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童年的发现 课件 (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 童年的发现 课件 (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28 22:1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你能相信吗?一个才九岁的孩子竟然通过独立的思考发现了胚胎发育的规律。多么不可思议啊!本文就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事,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课文中了解一下吧。

23* 童年的发现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 认识“胚、祸”等生字。
2. 默读课文,了解“我”的探究过程以及结果。
3. 能用具体事例说明课文中有关句子的含义,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4. 感受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发现、创新的意识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整体感知
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生词。
说说“童年的发现”指的是什么,主人公是怎样一步步“发现”的?
胚胎 祸患 天赋 痴迷
嘿嘿 伊始 安娜 困窘
pēi
huàn

chī
hēi

huò
字词学习

jiǒng

______ 旋转

______ 旋风
xuàn
xuán

______ 头昏脑涨

______ 上涨
zhǎng
zhàng
旋(xuàn)风裹挟着落叶在广场上旋(xuán)转起来。
随着海拔的不断上涨(zhǎng),他开始头昏脑涨(zhàng) 起来。
情不自禁
妨碍
运转自如
◎形容很规矩,很庄重。
◎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指活动不受阻碍,运动得非常
熟练自然。
◎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一本正经
选择意思相对应的词语并连线。
独立—— 迷恋——
澄澈—— 轻盈——
依赖
厌恶
污浊
笨重
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村子里原本澄澈的小溪慢慢变污浊了。
惩罚 ≈ 迷恋 ≈ 澄澈 ≈ 轻盈 ≈ 妨碍 ≈ 困窘 ≈
羞愧 ≈ 驱逐 ≈ 情不自禁 ≈
处罚
痴迷
轻巧
清澈
阻碍
窘迫
惭愧
驱赶
不由自主
◎(轻盈 轻巧)的雪花漫天飞舞,宛如白色的精灵。
◎这件事说起来(轻盈 轻巧),做起来可不容易。
◎请你不要大声说话,以免(妨碍 阻碍)别人学习。
◎我们不能因为一点小小的困难(妨碍 阻碍)就停滞不前。




1. 想想本篇课文中“我”的童年的发现指的是什么?作者围绕“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课文解读
“我”的童年的发现指的是“我”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作者先概述了自己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
2.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1-2)
讲“我”在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后来因此受到惩罚。
讲“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

第二部分(3-13)
讲“我”在课堂上得知自己的发现居然与科学家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并受到处罚,但“我”从中也深有感悟。

第三部分(14-19)
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分析文章前两段在全文中有何表达效果?
第一段:课文开篇点明“我”童年的发现。“九岁”“完全”“独立”等词,显示了“我”这个发现的不同凡响和“我”对这个发现抑制不住的自豪。
第二段:写“我”在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后却因此受到了惩罚。这样的写法,巧妙地利用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制造了悬念,足以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是作者写故事的高明之处。

第一部分(1-2)
讲“我”在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后来因此受到惩罚。
讲“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

第二部分(3-13)
讲“我”在课堂上得知自己的发现居然与科学家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并受到处罚,但“我”从中也深有感悟。

第三部分(14-19)
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为了弄清楚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人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这些问题,“我”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探究过程?

梦中飞行
产生疑惑
请教老师
老师解释
继续追问
痴迷思索
大胆猜想
发现规律
引出问题

找出能反映作者性格特点的句子,并分析。

示例1 我以为在同学中间只有我一个人具有飞行的天赋,可是,有一天我终于弄明白了,每到夜晚,我的小伙伴们也都会在梦中飞腾。
“终于弄明白了”表现了“我”对不明白的事情善于追根究底的性格特点。
示例2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

“我们”找老师解答问题说明“我们”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这也是“我”能发现科学规律的原因之一。
示例3 乡村的孩子从小就知道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为什么是九个月呢?”我绞尽脑汁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想啊想啊,嘿!终于想出了眉目:“哈!这就跟画地图差不多。地上的距离很远很远,在地图上画出来只不过几厘米。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化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从为什么母亲怀胎九个月才生下婴儿入手,思考人究竟是怎样来的;从画地图时的几厘米代表地上很远的距离,联想到细胞变成人的过程,并把变化的每一阶段都折合成时间,正好是九个月。表现了“我”善于想象、喜欢钻研的特点。

第一部分(1-2)
讲“我”在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后来因此受到惩罚。
讲“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

第二部分(3-13)
讲“我”在课堂上得知自己的发现居然与科学家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并受到处罚,但“我”从中也深有感悟。

第三部分(14-19)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找出你觉得有趣的部分,说说自己
的感受。
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到自己的发现居然跟科学家的观点一致,这的确是了不起的事情,因此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老师却以为“我”不怀好意,这是因为这位老师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
讲的又是“人的发育和进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婚姻和性,可能这位老师对这类问题非常敏感,所以讲课时“一本正经板着面孔”,想用这种表情控制学生不胡思乱想。可就在这时,“我”笑出了声音,所以老师认为我“不怀好意”。

我明白了—— 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这句话一语双关。其一,它讲出了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其二,是“我”在用幽默与自嘲的方式,表达对此事的看法,将自己与那些伟人们相提并论,在安慰自己的同时表达愤懑之情。
总结全文,从“我”的探究和发现过程,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结合具体的例子,说一说。
“我”是一个天真无邪、求知若渴、执着探究并能够大胆想象的孩子。
( 1 )从“我”通过常做飞行的梦就认为自己具有飞行的天赋,可以感受到“我”的天真无邪。
( 2 )从“我”问老师人为什么会在梦中飞行这件事能够看出“我”求知若渴的精神。
( 3 )从“我”痴迷于弄清人是怎么来的,可以看出“我”执着探究的精神。
( 4 )从“我”从画地图联想到人的变化过程,并且把每个阶段分了时间进行推算,可以看出“我”能够大胆想象的特点。
文章结构

主题归纳

本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一个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
随堂练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
?


(1)我九岁时就发现了胚胎(pēi pī)发育的规律。
(2)小红和妈妈相依为命,家里过得很窘(jiǒng jiōng )迫。
二、看拼音,写词语。
痴 情
chī qíng
yōu huàn
chē huò
忧 患
车 祸
胚 芽
pēi yá
ān nà
jiǒng kuàng
安 娜
窘 况
赋 税
fù shuì
yī rén
hēi hēi
伊 人
嘿 嘿
拓展空间
有关求知、质疑的名言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 孔子
◎学者先要会疑。 —— 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 张载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 陈献章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 朱熹
熟读课文,会认课文中的生字词。
学习主人公乐于探索、求知若渴的精神。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