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 第十章《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4单元 第十章《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2-27 22:3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人体的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授课人 兰州市第四十三中学 熊丽萍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水彩笔、课本。
教师:
血液循环教学课件。
(二)复习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二)导入新课:
亮亮小朋友的疑惑:头部受伤,在手上打点滴能治好病吗?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突出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复习心脏的结构以及和心脏相连的血管名称
教学课件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必要时多放几遍,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
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起点和终点?→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绘制循环图
(四)突破难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师讲解动脉血、静脉血的区别。引导学生分析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那些部位发生了血液成分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五)重点和难点的延伸:血液循环的意义。
学生归纳总结→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实现重点和难点的延伸。
(六)课堂知识小结
(七)课堂知识反馈
1、课本P55叶2、3、5题。重点讲解第5题
小明得了支气管炎,医生给他输液,消炎药从手部静脉打入,怎样到达支气管的发炎部位?
答:消炎药——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参与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支气管发炎部位。
2、见课件
【设置依据】以习题反馈知识要点,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八)课外活动
关爱家人活动:了解自己和家人的血压情况。(为下节课作准备)
三、板书设计
标题:人体的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途径:
体循环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肺循环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学,教师利用动态图使学生真正理解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从而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课堂效果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