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甘肃省白银市平川中学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甘肃省白银市平川中学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02 09:0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甘肃省白银市平川中学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8分)
1.(2分)山西又称“三晋大地”,今天山西省的简称还是“晋”,这一称谓源于古代的(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2分)史载,太公五月而报政。周公曰:“何速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伯禽三年而报政。周公曰:“何迟也?”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而后除之。”伯禽“变其俗,革其礼”的封地是(  )
A.鲁 B.燕 C.齐 D.宋
3.(2分)《三国志》提到,某职官自汉季以来“总统诸郡,赋政于外,非若曩时(以往)司察之而已”。由此推断,该职官是(  )
A.郡尉 B.刺史 C.三司使 D.枢密使
4.(2分)唐代尚书省掌管之下的某部,一般设有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贡赋之差。唐代尚书省掌管之下的这个“部”是(  )
A.吏部 B.户部 C.礼部 D.工部
5.(2分)下表为伯利克里时期雅典人口中各类型人数统计表。
类型 自由民 (含妇女和儿童) 奴隶 梅迪克 (外邦人) 公民 (成年男子) 出席公民 大会的公民
人数 168000人 200000人 32000人 约40000人 约3000人

从表中信息可知,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  )
A.法律至上 B.少数人的民主
C.轮番而治 D.间接民主
6.(2分)《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王位继承法》规定,王位继承和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由议会决定。对上述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议会的权力受到限制 B.国王的权利不断扩大
C.英国实行民主共和制 D.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7.(2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谁是国家最高主权的代表﹣﹣国王还是议会?最终,英国人明确的答案出现于(  )
A.1649年 B.1689年 C.1701年 D.1721年
8.(2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当今在世的君主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长河里,女王经历了十几位英国首相,见证了英国社会沉浮与世界变迁。下列关于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
B.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C.英国是民主共和制国家
D.皇帝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
9.(2分)据统计 1789﹣1998 年,遭美国国会众议院弹劾、参议院审判的文职官员共有16人,其中总统2 人,内阁部长1 人,参议员1 人以及法官12 人。其中有7 人( 全部是法官) 被审判定罪并被免去公职。对以上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不利于维护司法的独立性
B.违背法官终身任职的规定
C.体现国会弹劾权的威慑力
D.体现权力相互制约的原则
10.(2分)“在如此幅员辽阔的土地上,通过会议和宪法,也就是通过嘴和笔,实现了联合,建起了一座崭新的政治大厦,却是人类历史的首创,一个不朽的政治奇迹。”材料中通过的宪法是指美国的(  )
A.《权利法案》 B.1787年宪法 C.1871年宪法 D.1875年宪法
11.(2分)1878年5月,俾斯麦提交的“反对社会民主党企图危害治安的法令”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不久,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10月19日,新一届帝国议会以221票对149票通过了该法令,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这件事反映了当时德意志帝国(  )
A.首相有权力解散帝国议会
B.皇帝只有形式上批准法律的权力
C.联邦议会没有任何立法权
D.帝国议会的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
12.(2分)近代某一资本主义国家帝国议会由所有年满25岁的男性公民普通投票选出。它对国家的外交和军事没有发言权,也不能单独通过对政府不利的法案,无权要求政府做政务报告。该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法国 D.德国
13.(2分)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第一步从空想到科学;第二步从理论到实践;第三步从理想到现实……其中“第三步”是指(  )
A.《共产党宣言》发表 B.巴黎公社的建立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中华民国的成立
14.(2分)法国大文豪雨果在一封信中曾这样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劫掠,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雨果写到的这件事发生在(  )
A.1840年 B.1860年 C.1884年 D.1900年
15.(2分)爱国诗人丘逢甲在《春愁》中写道:“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的“割台湾”是下列哪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6.(2分)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至于政府之组织,有总统制,有内阁制之分。法国则内阁制度,美国则总统制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的是(  )
A.责任内阁制 B.君主立宪制 C.总统共和制 D.专制君主制
17.(2分)“……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禁烟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18.(2分)某史书记述说,这是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但十二个政治局委员只有六个参加,五个政治局候补委员倒有四个参加。这次会议使毛泽东返回政治局的权力核心。据此判断,这次会议应该是(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洛川会议 D.七届二中全会
19.(2分)1946年5月,远东军事国际法庭在东京正式开庭。日本河本大作在法庭供认:“于(某)夜,派虎石台(奉天以北八公里)守备中队破坏柳条沟的桥梁”,“结果,只破坏柳条沟的一座小桥,然而它却……使事变发展扩大。”该“供认”中所说的“事变”,意味着(  )
A.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B.日本实现“征服满蒙”的计划
C.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
D.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0.(2分)如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跟哪一战役直接相关(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21.(2分)观察下列图片,有关它们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图一成为德国分裂的重要标志,是东西德共同修建的
②图二的事件发生在1961年,随后美军进入最高戒备状态
③两国都是冷战格局下美苏对峙的重要体现
④图二危机中,美苏领导人表现了克制态度,相互妥协使危机逐步降温并解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 D.③④
22.(2分)“划分欧洲势力范围的最后一幕,在1961年8月13日凌晨上演。在柏林的苏联占领区和另三个西方国家占领区之间,立起铁丝网,隔离起来,另外还围绕整个柏林修盖起围墙。围墙两边的家庭从此各自一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A.朝鲜战争爆发 B.二战爆发
C.美苏“冷战” D.东欧剧变
23.(2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省级自治区。该自治区成立于(  )
A.1949年 B.1955年 C.1958年 D.1965年
24.(2分)“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以下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特殊民主”的选项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一国两制
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综合题(25题14分、26题16分、27题10分,28题12分,共52分)
25.(14分)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为了统治的需要,历代统治者设计出各种政治制度。请阅读下列史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前代国柞(Zhà,国柞指国运)所以长久者,莫不封建诸侯,以为磐石之固。秦并六国,罢侯置守,二世而亡;……封建之法,实可遵行。
﹣﹣《唐会要?封建杂录上》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主张施行哪种政治制度,并概括其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行省制的实施能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在管理地方少数民族时,还有哪些机构?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意图。
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只是罗马国家“为了本国公民颁布的法律”;□□□意思是“罗马帝国各民族共有”的法律,初适用于意大利半岛的各民族,后扩大至罗马地中海的各民族;自然法则是“将自然理性注入人心的道德法”,是一切事物的逻辑和秩序。
﹣﹣周启迪主编:《世界上古史》
材料二: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限制政府权力)在欧洲倒不是新颖的思想,它们溯自中世纪……美国革命使这些思想变成进步的思想。美国的影响为欧洲的发展势力增添了力量,使启蒙运动后期的思想变得更加民主。合众国取代英国,成为先进思想家的模范国家。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总目标,加快建立和完善“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制度安排,致力于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实质性突破。
﹣﹣门洪华《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期的战略布局》

请回答:
(1)如果你是材料一的文本编辑,请依次补全所缺文字。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美国如何实现“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的?
(3)材料三中“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中的“宪法”是哪一年由哪一机构制定的?简要归纳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27.(10分)“如何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振兴”是近代以来的伟大命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1905年)
材料二: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
材料三:“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为哪一革命组织的指导思想?孙中山后来将这一革命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什么思想?他何时实现了“创立民国”的梦想?(1分)为了保护这一革命成果,他努力促成了哪一宪法性质的文件的制订?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孙先生革命事业”的性质是什么?“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标志是哪一件重大历史事件?
(3)据材料三,毛泽东开辟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结合所学知识,邓小平走出了一条怎样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28.(12分)新中国成立后,积极步入世界舞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建国初期国际形势的特点是什么?为此我国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政策?
(2)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这次会议主要讨论什么问题?面对与会各国的分歧,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3)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缓和,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中美关系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和地区局势有什么影响?
(4)上海合作组织是由中国倡导成立的。该组织成立的时间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5)综上所述,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什么?


2019-2020学年甘肃省白银市平川中学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48分)
1.【分析】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影响。关键信息有:今天山西省的简称还是“晋”。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西周分封制时期,山西的封国名称是“晋”,因此今天山西省的简称还是“晋”,故A正确,排除B。
C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A。
2.【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伯禽三年而报政”,结合分封制的对象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公的长子伯禽被分封到鲁,A选项符合题意;
燕国是召公奭的封地,B选项排除;
齐国是姜尚的封地,C选项排除;
宋国是微子的封地,D选项排除;
故选:A。
3.【分析】本题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根据题干“自汉季以来“总统诸郡,赋政于外”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题干“自汉季以来“总统诸郡,赋政于外”可知,汉代在地方实行刺史制度,监察地方郡国,故B项正确。
A项,为郡县军事长官,排除。
C项,为宋代财政官员,排除。
D项,为宋代军事官员,排除。
故选:B。
4.【分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政治制度。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
【解答】吏部掌管官员的考核与升迁,排除A;
互不掌管民政天下的土地,人民,钱谷和赋税,故B正确;
礼部掌管国家重大礼仪,排除C;
工部掌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排除D。
故选:B。
5.【分析】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解题的关键是“伯利克里时期雅典人口中各类型人数统计表”。
【解答】从表中可知,雅典公民只有约40000人,出席公民大会的公民约3000人,表明雅典民主政治是少数人的民主,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6.【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主要对《权利法案》影响的理解。
【解答】根据材料内容,说明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体现了君主立宪制特点,故D项正确;
ABC项都与材料不符,排除。
故选:D。
7.【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谁是国家最高主权的代表﹣﹣国王还是议会?”。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故B正确。
1649年,虽然处死了查理一世,但并没有解决谁是国家最高主权的代表,故排除A。
1701年解决的是王位继承的问题,而不是权力问题,故排除C。
1721年以后,责任制内阁开始形成,但并不是解决国王和议会的关系,故排除D。
故选:B。
8.【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进行分析。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政体,国王统而不治,议会为权力中心,故A项正确,C项排除。
B项,英国为世袭国王,并非总统,排除。
D项,英国国王不能召集解散议会,排除。
故选:A。
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政体特征,要求学生结合美国1787宪法的内容以及影响来分析材料。
【解答】A. 题干中并未提到对司法独立性影响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
B.法官终身任职的规定是在该法官并未犯罪的前提下实施的,故B项错误;
C.题干中主要表现的是国会通过弹劾、审判将犯罪官员定罪、免职的现象,体现出了国会弹劾权的威慑力,故C项正确;
D.题干只体现出了国会对官员的制约,而没有体现出相互制约,故D项错误。
故选:C。
10.【分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题干“,通过会议和宪法,也就是通过嘴和笔,实现了联合,建起了一座崭新的政治大厦”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题干“通过会议和宪法,也就是通过嘴和笔,实现了联合,建起了一座崭新的政治大厦”可知该宪法使国家实现联合统一,结合所学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确立了联邦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
A项为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法律文献,排除。
C项,为德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法律,排除。
D项,为法国共和体制确立的法律,排除。
故选:B。
11.【分析】本题考查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拥有立法、行政、军事等各方面一切大权,权力相对较大的联邦议会受皇帝控制,由民选产生的帝国议会受联邦议会控制。内阁由首相控制,首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不受议会控制,故德国君主立宪制带有浓厚的封建专制残余。
【解答】材料说到草案遭到帝国议会否决后,“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之后的新一届帝国议会通过了前述草案,这意味着帝国议会受到了首相的制约和限制,故D符合;
材料中“按照俾斯麦的要求,联邦议会解散了帝国议会并重新选举”,说明联邦议会有权解散帝国议会,俾斯麦对议会有制约影响,故A排除;
材料中“经皇帝批准,21日起法令生效”,并不能说明皇帝只有形式上的批准权,故B排除;
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故选:D。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德国的政治体制,学生要结合近代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中的帝国议会可以看出,应该不是指英国。
B.美国也不称为帝国。
C.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议会对政府没有制约作用。这显然不是近代法国的政体。
D.结合近代德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出材料中的内容反应的应该是近代德国议会和政府的关系特点。
故选:D。
13.【分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第三步从理想到现实”,结合十月革命的意义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第三步从理想到现实”,结合所学可知,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变为现实,故C项正确。
A项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排除。
B项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排除。
D项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排除。
故选:C。
1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英法联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来分析。
【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1840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
B.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
C.1884年是中法战争,当时没有打进北京。
D.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应该包括很多列强,不是只有英国和法国。
故选:B。
1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中去年今日割台湾,可以看出应该是《马关条约》的内容,C是正确的,其他选项的条约没有涉及到割让台湾的问题。
故选:C。
1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要求学生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特征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张实行责任内阁制。
B.材料没有涉及到君主立宪的特点。
C.材料中涉及到了责任内阁。反映的是责任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共和制。
D.材料没有涉及到君主专制。
故选:A。
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五四运动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中的学生工人,可以看出这场运动既有学生参与又有工人参与,不可能是禁烟运动。
B.新文化运动主要是知识分子,没有工人阶级。
C.只有五四运动,既包括了工人阶级,又包括了学生运动。
D.北伐战争主要是军队和革命群众。
故选:C。
1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红军长征。要求学生结合红军长征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八七会议没有体现出毛泽东返回政治局权力核心的特点。
B.在遵义会议上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得到肯定,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符合材料的意思。
C.洛川会议不是毛泽东重新返回政治权力核心的表现。
D.七届二中全会是1949年召开的,在这之前毛泽东早就成为中共领导的核心。
故选:B。
1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特征来分析,关键信息是“奉天”。
【解答】A.材料中“奉天”可知,事变应该是指9.18事变,这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B.9.18事变并没有实现日本人征服满洲和蒙古的计划,只是日本30年代对华侵略的开始。
C.日本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是从七七事变开始的,时间是1937年。
D.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是1935年华北事变的影响。
故选:A。
2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战役。要求学生结合三大战役的表现来分析。
【解答】A.材料中明显涉及到北平城,辽沈战役没有涉及到北平主要是在东北。
B.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平津战役最后北平是和平解放的。
C.淮海战役是在华东地区,不是在北平。
D.渡江战役是在长江流域。
故选:B。
21.【分析】本题以图片形式考查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局势。考查学生识图、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依据所学,图一是德国分裂的标志﹣柏林墙,这是由东德修建的;图二是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由苏联偷运导弹进入古巴引起的,最终以苏联的妥协而宣告结束。二者都是冷战的表现,是美苏双方对峙的重要表现。由此可知,①错在“东西德共同修建”;②错在“1961年”;③④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故选:D。
22.【分析】本题考查冷战,解题的关键是“在1961年8月13日凌晨上演。在柏林的苏联占领区和另三个西方国家占领区之间,立起铁丝网,隔离起来,另外还围绕整个柏林修盖起围墙。围墙两边的家庭从此各自一方”。
【解答】材料实际上讲的是柏林墙的修建,东西柏林、东西德国分裂,分别属于美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受冷战的影响,故C正确;
A是1950年,排除;
B是1939年,排除;
D是1991年,排除。
故选:C。
23.【分析】本题考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的时间。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24.【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并未实行一国两制。
【解答】A.1954年宪法颁布后,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排除;
B.一国两制是在改开放时期由邓小平同志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举措,正确;
C.1954年宪法颁布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排除;
D.1954年宪法颁布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排除。
故选:B。
二、综合题(25题14分、26题16分、27题10分,28题12分,共52分)
25.【分析】(1)本题考查实行分封制的理由,需结合分封制的相关内容来解答。
(2)本题考查“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需结合郡县制的相关内容来解答。
(3)本题考查行省制的实施能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需结合行省制的相关内容来解答。
(4)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意图,需结合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来解答。
【解答】(1)“前代国柞(Zhà,国柞指国运)所以长久者,莫不封建诸侯,以为磐石之固。秦并六国,罢侯置守,二世而亡;……封建之法,实可遵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统治时间长久;秦朝实行郡县制,二世而亡。
(2)结合所学知识,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第一小问,“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宣慰司和宣政院。
(4)结合所学知识,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
故答案为:
(1)政治制度:分封制。
理由: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统治时间长久;秦朝实行郡县制,二世而亡。
(2)历史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原因: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机构:宣慰司和宣政院。
(4)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
26.【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为了本国公民颁布的法律”、“罗马帝国各民族共有”,并正确掌握公民法、万民法的适用范围。
(2)本题主要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美国”“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并正确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3)本题主要考查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并正确掌握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成就及历史意义。
【解答】(1)应补文字:根据“为了本国公民颁布的法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公民法;根据“罗马帝国各民族共有”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万民法。
(2)实现方式: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宪法的最高权威,实行联邦制,实行三权分立,实现“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
(3)时间与机构:结合所学可知,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
重要意义:结合所学,可从依法治国方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保证、保障人民的权利等角度总结回答。
故答案为:
(1)应补文字:公民法;万民法。
(2)实现方式:制定宪法(1787年宪法),确立宪法的最高权威;实行联邦制,联邦政府权力加大,各州保留自治权;实行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制约。
(每条答出第一句话即可)
(3)时间与机构: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
重要意义: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保障人民的正常生活和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27.【分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人物。考查孙中山的事迹和思想;毛泽东的事迹以及邓小平的事迹。
【解答】(1)第一小问的组织,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同盟会的纲领。第二小问的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同盟会的纲领后来发展成三民主义。第三小问的时间,结合所学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第四小问的宪法,结合所学可知,宪法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第一小问的性质,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第二小问的事件,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第一小问的道路,依据材料三可以看出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第二小问的道路,结合所学可知,邓小平走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故答案为:
(1)组织:中国同盟会。
思想:三民主义。
时间:1912年。
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历史事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8.【分析】(1)本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对相关知识是正确记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本题考查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题,主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对我国经济建设和地区局势”的影响。
(4)本题考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外交成就。关键信息是:上海合作组织。
(5)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主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在不断发展演变当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基本形成;中国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故特点是:两大阵营对峙。方针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的国际会议,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针对当时复杂的局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使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3)结合所学知识,1979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美关系正常化明显有利于改革开放;中美是亚太地区的大国,正常交往明显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是新型的国际合作组织,主要目的是: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改革开放新时期,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并提出“争取和平与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思想。故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故答案为:
(1)特点:两大阵营对峙。方针: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2)问题: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方针:求同存异。
(3)影响:有利于改革开放;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
(4)时间:2001年。目的: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
(5)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