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安徽省滁州市凤阳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安徽省滁州市凤阳二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29 15:5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凤阳二中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分)“廷寄”上谕是清代军机处官员日常工作之一,其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法之失当等。这体现了军机处的职能是(  )
A.传达皇帝旨意 B.参与行政决策
C.总领全国政务 D.负责监察百官
2.(2分)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B.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C.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
D.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3.(2分)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文中两个“制”分别是指(  )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礼乐制和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中央集权制
4.(2分)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是指(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御史制度 D.郡县制度
5.(2分)“《天朝田亩制度》表现了农民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即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方面有巨大的革命性;另一方面在实质上又带有反动性。”其“革命性”主要体现在(  )
A.实施男女平等的分配方案
B.贯彻平均主义的基本原则
C.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D.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6.(2分)李鸿章对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即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这些变化说明李鸿章(  )
A.没有接受西方政治思想 B.外交观念逐步近代化
C.未尽到外交家应尽之责 D.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
7.(2分)著名史学家陈旭麓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但战争大败,“成中国之巨祸”,它促成了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里的“战争”指的应是(  )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
8.(2分)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天朝田亩制度》反映的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
B.《资政新篇》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资本主义方案
C.《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是太平天国进行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
D.《资政新篇》表达了农民的理想与追求,是对《天朝田亩制度》的继承与发展
9.(2分)近代史上,列强在华获得下列侵略权益的先后顺序是(  )
①“协定关税”
②领事裁判权
③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④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④①③② D.②③①④
10.(2分)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是指(  )
A.英国推行炮舰政策 B.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C.中国社会全而落后 D.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11.(2分)我们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的主要依据是(  )
A.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
B.革命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C.孙中山辞去了临时大总统职务
D.没有建立起真正的中华民国
12.(2分)近代,上海《申报》曾登载了一则新闻:“东路总司令部电军事机关称,瑞金、古城、会昌间有残匪五万余人,经我东北两路军压迫,有突围而走赣西、退窜鄂川模样。但我军布置周密,不置漏网。”这则新闻可以间接佐证(  )
A.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开始
B.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
C.武汉会战失利,抗日进入相持阶段
D.北伐胜利进军,成功消灭北洋军阀
13.(2分)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
A.“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14.(2分)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对英王负责
B.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C.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D.议会权力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
15.(2分)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亚当斯此举(  )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16.(2分)2015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受到英国女王的高规格接待。英女王曾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女王说的“其他一些事情”是指(  )
①作为国家元首接见外宾
②任命首相
③组织内阁
④维系英联邦成员关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7.(2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形式不尽相同,但核心都是由议会掌握了国家的(  )
A.行政权 B.立法权 C.司法权 D.外交权
18.(2分)下列关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共和派与保皇派长期斗争的结果
B.它使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起来
C.它规定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由选民直接选出
D.该宪法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权的机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9.(2分)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的共同之处是(  )
①体现了代议制民主的特征
②规定了资产阶级国家政体
③资产阶级斗争成果的法律总结
④赋予全体公民以充分的选举权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2分)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宣誓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正审判,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  )
A.限制权力滥用 B.防止官员腐败
C.培育权利观念 D.增强责任意识
21.(2分)雅典城邦时代戏剧流行,在戏剧公演上众多的雅典公民在同一个场合中,在同一个时段里经历同一种感受,他们一个挨一个都坐在一起,胳膊碰胳膊,腿碰腿,情感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与其他观众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表明戏剧公演(  )
A.强化了雅典“人人平等”的原则
B.反映了雅典民主制的开放性
C.调动了雅典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
D.培养了雅典公民的集体意识
22.(2分)据记载,在古代雅典法庭上被告往往携带家眷,上演一场场哭戏,声泪俱下,试图激起法官的侧隐之心。申诉之后,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人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材料说明雅典(  )
A.法官审案时具有很强的主观意志
B.陪审法庭是雅典最高司法机关和检察机关
C.被告的正式答辩注重策略和技巧
D.法庭判决不是依靠证据而是仅凭被告情感
23.(2分)“罗马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这段材料意在说明(  )
A.罗马人完全依靠法律征服了世界
B.罗马法最终带来了罗马帝国疆域的扩大
C.完善的法律是国家稳定繁荣的基础
D.罗马法对后世各国法律制定都产生深远影响
24.(2分)古代希腊哲哲学苏格拉底说:“如果做鞋或评判鞋的好坏要请教具有专门知识的鞋匠,为什么治理国家和评判政治的好坏却不去请教具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而去请教只具有制鞋、做马具等手艺的人,甚至并无任何专门知识可言的人呢?”这实际上表明苏格拉底(  )
A.反对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
B.反对手工艺人参与国家政治
C.反对问政于民
D.反对当时评判政治好坏的标准
25.(2分)柏拉图曾这样评论雅典民主:“在这种国家里自由到了极点……这里什么东西都充满了自由精神……只要有谁建议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此现象(  )
A.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B.凸显了间接民主制存在的弊端
C.开启了希腊历史的古典时代
D.导致了公民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26.(2分)《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  )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27.(2分)《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 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 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禅让制
28.(2分)到明代中叶,内阁大学士虽“无丞相之名,而有丞相之实”,已类似“汉唐宰辅”了。这样,朱元璋处心积虑加以废除的相权,很快就因为内阁制度的产生而复活。这说明(  )
A.阁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相权
B.首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
C.内阁成强化君主专制的工具
D.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9.(2分)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到:“以政制言,中国自秦以下,即为中央统一之局,其下郡、县相递辖,更无世袭之封君,此不足以言‘封建’”。此处“封建”是指(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30.(2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曰:“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据此可知,(  )
A.宗法制度自此建立起来
B.分封制以屏护周朝为目的
C.分封对象都是宗族血亲
D.血缘亲疏是受封等级依据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31.(20分)从专制走向民主、法制是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灭六国后,嬴政自称皇帝。他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1)依据材料,赢政创立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材料二 雅典实行公民大会制度,由大约6000成员组成,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妇女奴隶和外侨除外)。公民大会只要得到简单的多数票,就几乎可以不受任何法律限制,决定任何内部问题。
﹣﹣《什么是民主》
(2)材料二说明雅典的民主制度有什么特点?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三 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源于罗马法。
﹣﹣引自《历史?必修政治文明历程》

(3)根据材料三指出罗马法对近代欧洲国家法制建设的影响。
材料四:美国联邦政府结构示意图

(4)依据材料四,这是哪部法律规定的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什么意义?
32.(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

材料二:艺祖(宋太祖)继位之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材料三:如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演变历程反映的本质问题。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皇权演变过程中,汉武帝、宋太祖、明太祖、清雍正帝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019-2020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凤阳二中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法之失当等。
【解答】根据“廷寄”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法之失当等”,结合所学可知,军国大事由皇帝决断,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传达给中央和地方部门去执行,故A正确。
军机处没有决策权,排除B。
C不符合史实,排除。
军机处不是监察机构,排除D。
故选:A。
2.【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署的影响出发,即可得出三者的共同背景,即可民族危机严重,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解答】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署,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故中国人通过不同的途径救国,故A正确;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后,故B错误;
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不属于主要原因,故C错误;
资产阶级力量是否强大与不同的途径救国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
故选:A。
3.【分析】本题考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制”都是制度的意思,周朝的失利在于分封制度,导致天子的权利过于分散,出现下强上弱的尾大不掉的情况,因而春秋战国时期,以及汉代初期都出现了战乱频繁的状况。秦朝开创了郡县制,在封建王朝是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巩固了统治。据此依据材料“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可知A正确。
BCD均不能体现题干主旨。故排除。
故选:A。
4.【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公九卿制,侧重于考查的是三公九卿的影响。
【解答】A.皇帝制不能称作是中央统治体系,故排除;
B.秦朝的三公九卿制是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并未为后世承袭,故正确;
C.御史仅仅是中央的官职,不能称为统治体系,故排除;
D.郡县制是地方行政体制,故排除。
故选:B。
5.【分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需要掌握《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天朝田亩制度》平分土地的方案的影响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天朝田亩制度》平分土地的方案,是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彻底否定,故C项正确。
题干涉及的土地分配,没有涉及产品分配,故A项错误。
B项是土地分配原则,不是革命性的体现,故B项错误。
D项是目的,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C。
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19世纪60年代以前的金帛议和,羁縻怀柔;19世纪70年代的羁縻勿绝,恪守条约;19世纪80年代的援例订约,追求平等;19世纪90年代及以后的放弃宗藩,谨守约章”的主旨,并正确掌握中国近代外交观念的转变历程。
【解答】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收到了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
B.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可知,李鸿章对签约的认识由传统华夷观下的“议和”“羁縻”,逐渐转变为了近代外交观下的“平等”“约章”,这表明李鸿章作为近代中国的重要外交家,其天朝上国的大国中心观逐渐削弱,同时逐步接受西方外交思想,在外交实践中逐新趋向近代化。
C.题干所给材料无法体现李鸿章有无尽到外交家应尽的职责。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的行为并不是卖国。
故选:B。
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没有出现群体意义上的觉醒。
B.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的意识开始觉醒,特别是维新思想的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C.八国联军侵华以后尽管中国的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是在这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表现。
D.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来讲,没有触及国人的觉醒。
故选:B。
8.【分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需要掌握《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和影响的识记。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资政新篇》反映的是先进的中国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没有涉及农民土地要求,与《天朝田亩制度》在经济上是对立的,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ABC三项说法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故选:D。
9.【分析】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考点:①列强侵华的主要方式;②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的入侵;③西方列强入侵对中国的影响;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解答】协定关税是1842年《南京条约》中规定的;
领事裁判权是1844年《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的;
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是1901年《辛丑条约》中规定的;
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是1895年《马关条约》中规定的。
故顺序为①②④③
故选:B。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背景特征来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鸦片战争是当时西方完成工业革命,西方列强要求获得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所以侵略中国是历史的必然。
故选:D。
1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以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A.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也是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之一,而不是主要的依据。
B.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这是他失败的主要依据。
C.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属于辛亥革命的过程表现不是失败的依据。
D.辛亥革命刚开始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后来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故选:B。
12.【分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需要掌握红军长征的概况。解题的关键是对“东路总司令部电军事机关称,瑞金、古城、会昌间有残匪五万余人,经我东北两路军压迫,有突围而走赣西、退窜鄂川模样。但我军布置周密,不置漏网”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提供的地理位置可知,反映的是山西省,大别山为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故A项错误。
依据题干“东路总司令部电军事机关称,瑞金、古城、会昌间有残匪五万余人,经我东北两路军压迫,有突围而走赣西、退窜鄂川模样。但我军布置周密,不置漏网”可知,红军要离开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故B项正确。
题干的地理位置是山西省,武汉会战是在湖北,故C项错误。
北伐战争进军的方向是湖南、湖北、江苏等省,故D项错误。
故选:B。
1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德国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特点。
【解答】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后,德国确立了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A符合半总统制的法国特征,B项指的责任内阁制形成前的英国,C项符合美国三权分立特征,D项中“君权仍重”,可以看出当时的德国君主立宪制下皇帝的权力很大。
故选:D。
14.【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解答本题需把握题干所给材料中“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的主旨,并正确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运行机制。
【解答】A.联系所学知识,题干所给材料表明议会是英国国家权力的中心,英国国王室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在政治生活中并没有实权。
B.题干所给材料中“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表明,英王室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C.题干所给材料中“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表明,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D.题干所给材料中“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表明,议会权力至上,英王要遵从议会通过的决议。
故选:A。
15.【分析】本题考查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美国宪法确认了某些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别由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行使,这三权之间分立的状态十分明显,同时又保持着一种互相牵制互相平衡的关系。
【解答】根据美国宪法的规定,总统作为政府首脑有权任免内阁成员,因此材料中的事件只是总统行使职权的表现,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16.【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要理解英国君主立宪政体,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并掌握其特点。
【解答】根据学,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规定,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和权力象征,在议会或内阁的委托或建议下,形式上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和其它权力。但实际是“虚君”“统而不治”,是维系英联邦统一的重要纽带。故可作为国家元首接见外宾;维系英联邦成员关系;按议会大选结果,形式上任命首相组阁,而组阁权力在首相。故①②④符合,而③错误。
故选:C。
17.【分析】本题考查资产阶级代议制相关内容。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资产阶级代议制关于议会的知识可知,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议会机构,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大都拥有立法权。就拿美国来说,立法权属于国会(议会)的。拿欧洲议会制国家来说也差不多,议会同样拥有立法权。故B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B。
1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兰西共和国宪法,要求学生结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来进行分析。
【解答】A.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虽然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但是它是君主派与共和派经过长期斗争的结果。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虽然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选项表述是正确的。
C.宪法规定总统是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的。
D.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给他们更多的参政机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故选:C。
19.【分析】本题考查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的共同之处。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比较、运用能力。
【解答】注意限定信息“共同之处”,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都体现了体现了代议制民主的特征;都规定了资产阶级国家政体;都是资产阶级斗争成果的法律总结,故①②③正确。赋予全体公民以充分的选举权说法不符合史实,故④错误。故B项正确。
故选:B。
20.【分析】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需要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分析理解。
【解答】依据题干“年满18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可以看出这些宣誓旨在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D。
21.【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从所学知识中雅典“公民”概念,再联系材料内容进行判断。
【解答】材料中“经历同一种感受”、“每个人都是一个社会的人,一个政治中的人,自己被深深地囊括在城邦之中”,说明强调的是个人与城邦的关系,个人属于城邦的一部分,而不是强调人人平等,体现民主的开放性和体现调动公民参与政治热情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D正确,排除ABC。
故选:D。
2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重点是雅典民主的弊端,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解答】根据题干中“试图激起法官的侧隐之心”“陪审法官经常未经正式答辩,便将圆盘投人标明为“有罪”或“无罪”的瓮中直接表决”可以看出法官审理案件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故符合题意的是A项;
B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材料中虽然体现出带有情感色彩,但不能由此说明雅典法庭判决不依靠证据,“仅凭”被告情感。体现了以偏盖全错误,故排除D。
故选:A。
2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罗马法的历史影响。
【解答】题干材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最为和平、最为持久的征服”反映的是罗马法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罗马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先驱,故D项符合题意;
A项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
B项表述错误,是伴随着罗马的不断壮大,罗马法不断走向发展和完善;
C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故选:D。
24.【分析】本题考查苏格拉底,旨在考查学生对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的掌握情况。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可知,苏格拉底认为治理国家需要专门政治知识的人才,反对没有专门政治知识的人参与政治,从而可以看出其反对希腊的这种“轮番而治”的“直接民主”。故A正确;
BCD三项均与题干意思无关,故BCD错误;
故选:A。
2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解答】根据材料“只要有谁建议稍加约束,他们就会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可知,柏拉图在这里意在强调的是雅典直接民主在运作过程中逐渐显现的一些弊端,故D项正确;
奠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是梭伦改革,故A项错误;
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制,故B错误;
开启了希腊历史的古典时代一般指肴波战争,故C项错误。
故选:D。
26.【分析】本题考查郡县制的相关知识,郡县制与分封制区别: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由此来解读材料即可。
【解答】A.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排除;
B.三公九卿制是秦朝中央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
C.根据材料所述,公元前221年清朝建立,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分封制,全国推行中央垂直管理的郡县制,正确;
D.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期的政治制度,排除。
故选:C。
27.【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 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结合宗法制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根据材料“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 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通过嫡长子继承制解决了王位继承问题,B选项符合题意;
分封制是地方的政治制度,A选项排除;
世袭制的方式是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C选项排除;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的选贤任能制,D选项排除;
故选:B。
2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内阁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明朝内阁职权特征和作用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中的已类似“汉唐宰辅”了,可以看出,明朝的内阁大臣实际上取得了部分的宰相权力。
B.内阁不是行政机构。
C.材料是强调内阁大臣的地位和职权的变化,不是强调他对君主专制的影响。
D.材料没有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发展阶段特征。
故选:A。
2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要求学生结合分封制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所谓的封建是与郡县制相对应的,应该是指分封制,而不是宗法制。
B.从更无世袭之封君可以看出材料中的封建应该是指分封制。
C.材料的意思明显是郡县制,一直传承下来,所以封建不可能是指郡县制。
D.元朝的行省制地方长官并不是世袭的。
故选:B。
30.【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政治制度。关键词信息: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解答】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依据材料“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正确。
C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D材料不能明确体现。故排除。
故选:B。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31.【分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
(2)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主要考查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
(3)本题考查罗马法。主要考查罗马法的影响。
(4)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考查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意义。
【解答】(1)制度通过材料“嬴政自称皇帝”可知是皇帝制度。特征通过材料“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可以看出皇位世袭权利不可转移;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权至上。
(2)特点通过材料“公民大会制度”“所有成年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可以概括得出主权在民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实质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男性奴隶主的民主政治。
(3)影响通过材料“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源于罗马法。”概括回答。
(4)通过图示可以看出这体现了美国1787年宪法中的三权分立制度。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故答案为
(1)皇帝制。特征:皇位世袭权利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
(2)主权在民,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男性奴隶主的民主。
(3)大多数国家法律以罗马法为基础;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一些诉讼原则。
(4)《1787年宪法》;三权分立制度;三者独立平等相互制约防止专制出现,降低效率。
32.【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考查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以及反映的本质问题;在皇权演变过程中,汉武帝、宋太祖、明太祖、清雍正帝分别采取的措施。需要掌握古代历史王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和趋势。
【解答】(1)第一小问的演变历程,依据材料一“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艺祖(宋太祖)继位之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可以看出历程是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第二小问的本质问题,结合所学,从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可知,本质是专制主义加强。
(2)本小问的措施,依据三则材料,结合汉武帝、宋太祖、明太祖、清雍正帝加强皇权的措施解答即可。
故答案为:
(1)演变历程:汉代,君为臣起立(相迎);晋唐,君臣皆坐;宋,君坐臣立;元明清,大臣须跪见皇帝。
本质问题:皇权独尊,专制主义政治逐渐走向极端。
(2)采取措施:汉武帝:设内朝(或中朝),牵制以丞相为首的外朝;
宋太祖: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分散相权;
明太祖: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进一步强化皇权;
清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