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名
保护生物圈——从自身做起
学科(版本)
初中生物(苏教版)
章节
第十三章第二节
学时
1课时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一、课标分析
本节课在《2011版生物学课程标准》中位于十个一级主题中的第五个“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五个内容“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本节涉及到新课标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有重要的影响。新课标建议教师应从人与生物圈关系的高度,引导学生开展多种探究活动,认识人类依赖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都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意识到生物圈中的人对生物圈应尽的责任。此外,本节内容也涉及到第三个一级主题“生物与环境”中的“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的相关部分。因此,作为七年级的最后一课的教学,本节的内容需要实现新课标的理念,特别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人类只有正确认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才能和生物圈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保护生物圈的思想,形成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关注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
认同保护生物圈要从自身做起,如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等
(一)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垃圾分类的意义与方法。
(二)能力目标:
增强搜集资料、运用资料并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提高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作品的制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保护生物圈要从自身做起,如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等。
体验小组合作带来的愉悦和高效。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关注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
2、举例说出垃圾分类的意义与方法。
教学难点
1、认同保护生物圈要从自身做起,如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等。
2、提高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实验能力。
【学情分析】
本课为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材的结束篇,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该年龄段的学生经过了一年生物学的学习,不仅对人体的知识有了全方面的了解,也对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对自我的生理结构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于自我的环保意识还缺乏一定的量化的评判和全面的了解,缺乏对自我环保意识的直观认识。该年龄段的学生在各科的学习中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料搜集与整理归纳的能力,并也多次开展过小组合作的活动,但对于合作成果的呈现方式往往较为单一。
本校的学生相较于其他学校的同龄人,生物学及其他知识的基础较牢固,学习的能力和方法都比较先进,特别是在前期已经参与到了学校的“电子书包”项目的实践中,对“电子书包”教学平台的使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多数学生也对“电子书包”的使用表现出了极大地热情,也非常愿意利用“电子书包”参与课前的准备、课中的学习及课后的延伸探索,因此借助“电子书包”开展教学是非常有效而可行的。同时我校多数学生环保的意识和对垃圾分类的处理等知识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也迫切地需要在各项活动中提升自我。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适用于“电子书包”的多媒体课件。提前制作垃圾分类探究实验的微视频。对校园及周边垃圾的分类情况进行了解和图片资源搜集。
学生: 提前分组,熟悉“电子书包”的使用,提前了解校园、社区和家庭中的垃圾分类现状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法、探究教学法等
【教学流程及分析】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图片:学校前期宣传和开展的江苏蝴蝶监测活动的“蝴蝶随手拍”海报和活动宣传照片。
师:同学们,这个海报你们熟悉么?本班有多少同学已经加入了我校的“蝴蝶随手拍”QQ群?(生举手示意,师予以赞扬和鼓励)
师:其实,“蝴蝶随手拍”是一项公益环保活动,通过监测蝴蝶数量和种类的变化,来反映环境的变化。加入该活动的人越多,提供的数据就越真实越有效,越能帮助专业人员监测环境的变化。其实生活中,除了该活动之外,还有很多与环保有关的活动和行为,只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环保活动中来,从自身做起,才能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生物圈。
(展示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们在校园里能看到的“蝴蝶随手拍”公益活动海报作为导入,能较快而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使本校学生感到真实而亲切。一方面再次宣传了本校一直参与和开展的公益环保活动“江苏蝴蝶监测”活动,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感受到环保活动就在身边,学校和社区等都开始重视环保活动,并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环保活动。每一种环保活动都需要每个人的身体力行。
二、新课教学
(一) 关注自我的环保意识
活动一:【调查】自我环境保护意识的评价
活动要求和过程:教师将“评价自我环境保护意识”的调查表(即课本P120表13-2)发送到每位学生的移动学习终端上,并在多媒体上展示填表的规则(即A和B选项的含义),学生在各自的移动学习终端上进行问卷调查,然后直接上传答案,由系统自行统计出各自的得分,教师通过系统的统计可以了解到每一位学生的得分情况,及每道题的选择情况。然后根据本班学生的调查结果,对其中选“做不到”人数较多的几道题进行简单分析和了解,请代表学生说明自己做不到的原因,以及今后的想法等。
【设计意图】借助于“电子书包”的一对一互动和强大的自动统计功能,教师可以很快地了解到每一位学生调查的结果,从而对学生的环保意识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其中出现问题较多的项目进行分析和提示。借助于移动教学终端,学生能较为真实和快速地对自己的环保意识进行检测,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教师也对书本的调查表选项设置和得分结果做了调整,使调查更适合“电子书包”的数据分析和统计,也使教师在课堂上的分析更明晰。
师:通过调查,我发现同学们都有很高的环保意识呢!有些项目中所涉及到的事情,可能是因为我们年纪小,还不能独立生活,需要依赖于长辈,所以希望同学们回家后也能让我们的父母长辈也多多了解这些检测项目,从而增强环保意识哦!
(二)行动起来,保护生物圈
师:其实光有较高的环保意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行动起来,真正地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生物圈!
【多媒体播放】图示各种垃圾遍布地球的场景图片,引出有关垃圾的问题。
师:我们每天产生的垃圾非常多,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处理好垃圾的问题,那么再美的风景也会垃圾成堆。在刚才的调查中也能看出大家对垃圾处理的问题关注不够,所以今天我们就来重点了解一下有关垃圾的问题。有哪些同学知道目前人类是如何处理垃圾的?(生交流之后,师结合多媒体介绍“焚烧法”、“堆肥法”、“填埋法”)虽然垃圾无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已经很成熟,为什么仍不能有效地解决垃圾处理问题呢?(引导学生发现垃圾的分类问题)
活动二:【实验探究设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必要性
活动要求和过程:
师生共同回顾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明确探究目的。按照课本P122的探究指导,先尝试提出“垃圾分类处理有没有必要”等问题,教师提供有关“自然降解”的知识背景和垃圾分类处理活动部分推荐器材。4人一小组,谈论并设计实验方案,特别思考如何设置对照试验。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本小组的实验设计,师生共同予以评价和点评。
2、观看微视频(生物兴趣小组对垃圾分类是否有必要的实验视频),展示实验的过程和最后的结果。观看的同时思考:(1)该实验中,实验的变量是什么?(2)该实验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师生交流,最终得出结论。
3、补充知识:生活垃圾中,合成纤维、塑料、橡胶等物质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不能被分解者分解,残留在土壤中,会破坏土壤结构,严重影响植物生长。土壤有较强的自净能力,但当有毒有害物质浸入土壤的量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时,会引起土质恶化,造成土壤污染。土壤污染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并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畜健康。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讨论,集结小组智慧,运用生物学教学强调的探究法,以探究实验的形式得出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学生在分组的过程中增强合作能力、体验与人交流的乐趣与成就感。该实验也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设计实验之后,再观看微视频,从别人设计和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找到更优的实验设计方案,并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使学生对科学探究和与此相关知识的理解都更加深刻。
师:既然垃圾分类如此重要,那么,垃圾到底应该如何分类呢?垃圾分类的标准很多,我们生物学上将生活垃圾一般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等。下面就来考考大家对垃圾分类的了解吧。
活动三:尝试进行生活垃圾的分类
师将生活中常见的垃圾图片发到每位学生的移动学习终端上,同学们先尝试在各自的移动学习终端上将这些常见的垃圾进行分类,即将它们与代表了“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的三个虚拟垃圾桶进行连线并上传结果,教师通过平台可以监控到每一位学生的分类过程和最终的结果,对有争议和有差别的项目进行评价和解答。
师强调三类垃圾的分类原则,并举例说明。
展示校园中的垃圾分类桶中的垃圾照片,呼吁:垃圾分类,从自身做起!
图片介绍生活中的的各种分类垃圾桶以及世界各国的垃圾分类方法。
图片介绍韩国等发达地区对回收垃圾进行的工艺化改造利用。
图片介绍我校生物选修课上学生对废弃垃圾进行的回收再利用。
【设计意图】本活动不仅是对垃圾分类方法的拓展,更是对之前调查活动的一种反馈,经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应该对垃圾的分类有了较多的认识,教师可以借助移动终端了解到每位学生的掌握情况,再进行及时地补充和说明。通过展示校园、社区及其他地方的垃圾分类桶,唤起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也拓展了相关的知识。通过了解国际上的先进做法,和身边同学对垃圾的再生处理,给学生更多的垃圾利用的方法和角度,提醒他们对垃圾的关注和再利用。
师:同学们对垃圾分类的方法掌握得都很好!正如那句话,“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只有有效地分类了,才能更合适的处理,变废为宝,我们的生物圈才不会最终被垃圾所覆盖!同学们,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做好垃圾分类,保护好生物圈吧!
三、总结评价
1、交流想法:(1)把旧报纸、杂志等卖给废品收购站得不到多少钱,又麻烦又没有意义。(2)能够吃到野生动物的机会难得,也是一种身份和品味的标志哦。
2、在各自的移动学习终端上进行巩固检测,师利用“电子书包”的自动检测功能,快速评价并纠错。
四、课外延伸
调查每个家庭对生活垃圾中可再生利用的垃圾的处理方式。尝试设计调查问卷,写出调查报告。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知识点对本校学生而言,并非是难以理解的学困点,因此,从备课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都将重点放在提升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上。也是首次在“电子书包”的教学环境下开展本节课的设计和学习。学生在整个课上的调查活动和课上的汇报活动中,充分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对垃圾分类以及相关的环保活动都有了更为真切地体验,他们非常乐于以分组的形式开展相关的活动,在活动中的表现也出乎我的意料。可见,老师将课堂的主动权赋予学生,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才能真正地实现新课标的要求,真正地实现学生的成长。
此外,选择借助“电子书包”这个信息化平台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无论是调查问卷的分析,还是课堂上的师生交互、数据处理都充分体现出了“电子书包”的优势和便利。但是,依赖“电子书包”也有可能会弱化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对实物的活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充分分析信息化工具的使用优势,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