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福州杨桥中学 张琳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的第二节。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了传染病的基础上来进行探究的。导致传染病发生的原因有病原体和人体自身免疫两个方面,而免疫可看作是防治疾病发生的部分生物学原理。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应形成以下生物学重要概念:免疫系统可抵抗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异己物质等。它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物质。具体来说,本节应让学生会描述人体的免疫功能、说出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识别抗原和抗体、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以及列举并识别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学习本课可以让学生了解人体免疫功能及其产生机制,认识到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并为下一节《用药和急救》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免疫的功能认识比较肤浅,仅仅是抵抗外来病原的入侵,防止疾病的产生,对于其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以及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认识不清,他们不了解人体的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对于艾滋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认识也很肤浅,本节课要致力于清除这些前概念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本节包括四部分内容,分别是:人体的三道防线、免疫的功能、计划免疫和艾滋病,涉及的概念多、名词多、又比较抽象,常规教学法需要2课时,但是初二的学生是00后的“新人类”,他们在学习方面与前几代人有着巨大差异,他们是数码达人、天生的“互联网”和游戏爱好者,他们更有个性,更愿意主动动手尝试,而不是“被动听讲”,他们保持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倾向于碎片化内容,他们喜欢简洁、清晰、准确、精炼的信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本节课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1课时就能完成教学任务,而且相对于常规教学法,教学目标还能有所提升。
三、教学目标
知识: 1、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2、描述免疫的功能。
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4、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能力:联系生活,运用观察、推理、归纳的方法分析实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计划免疫的意义。
2、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设备,体验将互联网作为工具为学习服务。
[教学重点] 1、运用人体三道防线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教学难点] 阐明抗原、抗体、淋巴细胞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本课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建构主义理论、“掌握学习”理论、人性化学习理论以及基于系统设计的碎片化学习理论。本课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借助信息技术,将三道防线、计划免疫和艾滋病所涉及到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的学习翻转至课堂外,先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则进行这三个知识点的系统梳理和内化以及对免疫功能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为确保课前学习的真正发生,学生看完视频后必须在“问卷星”平台上完成教师设计的课前练习;而教室内则进行知识内化的过程,以便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确保课堂上能够真正引发观点的相互碰撞,把问题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计划免疫、艾滋病共4个微课视频,构建网络交流平台,编写学习任务单、课前练习和总结评价性练习,并把课前练习和总结性练习上传网络(问卷星),便于收集学生的答案。
学生准备:智能手机或平板一台(里面已下载保存教师提供的4个微课视频),按照学习任务单的要求,观看4个微课视频,完成思考题和课前练习,在此过程中可通过班级Q群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细菌是谁发现的吗?”
师:“对,列文虎克制造出的显微镜能放大300倍,他用自制的显微镜看到了雨水中的小精灵,牙垢中的小居民等。由此,人们知道了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甚至当时有人担心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最后活活被自己吓死。其实,我们有没有必要如此焦虑啊?为什么?”
学生齐答:“列文虎克”。
齐答:“没有。”
齐答:“因为我们有免疫系统。”
温故知新,通过生动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前观看微课的基础上内化“三道防线”知识点
在课前观看微课的基础上内化“计划免疫”的意义,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网络平台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动画辅助讲授“免疫的功能”
在课前观看微课的基础上内化“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网络平台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利用手机、平板和网络进行课堂小结
师:“人体的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针对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请你归纳它们的组成和功能。”
教师ppt出示表格:
三道防线
组成
功能
免疫类型
第一道
皮肤、黏膜
阻挡、杀灭、清扫
先天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
杀菌物质、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
师:“这两道防线是怎么获得的?”
师:“因此,我们叫它?”
师:“这两道防线的作用范围是?”
师:“因此,我们也称它为?”
师:“针对这两道防线,你们都在网络上完成了微练习,现在我们来简单点评一下。”
师:“为什么大面积烧伤的病人要安置在无菌的隔离病房里?”
师:““发炎”“伤口化脓”是怎么一回事?”
师:“一旦强大的病原体突破了前两道防线,那么人体还有第三道防线。请你归纳第三道防线的组成。”
教师PPT出示表格:
三道防线
组成
功能
免疫类型
第一道
皮肤、黏膜
阻挡、杀灭、清扫
先天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
杀菌物质、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
第三道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师:“第三道防线是怎么起作用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绘制的淋巴细胞、抗原、抗体关系图。”
重新播放抗原抗体淋巴细胞关系视频。
师:“由此我们归纳出第三道防线的功能是?”
教师PPT出示表格:
三道防线
组成
功能
免疫类型
第一道
皮肤、黏膜
阻挡、杀灭、清扫
先天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
杀菌物质、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
第三道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清除抗原
后天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师:“第三道防线是天生就有的吗?”
师:“那是怎么来的?”
师:“因此我们称它为?”
师:“这道防线的作用范围是?”
师:“因此我们又称它为?”
师:““疫苗”是什么?“疫苗”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师:“既然疫苗这么有用,那我们能不能一次性把所有的疫苗都注射入体内啊?”
师:“那该怎么办?”
师:“这种有计划地进行注射我们称之为?”
师:“你认为计划免疫具有怎样的意义?”
师:“在我们的网络平台上,邱浩轩同学提出了:计划免疫具体该怎么实施?
陈源晟:为什么有的疫苗在成年后需要重新注射?你们能在讨论后给出答案吗?”
师:“我们的免疫系统仅仅指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吗?看完下面的动画,相信你们会有新的认识。”
师:“请你说说免疫有哪些功能?”
师:“免疫总是对人体有益吗?”
(1、器官移植时,免疫系统引起排斥反应。
2、免疫功能过强,引起过敏反应。)
师:“还有一种疾病也是免疫缺陷病,它是?”
师:“艾滋病的致病原理是什么?传播途径有哪些?”
师:“与艾滋病人握手,吃饭,拥抱会传播艾滋病吗?”
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艾滋病人?”
师:“在我们的网络平台上,陈瀚焜同学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艾滋病不能通过注射疫苗来治疗?请你们分组讨论,必要时还可以打开微课视频看看。”
师:“除了艾滋病外,还有哪些免疫缺陷病?”
师:“接下来我们请一些同学上来完成本课的知识结构概念图。”
师:“本课的内容你都学会了吗?让我们通过习题检测一下吧。”
归纳
齐答:“生来就有的”。
齐答:“先天性免疫。”
齐答:“多种病原体。”
齐答:“非特异性免疫”。
举手回答:“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没有了皮肤就很容易沾染细菌,而且烧伤患处会有渗出的液体这些渗液是细菌非常好的培养基。”
举手回答:“发炎一般发生于皮肤或黏膜破损处,由于细菌入侵而导致红肿、发热、疼痛等症状。这时,吞噬细胞与病原体进行战斗,双方的尸体就是脓。”
展示自己画的关系图并解释。
重新观看视频并选出正确的关系图。
归纳。
齐答:“不是”
齐答:“是人在出生以后逐渐形成的。”
齐答:“后天性免疫。”
齐答:“某一特定的病原体。”
齐答:“特异性免疫。”
举手回答:“疫苗是用失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齐答:“不行。”
齐答:“应该有计划地进行注射。”
齐答:“计划免疫。”
学生回答:“确保自身身体健康,家庭幸福,控制传染病的蔓延等。”
学生讨论后举手回答。
观看动画
举手回答。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齐答:“艾滋病。”
学生举手回答。
学生讨论后派代表回答。
学生举手回答:“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血管炎,皮肌炎一类以皮肤受累和肌无力为特征的自身免疫病等。”
学生举手上台完成。
学生手机上网或扫描二维码答题。
根据“基于系统设计的碎片化学习”理论,由于在微课中提供给学生的是碎片化的知识点,因此,在课堂上着力于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梳理,理解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让学生尝试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解释,将学习目标从理解水平提升至应用水平。
对于抗原、抗体、淋巴细胞之间的关系这个难点,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绘制的关系图,我引导学生自主点评,纠正,最后由学生汇总归纳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关系图,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
由于翻转课堂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因此就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如网络平台、课前练习等收集学生的疑问,并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拓展。
对于拓展问题,学生4人一组,在网络环境的支持下,小组成员可以利用手机或平板回顾微课、上网查找资料等策略来寻求答案,培养学生独立探索的能力。也可以通过成员间头脑风暴、集思广益,共同讨论,形成基本一致的意见,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巡视全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深化心理学“一对一效应”。
使他们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整合和内化,培养学生认识、洞察和反省自我的能力,也体现了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理念。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免疫和计划免疫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二、计划免疫
三、免疫的功能
四、艾滋病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亮点:
1、将课本知识和信息技术完美结合,将教材内容碎片化,精心设计制作微课,使每一个微课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用生动的动画详尽有趣地诠释知识,画面清楚,音质清晰,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重难点,提升情感。
2、在课堂上通过学生展示、自主纠错、适宜拓展、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反馈评价等形式将碎片化的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3、本课采用问卷星平台收集学生课前测试和反馈测试的结果,利用其强大的分析统计功能和网络环境的无间隔反馈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针对问卷星无法实现实时沟通的缺陷,还提供了网络交流平台进行弥补,使课前学习效益最大化。
4、现在的初中生普遍拥有智能手机,但用法单一,不是通信就是娱乐。本节课利用新型的课堂模式为学生进行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将手机作为网络学习的终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开辟了网络终端使用的新模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提高学习能力。
翻转课堂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让学生在任何时间地点用他们最喜欢和习惯的方式进行学习,从长远来看,我在实施本课的困惑有如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力并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以及如何改善课堂网络平台和数码设备的配备,也是将来要着力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