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视觉的形成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生物
学段:初中
年级
七年级
相关
领域
教材
书名:生物学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年12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学生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对于本节课,利用概念形成策略和情景教学策略,呈现事实、确认概念、实物演示、获得体验、引发思考。
依据新课程标准,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理念,旨在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出发点,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学生自主进行探究的学习。在丰富的事实基础上,抽象概括出眼球的结构与视觉形成相适应以及视觉形成的原理,达成重要概念。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本课是北京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感觉和感觉器官》第一课时。通过设置模拟实验和解剖实验,注重强调学生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的科学素质培养,通过对眼球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进一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对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
学生情况:学生对眼这一感觉器官的外观与保健较为熟悉,但对眼球各部分结构及视觉形成过程却不清楚。而视觉形成的过程也比较抽象,所以教师应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情景创设以及学生的活动体验和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后,进而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3.教学方式:教师利用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学生进行实验,获得体验。采取概念形成和情景教学策略完成教学。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1.知识目标
阐明眼球成像过程、视觉形成的部位。
2.能力目标
解剖哺乳动物眼球,熟练使用解剖器,尝试找出各部分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眼球结构和功能的学习,进一步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通过对眼球过部分结构的学习,关注自己的眼睛保健。
教学重点:眼球结构、视觉形成
教学难点:眼球成像、晶状体的调节、视觉形成的部位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时间安排
创设情境
视频--用眼过度导致右眼失去视力
【设疑】视频中的少女因痴迷手游用眼过度而造成视网膜损伤,可能造成永久性的视力障碍,视网膜这么重要吗?它有什么功能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眼球,探究视觉形成。
观看视频
通过发生在身边的时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min
温故知新
我们预习了眼球结构,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眼球在结构上可分为眼球壁和内容物。
回答问题
知识巩固更新
2min
新课讲解
实践操作
【观察】我们实验桌的解剖盘里放着两个眼球,请你观察完整的眼球A,说出你能看到什么结构。
【实验解剖观察】我们发现眼球结构并不容易从外部破坏,请大家解剖另一只做了处理的眼球B。试着剥离出眼球从前到后的各部分结构,放在培养皿中观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推测其功能,完成任务单的二、解剖眼球相关内容。
【对照实物讲解】
1.角膜:透明,使光线通过,内有感觉神经末梢,如有外物接触角膜,眼睑便会不由自主地合上以保护眼睛。(实物观察)
2.巩膜:眼球壁最外层的纤维膜,又称“白眼球”不透明。有保护作用。(实物观察)
3.房水,主要成分是水,解剖后直接流出。由睫状体产生,维持眼内正常压力。(讲解)
4.虹膜:是含色素的环形薄膜,中央为瞳孔。可根据光线强弱,调节进光量。(视频)
晶状体,有弹性的双凸状透明体。(实物观察)
睫状体:内有平滑肌,可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教具模拟)
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支撑眼球结构。(实物观察)
脉络膜:内有血管和色素细胞,使眼内形成“暗箱”。(图片)
视网膜:含有许多感光细胞,能够接受光的刺激,产生兴奋。(实物观察+视频)
【设疑】
这些结构中,哪些可以使光线通过?
(折光系统,我们想要看到这个物体,这个物体就要能发光或反射光线)
光线最终到达眼球的什么结构?
(成像部位)
光线到达视网膜之后又会怎样?
为什么在视网膜上是倒立的物象呢?
【演示实验】
折光系统中谁起到主要作用了呢?角膜、房水、玻璃体都不能呈现倒像,而双面凸的晶状体可以使物体呈现倒像,晶状体是主要的折光结构(演示实验视频)。
晶状体是双面凸的透明体,与我们常见的凸透镜--放大镜类似,所以我们用放大镜模拟眼球的晶状体(视频)。
箭头上方反射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的折射作用,成像于下面。箭头下放反射的光线经过晶状体,成像于上面。这样便呈现了倒像。
用这个双面凸的装置模拟可调节的晶状体(视频)。
【设疑】为什么倒像是在视网膜上形成?
视网膜呈现的是物体的倒像,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不是倒像呢?观看视频完成任务单的相关思考题。
说出对眼球的触感。对观察到的结构进行简单描述。
解剖眼球,直观了解各部分结构形态。
能够说出角膜透明
巩膜是白色,有保护作用。
光线强时瞳孔缩小,光线弱时瞳孔放大。
脉络膜能够营养眼球。
引发思考,回答出光线通路。光会通过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光线最终到达视网膜。
了解晶状体对光的汇聚作用。
产生疑问
实物观察,获得体验。
实物解剖,深化结构印象。
提供给学生语言表述机会。根据眼球的结构,推断眼球结构的功能,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问题引导
教具模拟演示,直观认识晶状体的折光与调节功能。
抛出问题,引发思考。
35
min
归纳总结
【小视频】经典实验
【小结1】我们不仅是用眼睛在看,更是用脑在看,当光线进入眼球,穿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刺激到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时,感光细胞会产生神经兴奋,兴奋将沿着视神经转导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视觉中枢会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倒像翻转过来。这才是最终形成的视觉。
思考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的目的意义,知道视觉形成的部位。
完成思考题。
将抽象的问题用视频资料辅助理解。
3min
评价反馈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部分内容,眼球结构,眼球成像与视觉形成。首先我们看到一个物体,这个物体就要能发光或反射光,通过眼球的折光系统到达视网膜上成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光刺激,产生神经兴奋,沿着视神经,传到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最终形成视觉。
学生总结概括。完成任务单相关练习。
巩固知识,提取重点,
课堂反馈。
2min
板书设计
视觉形成
光→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
大脑皮层视觉中枢←视神经
(形成视觉)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本节课教学重点内容是眼球结构、眼球成像原理及视觉形成的过程。一、眼球结构的教学中采取概念形成和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进行实验解剖,呈现事实,使学生获得体验,引发眼球各结构与功能的思考。眼球结构中睫状体对晶状体的调节作用则是利用自制教具,模拟演示晶状体与睫状体之间的联系,将抽象实物直观化,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视觉疲劳,科学用眼。二、眼球成像原理中主要的折光结构--晶状体,是借助物理学知识,设计小实验,演示凸透镜汇聚作用,再经过自制教具模拟可调节的晶状体,结合物理学知识讲解抽象概念。三、视觉的形成过程,采取启发式教学策略,利用视频资料辅助教学,重现经典实验,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