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27 22:15: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答案见后)
一、选择题
1. 宰相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太祖”是指(   )
A.李世民 B.赵匡胤
C.赵构 D.朱元璋
2.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 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   )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4. 有位历史老师是个对联迷,他写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5. 唐末以来,一向是“兵权所在,则随以兴;兵权所去,则随以亡。” 宋太祖登位以后,有鉴于此,随即策划了一幕历史剧。这就是(   )
A.推恩令 B.托古改制
C.玄武门之变 D.杯酒释兵权
6. 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7. 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实行这一措施的最主要目的是(   )
A.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B.避免地方官吏的腐败
C.使地方失去割据的物质条件
D.解决支付给辽夏岁币的财源
8. 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而北宋时相当于宰相的官职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皇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民主政治的发展
C.丞相权力的扩大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9. 隋唐均规定:“工商不得入仕。”……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年)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由材料可知(   )
A.宋代科举取士完全取消了身份职业限制
B.宋代统治者奉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C.科举考试成为宋代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D.宋代科举取士条件相对放宽
10. 北宋时期洛阳人尹洙说:“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逐强虏于穷漠,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也。”这说明北宋初年(   )
A.边防危机严重 B.重文轻武
C.实行更戍法 D.文人领兵
11.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再也未发生藩镇割据,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文官取代武将为地方长官
B.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D.禁军要轮流驻防京师,频繁调动
12. 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13. 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14. 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15. 下列不属于宋朝科举发展影响的是(   )
A.在宋朝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B.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C.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
D.促使文人投入诗词创作之中
二、综合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一日召见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生灵涂地,其故何哉?吾欲息兵定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下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 在宋朝,作为中华帝国主要光荣之一的科举制达到了它的顶峰。得到选拔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或更多来自平民家庭,“如此高的社会地位升迁比例,对于任何前近代甚至近代社会来讲,都是惊人的”。
--[美]墨菲(Rhoads Murphey):《亚洲史》
材料三
(1)依据材料一,宋太祖和赵普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赵普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宋朝的科举制度有哪些发展?结合材料思考宋朝科举制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中说明宋朝中后期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1-15 BDADD DCADB BCDAD
16. (1)【参考答案】 问题:唐末以来的社会动荡和分裂割据问题。原因:藩镇太重,君弱臣强。
措施: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和定期换防。②在中央削弱相权;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知州,并设置通判进行监督。③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参考答案】 发展: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进士授官从优,升迁迅速。
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参考答案】 冗兵和冗官;重文轻武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