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春(下)
朱自清
明确目标
1.欣赏作者描绘的五幅画面,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感情,
理解寓情于景的写法。
2.学习抓住春天的景物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在反复诵读中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学习目标
课前解疑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迎春: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清]高鼎
春雨: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唐]杜甫
春风: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
思考探究
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画面各具其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嫩嫩的”写出了春草质地柔软鲜嫩。
“绿绿的”写出了春草颜色浅淡,一片新意。
“满是的”可见春草长势旺盛。
“偷偷地”和“钻”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写人们的活动,表现了人们内心的欢乐,是从侧面烘托春草的可爱。“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写的是人的感受,写出了愉悦舒适之感,同样从侧面烘托出春草的美好。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拟人。形象地描写出了春花竞放的场面,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喜悦。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比喻,排比。形象地写出了花朵的艳丽。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写出了蜜蜂飞舞忙碌的情态,烘托出了花儿的繁多。
这是作者的想象,春天不仅给我们带来美景,还给我们带来希望。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触觉
春风和暖
当春天的阳光照临大地,杨柳吐出新绿,微风轻拂,吹到人们脸上,是那样的温暖柔和,已经感觉不到寒意。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春风含香
嗅觉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春风和悦
听觉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春雨细密
正面描写出了春雨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侧面烘托
春雨润物
这是对春雨的侧面描写,因为春雨的滋润,树叶才发亮,小草才更青翠。突出了春雨滋润万物的喜人。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侧面烘托
用拟人的手法传达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
春雨怡人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春到人欢
巧妙过渡,用风筝把前面写到的春意自然过渡到了写人。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人勤春早
写出了蛰伏一冬的人们迎来风和日暖的喜悦。
春天给人们带来了活力、希望。
春满人间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草
旺
和谐之美
春花
艳
春色怡人
春风
暖
温馨
春雨
润
安宁
写作特点
积累拓展
从下列词语中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描写一段关于春天景物的话。(80字左右)
张望
万紫千红
鸟语花香
点缀
眼花缭乱
赏心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