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件(3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课件(3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27 21:22: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 隋朝的建立
南北朝时期,北方最后一个朝代是由鲜卑人建立的北周。公元578年,北周武帝死,子宣帝继位。周宣帝昏狂暴虐,诛杀宗室和大臣,用法苛刻,北周的统治阶层被削弱,统治基础实际上也被动摇。次年,宣帝传位于子静帝,而自称“天元皇帝”,号所居为“天台”。580年,宣帝病卒,时静帝还是小孩,大臣郑译、刘等遂奏请皇太后杨丽华,以外戚杨坚入宫辅政,由他总揽朝政。杨坚原籍为弘农华阴,杨坚之父杨忠跟随北周太祖起义关西,因功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隋国公。是北周关陇统治核心的“八柱国”之一。杨坚承袭父爵,并且将长女杨丽华嫁给周宣帝为皇后。杨坚在北周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特别是周宣帝死后,杨坚利用外戚身份,辅政大臣的地位,自为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逐步树立党羽,最终篡夺了外孙周静帝宇文阐的皇位。公元581年,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是为隋文帝,改元开皇,定都长安,国号大隋。


隋的统一
隋的统一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587年,隋灭后梁。

学习与
探究
隋朝统一的意义是什么?
阅读书本第二页第二自然段并思考隋朝出现“开皇之治”的原因有哪些?(请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思考)
想一想
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长安:今陕西西安
江都:今江苏扬州
隋炀帝乘龙舟游江都
(一)开通大运河
1、目的
材料一:
运河水,荡悠悠,
隋炀皇帝下扬州。
一心只把琼花看,
万里江山一旦丢。
——民谣
相传,隋朝时扬州出现了绮丽的琼花。隋炀帝为能去扬州观赏琼花,开凿了大运河。
隋炀帝专为看琼花而开通大运河,
但不是主要的目的。
(南朝时)江南之为国盛……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宋书》
材料二:
京邑所居,五方辐凑,重关四塞,水陆艰难,大河之流,波澜东注,百川海渎,万里交通。
——《隋书·食货志》
加强南北交流
“(平陈时)收图籍,封府库,资财一无所取,天下皆称广,以为贤。……(开皇十年)陈之故境,大抵皆反,大者有众数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执县令,或抽其肠,或脔其肉食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77《隋纪一》
材料三: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真的为了看到绮丽的琼花而开凿长达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吗?
中国古代在没有铁路、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粮食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而水运粮食比起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所以修大运河的目的是: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605年
记法:
五河
一条大运河
两千多千米
四段
三点
海河
黄河
淮河
长江
钱塘江
3、路线
地位: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隋朝的大运河(隋炀帝 605年开始)
三点:涿郡、洛阳、余杭
( )
( )今( )
( )今( )
四段:分为四 段
( ) 渠
( )渠
( )
( )河
五河:贯穿五大水系
海河
黄河
淮水
长江
钱塘江
长安
洛阳
涿郡 北京
余杭 杭州
永济
通济
邗沟
江南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练习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涿郡(今北京)
余杭(今杭州)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洛阳
作用:加强了南北地
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交流
地位: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运河修建想象图
通览全图:感受工程浩大、地形复杂、劳役众多的场面
聚焦局部:体会古人利用技术、天然河道的巧妙之处,组织管理的智慧。

“天下转漕(水上粮食运输),仰此一渠。”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
其为利也 博哉!”——唐皮日休
根据以上材料,说一说大运河开通能发挥哪些作用?
开凿大运河的历史意义
第一、沟通了中国大地的东西南北,实现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融会贯通和大一统。 "南北混一“
第二、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北方,带到了南方,也把北方文化、南方鱼米桑茶水乡文化带到了中原,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互补化和共繁化。
第三、几大水系的串通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和与交流以及中外的国际交流。
第四、隋炀帝大运河迎来了唐代的贞观盛世,奠定了唐文化在世界上崛起的基础
4、作用
材料一:北通涿郡之鱼商,南通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议一议
材料二:“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汴水》
对比两则材料,你会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积极影响(意义):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影响:
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激化社会矛盾
(二)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究其源头,英国的考试制度,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顾名思义:什么是科举制?
科:
举:
科举制:
分科考试
选拨官吏
古代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拨官吏的制度
(二)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隋文帝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3、科举制的影响
选官标准

魏晋
科举制影响
官员选拔权
皇帝
上层权贵
①加强皇权
门第
考试制度
②扩大官吏选拔范围
③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材料一

学习与探究
科举制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这一伟大帝国的各项设施中,没有哪一项能像开科举、
从最有才华的青年中选拔政府官员那样,给予其创立者
这么大的荣耀……在中国,学而优则仕,人人机会均等。”
——郭施拉《开放的中国》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的官吏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
由此参政

科举制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材料二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习与探究

科举制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材料三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特别是唐诗的繁荣。
学习与探究

科举制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材料四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
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成为世界上选拔人才的典范。
学习与探究
1、快速浏览第四页最后一段的内容,说出隋朝灭亡的时间是哪一年?原因有哪些?
说一说
618年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2、阅读第四页一二段的内容,请复述隋炀帝暴政的表现?
三次征辽东,迫使大量农民服兵役,
当民夫,使人民无法从事生产劳动
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
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乘龙舟巡游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
纵情享乐, 奢侈无度。
隋朝的灭亡——618年
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遂至灭亡。
营建洛阳
乘龙舟出游.
发动对高丽
的战争
荒淫无
度的宫
廷生活
隋朝的龙舟
高45尺≈13.275米
阔(宽)50尺≈14.75米
长200尺≈59米
隋尺比例: 1尺≈0.295米

饰以丹粉,装以金碧珠翠,雕镂绮丽。
——杜宝《大业杂记》
隋朝
隋文帝
隋炀帝
结束分裂,统一全国
励精图治,经济繁荣
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
繁荣一时,二世而亡
创立科举制度

小结
繁盛
短暂
隋朝统治的特点
1.3.影响:隋的统一,结束了 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4.巩固:
(1)措施。
①经济上:编订______,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②政治上:加强 ,提高行政效率。
(2)影响:促进了 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
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隋朝的统一
户籍
杨坚
长安
589
长期分裂
中央集权
社会经济
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
开通大运河
1.目的:加强 ,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时间:从605年起, 在位时期开通。
3.概况:
(1)三点:北抵______,南至______,中心是______
(2)四段:从北至南依次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五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4.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 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隋炀帝
南北交通
涿郡
余杭
洛阳
南北地区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创立:
(1)______时,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时,______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2.影响:
(1)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 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______的发展。
(2)科举制成为历朝 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1300多年。
隋文帝
进士科
选官
教育
选拔官吏
隋朝的灭亡
1.背景:隋炀帝在位期间,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灭亡:
(1)各地农民起义,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
(2)______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618
隋朝的灭亡
1.背景:隋炀帝在位期间,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灭亡:
(1)各地农民起义,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
(2)______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618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学习与
探究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你怎样看?
总的来说是好事,但只用一个“好”字或一个“坏”字来评论大运河的作用太简单化了。 ??? 积极影响:大运河开通后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
消极影响:但当时为开凿大运河,的确是在短时间内过度役使了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
画一画隋朝大运河
涿郡(今北京)
洛阳
余杭(今杭州)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海河
黄河
淮河
长江
钱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