我国的生态工程建设是十分注重经济效益的,但是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不是主要目的。
14.C
解析:单独存在时,两种生物都不能很好地生活,但是在一起的时候就出现了一种1+1>2的效果,体现了系统整体性原理。
15.C
解析:含硫的燃料只要注意处理好了,避免污染的产生,一样可以使用。
16.D
解析:矿区条件是十分恶劣的,环境的恢复关键在于生产者——植被的恢复。
17.B
解析:科学家的研究表明,造成荒漠化的因素及其影响力的大小依次为:过度樵采(32%),过度放牧(30%),盲目开垦(27%),不合理利用水资源(9.6%),其他(1.4%)。
18.A
解析:生态经济主要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从而实现废弃物资源化,而实现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生态工程。
19.D
解析:“石油农业”是一种高投入、低产出的经济模式。
20.B
解析: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目标都是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1.C
解析:物种繁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可以为各类生物的生存提供多种机会和条件。众多的生物通过食物链关系相互依存就可以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产生或容纳更多的生物量,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
22.D
解析: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要做到少污染、少破坏,及时治理,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3.C
解析:“三北防护林”生态工程被联合国授予“全球500佳”之一的称号,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24.B
解析:如果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简单,往往某一个物种的消失就会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后果,甚至崩溃!
25.D
解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湿地进行排水和围垦,已经破坏了地球上80%的湿地资源。
26.D
解析: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注意物质的分层多级利用,能耗多,产出少。
27.C
解析:大区域生态恢复工程主要是为了治理土地的荒漠化
28.B
解析: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没有充分运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29.B
解析: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控制土壤侵蚀、自然净化污水、为迁飞的鸟类和多种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等功能。
30.B
解析:系统学、工程学和生态学都是生态工程的基础。整体性原理是要求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
31.C
解析:豆科作物和固氮菌是共生的。固氮菌为豆科作物提供氮素,而豆科作物为其提供能量和其他营养,两者的共生使豆科作物能够在氮素缺乏的土地上生长;当把它们分开时,两者的生长都要受到损害。
32.B
解析:先污染后治理的模式发展经济不属于生态经济的范畴。
33.C
解析:在分布式的结构中,一般局部的障碍不至于造成整个网络的瘫痪。
34.B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种越繁多复杂,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相应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35.A
解析:引种时必须要注意生物是否与当地的环境相协调。
36.(1)使本地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 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
(2)只要属于“绿色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范畴的,合情合理即可,如城市人口众多,为增加居住面积,可以适当地减少绿地面积;夏天为过得舒服,就要把空调打开,把温度调得很低等等
(3)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分解者 除了利用有机垃圾中的能量外,还应充分地分层次多级利用垃圾中的物质
解析:(1)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对本地物种构成威胁,保护生物多样性应从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保护。
(2)属开放性题目,只要符合绿色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就可。
(3)从废物资源化的角度进行分析。
37.(1)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 生态分区低污染清洁生产 法制
(2)①利用污水处理厂处理 水生植物、湿地生态净化工程 水体富营养化防治生态工程 水生植物、湿地 ②不是。因为水体污染物不同,如果是有毒的重金属污染,则不能作饲料,只能先干燥后提取重金属。
解析:(1)城市生态系统包括社会系统、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三大组成部分。城市环境生态工程应采取与之相适合的措施。
(2)浮床生态工艺法净化污水的原理是:在浮床上种植特殊的水生、半水生植物以吸收水中的化学元素,采收的绿色植物体有的可直接用作饲料,有的在大量干燥处理后可以用来提取铜、锌、汞等金属。
38.如下图所示:
解析:解这类题目时,由于在书本上找不到与此相类似的知识,没有农业生态系统的实例可供参照,往往就不知从何处下手。根据食物关系画食物链的模式图时,也没有把相同营养级的生物进行归类。只考虑上述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而没有考虑到与分解者的关系,即沼气发酵的综合利用。以上几点是在解题时常犯的错误。所以设计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核心是生产者和分解者,生产者是农作物,分解者一般是利用沼气杆菌发酵产沼气,是对农作物的剩余物综合利用的一种有效形式;此外发展食用菌生产也是一个方向。但在本题中不考虑发展食用菌的问题。利用沼气池吸纳各生产环节产生的废弃物,输出各生产环节所需要的营养和能量,实现了无废物生产。
39.(1)物质循环再生 物种多样性
(2)硝化细菌 将氨氧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生产者
(3)不正确 因为食物链多,各食物链中的生物数量难以达到一定规模,影响经济效益,营养级多,高层次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较少,该营养级生物数量也较少。
解析:生态工程中的生态农业是建立在物质循环再生与物种多样性原理基础上的农业,体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整体效应。从能量流动特点逐级递减看,食物链不能无限延长,一般维持在5—6级。
40.
(1)生产者 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2)种群 自养型 需氧型 (3)协调平衡发展
解析: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差别;生物的代谢类型及生态工程遵循的生物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