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诗词曲五首》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27 19:3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诗词曲五首
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自由诗)

古体诗(古风、古诗)

乐府
杂诗
二言
三言
四言
五言
……
近体诗(今体诗)

律诗



绝句
①《十五从军征》 ②《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④《过零丁洋》
⑤《山坡羊·潼关怀古 》 ⑥《天净沙·秋思》
⑦《江南逢李龟年》 ⑧《木兰诗》
⑨《约客》 ⑩《渔家傲》
?《钱塘湖春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文体辨析
古乐府①⑧ 歌行②? 律诗 ④? 绝句⑦⑨ 词 ③ ⑩ 曲⑤⑥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
乐府,汉族古代民歌音乐。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汉魏六朝以乐府民歌闻名。“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今保存的汉乐府民歌的五六十首,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如《战城南》、《东门行》、《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等。《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木兰辞》是汉魏以来乐府中叙事民歌的优秀代表作,称为乐府双璧。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一景
一言
一翁
一行
一泪
思归家
知音讯
满悲情
余悲痛
心茫然
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从军出征,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在乡间路上遇到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哪些人健在?”
“远远看去那就是你家,但现在已经是松柏青翠,坟冢相连了。”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远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诗意理解
一、老兵的情感变化:
明确:满怀希望(喜)→希望落空(悲)→彻底绝望(泣)
二、“十五”“八十”的写作手法:
夸张,对比,揭露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
三、艺术表现:
整首诗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老兵回乡后所见所感落笔,将典型情绪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民生的悲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感情真挚,悲怆动人。
探究:
小结: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十五岁从军,到八十岁才退伍归来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封建社会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于人性的损害,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盛唐时期两大诗歌流派
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
歌行,古代乐府诗的一体。后从乐府发展为古诗的一体,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也多变化。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乐府诗一类。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如《大风歌》、《燕歌行》等,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岑参(约715-770),湖北江陵人,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 他的诗气势豪放,色彩鲜明,风格多样,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有《岑嘉州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zhé
qīn báo
qiú
sàn
zhuó
qiāng
pí pa
lán
chè
yìn
hàn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读懂诗歌(质疑问难)
咏雪——瀚海雪景图
送别——风雪送客图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呼呼的北风卷地而来,连白草也被刮倒了。塞北的天空,才八月就已雪花纷飞。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好像是一夜之间春风突然吹来,千树万树的梨花同时盛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雪花飘进珠帘沾湿了帐幕,穿着狐皮大衣不觉得暖和,织锦的被子也显得太单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军、都护的角弓冻得无法拉开,他们的铁甲战衣也寒冷得无法披戴。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辽阔的边塞地区覆盖着厚厚的冰层,万里长空阴云暗淡,好像凝固了似的一动不动。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军中主帅在营幕里设置酒席欢送回京的客人,伴奏助兴的有胡琴、琵琶和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擎红旗冻不翻。
傍晚送客出辕门,又见大雪纷飞,被冻僵的红旗,就是强劲的北风也无法让它招展。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在轮台的东门,我送您踏上归途,分手时大雪已掩没了天山上的道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山路曲折,山峰环绕,渐渐看不到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您马儿走过的脚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以春景写冬景,以梨花比喻雪花,既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忽如”二字,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也传达出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名句赏析
白雪歌送 武 判 官 归 京

瀚海雪景图

胡天飞雪

营地苦寒

瀚海冰雪

风雪送客图

设宴饯别

依依惜别
描写边地奇异风光,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
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抒发无限惆怅之情
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全诗以“雪”为线索,以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情景交融。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过零丁洋(南宋 文天祥)
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俘。第二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叛臣张弘范时任元军的都元帅,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张弘范看完,无奈作罢。
文天祥,南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近代史学家蔡东藩评价说,正如诸葛亮明知不可为,却仍然坚持北伐一样,文天祥等人明知南宋大势已去,却仍然坚持救亡图存,“六合全覆而争之一隅,城守不能而争之海岛,明知无益事,翻作有情痴”。
大宋最后的风骨!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身世遭遇好似骤雨里的浮萍。
内容理解
补充资料:1276年,元军南下,文天祥被派往元营谈判,后遭到扣留。后历经艰险与杜浒等人逃出魔手,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7年,文天祥举兵江西,虽收复州县多处,然不久即被元军所败,妻儿被抓,文天祥退至广东继续抗元。后因叛徒引元军偷袭,同年12月被俘。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资料补充:据说,在文天祥死后,人们在他的衣襟上发现了几句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可见在风雨飘摇的国运里,在身如浮萍的挣扎中,文天祥越斗争越坚定,这是人格的魅力,
双关
表达了诗人对危难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哀怨。



名句赏析
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自古以来,人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表明诗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的斗志,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 ,试着结合全诗及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 张养浩)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 辛弃疾)
比较阅读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作者在公元1203年六月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背景链接
上片: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下片:
年少∕万兜鍪[móu],坐断∕江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朗读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然而,却沦陷金人之手。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就像长江的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问三答品诗情
一问一答: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中原此时已被金人占领,所以这一问表达的是思念故土之情。
再问再答: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想到当朝之事,作者有国家兴亡之感,其中包含了对北宋故国的留恋,以及对当时南宋岌岌可危的局势的忧虑。表达的感情有:感慨、怅惘。?
三问三答:年少万兜鍪,坐断江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借用《三国志》里曹操与刘备论英雄的典故,说明只有号称天下英雄的曹刘才是他的对手;《三国志》里曹操赞孙权雄才大略的“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些都是对孙权的大力赞扬。其实,这些话隐含着对当今朝廷的不满,今天的朝廷不如当年能与曹操、刘备抗衡的东吴,今天的皇帝也不如孙权。表达的情感有赞叹、有不满。
小结:


作者通过热情称赞孙权不畏强敌,其实是借古讽今,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表现了词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张养浩——元朝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曾任监察御使,以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等职,后辞官归隐,屡召不起。元文宗天历二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途经潼关,因感怀而作《山坡羊·潼关怀古》。这是一首元曲。选自《全元散曲》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 张养浩)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盛行于元朝,与诗词并称。杂剧就是戏剧,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种。小令是单个的曲子。曲有曲牌名,每个曲牌有固定的曲调、字数和形式的规定。其中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
文体知识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所见所感:望(所见);意(所想)回顾历史,让人联想——战患
遥望长安城,心里惆怅万千,最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之地,无数间宫殿都化做了一片废墟。
聚(视觉);怒(听觉)暗示兵争之地——险要
一座山峰连着一座山峰,好象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波涛汹涌的黄河水仿佛在大声怒吼,在这山河之间是雄险的潼关要塞。


作者的感慨——主旨句。
一个朝代兴起的时候,百姓要受苦;一个朝代灭亡的时候,百姓也要受苦。

探究: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一代王朝兴起,必卷土重来,建筑宫殿,劳力伤财的是百姓——苦;一代王朝灭亡,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还是百姓——苦。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接,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名句赏析
主题: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比较阅读:《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与《山坡羊·潼关怀古》同为怀古之作。借助“知识卡片”,完成下面的比较阅读。
知识卡片:
怀古诗是以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和历史遗迹为创作题材的一类诗歌作品,其特点是借助历史抒写情怀或发表议论。阅读怀古诗可以从几个角度切入:一是了解基本史实;二是把握感应点,即古迹特点和人物形象;三是写作手法,如运用典故等;四是作者的身世、情感和古迹有何共通之处。







基本史实
感应点

手法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山坡羊?潼关怀古
孙权雄踞江东而欲霸天下
秦汉王朝由盛到衰
潼关是军事重地,与战争相关连,受战乱影响最大的人民。
运用典故,借古讽今。
借景抒情,
怀古伤今。
对比:孙权不畏强敌,而南宋朝廷却昏庸懦弱,苟且偷安,毫无进取之心
作者通过热情称赞孙权不畏强敌,其实是借古讽今,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表现了词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山坡羊?潼关怀古
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