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教材优化全析[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项链》教材优化全析[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11-15 08:2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材优化全析
JIAO CAI YOU HUA QUAN XI
一、结构内容
题目《项链》,既提示了作品内容,又是连缀全文的组材线索。小说开头对女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出身、地位及种种美妙“梦想”的记叙,可谓情节开始前的序幕。丈夫拿回教育部召开夜会的请柬,打破了玛蒂尔德的美梦,成了整篇小说矛盾的契机。这以后,作者便以“项链”为线索,以情节的逐步发展为顺序,按“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假的”进程结构全文。
下面对小说的情节结构作具体分析。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借项链。
出身于小职员家庭的玛蒂尔德嫁给教育部小书记路瓦栽之后,不甘心过寒伧的生活,梦想过上层社会的豪华生活;她为了参加一次夜会,用丈夫的全部积蓄赶制了一件漂亮的衣服,又向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借了一挂项链。
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简介女主人公爱梦想的特点。小说先详写路瓦栽夫人爱虚荣的种种心理,写了玛蒂尔德的“痛苦”和“梦想”,交代了她的社会经济地位是属于小资产阶级(如“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得朴朴素素”)。她不甘心过寒伧的生活,梦想过上层社会的豪华生活,这是她的心理性格。如,对她“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份似的……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梦想……梦想……梦想……”的心理描写;又如对她“她没有漂亮服装……然而她偏偏只喜爱这些……就向往着得人欢心,……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的心理描写。这部分内容虽是非基本情节部分(序幕),但它是构成她不幸遭遇的“基础”,为下文写她参加夜会而赶制新衣及借项链作了充分的铺垫。
在这一层中,用了两组对比。
第一组对比是玛蒂尔德的穷同别人的富对比。小说的开头有这样一句话:“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细心的同学一定会注意到其中的“也”字,一人一事称不上“也”,只有相比之下才可能有“也”,虽然比较的对象没有出现,但我们分明感觉到了,玛蒂尔德也像别的美丽动人的姑娘一样有一副姣好的外貌,所不同的是别人生在阔人家里,过着高雅和奢华的生活,而她却生在一个小职员家中,从小过着拮据的日子,深刻地揭示出她那种满腹委屈的内心世界。这一对比巧妙得不露痕迹,不仅非常自然地介绍了玛蒂尔德的身份,而且为她悲剧的展开提供了客观环境。
第二组是现实的贫穷同虚幻的奢华对比。由于她没有陪嫁,只得嫁给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员,这又给她带来一系列的贫困。她没有珠宝,没有漂亮的服装,只能住在寒伧暗淡的居室中,穿着粗陋的衣服,用着破旧的家具,甚至吃饭用的桌布也是几天没有洗过的。但是贫穷的现实并没有淹没她对奢华的幻想,她心里总梦想着那些高雅的装饰、精美的食品、驯服的仆人。如果说这些还只是物质追求的话,那么时刻不忘被人羡慕甚至被人追求,这是她精神上的需求。可悲的是,她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处境从而实现她的梦想,这就形成了现实和幻想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层对比立体地解剖了玛蒂尔德的精神世界,活画出了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灵魂,从而揭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内在因素。
第二层是她接到请柬。
这一层也有一组对比,那就是玛蒂尔德同路瓦栽在情绪上的对比。一个小小的书记员能得到教育部长的邀请参加舞会,这对于路瓦栽来说是一件多么“荣幸”的事!他的喜悦和激动是情不自禁、溢于言表的,以至于一进门就喊了起来;而玛蒂尔德却把请柬丢在桌上,她“恼怒”“不耐烦”,甚至哭了起来。这层对比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路瓦栽作为一个小职员那种受宠若惊的心理,也表现了玛蒂尔德虚荣心的升级。她不是不愿参加舞会,而是不愿穿着普通的服装参加舞会,因为那样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
第三层是借项链。
玛蒂尔德在试这些首饰的时候,“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而且还不断地问着:“再没有别的了吗?”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一个贫穷却又对珠宝情有独钟的妇女见到日思夜想的珠宝首饰时特有的激动、惊喜。这种激动与惊喜绝不亚于一个在沙漠中行走多日快要渴死的人突然见到一泓清泉时的心情。当她忽然发现青缎子盒子里的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时,高兴得“心都快跳出来了”,双手拿着那挂项链“发抖”。她真是又激动又紧张。激动,是因为她发现这里竟有如此精美的项链;紧张,是她很想借到却又担心对方不借给她。她把这串项链挂在脖子上,对着镜子“出神好半天”——她发现自己配上这副项链太美了,美得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镜中这位高雅迷人的贵妇人竟然就是自己,这不正是自己日夜梦想中的富贵形象吗?现在竟然变成现实了!可是要开口借了,却又显得“迟疑而焦急”——担心借不到,所以“迟疑”;可又很想借到,所以又“焦急”。这种心情只有玛蒂尔德自己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她的问话也特别讲究:“你能借给我这件吗?我只借这一件。”这里“这件”“只”“这”,三个词必须重读,才能体现她此时的心情。“这件”“这”,强调自己对这串项链情有独钟;“只”,表明自己要求不高,别无他求。她问得如此迟疑而焦急,如此讲究问话“艺术”,是担心对方不借给她。可没想到对方却爽爽快快四个字:“当然可以。”这可太意外了,她兴奋得简直要发疯了,“跳起来”,“搂住”朋友的脖子,“狂热”地亲她,接着就带着这件宝物“跑”了。莫泊桑真不愧是得到老师真传的语言高手,场景不大,着墨不多,却把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描绘得栩栩如生,把她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第二部分(从“夜会的日子到了”到“她照他说的写了封信”),失项链。
在这里又有两组对比耐人寻味。
第一组,当这一切都如愿以偿的时候,作者也没有忘记补上一笔:当玛蒂尔德旋、转陶醉在舞厅里受到众多官员包括部长青睐的时候,她的丈夫路瓦栽先生却在一间冷落的小客室里睡着了。我们读到这里真不知该是为他们感到可怜还是可悲。
第二组,舞场上的得意同丢项链后的失意对比。在舞场上,“她狂热地兴奋地跳舞,沉迷在欢乐里,什么都不想了。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而丢失项链以后,她惊慌失措,“穿着那件参加舞会的衣服,连上床睡觉的力气也没有,只是倒在一把椅子里发呆,精神一点也提不起来,什么也不想”。不过几个小时,
前后判若两人,同是“什么都不想”,前面是陶醉中的得意忘形,后面却是失意中的六神无主了。
第三部分(从“过了一个星期”到“她不会把她的朋友当作一个贼吗”),赔项链。
丢了项链以后,之所以没有立即向佛来思节夫人说明真相,还是出于虚荣心,爱面子,寄希望能找到项链。可结果令人失望,只好用36000法郎买了一挂项链赔偿。为了一夜的风流、片刻的荣耀,不得不付出巨大的经济代价和精神代价。十年后,玛蒂尔德已变成了一个精打细算、粗壮耐劳的平民劳动妇女,而且明显地老了,这正是爱慕虚荣的后果。上述情节用概述的方式一带而过,算是“画龙”,然后又扣住心理活动提出两个问题算是“点睛”。
第四部分(从“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苦生活了”到“也可以成全你”),还债务。
十年前,“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而十年后,“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她已经纯乎是一个穷苦人家粗壮耐劳的妇女了。不幸的是,十年艰苦的劳动改变了玛蒂尔德的外貌,并没有摧毁她心中虚幻的美梦。“有时候,她丈夫办公去了,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回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多么可悲!小资产阶级虚荣心竟然如此顽固不化。由此可见,社会对主人公的毒害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从而加强了作品对社会的批判力量。玛蒂尔德十年前、后的情况,又形成了一组对比。
第五部分(从“有一个星期天”到结尾),发现项链是假的。
不少读者所欣赏的是这篇作品的精密的结构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布局,而特别赞赏的是作品到最后一句才点出项链是假钻石的:“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故事就在这突如其来的转折点上结束。作品在道出项链是假的之后,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局令人拍案叫绝,玛蒂尔德品尝十年的艰辛才发现那是假的,悔恨、辛酸也会一齐涌上心头,读者也深感惋惜、不平,总觉言犹未尽。正因如此,才引来了许多的读者续写。
作者认为玛蒂尔德的悲剧是偶然,由一个极细小的事件造成的,其实,偶然中蕴涵着必然的因素在。从文中可看出,追求虚荣是当时整个社会的风尚,从她本身看,她追求虚荣的性格执著不变,因此她的悲剧是必然的。
因此,玛蒂尔德的悲剧命运,既是性格悲剧,又是资产阶级追求虚荣、崇尚奢华的必然产物。如果说丢项链是偶然的,那么她的悲剧则是必然的。这篇小说是通过一个偶然的可悲的故事来揭示追求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必然的可悲命运,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诅咒和嘲弄。
二、技巧鉴赏
1.心理描写细腻、深刻。
作者极善于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用“她一向就向往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现她摆脱寒酸、黯淡、平庸的生活,而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通过“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这种虚荣心正是资本主义社会把女性当成玩物的要求造成的,它预示了玛蒂尔德悲剧的必然性。
(1)第一部分中的七个“梦想”:
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写出了玛蒂尔德爱慕虚荣,醉心奢华,渴望过上流社会贵夫人生活的心理。
(2)舞会部分中的四个“陶醉”:
一连用了四个陶醉写出了玛蒂尔德梦想得到实现、虚荣心得到满足时的狂热兴奋,她欣喜若狂,忘乎所以,简直有些飘飘然了。
(3)十年艰辛部分中的一个“回想”:
十年艰辛并没有使玛蒂尔德彻底抛弃虚荣,可见其虚荣心是如何深入骨髓。
心理描写的目的就在于深刻地提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而本文正是通过这些生动、细腻的描写,惟妙惟肖地揭示了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突出了她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性格特征,这一点本文极为成功,体现了作者不凡的艺术造诣,也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2.小说构思的精巧
这篇小说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主要体现在小说构思的精巧上。
(1)先设伏笔,后明真相。
项链是赝品,直到最后才道破,不仅使主人公大吃一惊,也使读者感到十分意外。但仔细想想,看似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在文中,作者不止一次地作了巧妙的暗示。
①借项链时,女友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
②当玛蒂尔德惴惴不安地去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没有打开盒子”,这已表明项链不是什么贵重物品。
③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说只卖出这个盒子,这就说明项链与盒子本不是原配的。
这样描写就更能增加情节的波澜,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深思。
(2)高潮迭起,动人心魄。
小说的结尾是情绪高潮,丢项链则是情节高潮。
“高潮这一概念不局限于故事情节和人物,作者与读者在情绪、感情、兴趣、思想上的矛盾性有关,人物情绪的高潮,不见得和事件的高潮同步,前者和后者往往有所谓焦点错位。”——美学家王朝闻。
(3)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作品在道出项链是假的之后,戛然而止,这样的结局令人拍案叫绝。玛蒂尔德品尝十年的艰辛才发现那是假的,悔恨、辛酸也会一齐涌上心头,读者也深感惋惜、不平,总觉言犹未尽。正因如此,才引来了许多的读者续写。
文中结尾好,因为这样的结尾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余地;同时小说的结尾不仅是一个深刻的悬念,更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是对玛蒂尔德追求虚荣的极为强烈的讽刺。
三、体裁知识
小说的特征:
1.深刻而丰满地表现人物。
从广义上说,任何文学体裁的表现对象都是以人为中心的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都离不开人这个要素。但是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小说在表现人物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诗歌主要是表现人的情感,不追求深刻地、丰满地描述人物;即使是叙事诗,由于受到诗歌形式的限制,也无法像小说那样描述人物。
散文大都是以事件和感受为表现对象,往往是描述人的片断,不追求完整地描述人物的内外世界;有一些写人的散文作品,由于受到真人真事的限制,也无法表现典型的性格或典型的心理。
戏剧只能通过舞台上的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人物,既受到表现手段的局限,也受到舞台时空(背景)的限制。
能够与小说相媲美的,大概只有电影这种艺术类型了。但电影与小说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电影本来就是小说的改编。即使是地道的电影脚本,也是隶属虚构叙事作品的范畴的。
小说可以对人物的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作多层次、多角度和全方位的描述,也可以细致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能够通过叙述事件的发展来展现人物的经历和遭遇,或通过人物与环境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来呈现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的变化
的过程,从而深刻地丰满地表现人。小说还可以深入地表现人物的内在世界,人物的情感、意识,甚至深层心理、潜意识、下意识等,都可以是小说的表现对象。
现代派小说中有些反对表现人物,“小说的真正敌人是情节、人物、背景和主题”。但从他们的作品来看,他们实际上反对的是表现完整的人物,特别是完整的性格,而把表现的中心转移到人物的内在世界,仍然是离不开人物这个要素的。
结构网络
环境:寒伧、黯淡、破旧、粗陋
梦想,古式、精巧、珍奇、华美、奇异、名贵
心境:伤心、悔恨、失望、困苦
美丽而又穷困使她感到痛苦,产生了狂乱的梦想,膨胀了她的虚荣心。心理描写细致深刻。而又合乎情理。
住宅的寒伦
墙壁的黯淡
家具的破旧
衣料的粗陋
漂亮服装
有珠宝
宽敞房子


对比
现实的贫穷
虚幻的奢华

因为穷困她才感到痛苦、伤心;也就引起了她狂乱的梦想。她的梦想是过上贵妇人那样高雅和奢华的生活。
情绪对比

路瓦栽→受宠若惊
玛蒂尔德→恼怒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封请柬,给这个小家庭带来这么多烦恼和波折。
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在指导莫泊桑写作时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达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客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借项链”一节是作者描写得非常精彩的片断,其中有很多“最准确”的句子,“最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
借项链时的情绪变化
A.高高兴兴——懊恼——恼怒——流泪(晴转多云到阴天有时有小雨)
B.费了很大力,才抑制住悲痛,擦干两腮,平静(小雨渐止转阴到多云)
C.郁闷、不安、忧愁(连日阴雨)
D.惊喜,高兴,出神好半天、狂热的亲(多云转少云到晴天)
(阳光灿烂的日子)
玛蒂尔德→陶醉
路瓦栽→睡着了
舞场上的得意
丢项链的失意
如果说丢失项链是偶然的话,那么她的悲剧却是必然的,因为她的得意是沙滩上的宝塔,阳光下的冰凌,是虚幻中的海市蜃楼。
对比
对比
路瓦栽有着崇高的道义和深厚的爱情,虽然是个贫寒的小书记。然而有着男子汉的气魄,敢于承担责任。

情节的必然过渡
路瓦栽夫人认识上的一个飞跃。由梦想回到现实中来了。

那梦想的残余还不时地来骚扰她,是幸福的回味,也是痛苦的反思。
十年前、后的对比
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留下了悬念。留有余味。
作者着力塑造人物形象玛蒂尔德,主要采了: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重点)
技巧拾零
感受形象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在划分情节结构的基础上,从矛盾运动的角度分析情节的走向,并从中感受人物形象的深刻性。当小说读者开始对小说作品进行第二轮阅读时,他的审美注意可以先放在大致区分小说的情节单元上。在对每一个情节单元进行细致品味和分析时,他的艺术感受力可以着重放在每个情节单元的写人细节上。从小说创作方面讲,作家生动、鲜活地刻画一个小说人物的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就是要选择和提炼一个个的高质量的写人细节。小说人物产生一般化、概念化的根本原因,就是作家没有掌握和提炼出若干个生动而典型的写人细节。人们一说起小说史上一个脍炙人口的小说的典型人物时,往往就能想起若干个体现他的性格的细节。小说文体感的产生、小说与其他文学文体的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小说细节的叙述与描写上。所以小说鉴赏在进入到“局部解剖”时,欣赏作品精彩的写人细节,体味写人细节的高质量与生动性质量与生动性,并为作家提炼了如此富有概括力和表现力的细节以及用如
此精妙的艺术表达方法来再现细节而拍案称奇。这是“局部解剖”阅读时符合小说鉴赏规律的一项内容。比如阿Q的主动转为被动的矛盾运动,表为宣布革命、幻想革命、静修庵革命和幻想破灭的情节走向,读者从中感受到人物命运的起伏跌宕。再如《项链》中通过女主人公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债务、发现项链是赝品这些情节,嘲讽了阶级社会这种追求虚荣的可鄙风气,而且帮助我们去认识产生这种风气的社会原因。
美文赏析
羊脂球(片断)
莫泊桑
一连好几天,许多溃军的残余部分就在卢昂的市区里穿过。那简直不是队伍了,只算是好些散乱的游牧部落。弟兄们脸上全是又脏又长的胡子,身上全是破烂不堪的军服,并且没有团的旗帜也没有团的番号,他们带着疲惫的姿态向前走。全体都像是压伤了的,折断了腰的,头脑迟钝得想不起一点什么,打不定一点什么主意,只由于习惯性而向前走,并且设若停步就立刻会因为没有气力而倒下来。我们所看见的,主要的是一些因动员令而应征的人和好些素以机警出名而这次出队作战的国民防护队:前者都是热爱和平的人,依靠固定利息过活的安分守己的人,他们都扛着步枪弯着身体;后者都是易于受惊和易于冲动的人,既预备随时冲锋也预备随时开小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