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稳态与环境高考考点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必修三稳态与环境高考考点复习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0-11-29 19:0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11张PPT。植 物 激 素考试说明要求: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
3、植物生长调节剂及作用幼苗的向光性、生长与尖端有关感光部位在幼苗尖端,而不在下部 4 、5与6对照说明:1与2对照说明:2345162与3对照说明:幼苗向光性是由于受单侧光刺激直立生长弯向光
源生长不生长
不弯曲直立生长弯向光源生长弯向光
源生长对照组2对照组1明胶明胶云母片云母片弯向光
源生长不生长
不弯曲不生长
不弯曲不生长
不弯曲实验结论 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可穿过明胶传递给下部。对照组对照组直立生长不生长不弯曲弯向对侧生长不生长不弯曲 温特实验证实了苗尖中确实存在一种化学物质,可促进生长,并把它命名为“生长素”。燕麦实验环境:黑暗 生长素分布不均1934年 荷兰生化学家郭葛从提取出了生长素——吲哚乙酸(IAA),是由色氨酸经转氨、脱羧、氧化等反应后合成。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求证得出结论达尔文
1880波森
詹森
1913温特
1928 郭葛
1934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向光弯曲与单侧光有关这种化学物质是什么,能否传递?这种化学物质可以通过明胶能否用明胶收集这种物质并单独测其作用?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单侧光使幼苗产生化学物质,并传至下部,造成下部向光弯曲。幼苗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可传递给下部。 这种物质是由尖端产生的,能促进生长,所以命名为生长素。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IAA)。一二三四苗尖中有促进生长的物质是一种化学物质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程总结生长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释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背光一侧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素少细胞生长快细胞生长慢实验结论: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分布不均造成的解释幼苗向光生长的原因背光一侧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素少细胞生长快细胞生长慢1AB供应块接受块含生长素琼脂空白琼脂若琼脂块1中含有生长素,琼脂块2中不含有生长素则表明A端是形态学上端若琼脂块2中含有生长素,琼脂块1中不含有生长素则表明B端是形态学上端参考设计材料:幼苗(切除尖端),琼脂块(若干)云母片(生长素不能透过)向左弯曲直立生长向左弯曲向右弯曲不生长向左弯曲判断下列幼苗的生长方向(1)直立生长朝小孔生长直立生长向左弯曲向右弯曲视左右两侧生长素含量而定判断下列幼苗的生长方向(2)含生长素的琼脂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
种子。
2、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下端。(极性运
输)
3、相对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产生部位<积累部位,如顶芽<侧芽
生长旺盛的部位>衰老组织,如生长点>老根知识介绍
生长素的功能特性——两重性:过低浓度促进生长的能力弱、低浓度(指适宜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过高浓度引起死亡。
生长素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又能疏花疏果。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如下图) ??? 最适浓度:根<芽<茎; ????敏感性 :根>芽>茎 植物的顶端优势及其应用
(1)概念: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
(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积累在侧芽,使侧芽的生长过多,生长受到抑制
(3)解除:摘掉顶芽,使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降低,侧芽受到的抑制作用就会解除,不久,侧芽就可以发育成枝条了。
(4)应用:
解除顶端优势的如:棉花摘心、果树整枝、绿篱修剪;
? 保留顶端优势的如:树木成材、向日葵的高产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4)除草:高浓度可杀死麦田中的双子叶植物的杂草下图中,甲、乙、丙为3块大小一样的琼脂,放于幼苗的不同部位收集生长素后,再置于切除尖端的幼苗上,如图所示,问一段时间后那根幼苗的弯曲程度最大? ( )B课堂练习五大植物激素的比较
如下图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以不同方式分别插入三株燕麦幼苗的胚芽鞘尖端部分,并分别从不同方向给以光照,培养一段时间后,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是(  )
??A.甲向左弯,乙不弯曲,
丙向左弯???
B.甲不弯曲,乙不弯曲,
丙向右弯 C.甲向右弯,乙不弯曲,
丙不弯曲
D.甲向左弯,乙向右弯,
丙不弯曲BCCD不生长素不能从植物的形态学下端运输到上端,琼脂C中没有获得生长素。(1)图甲中,供应块是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接受块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实验结果:胚芽鞘C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 (2)图乙中,胚芽鞘D不能发生C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上述实验说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 ,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根据下图所示实验回答: 向左弯曲生长生长素从供应块传递到了接受块 生长素未从供应块传递到接受块 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到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金丝雀虉(yì)草幼苗尖端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试说明要求:
1、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生理意义
2、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3、人脑各部分的基本功能
4、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激素的功能
5、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及其在稳态维持中的关系
6、免疫调节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
7、艾滋病的流行和防治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及意义
细胞外液构成身体的内部环境、称为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织液、血浆、淋巴的关系组织细胞代谢终产物代谢终产物CO2体体外外食物营养
物质尿液消


统呼


统泌尿系统循


统淋巴组织
液血浆空气气体营养
物质O2CO2O2细
胞O2
营养物质皮 肤汗液CO2代谢终产物稳态及意义稳态:通过调节反应形成的动物机体内部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
稳态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种可变的却又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是靠完善的调节机制来维持的。
意义
为细胞提供了一个物理、化学因素都比较稳定的环境,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神经元是构成人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 细胞体
神经纤维 轴突 树突 细胞体:代谢和营养中心
? 轴突:一般只有一根,较长,把冲动传离细胞体 ? 树突:多而短,接受刺激,把冲动传向细胞体 树 突髓 鞘细胞核细胞体轴 突轴突末梢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五个部分:感受器;
传入神经;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效应器动作电位的传导神经冲动在传导特点:
1、无衰减:信号强度不变
2、绝缘性:两条神经纤维之间的信号不会互相干扰
3、双向性:神经冲动从产生处在向两个方向传导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膜肌肉细胞或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 突触小体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突触的信号传递细胞间兴奋的传递一神经元轴突兴奋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使另一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2)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特点单向性突触前膜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总结传递特点单向性人脑各部分的基本功能人的大脑包括左、右大脑半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分,由胼胝体相连。大脑半球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沟之间的隆起部位称为脑回。
覆盖大脑半球表面的一层灰质称为大脑皮层,是神经元细胞体集中的区域。大脑皮层之下为白质,有大量神经纤维组成。
白洛嘉区(S):左半球额叶后部
负责说话和书写文字
白洛嘉表达性失语症(运动性失语症):能看懂、听懂,但不会讲话
韦尼克区(H):左半球颞叶后部与顶叶和枕叶相连接处
负责理解听到的语言
听觉性失语症:会写、会讲、能看懂、但听不懂别人讲什么
顶部——控制下肢运动下部——控制头部运动①躯体各部分的运动都由运动中枢的一定部位控制②皮层中的功能代表区的分布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左脑——控制身体右侧说明右脑——控制身体左侧左右倒置,上下倒置 由上图可知: 代表区范围的大小只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而与 躯体的大小无关。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激素的功能 内分泌腺:
甲状腺、胰岛、肾上腺、性腺、垂体
激素:
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雄激素、雌激素、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及其在稳态维持中的关系1、体液调节:
激素、CO2、H+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体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2、激素调节: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的调节
比较缓慢比较广范时间比较长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比较迅速、准确比较局限时间短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1、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神经系统的控制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反射弧主要是激素 反射通过体液完成水盐调节
血糖
0.8~1.2g/L血糖平衡的意义:对于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以及保持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血糖平衡的调节淀粉葡萄糖血糖CO2+H2O+能量肝糖元肌糖元脂肪、某些氨基酸等尿糖>160mg/dl氧化分解脂肪甘油
脂肪酸储存在皮下结缔组织、肠系膜等处脂肪糖元等CO2+H2O+能量甘油
脂肪酸合成蛋白质氨基酸氨基酸各种蛋白质(酶、激素等)新的氨基酸含氮部分:氨基 尿素糖类、脂肪不含氮部分:CO2+H2O+能量血糖升高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血糖分解(利用)
促进血糖合成为糖元(贮存)
促进血糖转变成脂肪
抑制肝糖元分解
抑制非糖物质转化血糖降低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糖元分解,
促进非糖物质
转化。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β细胞分泌胰岛素
血糖
0.8~1.2g/L拮抗作用糖代谢与人体健康低血糖:血糖浓度低于60mg/dL时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如头昏、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直至惊厥、昏迷等。
尿糖:血糖浓度高于160-180mg/dL时,容易出现葡萄糖从尿液排出。
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代谢紊乱的疾病。因人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或因其生物效应降低而引起的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一般出现“三多一少”症状。体温调节(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器官
2免疫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胸腺、骨髓、脾、淋巴结、扁桃体)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等)
吞噬细胞:体液中的各种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免疫调节在稳态维持中的作用皮肤分泌物的杀菌作用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皮肤和黏膜的阻挡作用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溶菌酶使细菌溶解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白细胞消灭病原体(皮肤和黏膜组成)(溶菌酶和吞噬
细胞组成)非特异性免疫:
先天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人体的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特点:后天产生的,它通常只能对某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三道防线)抗原的概念: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叫做抗原。抗原和抗体抗原决定簇示意图抗体的概念: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特异性免疫类型抗原被体液中相应的抗体消灭被相应的
免疫细胞消灭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体液免疫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细胞免疫细胞免疫效应 T 淋巴细胞(左)
与肿瘤细胞(右)密切接触T细胞(左)攻击靶细胞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体液免疫三个阶段:小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识别、处理和呈递抗原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并形成记忆细胞抗体、效应T细胞和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 自身免疫病
概念: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发生免疫反应。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就成为自身免疫病。举例:类风湿关节炎1)风湿性心脏病
2)类风湿关节炎
3)系统性红斑狼疮 2. 过敏反应
概念: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过敏原。举例:花粉、室内尘土、鱼、虾、牛奶、蛋类、青霉素、磺胺、奎宁等特点:1)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快
2)不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损伤
3)有明显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3. 免疫缺陷症概念: 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叫免疫缺陷症。类型: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遗传引起
:由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概念: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俗称艾滋病病毒)引起的致死性传染病。 艾滋病预防措施:1)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
2)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等
3)注射器等医疗器械必须严格消毒
4)需要输入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经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御功能:抗感染或防止其他抗原异物入侵
清除功能:清除衰老、死亡或损伤细胞
监控功能:消灭突变细胞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考试说明要求:
1、种群及其数量的变化
2、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演替
3、生态系统的结构
4、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生态农业
7、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
概念 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叫种群。生物的种群种群及其数量的变化特征 种群并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单元,它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同种,这些特征是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1) 种群密度A 概念B 特点(2) 年龄结构A 概念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B 各种类型年龄组成的特点* 增长型 种群中年轻的个体非常多,年老的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 种群中各年龄时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持稳定。* 衰退型 种群中年轻的个体较少,而成体和年老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越来越大保持稳定越来越小♀♂♀♂生殖后期生殖期生殖前期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死亡率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3)性别比例A 概念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B 特点 雌雄相当 多见于高等动物,如黑猩猩、猩猩等。 雌多于雄 多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羊等。有些野生动物在繁殖期也是雌多于雄,如象海豹。性别比例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4) 出生率和死亡率A 概念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的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如某个和平鸟种群的出生率为每个雌鸟每年生出7.8个雏鸟。 死亡率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如某个达氏盘羊种群中,每1000个活到6岁的个体,在6—7岁这一年龄间隔期的死亡率为69.9。B 特点出生率和死亡率也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种群密度种群数量出生率和死亡率性比率年龄结构决定大小和密度 小 结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逐个计数法 如:全国人口普查?2、取样调查法(估算法)如: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捕捉标记重捕放回标记M个共n个有标记的m个种群个体总数N计算公式:
N = M * n / m
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 X 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1、过程(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假设前提: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混合均匀,
且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种群的数量变化“J”型增长曲线“S”型增长曲线种群的数量变化一、指数增长 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就会呈指数增长。
特点是:起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加大,增长会越来越快,每单位时间都按种群的一定百分数或倍数增重,其增长势头强大。二、逻辑斯谛增长(“S”型增长曲线)指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方式。特点是:总会受到环境容纳量K值的限制,在K/2时增长最快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种群是一个动态系统,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这就是所谓的种群数量波动,它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以及环境条件的改变引起的。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世纪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波动幅度有大有小,可以是周期波动,也可以是非周期波动。种群数量的调节外源性调节因素内源性调节因素气候食物病源物和寄生物捕食领域行为内分泌调节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演替群落的结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起伏、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往往也有差别。群落演替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演替。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原生演替: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和湖底开始的演替。特点是经历的时间比较长。
次生演替:由于火灾、洪水和人为破坏把原有群落毁灭,在被毁灭群落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特点是经历时间比较短。
顶级群落:当一个群落演替到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演替就不再进行了。在这个平衡点上,群落结构最复杂也最稳定,只要没有外力干扰,它将永远保持原状。演替所达到的这个最终平衡状态就叫做顶级演替。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1)应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来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①从结构上理解:是指“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的有机结合”,二者不可或缺。
②从功能上理解: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即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之间是通过能量和物质循环联系在一起而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
(3)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小到一个池塘,一条河流,一块草地,一个草原,一片树林,一个森林,大到整个地球即生物圈,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非 生 物 的 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阳光、空气、水分、矿物质等绿色植物各种动物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属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属异养生物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生产者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所;
消费者对植物的 传粉受精、种子传播有重要作用;
分解者将动植物尸体、排泄物和残渣物等分解成无机物,并释放能量。正确认识生产者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因此包括:
①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
②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如硝化细菌、硫细菌和铁细菌等;
③光合细菌等也是生产者。 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食物链: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典型捕食链的书写应注意四点:1、含三个或以上但不超过五个营养级2、以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3、不同食物链中生物所处营养级不同4、书写用带箭头的线将各营养级连接起来,箭头方向朝向下个营养级 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营养级和生态金字塔营养级: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生产者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四级消费者第五营养级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指各个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类型:生物量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一般来说,能量必呈正金字塔形,而生物量和数量则可能倒置或部分倒置。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
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特点:
传递效率: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0%~20%过程2、物质循环概念 组成生物体的C、H、O、N等元素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过程 循环存在形式循环形式循环范围无机环境中:无机物生物群落中:有机物无机界 物质可以反复利用具有全球性水的全球循环循环路线:从地球表面通过蒸发进入大气圈,同时又不断地从大气圈通过降雨回到地球表面。碳的全球循环自然界碳的存在形式: CO2或碳酸盐
碳的循环形式:
碳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
碳返回无机自然界的生理过程:
CO2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碳循环过程氮循环过程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具体理解:
(1)从生态系统结构看: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种类、数
量比例相对稳定,营养结构相对稳定。
(2)从生态系统功能看: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相对平衡。
(3)从形成过程看:稳态是生态系统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4)从形成的内因(本质)看:稳态存在的关键是生态系统
本身具有自动调节能力。概念: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形成稳态。两种稳定性的概念及其关系◆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抵抗干扰、保持稳定”原理: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大小取决于自身
的净化能力(抗污染)和完善的营养结构(抗干扰)。
规律:①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
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亦反
②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遭到破坏,恢复稳定”
原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自身相对稳定的能力,包括
自身净化(分解者)与恢复(食物链和食物网)◆两者的关系:两者一般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生态农业 概念: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生态工程: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统计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统计设计、调课和技术组装,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对造成污染破坏的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改善,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建立生态工程所依据的原理:整体 协调 循环 再生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
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2)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3)环境污染(4)外来物种的入侵或引种到缺少天敌的地区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2)迁地保护(3)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