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3张PPT。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Mother Teresa)
[1910-1997]
[南斯拉夫/印度]
导入新课她出生在阿尔巴尼亚,18岁来到印度,把自己的一身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印度的穷人。197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她死后,印度为她举行了国葬,加尔格答万人空巷,从国王到普通百姓,自发为她送葬。 心存善念的人,都会获得别人的赞美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杨绛的《老王》,看看一位善良的人是怎样表达对一个不幸者的同情的。导入新课老王1、掌握重点词语和重点语句的含义;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中心内容。
2、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感受平淡朴实的语言风格。
3、感悟作者对普通人的关爱,学会同情、关爱弱者。
学习目标杨绛,钱钟书夫人,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资料链接 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资料链接1、生字积累
蹬车(dēng) 绷紧(bēng) 捎带(shāo)
惶恐(huáng) 肿胀(zhàng) 塌败(tā)
取缔(dì) 伛(yǔ) 骷髅(lóu)
眼翳(yì) 滞笨(zhì) 愧怍(zuò)
荒僻(pì) 镶嵌(xiāng qiàn)
攥着(zuàn) 强笑(qiǎng)基础积累塌败:塌陷破败。
滞笨:呆滞笨拙。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愧怍:惭愧。
眼翳: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强笑:强颜欢笑。 基础积累整体感知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 (文体) , 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以 为线索,兼用 顺序 和 顺序来组织材料。课文写老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即两个字,一是“ ”,二是“ ”。
散 文彼此交往逻 辑时 间善苦整体感知2、文中介绍了老王哪些艰难的生活境况?
3、请概括出老王的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4、我的善良表现在哪些方面?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些方面?你有何感悟。
5、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整体感知2、文中介绍了老王哪些艰难的生活境况?
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化大革命”期间,载客被取缔,他的生计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败,眼睛又不好,一生凄凉艰难。
整体感知3、请概括出老王的苦表现在哪些方面?老王的苦:(1)职业(谋生的手段):单干户,靠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2)家庭状况:除了两个“没出息”的侄儿外,没有什么亲人,孤苦伶仃。(3)生理缺陷:只有一只眼睛,另一只是“田螺眼”。(4)居住条件:荒僻、破落、塌败。
提炼概括信息的主要步骤:
首先,审清题意,明确要求,锁定答题区间;其次,根据题意寻找关键词句;最后,整合信息,归纳要点。整体感知职业——靠一辆破旧三轮维持生活生活——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 身体——眼睛残疾,难以自理居住——荒僻的小胡同,塌败小屋凄凉艰难的老王整体感知研讨老王之“苦”研讨老王之“苦”课文第3自然段写老王的生理残疾,还介绍了人们对老王的态度。别人如何对待老王? 1、不愿坐他的车;
2、叫他“老光棍”;
3、恶意的揣测他眼睛瞎掉的原因。
整体感知研讨老王之“苦”外貌之苦——弯腰曲背,瞎眼残年。生活之苦——塌败小屋,三轮为生。精神之苦——孤独无亲,备受轻视。整体感知 4、我的善良表现在哪些方面?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些方面?你有何感悟。作者的善良表现在: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付给他应得的报酬;给钱;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老王的善良表现在: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受了好处总也不忘,去世前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感悟:以善良去体察善良,是双向的善良。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整体感知5、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中,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人。
从老王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受了好处总也不忘,去世前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孤苦伶仃但又老实厚道、有良心、懂感恩,关心人的人。(老王是一个一生凄凉艰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但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
从 ———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人。
从“我”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付给他应得的报酬;给钱;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看出“我”极富同情心,是一个善良的人。整体感知精读品析研讨老王之“善”朗读读课文5---22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作者记叙了与老王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这几件事说明老王品质如何?
②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温故知新精读课文温故知新阅读课文8——16段,完成以下问题。1、第8段主要使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作者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2、“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表达了什么意义?
3、老王送我们香油和鸡蛋,我为什么“强笑”?
4、“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联系语境,谈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文章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
6、老王为什么在重病之际还给“我”家送来香油和鸡蛋?
7、找出16段中表现老王动作的词语,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精读品析 1、第8段主要使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作者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外貌描写,突出老王极差的健康状态,暗示他将不久于人世。
2、“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表达了什么意义?
夸张,“镶嵌”一词突出老王瘦弱无力、行动不灵活、僵直的状态。
3、老王送我们香油和鸡蛋,我为什么“强笑”?
“强笑”一词表现“我”对老王送鸡蛋、香油表示感激和看到形同枯槁的老王的害怕、同情。
整体感知 4、“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联系语境,谈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老王在重病的情况下仍然拿鸡蛋来给我,报答我对他的关照,令我非常感动,而这份情谊是无法用鸡蛋的数目来衡量的。
5、文章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
因为他病得皮包骨头,浑身无力,滞笨地转身,直着脚走路。我想象他都要散架了。整体感知6、老王为什么在重病之际还给“我”家送来香油和鸡蛋?
老王心眼好,非常重感情,他尊重作者夫妇俩。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图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
整体感知7、找出16段中表现老王动作的词语,并体会其表达作用。“拿”“攥”“滞笨地转过身子”“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这些词语生动地描写了老王离开时的情形,说明老王的病情很严重,为下面写“我”的担心做铺垫。
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类题目的解题思路: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的含义。
2、从词性、感彩、修辞方法等角度,分析描写对象的特征。
3、体会词语的思想感情或意蕴。
整体感知疑难探究1、说说开头这段文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2、应如何理解文章结尾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3、作者一家人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那么关心、爱护,请结合课文说说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一家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4、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试着找出相关的语句,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什么作用?合作探究1、说说开头这段文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交代了老王的职业,也表明了“我”与老王关系的融洽;
结构上,开篇点题,引出下文对老王身世的介绍。
合作探究2、应如何理解文章结尾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与不幸运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运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觉得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作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省和解剖,体现了知识分子可贵的自省精神。
合作探究 3、作者一家人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那么关心、爱护,请结合课文说说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一家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最主要是平等观念。在作者心里,人是生而平等的,每个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再就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尊重个人的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
合作探究 4、文中多次提到“我”付钱给老王,试着找出相关的语句,想一想:在“我”和老王的交往中,钱起到什么作用?作者虽然在“文革”中一度经济拮据,但整体收入远在老王之上,作者同情老王的不幸,敬重老王的人品,所以愿意尽力照顾老王的生意,不让老王吃亏。
“钱”在作者这一方,是尊重老王的诚实劳动、表达谢意的方式,也是对生活窘困的老王表示同情和关怀的物质手段。
合作探究语言赏析思考探究四 1.顺理成章的情况下说“当然”。这里表明作者一家之前帮助老王是诚心诚意的,并不要求老王回报。作者一家也很同情老王的贫苦生活,从来没有占便宜的念头。语言赏析2.“从”强调以前从未发生过,“压根儿”强调一点儿也没有过。“大概”表明这是作者的推测,而“压根儿”表明作者坚信老王的诚实和善良,他绝不会有欺负主顾的念头。
语言赏析3.“我知道”重复两次,表示作者对老王的尊重,因为老王强调“我不是要钱”。“不过......既然......就”的句式,强化了委婉的语气,表明作者怕老王不好意思收钱,以此方式让老王体面地收钱。语言赏析
老王
基本
情况交往片段职业:仅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谋生。家庭状况: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生理缺陷:只有一只眼居住条件:荒僻、破落、塌败。苦为“我”家送冰块送钱先生看病送香油、鸡蛋 上门感谢 “我”的感念、愧怍善呼吁
关爱不幸者课堂小结 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其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看到象老王那样的人,你能说说印象深刻的有哪些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智情迁移说一说比如: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拓展延伸 所谓幸与不幸,
包括天赋条件,
成长条件,生理条件,
幸运者
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
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不管你是幸与不幸,应对人常怀一颗关爱之心。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老王》教学参考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
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作品写到“文化大革命”,那是荒唐的动乱的年代。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二、问题研究
1.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2.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怎样组织的?
研究这个问题,可以先列提纲,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可以看出,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除段落安排有序之外,还应该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练习说明
一、以善良去体察善良。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本题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
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二、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1.①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② 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2.①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② 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3.①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本题揣摩语言,引导学生细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1.①句“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2.①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3.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三、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本题就文取材,进行练笔,借以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物思想感情。以老王为第一人称,就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要在领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
教学建议
一、把握课文内容,既要注意老王的“善”,又要注意老王的“苦”。
课文写老王,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一曰“善”,二曰“苦”。文章的精神是说,这样好的人却这样苦,幸运者应该感到“愧怍”。为什么在新社会里,老王还处在那样苦难的状态,而且每况愈下,社会应该怎样关心不幸者,作者提出了这些问题让读者思考。把握内容要力求全面,不能把注意力只放在“善”字上面,忽视了老王的苦境。
二、意味深长的语句要好好咀嚼。
课文在好几个关键地方说得很含蓄,淡淡地说明情况,不发议论,其实作者是有自己的感慨的,应该深入领会。
例如:“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学生会奇怪“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干嘛啊。就此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当时受什么思想支配,连蹬三轮的都要组织起来?这种政策好不好?
又如:“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可让学生查一查“取缔”是什么意思(明令取消或禁止),想想当时为什么要取缔。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当年极“左”思潮的荒唐。再读作者所写的改装后的平板三轮怎样送客,可以体会作者对极“左”思潮的深恶痛绝,可以了解老王悲惨结局的社会根源。
又如:“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一家当时受到了冲击,处境并不好,她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而感到愧怍?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杨绛,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
二、杨绛文学语言的特点(林筱芳)
杨绛文学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有时把词序变换一下,不符合常规,反倒更显别致耐读。如《丙午丁未年纪事》中有一句话:“登台就有高帽子戴。”通常也许会说“登台就得戴高帽子”,因这分明是被迫。但杨绛这句话说得有点喜气洋洋的气氛,令人想起“拜年就有压岁钱”之类。这与当时的环境完全不合拍,只好当成一句反话来读:不仅表现出作者身处其境的哭笑不得的无奈心情,也隐含了她对待那时环境的解构态度。平平八个字,平静中有抗议,调侃中有悲哀,很有韵味。有时明净到有些冷,但由于渗入诙谐幽默,便平添几分灵动之气。因而使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还是静。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
(节选自《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
杨绛《老王》课文解析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①作者愿意与车夫说着闲话可以看出她怎样的特点?)
【段析】写“我”和老王是坐车人和蹬车人的关系,且关系较融洽。
【品味】“说着闲话”体现了“我”与老王之间关系较融洽。
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他感叹自己“人老了,没用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②这段文字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老王?)
【段析】介绍老王的从业情况及家世。
【品味】“失群落伍的惶恐”,表明他常为自己的处境和生活忧虑,可见他生活的艰难。
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他那只好眼也有病。天黑了就看不见。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那时候我们在干校,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晚上就看得见了。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段析】这一自然段不知写什么原因,老王的另一个眼睛是瞎的。
【品味】专门叙写老王的眼疾,他因此而失去顾客,表明“我”对他处境的关注。而
“我”在这样的条件下仍坐他的车,则是对他的关照,体现了“我”的善良。女儿专门送药给老王,体现了女儿对他的关爱与同情。
两个“也许”是不确定的意思,表明是作者的猜测,从中可看出老王的身世无人知晓,他从不被人重视。
“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再现了老王生活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
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③老王的生活条件是怎样的?这与下文有怎样的关系?)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
【段析】交代老王住在破破落落的大院的塌败的小屋里。
第一部分: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
【品味】“塌败”,可见住处条件恶劣,更见老王生活之困窘。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④老王送的冰比他前任大一倍,但冰价相等,说明他怎样的品质?)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段析】这一自然段写老王给人家送冰,从未想到欺负主顾,还愿意给“我们”家减半收费,体现了老王的诚实、善良。
【品味】“代我们放入冰箱”,说明他付出了额外的劳动,体现了他的淳朴、憨厚。
“最老实”,写出他的憨厚、诚实、质朴。
“压根儿没想到这点”,体现了他善良的本性。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已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段析】这一自然段写老王送人上医院,坚决不肯收钱,拿了钱还担心别人有没有钱看病,再次体现了老王的善良、质朴、憨厚的性格特点。
【品味】“哑着嗓子”“悄悄”“还不大放心”,淳朴、憨厚的神态,让作者格外感动。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⑤从这句话能看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段析】老王的生计越来越艰难了。
第二部分: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
【品味】“欣然”写出了老王因有工作而高兴的心理,更体现出老王作为劳动人民的一员的淳朴、憨厚。
“凑合”,足见生活之不易。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⑥本段对老王进行了什么描写?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从中看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段析】写老王痛苦不堪的样子。
【品味】“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写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面如死灰”及后面的“僵尸”“白骨”说明老王的身体极度虚弱,为下文写他第二天去世作了铺垫。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段析】写老王提着东西到“我”家来。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⑦作者为什么会觉得记忆中的那大鸡蛋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段析】老王亲自把香油和大鸡蛋送给“我们”。
【品味】自己已病重本需营养,但他却将节省的香油和鸡蛋送给“我”,突出了老王的善良和爱心。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段析】“我”尽量调解气氛、打趣。
【品味】一个“强”字,写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心理,即可怜老王,又感激老王,又不得不打趣,以调节气氛。
他只说:“我不吃。”
【段析】老王肯定地回答“我”
【品味】“我不吃”,简短的话语透露出老王的朴实、憨厚,读来叫人心酸。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段析】“我”对老王的致谢表示感谢,老王声明不要钱。
【品味】“赶忙止住”,可见他的诚意。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段析】“我”对老王的声明进行解释。
【品味】“赶忙解释”,体现了“我”的善良。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段析】老王对“我”的想法表示理解。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⑧“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⑨为什么老王病危之际还要给作者一家送来香油和鸡蛋?)
【段析】老王走得很吃力,“我”因“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深感抱歉,体现了“我”的善良。
第三部分:老王临死的头一天到“我”家还人情,说明老王是一个懂得感激的人。
【品味】“攥’’“滞笨”“直着脚”,简单的几个字描绘出了老王离开时的情形。叫人怎能不为老王的身体、生活担忧。此处描写也为第二天老王去世埋下伏笔。
“害怕得糊涂了”,表明“我”为他的身体担忧。
“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可以看出作者的善良。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段析】“我”打听老王的情况,表示“我”对老王的关心。
【品味】“我”向老李询问,表明“我”对老王的关心。
“早埋了。”
【段析】写老王已经不再人世了。
“呀,他什么时候……”
【段析】“我”很惊讶,同时表明“我”对老王很关心。
【品味】“呀”,表示惊讶,没想到这么快。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段析】交代老王的死期。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 ——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段析】交代老王是回民。
【品味】“没多问”并不是作者不关心,而是作者因听到老王的死而心里难受,没有心思去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⑩如何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的人的愧怍”这句话?)
【段析】老王去世了,“我”总觉得对他心存“愧怍”。
第四部分:写得知老王去世后“我”的感触。
【品味】“总觉得心上不安”“愧怍”,表现了作者对老王的愧疚。老王生活艰难,但临终前却忘不了对给予他帮助的人带病送去鸡蛋、香油表示感谢。对于这样一个不幸的人,作者对不曾真正了解其金子般的心而深感“愧怍”。
答案速查:
①作者虽然是知识分子,但平易近人,没有对老王这样的社会底层劳动者心怀鄙视,而是尊重他们,愿意与他们谈天、交往,可以看出她善良的品性。 ②从职业状况和家庭状况两个方面来介绍老王。 ③老王的居住条件很差,住处简陋而破旧,说明他的生活艰难,与下文他为我们一家所做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比。 ④说明老王淳朴、善良,对人热情真诚。 ⑤当时医疗水平并不发达,穷苦人的疾病很难得到救治。 ⑥外貌描写。 通过这段描写形象地体现出老王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可他依然坚持着到“我”家来送东西,说明他是个善良的人、知恩图报的人。 ⑦当时的生活水平低,十个或二十个鸡蛋就觉得很多了。而且老王给送来的鸡蛋让“我”非常感动,觉得鸡蛋很多,情谊也很深厚。 ⑧因为他病得皮包骨头、浑身无力,滞笨地转身,直着脚走路。“我”想象着他都要散架了。 ⑨他也许已经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所以要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来感谢曾经一直关心和照顾他的好心人。 ⑩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他们改善自己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老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老王忠厚的性格特点与不幸的命运遭际。
2、理解作者对老王这样一位底层劳动者的深厚感情。
3、学会比较不同"车夫"身上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老王》是一篇有一定知名度的散文,文中所写的事情很琐碎,时间跨度也长,但人物的"忠厚"与"不幸"却充盈在行文的字里行间,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本文文字冲淡中的深沉、平静中的深情是破译这篇课文的突破口。
2、联系初中时学习的《一个摄影记者和四个文化名人》解读钱钟书、杨绛的为人,以此为基础理解这样的大专家、高级知识分子何以对一个像老王这样贫寒的下层人民如此关心?进而去揣摩篇尾"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的内涵。
3、联系《在烈日和暴雨下》、《一件小事》,课外阅读《春儿》、《老王》、《亲近自己的双腿》,比较这些车夫各自拥有的特点,扩大阅读量的同时体会"小人物大社会"的写作技巧。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把握老王忠厚的性格特点与不幸的命运遭际。
2、理解作者对老王这样一位底层劳动者的深厚感情。
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
欣赏诗歌《人力车夫》:
(一)
四季的斑谰
悄然地
在你奔波的车轮中 演绎
你生命的履历
你的背影曳着旭日升起
携着夕阳隐没
每一条蜿蜒的崎岖
都弹奏着你
铿锵的跫音
你的足迹
涂满东西南北
尽把生活的浓彩 描绘
没有雄浑的豪言壮语
没有靓丽的西装革履
你擎起人生的火距
挺进于时光的隧道
为了生存的精彩
为了生活的热爱
《爱的奉献》毕生为消除人类的贫穷和疾病而努力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正象歌词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那怎样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呢?今天我们就随我国当代女作家杨绛一起去回忆一位车夫——老王,体会一下:平凡普通的人是如何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的。?二、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杨绛,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我称呼“杨绛先生”,杨绛是个女性作家,那么,女性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称为“先生”?在很有学问的情况下。杨绛就是这样一位很有学问的作家。她饱读诗书,有极高的文学成就。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长篇小说《洗澡》等,她翻译的《堂吉诃德》是大家课外必读作品。她的先生钱钟书学问更大,钱钟书字默存,《围城》是他的代表作。大家有没读过?我把这本书介绍给同学们,这是一本很幽默又很深刻的书。?2、背景介绍?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
三、阅读全文,谈谈对老王这个人物的观感。
--尽管课文导言中对老王这个人物已经作出了总体性的概括,但由于对这样社会背景下的这样的人物的陌生,学生很可能对"忠厚"的评价颇不以为然,所以在自我阅读的前提下先畅所欲言,这可以作为下一阶段人物鉴赏的张本。
四、人物鉴赏。
1、老王的一生无疑是悲剧性的,他的悲剧不仅仅在于病痛中的死去,悲剧的意味充斥在他生活的枝枝蔓蔓里,杨绛是怎样揭示给我们的?
--听:年龄渐老却没有赶得及加入蹬三轮的组织,孤单惶恐;没有赖以生活的技能或财产;亲人稀寡。
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瞎的。
感:别人不愿乘他的车,对他的"瞎"没有同情。
遇: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里。
问:载客三轮取缔后,靠一位主顾的照顾勉强维持生活。
(回答可以不拘一格,能够感受其中的悲凉意味就可以了)
2、对老王的一只眼是怎么瞎的,你认为是"因为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而瞎的"还是因为"从小营养不良而瞎的"或者单纯是因为得了"恶病"而瞎的?(试图通过这样一个原因的揣测深入到对老王性格的探索)
--把握老王性格中的最大特点:忠厚老实。
⑴ 送冰:送的冰比前任大一倍冰价相等,愿意车费半价,始终没有看透或者想到要去算计好欺负的主顾。
⑵ 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体谅他们的困难。
⑶ 为一个愿意坐他车的主顾装半寸高的边缘。
⑷ 满怀诀别意味地去送鸡蛋和香油,却不会表达。
通过这些细节的捕捉,我们可以肯定他一定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因为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而瞎的"。
小结:老王是一个忠厚而不幸的底层劳动者。
五、难点探究
1、 课文首段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而第六节却说"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是不是矛盾?
--这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开始"这几个字,杨绛不敢坐是因为当时作为知识分子,"不敢"坐劳动人民拉的车,不敢"骑在人民头上"。从侧面也写出了老王不怕被牵累、真诚关心钱钟书夫妇的善良。
2、 老王和钱钟书夫妇之间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钱钟书夫妇对老王的关心赢得了老王的尊重与感激。
钱钟书夫妇对老王:
⑴ 别的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我"却常坐。
⑵ "我"女儿给老王吃鱼肝油治好了老王的夜盲症。
⑶ 询问只有一位主顾的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
老王对钱钟书夫妇:
⑴ 送冰,自愿车费减半、所送之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
⑵ "文革"时送钱先生看病,不肯收钱。
⑶ 临终之前送鸡蛋和香油。
进一步探讨:钱钟书夫妇何以对老王这样一个下层的劳动者这样关心,老王临终之前的送蛋行为背后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⑴ 这里可以联系学生初中阶段学习的课文《一个摄影记者和四个文化名人》,也可结合学生课外对杨绛、钱钟书的资料收集,了解他们的为人,进而把握:在作者夫妇心目中,人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有人道主义思想。据达尔文《人类的由来》一书说,凡属于社会性的动物彼此之间都有一些相爱的感觉。爱与善良是联系在一起的,爱包含善良的因素。杨绛夫妇非常善良,有善心。
⑵ 像老王这样一个饱受白眼的下层劳动者,能够得到钱氏夫妇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关心,在他的心中是充满了喜悦、甚至是"受宠若惊"般的感恩的。所以,自知自己不久人世,临终他也要将这份感激表达出来,即使没有华丽的言词(其实根本就没有言词)即使木讷的他还是领受了杨绛给的钱,但透过那几个大大的鸡蛋和香油,透过僵直的身子、无光的延伸,我们还是能够触摸到那份诀别的深情。
3、 杨绛先生对老王是照顾有加,并没有剥削老王的行为,既没有在物质上亏待老王,也没有在精神上鄙视过他,何以篇尾说"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从"多吃多占"这个词可以看出作者是把自己放在老王同一层面上了,与老王相比,我付出的比老王少,但我从这个世界上获得的要比老王多好多,这是作者从自我反省的层面表达对老王的歉疚,其实也传递了对像老王这样的劳动者的心灵之声。
--和老王最后一晤时,当老王拿了香油和鸡蛋来看钱钟书夫妇时,不肯收钱。他是想表达很想和他们夫妇成为真正的朋友,尤其是在知道自己活不长久的时候。但"我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没能理解老王的心意。想到这些感到十分后悔。这里的"坐坐喝口茶水",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客套,而是有一种"真正把老王当作平等的朋友相待"的意思了。
(当然只是平等的朋友,而不是无话不谈的朋友。这可以从作者和老王的对话中看出来。每一句话都是那么简短,因为两人毕竟没有共同语言。)
第 二课时
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了文章,知道了文章记叙的是两个善良的人之间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也知道课文详写的是第四件事:老王在临死前送鸡蛋和油给“我”。这节课我们主要就是学习这一部分。?
二、问题探讨?。????1、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使你感动?老王为什么在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件事体现了老王怎样的性格特点?这件事是详写还是略写?为什么要详写?(5分钟)?生答:因为老王要报答作者一家对他的关心。知恩图报、心地善良。?详写。因为这件事更能表现老王的善良和他身上知恩图报的高尚品质。师明确:一个生存状态已经亮起了红灯的病人,一个命运如此糟糕而不幸的人,临死前,他还不忘用最朴实最简单而对他而言又是最隆重的方式表达了他对杨绛的感谢关心之意。杨绛所接受的礼物也不仅仅只是鸡蛋和香油了,而是世界上最宝贵最纯粹来自心灵最真实的馈赠。也让杨绛沐浴到了最灿烂最美丽的人性光芒。这最能表现他卑微的身份下,却隐藏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所以要详写。?提问:这一点对你写作有什么启发??明确:要写某个人物,有许多事可以写,如果每件事都花一样的笔墨来写,那文章可能就会象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但如果每件事又都一笔带过,那人物的形象就不会丰满生动。所以写人,要通过记事,而记事就一定要有详写有略写,最能表现文章中心的事件要详写,其它的可以略写,这样就做到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2、老王临死前给“我”送香油、鸡蛋,作者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此时的老王?明确:文章从动作、语言、神态等几个方面去描写老王。?除了正面对老王进行描写外,作者还写了自己见到老王时心里的想法,通过作者的表现来写老王,这种描写方法是什么描写方法呢?——侧面描写。作者的心理活动描写从侧面烘托出老王行动的艰难。???? 3、老王说“我不是要钱”,为什么最后还收了钱?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明确: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平白给“我”添麻烦。体现
老王朴实善良。??
4、作者一家对老王非常关心、爱护,你觉得除了性格善良之外,还要有怎样的精神才能做到尊重和关心像老王那样的不幸者?(4分钟)??师归纳:主要是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提问:看到作者如此关心一个有残疾的车夫,你有什么感受??????明确:(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多关心弱势群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你不要觉得你是城里人,你就可以瞧不起乡下人;你不要觉得你家里比较富有,你就可以看不起穷人。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但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作者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做到了吗?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尊重那些卑微的人那些不幸的人!??5、对课文结尾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惭愧呢?(2分钟)?生答师归纳: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那些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惭愧。?三、拓展延伸(5分钟)???? 你知道你的周围有哪些不幸者吗,你是平时怎样对待的???? 归纳:一个瞎眼的乞丐向诗人雨果乞讨,他便在乞丐面前的纸牌上写了一句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什么也看不见。”于是,被感动的路人纷纷把钱放入乞丐的铁罐。我们都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要像特蕾莎修女那样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真的需要像圣人一样的境界,这很难做到。可是我们可以和雨果一样,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做一些触手可及的事情,让有人在无助的时候可以抓住我们有力的手。?四、作业布置。
五、
板书设计:?????????????????老?????王???????????????????????????????????????????????????????????????职业:蹬三轮?????“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决,车费减半???????物质生活???身体:残疾????????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生活:塌败的小屋???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苦?????????????????????????????????????善????????????????????????孤独无亲??????????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精神生活????????????????????????????????????????????????????被人瞧不起?????????????? ???????????????我????家? ??????????????物质上帮助?????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善???????????????????????????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精神平等???????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送给他大瓶鱼肝油????????????????????主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人没有高低贵贱之
课外延伸(学生可根据兴趣自己结成小组选题研究)
1、北京的文坛,是否存在一个"新京派",一直有着争论。国外学者研究北京一些作家,就把汪曾祺、杨绛、张中行等,列为"京派"。因为这些文人的写作,与北平时期的文人写作不同,又有新的特点,所以也有将其视为"新京派"的。这一流派的写作,注重学识,历史感强,文章有厚重的东西在。汪曾祺、杨绛、张中行、陈平原等人的作品一直畅销,看来是"京派"文化的魅力起了作用。试选一两位作家,对他们的创作风格作一分析。
2、在青浦,特别是青浦城镇里,三轮车也是一种近距离的交通工具。这些身穿黄马甲的"人力车夫"为什么干起了这样痛苦的工作,有什么组织,他们收入如何,风雨兼程的每个日子感受如何,现在的"主顾"态度怎样等等,可作一社会调查,写作《二十一世纪的人力车夫》
相关背景资料附录
1、人力车在我国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北方叫洋车,"胶皮",在南方叫黄包车,东洋车。它是一种由东洋(日本)传进的一个人乘坐、一个人拉着跑的车辆。清光绪二十六年,人力车由日本传入中国,北京是最早有人力车的地方。民初,北京有一些车行制造各式人力车;同时,也兴起了许多车厂子,大的有一二百辆车,小的也有一二十辆车。车厂子把车租给人力车夫,每月或每天收取"车份子"。人力车夫除了专作此活的外,还有一些失业或破产的小商人、小职员、工匠等等;极少数公职人员因家庭人口多,负担重,也有以此为第二职业的。他们白天上班,晚上租辆车拉座,一般是拉那些看夜场戏的,往往夜12点左右才能回家。人力车夫虽不用拜师学艺,但要拉好并不容易。作为车夫必须熟悉交通,会讲价钱,会揽生意,身体好,熟练掌握车性子才行。1937年以后,日军侵占华北,北京又引进了三轮车,人力车夫改为三轮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