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巩固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巩固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28 21:4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进士科”的作用是(  )
A.巩固了西周统治 B.改善了选官制度
C.加强了经济交流 D.妨碍了中外交往
2.成语“罄竹难书”出自《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是李密(隋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为声讨哪一人物而写的 (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宗 D.唐玄宗
3.古人评论说:“隋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是(  )
A.大运河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B.大运河解决了北方缺水问题
C.大运河巩固了隋朝的统一
D.大运河方便了帝王的游玩
4.隋炀帝时正式创立了科举制度,其主要特征是(  )
A.能言善辩,委以重任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D.品评人才,注重门第
5.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绵延两千多千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2014年在卡塔尔首都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隋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
B.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
C.促进民族间的友好往来
D.防洪灌溉,促进农业的发展
6.“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引用此语的原因是(  )
A.唐太宗任贤讷谏
B.唐太宗遍读诸子百家之书
C.隋朝灭亡的教训
D.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
7. “中国大运河是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这三部分组成。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大运河才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了。”这表明(  )
A.大运河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经济的大动脉
B.“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C.历代封建王朝都很重视发挥大运河的作用
D.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8.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灭掉陈,使南北重归统一
B.隋炀帝的励精图治
C.隋炀帝时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D.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9.隋朝对我国历史的最重要的贡献是(  )
A.重新统一全国
B.开创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
C.建立了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开通了南北大运河
10. 隋朝灭亡的原因是(  )
A.土地兼并严重 B.暴虐无道 C.法律严酷 D.宦官专权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咏史诗·汴水》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其二)》
(1)材料一中“长河”的中心在哪里?作者认为此河的开凿最终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对开凿大运河的看法。
(3)你同意上述哪位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1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材料二 孙中山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材料三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制度?它创立于何时?
(2)材料二、三对这一制度的观点有何相同之处?
(3)这种考试制度有何进步性?
参考答案
一、 BBACA CBBDB
二、11. (1)洛阳。最终导致隋朝灭亡。
(2)皮日休认为开凿运河功大于过,若没有巡游江都之事,其功绩可以与大禹相比。(言之有理即可)
(3)(本问为开放性问题,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 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积极的和消极的,好的和坏的等。言之有理即可)
12. (1)科举制。隋朝。
(2)都认为考试制度起源于中国的科举制。
(3)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