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28 17:0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7课 明朝的灭亡
知识与技能
知道李自成起义的基本概况;了解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的有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总体规律和个性特征;结合材料,综合不同角度,论述历史事件的状况。通过学习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来学会原因分析法,通过学习中国古代一些王朝的农民战争来培养学生观察各种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本领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认识到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推翻明朝的腐朽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2.进一步认识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力。
重点
明末农民起义、明朝灭亡与清军入关。
难点
明朝灭亡的原因。
《明末农民战争形势》图、周臣《流民图》图片、相关史料、PPT课件。
●导入新课
【导入一】
李自成起义是明末农民起义的重要一支。李自成勇猛有识略,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1644年建立大顺政权。不久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
自主探究:农民军为什么能够推翻明朝统治?明朝覆亡后,中国历史又迎来了哪一王朝?
【导入二】
在北京景山公园里,有一棵为人熟知的老槐树,1644年的农历甲申三月十九日,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帝在李自成农民军的威逼下,在此自缢而亡。强盛一时的明王朝在其统治二百多年后也迅速走向了衰弱与灭亡,那么明朝究竟被谁推翻?明王朝灭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新课讲解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政治腐败:请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概括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
生:(1)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2)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3)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师:明代中期以来皇帝多数不理朝政,以致造成宦官专权以及朋党争斗的混乱政局;末代皇帝朱由检虽力图振兴朝纲,却不能治愈明朝的百年沉疴,又因其生性多疑、刚愎自用,终而无法挽回江河日下的局势。
师:统治者大肆的搜刮导致民怨沸腾。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概括统治者搜刮百姓的表现。
生:(1)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2)土地兼并严重。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3)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教师讲述:明末统治腐败加速政府财政危机。农村土地兼并严重,使广大农民失去生存的基础,赋税沉重逼得农民无法生存;城市中的矿监税使恣意盘剥以及加派的苛捐杂税,致使工商市民怨声载道,社会矛盾急剧恶化。
师:自然灾害深重。明朝末年,我国北方天灾不断,崇祯帝刚继位,陕北就爆发严重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政府赈灾不力导致饥民纷纷暴动。
2.社会动荡:满洲的崛起与南下是晚明王朝面临的一个非常严重的威胁。
生: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率军与明朝交战,接连取胜,使明朝的北部受到严重威胁。皇太极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清。满族兴起后多次打败明军,逐渐占领山海关以北的东北全境,并不时南下,伺机长驱直入。
师:满族首领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金—1115年东北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仿照汉族建制,称帝建国,国号大金,金灭北宋,与南宋对峙)。摇摇欲坠的晚明王朝面临着一个正在崛起的强劲的对手。
明朝统治后期内部矛盾激化,外部虎视眈眈,处于内外交困之中。
思考:中国古代历史上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生:统治腐朽、土地兼并、自然灾害等。启示:关注民生、建立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
明朝末年社会动荡的局面,使得明末社会矛盾激化,明朝最终在明末农民起义打击下走向灭亡。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李自成起义的原因、代表、口号、发展、政策、建立政权、推翻明朝。
生:(1)爆发原因:政治腐败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引发了农民起义。
(2)代表: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军的主力军。
(3)口号:“均田免赋”。
(4)发展:起义军英勇作战,纵横于河南、湖广等10余省。
(5)政策: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赋税十分沉重这两大问题,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他还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6)建立政权:1643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7)推翻明朝:1644年,李白成指挥百万大军进攻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2.师指出:明末的陕北农民除了面临土地兼并和赋税沉重的原因外,还面临着自1627年以来连年大旱引起的大饥荒,以致出现“人相食”的民不聊生的悲惨局面。
出示材料:
材料一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明思宗即位时,明朝已经陷入严重的统治危机。
材料二 明中后期,皇族及地主大量掠夺农民土地,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与日俱增,农民的负担日重一日。随着东北满族的兴起和农民的不断起义,明朝政府在田赋之外加派辽饷、剿饷、练饷。“三饷”的数额超过正常赋税一倍以上,农民苦不堪言。
材料三 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缓、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人烟。
——《豫变纪略》
师:结合材料,概括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生:政治腐败、土地集中、赋税沉重。
合作探究:比较秦末、明末农民起义的异同点。
相同点:(1)统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秦王朝的暴政,繁重的赋税和残酷的刑律,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明末的政治腐败,赋税杂税加上连年饥荒、民不聊生,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酿成农民大起义。(2)两次农民起义都直接推翻了统治王朝。
不同点:秦末农民起义发生在王朝的初建阶段,主要是与秦初的统治政策的急功近利有关。明末农民起义发生在大明王朝建朝近300年,土地兼并恶化,各种矛盾积重难返的情况下。
3.教师讲述: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在陕北米脂揭竿而起,率部加入闯王高迎祥部,后承袭“闯王”号;1640年率军进入河南,提出“均田免赋”口号,深得农民响应和支持,迅速扩大;1643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1644年率军经山西直捣京师,攻占北京,推翻明王朝,之后遭吴三桂和清军夹击,战败退却;1645年在湖北遭地主武装袭击,遇害。
师:归纳中国古代社会农民起义的基本特征。
生:一是在中国古代史上曾经多次推翻统治王朝,归根结底在于社会矛盾的激化。二是农民起义的结局不外乎成功建立新政权,重新做皇帝,如秦末、元末农民起义;失败被镇压,如明末农民起义。
三、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1.请学生简述明朝灭亡的史实。
(1)时间:1644年明朝灭亡。
(2)发展: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
(3)标志:崇祯帝自缢煤山(今景山),明朝灭亡。
2.清军是如何入关的?
生:明亡以后,正当李自成力图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在山海关交战失利,退回北京,随即离京西行,转战各地,最后失败。
讨论:蜿蜒万里的明长城为什么抵挡不了满清的铁骑?
生:分析满洲贵族入关成功的原因:满洲贵族此时正处于兴起阶段,多次打败明军,逐渐占领山海关外的东北全境,虎视眈眈地窥视中原,伺机长驱直入;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明朝后迅速腐化蜕变;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
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一是由于清兵入关,满汉地主联合镇压。二是起义军内部严重的流寇主义;三是政策的失误。
课堂小结
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导致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推翻了明朝的统治。清兵入关,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是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最重要原因。
一切的课堂设计都要围绕一个主体:学生;一个原则:课堂轻松、充满未知;一个效果:不知不觉、意犹未尽。总体来看,本节课课堂效果比较好,达到了预期目的。但如何根据教材的变化、学生的不同,设计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教学活动、更合理的教学方法,来辅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让历史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有强烈的探知欲望,是我今后思考的内容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