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一单元 3 安塞腰鼓 导学(含答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感受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的阳刚之美。
自主预习
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填空。
刘成章,1937年生, 人。196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常务理事。
已出版六种散文集,其中 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 是该集中的一篇。
词语积累
亢奋( )晦暗( )羁绊( )
烧灼( )冗杂( )蓦然( )
震撼( )磅礴( )
戛然而止( )
朗读指导
1-4段沉稳期待,中速不乏力量;
5—27段语速较快,语调高昂激越,表现腰鼓表演的欢快、火爆、热烈的特点;
28—30段读出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稍慢。
赏析文章
4、朗读课文,尝试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每段段意,并说明划分的依据。
5、“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从全文看,它起什么作用??
安塞腰鼓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7、安塞腰鼓,它粗犷、豪放、壮阔而又热烈,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气势磅礴的宏伟场面的呢?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8、“好一个安塞腰鼓”中的“好”体现在哪儿?请用“好在......你看(听)......”的句式叙述。?
9、请从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方面,体会下列句子语言的气势和强烈的情感。“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文章最后“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有什么作用?
试归纳分析一下本文的艺术手法
12、这篇文章歌颂了什么?(主题)作者通过安塞腰鼓想要表现什么?
拓展延伸
神州大地,古往今来,“鼓”的用法确实很宽泛,中国的鼓文化源远流长。??我国最早的鼓,是进入陶器时代用陶土炼制的“土鼓”,鼓成为精神的象征。随都会时代的发展,各地出现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鼓,除安塞腰鼓外,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的特色鼓??
参考答案:
陕西省延安市,《羊想云彩》.
略 3、略
4、分三段,鼓响前1-4(安静)——腰鼓表演5-27(激昂)——鼓声止28-30(寂静)
5、“好一个安塞腰鼓”是文章的抒情线索。它反复出现,使内容逐步具体化,内涵加深,突出强调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6、壮阔 豪放 火烈
7、比喻和排比。生动、具体、形象地描写了安塞腰鼓的力量美
8、①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你看,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②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你听,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
③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你看,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④好在变幻的舞姿。你看,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9、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长句短句相结合突出了安塞腰鼓体现出来的激昂勃发的生命力:摆脱束缚、打破闭塞,让生命充满激情的力量。
10、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这时以“鸡啼”来反衬寂静。
11、从用词方面说:叠词、反义词的运用
从句式上说:铿锵的短句、独词句
从修辞上说:比喻、排比、反复
(有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从写法上说: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12、歌颂了生命和力量——由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表现出来。
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贫瘠的黄土地、困倦的生活,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物质上、精神上受到太多的压抑、羁绊。安塞腰鼓,表现了挣脱、冲破、撞开这一切束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