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 全册教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 全册教案 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2-28 16:42: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内容:1.1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学目标:
1、能到室外亲自观察土壤,能发现土壤中生活的各类“居民”,如蚂蚁、蚯蚓等。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3、会观察土壤,并能描述、记录、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教学重点: 发现土壤里的生命
教学难点:测量出小草根的总长度
教学准备:放大镜 、小铲子、 木棍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新课
讲述:在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大家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
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
(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1)把课前准备的泥土袋子拿出来,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
(2)观察土样、用放大镜看、在手指间摩擦干燥的土样、闻土样。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观察土样,让学生讨论土样的成分并作简单的分类,可从以下几方面讨论:
外观:土样里的物质看上去像什么?
颜色:土样里有哪些颜色?
闻:土样里各种物质的气味。
看:土样里都有哪些物质?还可以看看垫在下面的报纸有怎样的变化。
(3)把自己的观察发现写在活动记录上。(科学教材第62页)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结果。
板书设计: 1.1我们周围的土壤
外观
颜色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1.2了解土壤
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是岩石微粒、空气、水和腐殖质的混合物。2、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壤土三类。3、能用实验证明不同种类的土壤渗水性不同。4、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沙土和粘土的不同。5、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教学重点: 了解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
教学准备:放大镜、烧杯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新课
1、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
2、学生回答。
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土壤
(1)同桌两人一组观察带来的土壤,并记录观察结果,尽可能多地把从土壤中看到的东西记下来。
观察土壤的颜色,听:摇动一下杯子,每一种土壤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触摸:土壤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滑?握一握:哪种可握成团,哪种不能?闻:每一种土壤闻上去像什么?
(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
2、自主研究
(1)摸: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等。
看: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颜色深浅等。
捻: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土壤的粗糙程度等。
握和搓:通过水的作用,感觉土壤的黏性等。
(2)把土块放入水中,有什么变化,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水里有什么?
3、学生分小组回答,所研究的情况。
4、小结:人们将土壤分为三种: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5、探究透水性能:
(1)讨论:在渗水性实验中,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不相同?
(2)分组实验(注意土壤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
① 把三种土壤放入三只相同的漏斗
② 倒入相同的水。
③ 观察漏斗下面杯子中的水分。
(3)小组回答实验结果。
(4)小结:沙土下面的水最多,黏土下面的水最少,壤土次之,说明壤土的土壤最好。
6、探究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
1、分组讨论、交流
2、小结:红薯、花生适合沙土,水稻适合黏土,蔬菜最适合壤土。
板书设计: 1.2了解土壤
沙土
土壤的种类 黏土
壤土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1.3肥沃的土壤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2、知道一些小动物和微生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3、知道一些小动物和微生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4、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教学重点: 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质的形成过程以及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教学难点:连续五个星期观察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插图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落叶会变成什么?
2、今天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有落叶的土地
(1)观察土壤:仔细观察落叶下面有什么?土壤是什么颜色的?你认为落叶在土壤里是怎么变化的?落叶最终变成了什么?
(2)小结:落叶下的土壤是黑黑的,比较肥沃,这就是土壤的表层。
(3)设问:动植物对土壤肥力是否产生影响?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2、土壤的分层
(1)观察P8图片,观察土壤分成几层?每层土壤有什么特点?
(2)讨论:土壤动物对土壤的影响?
(3)小结:
表层土壤:腐殖质和养分都很丰富
土壤 下层土:含有黏土成分
岩床:土壤深度增加,岩石就增多
3、土壤的肥力及腐殖质
(1)讲述: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2)阅读P9资料,提问:土壤的肥力为什么会流失?怎样增加土壤的肥力?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自制的肥料袋
二、学习新课
1、为蚯蚓安一个家,观察蚯蚓
(1)让学生来描述他们看到过的蚯蚓
① 你在哪里看见过它们?
②它们看起来像什么?
③它们当时在干什么?
(2)组织学生观察蚯蚓,提醒学生要温柔地对待蚯蚓,想学生简单介绍蚯蚓的种类,以及蚯蚓生活环境的常识。
(3)讨论如何给蚯蚓安家:首先倒进土壤然后混入一些植物,最好放入蚯蚓。
(4)观察蚯蚓在土壤里的生活
(5)阅读有关土壤小动物的小资料
2、了解其它动物会增加土壤肥力
讲述:除了蚯蚓之外,鼹鼠能够挖洞松土,使土壤中有充分的空气,这一切都促进了土壤肥力的增加,以利于动植物的生长。
3、制作肥料袋
(1)讨论:落在森林里的树叶发生了什么变化?树叶都到哪里去了?
(2)让学生推测哪些东西会变成肥料
(3)指导学生制作肥料袋
①为了能证明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这个小实验将要花费你们一段时间,希望你们能长期坚持下去。
②讲解制作肥料袋的方法。
4、观察肥料袋
(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5、管理肥料袋
(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
(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
三、课后作业
继续观察自己的制作的肥料袋。并作好记录。
板书设计: 1.3肥沃的土壤
表层土壤:腐殖质和养分都很丰富
土壤 下层土:含有黏土成分
岩床:土壤深度增加,岩石就增多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1.4土壤的保护
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2、会做水土流失的对比实验。3、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如乱砍森林、乱丢废旧电池、滥施化肥等。4、意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知道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教学难点:掌握好水土流失对比实验中的条件
教学准备:植被、水壶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经过这段时间我们对土壤的亲密接触,相信大家对土壤已经有了较深的认识。
2、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大家都知道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那么谁来说说,土壤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3、学生将自己准备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并填写好书本第65页的记录表。
4、提问:你还能说出哪些动植物及人类离不开土壤的事例?
5、谈话:土壤对我们如此重要,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土壤?(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讲述:土壤无私地为我们奉献着一切,她就是我们人类的母亲。可我们人类的一些活动往往会伤害到这位伟大的母亲。
2、观察P13图片,提问:为什么有的地方草丰林茂,而有的地方却寸草难生呢?
3、学生讨论交流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和补充。
5、演示水土流失的对比实验
强调:
(1)注意实验的公平性,土堆的大小、水流的大小、水量的多少都要保证一样,惟一的变量时一个土堆有草皮,一个没有。
(2)实验过程中要重点观察的是水流冲过以后,土层
的变化和流水经过的痕迹。
讨论:假如没有了土壤,地球上将是怎样的情景?
阅读P13阅读资料了解塑料垃圾和废旧电池对土壤的破坏。
交流讨论,了解土壤的破坏情况及危害
( 学生根据课前的调查研究,汇报交流。)
9、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关图片加以讲解。
10、提问: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工农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有一些破坏土壤的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自己有没有破坏土壤的行为呢?
11、小结:我们人类就这样破坏、破坏、无止境的破坏,地球上将不会有土壤,那我们将没有地种,就不会有食物吃,后果将不堪设想。
三、共同探讨,交流保护土壤的措施和方法
1、谈话:土壤是我们人类的母亲,我们能为保护她做些什么呢?
2、学生分组讨论:可以以什么方式保护土壤?
3、组织全班交流。
4、布置学生办一期宣传保护土壤的小报。
板书设计: 1.4土壤的保护
土壤
养育 保护、千万不能破坏
动植物 人类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2.1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果实,什么不是果实。2、了解种子传播的途径。3、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果实。
教学难点:了解种子传播的途径。
教学准备:水果或蔬菜视频资料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新课
1、讲述:同学们都知道植物对我们人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那你知道植物宝宝藏在哪里吗?你见过哪些植物的种子?它长在哪里呢?今天老师请大家把自己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的家一起带来,让我们一起找一找种子在哪里。
二、学习新课
1、果实展览,说说哪里有种子
(1)谈话:课前老师让大家把一些自己认为是果实的带来,现在请各小组同学将带来的果实集中在一起,我们来举办一个果实展览会,这些果实你们都认识吗?
(2)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果实名称。
(3)提问:你们带来的这些都是果实吗?
(4)学生交流讨论
(5)提问:什么样的才叫果实?
(6)分组观察活动:切开果实,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些植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说说发现了什么。
(7)交流汇报观察结果
(8)讨论:萝卜和其他一些植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9)小结:我们发现植物的种子一般长在果实里,果实就是种子的家。所以说凡是有果皮和种子两部分构造的都是果实。我们可以用这个标准来判断一些植物是不是果实。萝卜内部没有种子,所以它不是果实。当然,也有一些例外,如无子西瓜、无子葡萄、香蕉等一些果实的种子退化了,不容易找到,但它们仍然属于果实。
(10)欣赏视频:各种各样的果实和种子。
(11)学生活动:找种子:找出本小组其他果实的种子在哪里。
2、植物怎样传播种子
(1)、讲述:同学们都知道人们种植植物时,一般是先把它的种子埋在土里让它生根发芽,但也有很多植物不需要人们帮它们播种,而是自己有一种特殊的传播种子的方法。比如蒲公英,你知道它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吗?
(2)欣赏短文:二年级语文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讨论植物妈妈是怎样让自己的孩子四海为家的。
(3)、讲述:蒲公英的种子借助风力来传播的,你还知道其他种子的旅行方式吗?
(4)、小组讨论、交流,试着填写P66活动记录表格。
(5)、欣赏视频:种子的旅行
(6)、小结:每种果实都有它传播种子的方式,以便种子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很多,一般分为利用风力、利用动物、利用弹力、利用水力等方式来传播种子。
板书设计: 2.1果实和种子
果皮
果实
种子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2.1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1、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2、能够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3、能够做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教学重点: 解剖并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教学难点: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教学准备:浸泡过的种子、镊子、视频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主要内容。
2、谈话:植物繁衍后代离不开种子,那种子里有些什么能让它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呢?本节课我们来探究种子的内部构造。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种子的构造
1、(出示干湿花生种子,发给学生每人两颗种子)观察:浸泡过的花生种子和干花生种子有什么不同?猜一猜、画一画、说一说种子里面有什么?将自己的预测填写在P66的活动记录中。
2、提问:你们想不想知道种子里面是什么样的呢?
3、究竟同学们想的对不对,下面我们就来解剖种子。
4、教师示范解剖种子。强调:用镊子剥开种皮时要轻,不要伤到里面幼嫩的部分,然后从花生开口的那一边小心的掰开。
5、学生解剖种子,用放大镜观察种子里面有什么,并画下来,填写在P66的活动记录中。
6、说说你看到种子里面有什么?
7、学生再用黄豆的种子进行实验,要求按照预测——画图——解剖——观察——画图——表达的过程。
8、小结:种子里面的“植物宝宝”,科学上有一个名字叫做“胚”。
(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1、谈话:老师带来了很多种子,为什么这些种子一直没有发育成一棵棵小苗呢?你认为怎样才能让它生根发芽呢?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2、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实验。
3、交流实验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回家完成实验。
4、欣赏种子萌发的视频,总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5、小结:种子萌发的条件
(1)适量的水分
(2)充足的空气
(3)适宜的温度
(四)、动手实践:种植一棵自己的植物。
要求:学生要精心培育自己的植物,认真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
板书设计: 2.1果实和种子
适量的水分
种子萌发的条件 充足的空气
适宜的温度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2.2 根和茎
教学目标:
1、认识根的不同形态及其功能。2、能通过实验探究根的作用。3、能照顾好自己栽种的植物,做好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 认识根的形态与作用
教学难点:区分直根和须根
教学准备:视频植物的根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新课
谈话:出示连根拔起的菠菜和葱,谁来向大家介绍这两种植物。今天我们来认识植物的根和茎。(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一)、区分直根和须根。
1、出示葱和菠菜。你们认识这两种植物吗?
2、观察它们的根有什么不同?
3、学生观察并汇报观察结果。
4、小结:像菠菜这样,根从茎的下面长出来长长的一根,粗粗的、周围长了一些细小的根毛,这样的根叫直根。像葱这样,在茎下面长出的根有很多,都是差不多粗细和长短的,这样的根叫须根。
5、在P67活动记录上画下直根和须根,描述它们的不同。
6、小组内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植物的根,进行比较,看看哪些是直根,哪些是须根。
汇报比较结果。
(二)、认识根的作用。
1、讲述:根对于植物来说非常重要,你知道根有哪些作用吗?
2、学生回答。
3、看根的作用的视频。
4、学生看后谈谈感想。
5、小结: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养料的作用。
板书设计: 2.2根和茎

直根


须根
植物的根的作用:1、吸收水分和养料
2、固定植物的作用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2.2 根和茎
教学目标:
1、认识茎的不同形态及其功能。2、能通过实验探究茎的作用。3、能照顾好自己栽种的植物,做好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 认识茎的形态与作用
教学难点:能通过实验探究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图片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新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植物的根,那么它们的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本节课我们来认识植物的茎的形态及其作用。
二、学习新课
(一)茎有各种形态。
1、观察书上P20图片,提问:这些植物哪部分是茎,有什么特点?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结:比起根来,植物的茎是形态各异,多种多样。无论什么样子的茎,都是为了适应植物更好地生长。
(二)、认识茎的作用。
1、讲述:根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植物的茎又是干什么的呢?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茎的作用呢?
2、学生交流。
3、出示一株养在红墨水中的植物,观察它的叶有什么变化?
4、下面我们就来把它的茎切开看一看。教师示范茎的斜切和横切。
5、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茎的内部变化,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
6、学生讨论交流。
7、小结:形态各异的茎处于植物体的中间部位,它把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连成一个整体,它承担着运输的任务——把水和土壤中的养料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并且把叶子制作的养分传送给植物的其他部分。
(三)、实践活动
试一试把胡萝卜“头”切下来,摆在浅水盘里,放在阳光下,经常加水,几天后观察有什么变化?
板书设计: 2.2根和茎
直立茎
茎 缠绕茎
攀缘茎
匍匐茎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2.3叶和花
教学目标:
1、能够比较叶子的相同和不同,并进行分类。2、能对“植物体内的水分是如何散失的”、“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对比实验。
教学重点: 认识叶的构造与功能
教学难点:理解植物是怎样自己制造“食物”的
教学准备:树叶 视频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我们要认识植物的另外两大组成部分—— 叶和花。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叶的不同形态
1、讲述:春天到了,许多植物都已经长出嫩绿的叶子,(出示一片树叶)你们看,这是一片什么树的叶子?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2、学生观察自己带的树叶,观察树叶的正反面,比较有什么不同。填写P68活动记录。
3、学生观察比较后汇报。
4、谈话:树叶的形状有很多种,把带来的树叶按一定的标准来给它们分一分类。
5、学生分组给树叶分类。(提醒学生每次只能按一个标准分。)
6、汇报分类结果。
(二)研究植物体内的水分是怎样散失的
1、谈话:叶子的形状多种多样,你们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回答
3、出示P22图,给两根枝条同时罩上塑料袋并扎紧,猜猜看,几小时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三)观察并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提问: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那么你知道这些营养主要是怎么来的吗?
2、欣赏叶的光合作用视频
3、小结:大多数植物是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养料,想一想如果没有阳光,叶子能制造养料吗?
板书设计: 2.3叶和花
叶柄

叶片 (叶片上有叶脉)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2.3叶和花
教学目标:
1、能够观察并解剖植物的花,知道花的构造与各部分的功能。2、知道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教学重点: 认识花的构造与功能
教学难点:知道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教学准备:花、镊子、放大镜 课件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主要内容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花的构造
1、用多媒体出各种花卉的图片,请学生来说一说都是些什么花。
2、同学们都被这些花的色彩和千姿百态所吸引,你们想知道花的构造是怎样的吗?
3、出示桃花模型,教师把桃花的每一部分摘下来,指导学生认识雄蕊、雌蕊、花瓣、萼片。
4、教师示范从外向内的顺序解剖花,强调力要小,手要轻。
5、学生解剖自己带来的花,用放大镜观察各部分的样子。
6、指导学生观察认识花各部分的名称并猜测各自的作用。
7、小结:花的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作用(见板书)其中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二)认识花粉的传播方式
1、用放大镜观察雄蕊,发现了什么?试着捻捻雄蕊上的花粉,在白纸上再抖抖,看留下了什么?
2、讲述: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当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有可能结出种子。
3、提问:雄蕊上的花粉是怎样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呢?植物是靠哪些方法来传粉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上的资料。
4、用视频演示花粉的传播方式。
5、小结:植物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粉,常见的是借助昆虫和风力。
三、拓展延伸
你种的植物长的怎样了?把你的观察日记在班级和同学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2.3叶和花
雄蕊 —— 制造花粉
花的构造 雌蕊 —— 接受花粉
花瓣 —— 吸引昆虫
萼片 —— 保护未开的花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2.4植物和我们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自己的种植经历总结植物以上经历的几个阶段和生命周期长短,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组成部分及其名称。2、能够通过调查,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教学重点: 在“种植物”经历的基础上感受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识别我们食用的是植物的那些部分
教学准备:一些植物或图片、课前收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相关资料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一、认识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称。
1、讲述:刚才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有可能被我们食用,它们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六个部分正是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请看p25,这是一株番茄的植物图,在它的生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实,其他植物一般也有这些部分。你能说出一些吗?
2、请你在活动记录上画一株你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3、展示自己画的植物图,进行介绍。
二、认识植物的局部。
1、讲述: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植物,你能说说平常都吃哪些植物吗?
2、根据学生发言,把植物的名称写在黑板上或贴出相应图片。
3、以橘子为例,提问:橘子是大家爱吃的水果,我们是不是把整个橘子都吃下去呢?那吃橘子的哪一部分?
4、讲述:其他植物是不是也是这样呢?请各小组结合自己带来的植物,讨论我们吃的是它们的哪一部分?
5、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让学生了解有些植物我们只吃它的某一部分,有些植物我们要吃它的多个部分。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相应食用的部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三、认识植物对人类的多方面贡献。
1、谈话:有人说: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无论怎么夸张都不会过分,大家说说一天的生活中哪些方面都离开植物?
2、小组讨论。(可以结合书上插图或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
3、各小组交流、汇报。(根据学生汇报,进行简单小结。如可以做食物、做药材、做纺织材料……)
4、提问:听了各小组的汇报,你感到了什么?假如没有植物,我们的生活又会怎样?
5、讲述:是呀,植物对人类的贡献太大、太多了,无论怎么评价都不过分,我们需要植物、热爱植物。
四、课外调查
调查家中的物品,看看哪些来源于植物,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提供的。
板书设计: 2.4植物和我们
一株完整的开花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3.1认识固体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固体。2、能够按物体的形态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3、知道什么样的物体是固体,什么样的物体是液体。4、知道不同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差异。
教学重点: 知道固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通过辨析物体的形态来认识固体
教学准备:一些常见的固体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文具盒、铅笔、胶水、尺子、墨水、小刀、石块、生鸡蛋、牙膏、粉笔、面粉、沙子、大米、大豆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2、小组分类活动:把这些物体按照固体液体分类。
3、谈话:说说哪些物体是固体?为什么说它们是固体?
4、提问:生鸡蛋、胶水、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
5、讨论:“能不能说和好的面既是固体又是液体?
二、研究固体的性质
1、谈话:我们以前已经掌握了运用看、闻、尝、听、摸等多种方法认识水的性质,今天我们运用各种感官观察准备好的四种固体,把观察的结果填在表格里。
2、学生活动、汇报
3、小结:
(1)固体的共同性质是什么?
(2)你同意他们的说法吗?说出你的理由。
板书设计: 3.1认识固体
固体的共同性质: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3.1认识固体
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颗粒状的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体积改变。2、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混合的固体分离。
教学重点: 知道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教学难点:将混合的固体分离
教学准备: 天平 烧杯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三、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认识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引导学生看教材上的图,通过实例认识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2)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混合和分离的例子
2、讨论固体混合前后会不会发生变化(学生预测并思考、验证猜测)
(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是否变化。
(2)研究固体混合前后体积是否变化。
3、实验:全班学生分两部分,一部分用天平测量大豆和大米混合前后的重量;另一部分学生用量杯测量黄豆、绿豆、玉米粉的体积。
提问:前后两次数据比较,发现了什么?
4、想办法分离混合的固体
(1)提问:怎样将混合后的黄豆、绿豆、玉米粉分开?
(2)学生操作
四、总结
本节课运用各种感官,多种方法全面地认识了固体,说说都了解了固体的什么性质?
板书设计: 3.1认识固体
固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变小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3.2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学目标:
1、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更多的性质。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的沉浮取决于它在水中所占的体积,而不是由它的轻重决定。3、知道把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出来的方法。
教学重点: 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能够区分溶解与混合现象间的差别
教学准备:水槽、烧杯、玻棒、盐、高锰酸钾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固体的性质,谁能说说各种固体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又有哪些不同的性质呢?
2、固体还有许多性质,今天我们继续研究。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的沉浮现象。
(1)将几种固体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有的沉有的浮。
(2)请学生预测,老师带来的其它固体哪些会沉哪些会浮?
(3)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固体集中在小组内,预测它们放在水中沉浮情况,把预测的结果记在P71的表格中。
(4)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1)演示:将高锰酸钾放入水中,请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3)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呢?
(4)小结: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了的现象叫做溶解。如果固体在水中浮在水面或沉在水底,那说明固体在水中不溶解。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糖、盐、面粉、沙子放在水中并搅拌后的现象。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P71。
3、了解固体与水混合与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学生阅读P33的阅读资料。
(2)老师边讲解边演示常用的分离方法:过滤、沉淀、蒸发
(3)提问:你还说出其他分离方法吗?
4、结晶实验。
(1)在热水里加盐,充分搅拌,使盐完全溶解,一直到盐恰好不再溶解。
(2)在热水中加入绘画的颜料,使溶液着色。
(3)把各种颜色的热盐水放在纸盒内,周围塞好报纸,这样可以使热盐水慢慢冷却。
(4)把小树枝分别浸入各种颜色的热盐水中,就可得到彩色的树枝。
(5)布置学生制作彩色树枝
板书设计: 3.2把固体放到水里
常用的分离方法:过滤、沉淀、蒸发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3.3认识液体
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液体在颜色、形状、味道、气味、透明度等方面具有不同的性质。2、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性质。
教学重点:知道液体在颜色、形状、味道、气味、透明度等方面的的形状差异。
教学难点:认识液体轻重、粘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的性质。
教学准备:烧杯、油、水、牛奶、蜂蜜、天平、玻璃板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新课:
1、谈话:生活中有很多常见的液体,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猜猜它是谁?每位同学选一种液体,说出它的样子和作用,其他同学猜猜是哪种液体。
2、学生游戏。请一名学生说出液体的样子和作用,全班同学在纸上写出这种液体的名称。然后请这位同学公布答案,比一比,谁猜对的比较多。然后换其他同学继续游戏。
二、运用感官、观察四种液体性质
1、请学生说说指定的几种液体的性质。
(1)出示鲜牛奶、菜油、蜂蜜、水等。观察它们的颜色、气味、透明度。
(2)学生分组观察并完成P72第一题的活动记录
(3)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液体在颜色、气味、味道上的性质,那么它们有哪些共同的性质呢?
(4)小结:液体的共同性质: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
三、认识液体在其他方面的性质
1、比较“谁轻谁重”
(1)出示一杯水和一杯蜂蜜(同样体积)。
(2)提问:水和蜂蜜比,谁轻谁重。
(3)启发学生讨论:如果想知道水和蜂蜜比、水和油比,谁轻谁重。应该怎样做?
(4)学生讨论交流
(5)验证讨论结果
2、利用斜坡观察不同的液体流动的快慢(粘稠度)
(1)讨论确定比赛规则:同时倒,液体倒得同样多
(2)学生按照规则比赛
(3)将四种液体按流淌速度的快慢排序后与大家交流。
(4)观察汇报结果
3、液体的表面张力
演示:用滴管滴一滴水在蜡纸上,拿着蜡纸左右晃晃,让学生观察看到的现象并进行描述
4、小结:通过以上活动探究发现,液体在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等方面有所不同。
四、总结
1、谈话:想一想,我们知道了液体的哪些性质?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科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比较、实验、分析、综合等研究了液体的性质。)
2、总结: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板书设计: 3.3认识液体
液体的共同性质: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3.4把液体倒进水里
教学目标:
1、认识液体的性质。2、知道液体在水中存在沉浮现象。3、会比较液体混合前后体积和重量的变化
教学重点: 借助水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
教学难点:了解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教学准备:烧杯、天平、量杯、食用油、蜂蜜、水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已经用多种方法研究了液体,知道了液体的许多性质,请同学们说说你都了解了液体的哪些性质?
2、学生思考发言
3、谈话:今天我们通过把液体倒进水里来认识液体更多的性质。
二、探究液体在水中的沉和浮
1、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1)演示:把油和蜂蜜分别倒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
(2)小结: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液体沉于水下。
2、提问:看到油和蜂蜜在水中的沉浮,你有什么问题呢?
3、思考:你想怎样把油和蜂蜜倒入水中?
4、谈话:通过把油和蜂蜜倒入水中所看到的现象,说说你对液体在水中沉浮的看法。
5、小结:无论按什么顺序倒,油总是浮在水面上。看来液体在水中也和固体一样,有的沉,有的浮。
6、出示鸡尾酒的P37图片:提问:你知道鸡尾酒是怎样调配出来的吗?试着解释一下原因。
三、观察热水在冷水里怎样流动
1、提问:
(1)把热水倒进冷水里会发生什么情况?
(2)怎样能够看到你说的现象?有什么办法吗?
2、演示“水火山爆发”,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四、研究液体倒入水中后体积和重量的变化
1、研究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1)学生预测、验证猜测
(2)用天平测量、混合前后的重量
(3)比较两次的数据、发现了什么?
2、研究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1)学生预测:验证猜测
(2)用量筒测量混合前后的体积
(3)提问:前后两次数据比较,发现了什么?
3、小结
五、总结:
谈话:这节课我们通过把液体倒入水中的方法认识了液体更多的性质,说说你有什么收获。课后自己再想些办法继续研究液体,看还能发现什么。
板书设计:
3.4把液体倒进水里
液体混合前后重量不变,体积变小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3.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2、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3、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 知道改变物体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难点: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教学准备:水槽、橡皮泥、吸管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新课:
1、演示:把一块橡皮泥小心地放在水面上,结果橡皮泥沉入水中。
2、提问:怎样才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呢?
二、探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1、使橡皮泥浮起来
讨论:让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做成船形
学生实验
小结:改变物体的形状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提问:如果不改变物体的形状,用下面这些材料,如木筷、吸管、泡沫塑料能不能让橡皮泥浮起来?
(5)指导学生做筏子,硬的学生发现漂浮物都很轻的特点。
(6)小结:物体借助漂浮物也可以浮起来。
2、使小潜艇浮起来或沉下去
(1)发给学生充满水的小潜艇,使小潜艇沉入水中,想办法让它浮起来。
(2)解释小潜艇通过排水,进水控制上浮、下沉的道理。
(3)小结:减轻自身重量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3、使土豆浮起来
(1)介绍死海
(2)提问:有没有办法让土豆也浮起来?
(3)学生分组活动,汇报交流
(3)小结:水中加盐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三、物体沉浮的应用
谈话: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了几种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沉浮的性质?(船、浮标、救生圈、救生衣等)
板书设计:
3.5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1、改变物体的形状
2、体借助漂浮物
3、减轻自身重量
4、水中加盐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4.1今天天气怎么样
教学目标:
1、知道可以用气温、湿度、降水量、气压、风力和风向等来描述天气。2、能够自己设计符号来表达天气情况,认识常见的气象符号。3、意识到天气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4、知道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天气预报。
教学重点: 懂得天气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教学难点:认识气象符号,用气象符号记录天气变化
教学准备:水彩笔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新课
1、猜谜:“千根线,万根线,掉到河里都不见。”猜一猜这是什么?(雨)
2、欣赏单元小诗,试着将这首诗补充完整
3、讲述:刮风和下雨是最常见的两种现象。
(二)学习新课
1、认识不同的天气
(1)谈话: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曾经遇到过哪些天气。
(2)提问:从哪些方面观察描述天气?(气温、风力、风向、云层等)
(3)提问:今天的天气怎么样?能具体描述一下吗?今天的天气会影响你的生活吗?为什么?
2、设计天气符号
(1)谈话:我们一般是从哪里了解天气情况的?
(2)提问:天气预报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预报天气的,又是怎样表示不同天气的?
(3)出示一些天气符号,说说这些表示什么天气?思考:符号有什么优点?(简略、直观)
3、了解各种获取天气信息的途径
(1)介绍现代的天气预报
(2)历史上预报天气的方法
4、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板书设计:
4.1今天天气怎么样
天气信息来源:看电视、看报纸、网上查找、电话咨询
天气谚语: 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4.2气温有多高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表,掌握温度的正确读、写方法。2、能够较准确地测量不同环境下的气温并进行记录。3、能利用气温变化记录,归纳出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4、理解进行标准化测量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观测记录,了解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正确认读温度
教学准备:温度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在学习《今天天气怎么样》之后,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关心天气。那平时你是通过哪些途径来关心天气情况的呢?
2、学生汇报。
3、教师问哪位同学昨晚看天气预报了,谁来做个小小气象员,做一个气象汇报。(指名汇报)
4、谈话:昨天的天气预报告诉我们今天气温是多高?请同学们根据今天的气温预测一下我们教室里现在的气温有多高?(板书课题:气温有多高)
5、谈话:同学们各有各的猜测,那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现在教室里气温呢?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测出气温的吗?利用什么工具?(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温度表。)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使用温度表
(1)介绍温度表的构造;介绍温度表又叫寒暑表。
(2)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温度表的模型,向同学们演示温度的读和写。
(3)学生练习温度表的读和写。特别强调“零下”温度的读和写。
2、用温度表测量教室里的气温
(1)教师介绍温度表使用要求
①使用温度表测量,手轻轻地握住温度表的上端。
②等液面完全静止时再读数。
③眼睛要平视红色液柱顶端,读出刻度。
(2)提问:为什么要平视?仰视结果会怎样?俯看结果会怎样?(仰视结果偏大,俯看结果偏小,所以要平视。)可借助图示演示。
(3)谈话:现在就让我们用温度表测量教室里的气温,请同学们把测量的数据及时记录下来。
(4)学生交流测量出的数据,教师板书学生汇报测量数据。
(5)提问:从这些数据中同学们发现了什么?(数据不太相同)为什么会这样呢?(读数时存在误差的原因;另外是在教室的不同地方测量)
3、讨论:(出示P46页的数据)这是一份一天内气温变化的记录,我们从中能发现什么呢?
4、你还见过哪些测量温度的仪器,能简单地给同学们介绍一下吗?
(三)课后实践:
用自己学会的测量方法,每隔一小时测量一次气温并及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4.2气温有多高
读作: 20摄氏度 写作:20℃
读作: 零下6摄氏度 写作:-6℃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4.3雨下得有多大
教学目标: 1、知道降雨影响我们的生活。2、知道天气预报中雨的等级划分标准。
教学重点: 了解雨下得大小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自制雨量筒并测量降雨量
教学准备: 塑料瓶、剪刀、透明胶带、标尺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下雨的天气。有时,我们要根据雨的大小来决定做什么,在下雨的时候,你们是怎样知道雨下得有多大的呢?
2、提问:这些方法能准确测量雨下得大小吗?为什么?
3、讨论:有什么好办法吗?
(二)学习新课
1、制作雨量器
(1)讲述:测量雨量大小的工具叫雨量器,雨量的大小用毫米作单位
(2)出示雨量器,引导学生观察雨量器
(3)谈话:雨量器的类型很多,最简单的是一个透明的容器,外面贴着刻度。(出示制作好的简易雨量器想学生展示)大家想不想做一个,来测量雨量的大小?
(4)阅读P47制作步骤
(5)学生制作、教师指导
2、利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大小
(1)展示各组的雨量器
(2)学生讨论使用方法
①准备怎样使用雨量器,应该注意些什么?
②量雨时应从哪儿开始读数?量雨前我们还必须做什么准备工作?
③怎样读出雨量的大小?
④下次测量前怎么办?
(3)模拟降雨,利用自制雨量器“量雨”。
(4)指导学生读出雨量的大小。
三、导入新课
谈话:你们能说出自制的雨量器里盛的水相当于什么等级的吗?你知道天气预报报告的雨是如何划分等级的?
四、学习新课
1、降雨强度的划分
(1)阅读P48资料:“天气预报中的各种降雨是如何界定的。
(2)提问:通过阅读,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3)小结:测量的时间都是相同的,连续24小时,测量的降雨高度单位也是相同的,即毫米。
2、了解降雨强度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提问:下雨对我们的生活有影响吗?有哪些影响?
(2)讨论:雨下得大小对我们的生活有影响吗?有哪些影响?
(3)提问:雨下得大小对生产有什么影响?
(4)小结:雨下得大小会影响我们生产及生活的许多方面。关注天气预报可以使我们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春雨贵如油”
“一阵秋雨一阵凉”
板书设计: 4.3雨下得有多大
降雨强度: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4.4今天刮什么风
教学目标:
1、知道人们把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把风速叫做风级。2、能够用一些轻飘物体判断风向和风力,大致了解风级歌的内容
教学重点: 判断风向和风级
教学难点:使自制风向标的箭头保持水平和面对复合现象判断风级
教学准备:手绢、纸巾、纸屑等轻飘物体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新课
谈话:水知道今天的天气情况,刮什么风,风级是几级
(二)学习新课
1、认识风向和风力
(1)认识方位,学生辨别方位(8个方位)
(2)风向的认识
①讲述: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从东边吹来就是东风。
②用风中漂浮物判断风向
红旗向东飘扬,此时吹的是西风
③制作风向标和风力计
学生制作简单的风向标和风力计,并运用它测风向及风力
2、学习风级歌
(1)阅读P50风级歌
(2)背诵风级歌
板书设计:4.2今天刮什么风
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风级歌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4.5气候与季节
教学目标:
1、知道气候特殊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3、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及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重点: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 长期观察并记录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 视频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我们这儿的气候怎样?
2、讲述:在一定的地区,一年中天气的变化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二)学习新课
1、各季节不同的气候特征
(1)出示P51四幅图片,提问:图片中描绘的是什么季节?
(2)提问:在每个季节里有怎样的气候特征?
(3)小结:在一定的季节里,总有特定的气候特征?
(4)欣赏视频 四季
2、观察在不同季节里,动植物的变化
(1)谈话:看P52图,说说在不同的季节里,银杏树有什么变化?
(2)提问:动物在不同的季节里会有哪些变化?
(3)回忆:我们身边的动物和植物是不是也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化呢?
(4)活动:观察一种植物或动物,记下它现在的情况,过三四个月后再进行比较。
板书设计: 4.5气候与季节
春 细雨连绵
夏 荷塘翠波
秋 金黄田野
冬 白雪飘飞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5.1观察
教学目标:
1、知道人体有哪些观察器官。2、能运用各种观察器官进行观察。3、体会到用工具观察更有效。
教学重点: 用多种感官和工具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描述闻、品茶的感觉
教学准备: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什么是观察
1、出示镜子、苹果、香蕉等,提问:分别观察这些材料,在描述你的观察结果、
2、学生分组观察并交流
3、小结
4、味觉的作用
(1)出示一杯液体,你知道它是什么液体吗?怎么知道的呢?(尝、闻、看)
(2)小结
5、体会听觉的作用
学生活动:猜声音,是谁?怎么知道?
6、小结
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
1、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提问:用放大镜观察与用肉眼看有什么不同?
3、小结
三、观察茶叶
1、交流茶的知识,把你知道的有关茶的知识告诉同学们。
2、观察茶叶
(1)怎样辨别茶叶?学生讨论
(2)辨认茶叶活动
(3)小结
四、阅读资料
1、学生阅读P57资料
2、小组交流
3、小结
板书设计: 5.1观察
观察就是运用我们的敢接器官去收集各种信息,它是科学研究中收集证据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5.2测量
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的测量工具。2、知道常用的测量单位。3、知道精确测量与估算的区别和作用。
教学重点: 能利用工具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估测树叶的面积
教学准备: 皮尺 台秤
教 学 设 计
个性化修改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两个大小接近的烧杯,提问:哪一个烧杯看上去重一些?
2、谈话:你有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判断?
3、小结:
(二)比较两杯水谁多谁少
1、出示两杯水,问哪杯水多呢?
2、学生讨论
3、小结
(三)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测量工具
1、任选两位同学,提问:他们的身高各是什么吗?用比较的方法能测量出来吗?
2、讲解:要想进行精确地测量,就要使用合适的工具,你知道哪些测量工具?
3、介绍教材P59的测量工具,让学生说说它们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
4、指导学生如何使用量杯或量筒测量杯子能装多少水
四、介绍珠峰高度测量结果的变化
五、阅读P60资料“古人是如何测量时间的”
六、测量树叶的面积
1、向学生介绍用画格法估算树叶面积
2、学生在画有格子的白纸上测量树叶面积
七、介绍其他的测量工具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