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多变的纸》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多变的纸》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活中的材料》的
第二课时。 本节课从玩纸游戏中, 让学生发现玩纸的过程中发现, 纸的形状或大小等发生了
变化,构成纸的物质没有改变。 从而知道生活中有些物体的形状与大小等发生了变化, 构成
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活动准备, 教科书提出了 “你玩过折纸游戏吗?玩折纸游
戏时,纸发生了哪些变化?”的活动指向,让学生课前做好探究的准备;第二部分是探究活
动。一是玩纸游戏,目的是引导学生在玩纸的过程中发现,纸的形状或大小等发生了变化,
构成纸的物质没有改变。 二是探究哪些物体变化后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目的是引导学
生说出有些物体的形状与大小等发生了变化, 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第三部分是拓展活
动“做面塑”。让学生继续在生活中探究物质的变化。
本课通过两个探究活动,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从而发现有些物体的形状与大小等发生了
变化,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在体验中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
用,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学生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知道一些常见的变化, 但不能根据
这些变化总结变化的特点。 三年级的学生对科学知识有深厚的学习兴趣, 对未知事物有很强
的探究欲望,在老师引导下能自行完成探究活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物体是物质的具体表现,物质是形成物体的基础。
2.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 物体是一个实物概念,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看得见、 摸得着
的东西。
科学探究目标:
1.知道有些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了变化,如:被挤压、纸被撕成小片等,构成物体的
物质没有改变。
2.在教师引导下,能设计实验,探究物体变化时构成物体的物质是否发生改变。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物质变化的探究兴趣。
2.培养主动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树立用科学的思想观察问题, 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的
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物质变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 难 点】根据物质变化总结出有些物体的形状与大小等发生了变化, 构成物体的物
质没有改变。
【器材准备】
学生准备 :纸张、皮筋、易拉罐、铁丝、剪刀等。
教师准备 :课件、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PPT 3 出示 ]教师课件展示多幅折纸作品,有可爱的小青蛙、美丽的折纸花、各种各
样的纸飞机??
2.教师提出问题:它们都是用什么做成的?
3.师生总结:它们都是用纸制作成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纸的变化。
二、活动过程
(一)做一做,观察纸发生了哪些变化。
1. [PPT 4 出示 ]折纸飞机,观察纸的变化。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交流自己折纸飞机的方法。
(2)学生动手折纸飞机。
(3)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在折纸飞机的过程中,纸发生了哪些变化。
(4)教师总结:在折纸飞机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2.通过自由玩纸的实验,探究纸的形状和大小发生改变,但构成纸的物质没有改变。
(1)教师激发学生兴趣,拓展纸的玩法。
(2)[PPT 5 出示 ]学生动手做一做,做好记录。
(3)观察思考,在玩的过程中,纸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没有改变。
(4)教师总结:在玩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大小发生了变化,但构成纸的物质本身
没有改变。
(二)说一说,哪些物体变化后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1. [PPT 6 出示 ]教师出示彩泥和泥塑、 玻璃和玻璃碎片、蜡烛块和融化的蜡油等几组图
片,指导学生对比观察它们的变化。
2.学生交流、汇报。重点指导蜡融化、水和冰的变化。
3. [PPT 7 出示 ]拓展生活中的现象。
4.师生总结: 有些物体的形状、 大小或形态发生了变化, 但是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发生
变化。
(三)试一试,探究物体变化后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
1. [PPT 8 出示 ]教师出示皮筋、易拉罐、铁丝等图片,指导学生先观察它们特点。
2.学生小组讨论方案,这些物体可以发生哪些变化?
3. [PPT 9 出示 ] 动手验证,做记录。
4.学生汇报。
5.教师适时评价、补充。
6.教师出示更多生活中物体变化后构成物体的物质没有改变的例子及应用。
三、拓展活动
1. [PPT 10 出示 ]提出活动指向:了解面粉做出面塑后,构成面粉的物质没有变化,只
是形状等发生了变化。
2.观察面粉和面塑的特点。
3.动手做面塑, 进一步体会面粉做出面塑后, 构成面粉的物质没有变化, 只是形状等发
生了变化。
【板书设计】
多变的纸
纸的形状与大小发生了变化
构成纸的物质没有变化
【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