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
1. [2019·苏州]“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与上述材料有关的史实是 ( )
A. 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中美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中日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 [2019·凉山]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参加中印双边谈判的印度代表时,代表中国政府提出的是 (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 “求同存异”的倡议
D. 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
3. [2019·岳阳]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是亚非独立国家的一次盛会。下列对该会议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B. 会议主要讨论组建联合国的有关问题
C. 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
D. 会址在印度尼西亚
4. [2019·眉山]周恩来同志曾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他呼吁大家团结合作。这件事发生在 ( )
A. 1949年 B. 1955年
C. 1972年 D. 1979年
5. [2019·昆明]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又称万隆会议。周恩来在这次大会上提出的方针是 ( )
A. 不结盟政策
B. “求同存异”
C. “非暴力不合作”
D.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6. [2019·福建]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创造了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和平解决争端的范例。这直接推动了 (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 中国同亚非国家的广泛交往
C. 中国同欧洲国家关系的改善
D. 中美两国外交关系的建立
7. [2019·广安]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的声音”。这一时期的中国外交活动是 ( )
A.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
B.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被接纳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C. 美国在中美建交的《联合公报》中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D. 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8. 当印度总理看到中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威望时,对中国既敬佩又担心。对此,周恩来及时阐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得到了印度总理的赞同,欣然与中国发表联合声明。由此可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
A. 打消了邻国的疑虑
B. 促进了亚非会议的召开
C. 解决了中印之间的一切分歧
D. 得到了广泛认同
9. 《人民日报》评论称: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它评论的是 ( )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二、非选择题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说:“……我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以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共产党中国加入联合国。”
——《纽约每日新闻》
材料二 这是周恩来的创造,它和旧的国际关系中“弱肉强食”的行径相对立,如今已成为世界公认的指导国际关系的准则。
——《周恩来外交风云》
材料三 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我们还应在共同的基础上来相互了解和重视彼此的不同见解。……16万万亚非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成功。
——周恩来
(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怎样的外交环境?面对这种形势,我国采取了怎样的外交政策?
( 2)材料二中的“周恩来的创造”指的是什么?该“创造”的提出有什么意义?
( 3)材料三反映的外交事件是什么?这次会议形成的外交方针是什么?
【参考答案】
1. A
2. 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故选A项。
3. B
4. 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故选B项。
5. B
6. 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最早提出是1953年,C、D项与万隆会议没有关系。
故选B项。
7. 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被接纳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在1971年;美国在中美建交的《联合公报》中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是在1979年;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十八大以来。故选A项。
8. A
9. B
10. (1)外交环境:美国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创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事件:万隆会议(或亚非会议)。方针:求同存异。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
1. [2019·益阳]外交是国内政治活动的延续,同时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美国把中国排斥在国际社会之外的政策彻底失败的标志是 ( )
A.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 1972年,尼克松下飞机后主动与周恩来总理握手,并动情地说:“当我们握手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他说的“另一个时代”是指 ( )
A. 世界进入信息时代 B. 中日正式建交
C. 中国加入APEC D. 中美关系正常化
3. [2019·淮安]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从敌对到开始走向正常化的原因主要有 ( )
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②改善两国关系成为共同的要求
③当时国际形势的变化
④中日建交推动了中美关系改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4. 回顾新中国外交历程,上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成就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基辛格访华 ②中美建交 ③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 ④中日建交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③②
C. ③①②④ D. ①③④②
5. 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并于2001年、2014年两次成功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反映出我国 ( )
A. 促进同亚非各国团结协作
B. 宣传新型地区安全观念
C. 谋求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 参与地区性多边外交活动
二、非选择题
6.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外交工作出现新局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2年—1980年大事年表( 部分)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他称这七天是“改变世界的一周”
1979年1月,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进入中国市场
1979年7月7日,中美两国签订《中美贸易关系协定》
1980年9月,中美民航协定、中美海运协定和中美纺织品协议签署
材料二 进入新时期,中国更加积极地活跃在国际舞台上。1981年以来,我国积极参加国际维和行动。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成功召开。同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让全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到2011年,中国已同171个国家建交。到2012年,中国已在105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350多所孔子学院。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必将对21世纪的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 1)为什么尼克松称其访华七天为“改变世界的一周”?材料一体现出1979年之后中美两国间的交往有新的发展,出现这一发展的原因有哪些?此外,在70年代,中国外交事业还取得了哪些成就?
(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时期我国外交工作新的特点,并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 D
2.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选D项。
3. A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中日建交发生在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之后,排除④。故选A项。
4. D
5. 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太经合组织属于地区性组织,题干材料反映出我国参与地区性多边外交活动。故选D项。
6. (1)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原因: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等。
(2)特点:推行全方位外交(或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积极拓展多边外交)。作用:中国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