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个人信息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种子的结构
学科
科学
学段: 小学
年级
四年级
相关
领域
生命世界——生命的共同特征——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四年级下册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12月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以此为指导思想,通过对种子由外到内的多次观察,以及对新植株的观察,引导学生推测种子各部分结构与新植株的关系,最终建立种子的结构以及种子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科学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生搭建促其发展的脚手架,引导学生掌握、建构、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
本课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力争通过观察实验获取事实,深入思考,逐步建构起对种子结构的认识,在教学中,多次利用观察实验,对种子和新植株的关系进行研究,最终建立起种子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中的位置与要求
本课内容位于课标中的“生命世界”领域中,生命的共同特征之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课标中的具体要求是: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种器官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的第5课。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了植物的器官,生长的条件等,为本课内容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通过《油菜花开了》一课,学生已经学会使用了放大镜和镊子,为本课奠定了能力基础。同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也将为后面五六年级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单元在学生生命世界领域中的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本课在本单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通过本课将建立种子结构和新生命关系的认识,为后面《动物的卵》、《动物的繁殖活动》奠定生命概念的基础。
三、学生情况分析
知识储备
知道植物的六大器官,生长的条件,植物的生命周期。
前测:
1. 你见过哪些种子?在哪里见过?
2. 小小的种子里面有什么,使它长成了幼苗,植株。(文字、画图都可以)
四9班44个学生,对第一个问题,100%的学生都可以举例说明。而对第二个问题,只有4名学生可以说出一部分种子结构名称,15个学生认为种子里面有“小芽”,25名学生说不清,不知道。
我发现学生总体对种子构造的认识很模糊,更无从知道种子各部分的功能,只泛泛地知道种子可以变成植物。所以本课要通过课上观察、解剖、比较、归纳概括、推想等手段,帮助学生把模糊的认识逐渐清晰化。
学生能力分析:
学生通过一年半的科学课学习,已经具备了基础的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能够借助工具有顺序地观察物体,利用镊子解剖物体。但是他们缺乏精细观察和比较、对比的能力。
学生思维特点:
四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本节课将提供大量的实物、图片等资料,来促进学生感知。
四、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以探究式为主要教学方式
以观察法、实验法、归纳法为教学手段
五、技术准备:
1. 教师演示材料:
镊子,放大镜,浸泡后的蚕豆种子、白芸豆种子、红芸豆种子、金丝豆种子、斑马豆种子、黄豆种子,记录单,新植株,PPT。
2. 学生分组材料:
镊子,放大镜,浸泡后的蚕豆种子、白芸豆种子、红芸豆种子、金丝豆种子、斑马豆种子、黄豆种子,记录单,新植株。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解剖能知道蚕豆等几种常见植物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胚由胚芽、
胚轴、胚根和子叶四部分构成。
知道胚的各部分与种子发育的关系,并建立种子是有生命的科学理念。
2. 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认识种子构造过程中,能够利用工具解剖种子,对种子的结构进行观察,通过对不同种子的结构进行对比,得出种子基本构造与作用的结论。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种子构造的兴趣,学生养成关注生命的意识,并且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解剖能知道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四部分构成,并建立种子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
通过对不同种子的结构进行观察,形成对种子结构与作用的初步认识,并且思考胚的各部分与种子发育的关系。
教学流程示意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导入聚焦话题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种子传播的几种方法,都有什么呢?
提问:当种子传播出去后,到了一个适宜的环境里将会怎样呢?
提问:种子为什么能够发芽,这和它的内部有什么关系呢?
回答:
靠风传播
靠动物传播
靠水传播
自身弹射
回答:长成植物。
回顾旧知。
聚焦话题
探究种子内部各结构以及与新植株的关系
观察多种种子外部
介绍种子:老师今天为大家带来了一些种子,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它们是:蚕豆种子、白芸豆种子、红芸豆种子、黄豆种子、金丝豆种子、斑马豆种子。
谈话:接下来我们要来观察观察这些种子。我们要观察它,应该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观察?
谈话:请大家观察这些种子的外部,看看这些种子,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
观察种子内部结构
谈话:按照研究顺序,我们要观察种子的内部了,这需要我们对种子进行(解剖)。
演示解剖蚕豆种子:我们用右手手心握住镊子,左手手握种子,从种脐部位开始解剖。用镊子夹住种皮,向下轻轻用力,把种皮尽量完整地撕下,粘贴在记录单上,解剖时要注意动作要轻缓,以免碰坏豆瓣,接下来我们用镊子从豆瓣的背面用一端轻轻插进去,把两片豆瓣分开,全部内部朝上粘在记录单上,用我们学过的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对豆瓣进行仔细观察并记录。
将几组不同种子放在一起比较:这些种子的内部有什么相同点?
介绍各部分名称:在外面像圆锥形的小芽叫做胚根,里面的像小叶子的芽叫做胚芽,连接胚芽和胚根的部分叫做胚轴,这两个大大的豆瓣叫做子叶。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合在一起叫做种子的胚。
总结:种子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胚包括什么?
探究种子各部分与植物的关系
提问:你觉得种子的这些部分,以后会长成植物的哪些部分,或者对新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呢?
观察:老师给每组同学一株植物,请你们小组讨论讨论,看看种子的各部分到底会长成新植物的哪些部分。
观察:观察白芸豆种子生长过程的图片。
提问:种子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什么?
为什么胚最重要?具有生命。
谈话:你们能不能将种子各部分和新植株的各部分进行连线呢?
学生认真观看并记住
思考并回答(由外到内)
观察
汇报
归纳
耐心观看解剖过程
实验
观察
汇报
汇报
比较、归纳。
倾听
思考、回答
思考
猜想
观察
讨论
思考
回答
观察
思考
回答:胚根会长成根,胚芽会长成茎和叶,胚轴的作用是连接,种皮的作用是保护种子,子叶的作用是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
分析
回答
小组连线
学生观察物体要有一定的顺序。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小组合作意识以及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倾听习惯。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以及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对学生的猜想进行第一次修正。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对学生的猜想进行第二次修正。
培养学生结合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意识到种子是有生命的。
巩固新知
总结
提问:剩下的种子和这些豆苗怎么处理呢?为什么?
总结:小小的种子,看似渺小,普通,然而当它在适当的环境下,就会焕发新的生命,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啊!生活中,还有很多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种在土里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拓展
谈话:今天我们观察的这些种子都有几片子叶?我们把具有两片子叶的种子称为双子叶植物的种子。
介绍:还有一些种子,比如玉米种子,当我们把它解剖开以后会发现只有一片子叶,我们把它叫做单子叶植物的种子。
回答
倾听
拓展新知,体会种子的奇妙。
板书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科学课程的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检测评价:目的:评价学生对概念的建构情况。
观察评价:
小组活动中,学生是否能够认真观察种子。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本节课是本学期研究课题《通过科学活动培养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实践研究》的实践课程。因此这节课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在观察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学生的思维也在提升。
一英寸宽一英里深。本节课每一次活动都是在让学生进行观察,从第一次观察种子的外部,到第二次观察种子的内部,再到第三次通过同学汇报观察、对比、归纳出种子内部的相同结构。这些观察一次比一次细致,一次比一次深入。学生也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提高着他们的观察能力。
在观察种子各部分与新植株各部分的关系和作用时,新植株的样子与种子时期的他们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需要学生更加细致观察,并且加以联想,推测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经过之前一次比一次细致的观察,更能进行有效的观察。学生在不断地观察过程中,进行比较、归纳、总结,从而建构种子的结构和种子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思维也在不断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