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体与绝缘体”教案
一、三维教学目标:
1、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即易导电的物质叫做导体,不易导电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制定并完成小组计划,实施有关检测步骤。
3、培养合作意识和实证精神。
二、教学重点: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制定计划。
四、教具准备:
1、电路检测器(前节课学生已自制),条形橡皮擦,20种被检测材料(以上材料每小组准备一套即可,20种被检测材料由教师准备,并给每种材料进行编号)。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出示电路检测器。
2、引导学生将电路检测器的两个侧头的金属部分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验证检测器工作是否正常。
3、问: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
(二)检测橡皮擦是否导电。
1、预测一下橡皮擦中电流能通过吗?各组汇报一下。
2、试验:
(1)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讨论,迅速做出实验计划表。
(2)全班交流后,进一步补充完善实验计划表。
(3)教师强调实验规则:实验至少三次以上,每次运用橡皮不同的两个面与检测头接触,接触要牢靠。组内每个同学操作一次,并做好每次实验记录。
3、讨论小结:为什么小灯泡不亮?(电流没有通过橡皮擦,也就不会通过小灯泡。)
(三)检测身边20种材料是否导电。
1、各组选出材料保管员一名,负责从老师手中领取和保管材料。选出一名实验员进行操作。选出一个记录员进行记录。
2、各组参照教材样表画出记录表。
3、领取20种材料,按老师的指令有顺序地进行预测、实验。
4、交流实验结果。
(1)在检测时有没有与预测结果不一致的情况,寻找预测错误的原因。
(2)根据表中的记载,把20种物体按能否使灯泡发亮分为两类,并仔细研究一下,看这两类材料各有什么特点。
5、根据刚才的分类填出统计表。
6、小结。
(1)讨论:说说为什么有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有些不能?
(易导电和不易导电。)
(2)明确:同学们,现在我们共同为这两类物质各取一合适的名称好吗?(学生积极取名,教师相机板书:有些物质容易让电流通过,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有些物质不易让电流通过,不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3)鼓励学生质疑。
(四)动手操作。
(1)教师提议:现在做一个有趣的实验活动,大家愿意吗?将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上的塑料皮进行接触,小灯泡会发亮吗?请大家先预测后实验。
(2)实验完毕后讨论刚才小灯泡不发亮的原因。(塑料皮是绝缘体。)
(五)实践活动。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教室里的电器设备。
1、找一找教室里与电有关的物体哪些用了导体,哪那些是绝缘体,这样选择有什么好处?
2、怎样保护绝缘材料?
3、同学们还发现或者知道其他的导体和绝缘体吗?
(如普通水等是导体,绝缘胶布等是绝缘体。)
(六)教师总结。(要点如下)
1、有些物质容易让电流通过,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有些物质不易让电流通过,不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3、生产生活中要做到安全用电,保护好绝缘体,防止触电。如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开关等用电器。
(七)家庭作业。
同家长共同探讨一下自己家中的用电器以及用电器上的导体和绝缘体。(不准触摸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