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掌握北宋建立和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政治上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培养读图获取有效信息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分析能力,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多渠道感悟历史。
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学习重点:北宋的建立和统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
学习难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和实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第一篇章:陈桥兵变“得”天下
史料探疑一:
千秋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便罢兵。
---清·查慎初
这句诗讲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涉及的主要历史人物是谁?(多媒体展示)
●知识梳理(自学课本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
北宋建立:
1、时间: 2、建立者: 3、方式: 4、都城:
史料探究二
材料:?赵匡胤即宋太祖(927-976),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现隶属于河北保定市)人,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文武双全,最早投靠后汉大将郭威,成为一名普通士兵。郭威(904-954,后周太祖)建立后周政权后,赵匡胤被提拔为禁军东西班行首,负责宫廷禁卫。周世宗(954-959年在位)继位后,重用赵匡胤,因战功卓著,被破格提拔为殿前都虞侯,成为后周禁军的高级将领。 ——龚奇柱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用书:川教版》,79页,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7
依据材料分析宋朝建立者是赵匡胤,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赵匡胤为什么能建立北宋政权?
史料探究三
太祖问政
“问计赵普”
太祖: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赵普: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太祖: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赵普: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问题:(1)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第二篇章:中央集权“安”天下
史料探疑一
材料一: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的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弱地方的权力。
材料三:财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
根据三则材料归纳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
合作探究二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的职权和作用。
第三篇章:重文轻武“治”天下
史料探疑
材料一:宋太祖曾说:“五代时期藩镇强横残暴,百姓受苦。我现在选派100多名干练的儒臣分别取治理各个藩镇,即使他们全部贪污舞弊,也比不上一个武臣的危害大。”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重文轻武政策原因)
材料一: 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其中有科举出身的6人。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材料二:宋朝太祖时进士科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到太宗时的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人。真宗时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
根据材料,概括重文轻武政策表现:
材料一:《劝学诗》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材料二:“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
——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先生文集》
根据材料,概括宋朝科举制影响:
材料四: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力所颠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根据材料,概括重文轻武政策积极影响:
材料一:“将不得专其兵”。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尽削方镇兵权,只用文吏守土,及将天下营兵,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所以坏其凶谋也”
材料二:宋将官、职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到北宋中期,各级官 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材料三:
根据材料,概括重文轻武政策积极影响:
以史为鉴
从北宋的统治中总结,今天的中国在治理国家中得到什么启示?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这一诗句中的“唐宗”“宋祖”分别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两位皇帝。 [ ]
A.唐高祖、宋太祖 B.唐高宗、宋太宗
C.唐太宗、宋太祖 D.唐太宗、宋真宗
《百家姓》是我国影响极深的一种启蒙读书,据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赵是一个朝代国君的姓,理应为首,请问是哪个朝代?[ ]
A.明代 B.元代 C.唐代 D.宋代
3、一位学生在其研究性学习论文中出现“守内虚外、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等语句,这典型反映了哪一王朝的统治状况? [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4、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当今政府应 [ ]
A.加强军队建设 B.重视精兵简政 C.加强民主政治建设D.大力发展经济
5、历代皇帝登上皇位的方式有很多,下列人物以黄袍加身登上皇位的是( )。
6、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 )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7、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21·教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行使对地方的检察权 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8、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而北宋时相当于宰
相的官职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皇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民主政治的发展
C、丞相权力的扩大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9、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信息不正确的是( )
A、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 B、说明宋朝对军队十分不重视
C、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D、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10、“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出现这种历史现象是由于( )
A、统一文字 B、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 D、重文轻武
11、下列不属于宋朝科举发展影响的是( )
A、在宋朝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B、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C、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 D、促使文人投入诗词创作之中
12、“无言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
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所描绘的古代帝王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13、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14、(2016春?揭西县期末)刚上完历史课,小明把一件黄色的夹克衫披在小亮的身上,同学们
笑了,说:“你要政变啊!”你能判断出同学们模仿的是历史上的哪一幕( )
A.靖康之变 B.陈桥(驿)兵变
C.玄武门之变 D.葵丘会盟
15、北宋为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 )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16、北宋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在各州设置( )
A、转运使 B、宰相 C、通判 D、节度使
二、判断题
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做出判断
(1)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2)文臣掌握国家的军事大权( )
(3)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 (4)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
(5)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 (6)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
三、下图中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目的是什么?
当堂检测练习:
一、选择题:
1、C 2、D 3、D 4、 B 5、D 6、B 7、D 8、A 9、B 10、D
11、D 12、D 13、D 14、B 15、C 16、C
二、判断题:
(1)√(2)√(3)√(4)×(5)√(6)×
三、加强兵权,强化中央集权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建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开封为都城,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2.统一: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措施
(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了军队;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还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2)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②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轮换;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财政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目的:防止武将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
2.措施
(1)重视文官:宋太祖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辨证认识北宋重文轻武的政策。
(1)积极影响:①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及经济的发展。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消极影响: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这也导致了北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多次失利。②重文轻武形成了以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共31张PPT)
年级:七年级
学科:历史(部编版)
课题: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唐玄宗统治后期,腐败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
由藩镇割据演变而来,武力夺权
北方战乱多
南方相对安定
五代(907—960)(中原地区)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十国(891—979)
前蜀 后蜀 吴 南唐 吴越 闽 楚 南汉 南平 北汉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1、掌握北宋建立和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政治上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2、通过分析地图、阅读材料、观看视频,培养读图获取有效信息能力,培养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陈桥兵变
赵匡胤是后周禁军最高将领,当时后周皇帝只有七岁。朝廷派他北上抗辽,当大军到达陈桥驿时,赵匡胤佯装醉酒。第二天早上,众多将士喧闹着拥入他的帐中,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向他跪拜,高呼“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做了皇帝。这就是“黄袍加身”的成语。
千秋疑案陈桥驿,衣着黄袍便罢兵。
——清·查慎初
这句诗讲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涉及的主要历史人物是谁?
陈桥驿兵变
赵匡胤
史
料
探
疑
梳理知识
1.时间:
2.建立者:
3.方式:
3.都城:
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陈桥驿兵变
东京(现开封)
宋朝建立者赵匡胤,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材料一 : 赵匡胤即宋太祖(927-976),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现隶属于河北保定市)人,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爱好习武,最早投靠后汉大将郭威,成为一名普通士兵。郭威(904-954,后周太祖)建立后周政权后,赵匡胤被提拔为禁军东西班行首,负责宫廷禁卫。周世宗(954-959年在位)继位后,重用赵匡胤,因战功卓著,被破格提拔为殿前都虞侯,成为后周禁军的高级将领。
教师设问:赵匡胤为什么能建立北宋政权?
武将出身,掌握军权,深受后周皇帝信任。
北 宋
北宋建国之初历史地图
政
权
林
立
,
分
裂
割
据
宋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
先
南
后
北
2、统一大业
阅读课本思考:
宋太祖采用什么方针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辽
西夏
吐蕃
大理
多个民族政权并立
注意:
北宋的统一
只是消除了
五代十国分
裂割据状态,
不是全国的统一
2、统一大业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赵普“开药方”
宋太祖烦恼的原因是什么?
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
材料一: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的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弱地方的权力。
材料三:财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
合作探究:
兵权:1、采取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2、控制军队调动。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政权: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地方:任用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
设通判,牵制知州。
财权:下令取消节度使的收税权,税收归中央掌控。
后又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杯酒释兵权
材料研读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的职权和作用。
职权:辅佐知州或知府等地方长官处理州府公事,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作用:分知州的权力,防止知州职权过重。
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
唐朝武将
宋代文臣
北宋统治者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史料分析:(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贪污受贿),亦未及武臣一人(的祸害)也。”
——(宋)李焘撰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三
译文:五代十国时候,地方割据残暴不仁,百姓深受他们的祸害,我现今挑选文臣能人一百多人,分别去治理各地城镇,即使他们都贪污受贿,也是不能比过一名武将的危害大。
材料一: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其中有科举出身的6人。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材料二:
宋朝太祖时进士科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到太宗时的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人。真宗时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
表
现
①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使文臣统官的格局逐渐形成。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
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材料二: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先生文集》
材料一:《劝学诗》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材料三:“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
——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影响: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合作探究:
材料四:
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力所颠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合作探究
消极影响:材料一:“将不得专其兵”。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尽削方镇兵权,只用文吏守土,及将天下营兵,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所以坏其凶谋也”
材料二:宋将官、职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到北宋中期,各级官 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
军队战斗力减弱
官吏办事效率下降
禁军人数
文官人数
增加了财政支出
材料三:
重文轻武政策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
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
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积极影响
(重点)
课堂小结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控制兵权
削弱相权
分化事权制约地方官
重文轻武的政策
北宋的政治
北宋的建立
统一中原和南方
北宋政治重文轻武,造就了这个时代:
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
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
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
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
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
结束语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1、“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这一诗句中的“唐宗”“宋祖”分别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两位皇帝。 [ ]
A.唐高祖、宋太祖 B.唐高宗、宋太宗
C.唐太宗、宋太祖 D.唐太宗、宋真宗
2、一位学生在其研究性学习论文中出现“守内虚外、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等语句,这典型反映了哪一王朝的统治状况? [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3、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当今政府应 [ ] A.加强军队建设 B.重视精兵简政 C.加强民主政治建设D.大力发展经济
当堂检测
二、判断题:
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做出判断
(1)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
(2)文臣掌握国家的军事大权( )
(3)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
(4)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
(5)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
(6)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