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23小题,每题2分,共计46分.在每小题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宋微子世家》是《史记》中的一篇,讲述了周代的诸侯国宋国的兴亡史。下列关于“微子”的说法不正确是( )
A.微子是宋国的始祖
B.微子原是商朝的旧贵族
C.微子受周天子的直接管辖
D.微子在封地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2.(2分)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3.(2分)“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拿独任丞相的胡惟庸开刀,说他谋反,一口气株连了三万余人……胡惟庸一倒,朱元璋迫不及待地将宰相制度废掉,提升六部的规格。”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宰相制度的废除 D.内阁制度的建立
4.(2分)迪奥多鲁斯是一位伯里克利执政时期的雅典公民,其家庭还有:①一名妻子:②二个成年的儿子,一个未成年的女儿:③进行经济生产的奴隶10个,从事家庭服务的奴隶3个:④帮助其打理经济的来自邻邦的狄奥戈奈斯。这个家庭享有公民权的人数一共是( )
A.2人 B.3人 C.4人 D.5人
5.(2分)某西方学者这样评论罗马法:“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这里的“理性”是指罗马法( )
A.不断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B.彻底摒弃了以前的习俗
C.竭力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D.构建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6.(2分)英国保守党领袖卡梅伦于2010年大选获胜,他能上台执政的程序应该是( )
①觐见女王,获得授权
②党内竞选
③领导保守党参加议会选举,获得多数议席
④正式出任首相
A.②③①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①
7.(2分)美国政治家托马斯?帕特森在评论三权分立体制时说:“这些分立的机构以精心创造的牵制与平衡的方式相互钳制,任何一个机构如得不到另外一些机构的支持和认可,就不能有效地行动。”此观点意在说明三权分立体制”( )
A.有效地维护了美国民主政治
B.不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C.开创了政治民主运作新理念
D.最大限度地防范了个人专权
8.(2分)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利。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
A.有利于政局稳定
B.确定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9.(2分)19世纪70年代,德、法两国相继颁布了新宪法,两部宪法内容的共同之处是( )
A.国家元首独掌行政大权 B.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
C.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成员 D.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10.(2分)有人说:“英国挑起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要扫除中国设在贸易往来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鸦片贸易合法化 B.开放通商口岸
C.协定关税 D.获得最惠国待遇
11.(2分)史学家蒋廷黻指出:“太平天国的失败,证明我国旧式的民间运动是不能救国救民族 的。”下面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选项是( )
A.《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B.《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C.分兵北伐,孤军深入最终失败
D.创立拜上帝教发动农民,纲领具有空想性
12.(2分)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驻台清军将领杨泗洪(宿迁籍)率领台湾军民抗击日军,壮烈牺牲。该材料
( )
A.是研究八国联军侵华的重要史料
B.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见证
C.体现了台湾军民保家卫国的决心
D.再现甲午中日战争的战斗情景
13.(2分)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一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之一是( )
A.打击帝国主义势力 B.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C.传播民主共和理念 D.推动社会移风易俗
14.(2分)下面框内所叙内容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是( )
评论一:中国人民抗日史的第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评论二:(此次革命运动)的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
A.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七七卢沟桥事变
15.(2分)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曾经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分别是为了( )
A.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B.建立中华民国,反帝反封建
C.反帝反封建,抗击日本侵略
D.抗击日本侵略,完成祖国统一
16.(2分)“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这首歌曲描写的最有可能是( )
A.国民革命 B.南昌起义 C.红军长征 D.渡江战役
17.(2分)近代中共的某一战役的作战计划如下:“第一阶段进攻淮阴、淮安、宝应,以歼灭黄百韬兵团为目标;第二阶段主要进攻连云港,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据此判断该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徐州会战
18.(2分)1889年7月14日是法国大革命100周年纪念日,22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召开大会并通过决议:“只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剥夺资本家阶级的生产资料并把它变为公有财产之后,劳动和人类才能获得解放。”这反映出( )
A.法国大革命精神是大会指导思想
B.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C.无产阶级确立了夺取政权的目标
D.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19.(2分)某同学在自学“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了多张学习小卡片,请指出有几个错误( )
卡片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卡片2: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
卡片3: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卡片4:《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0.(2分)《五四宪法》总纲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该规定( )
A.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B.是三大改造完成后的总结陈词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是新时期法制建设的重大成就
21.(2分)如表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合理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得到了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 揭开了筹建新中国多党联合执政的序幕
B 1964年1月28日,法国《世界报》刊登了中法两国建交的公报 中国打破了长期的外交僵局
C 1964﹣1974年十年间,我国未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遭到彻底破坏
D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 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新型政党制度
A.A B.B C.C D.D
22.(2分)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 )
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23.(2分)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们经常能看到说明书上画着一个“马”字,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写法却很是不同,使人感到,如果不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方块字还不知道会裂变成几种古怪的文字呢!印象一旦形成,往往根深蒂固。然而有学者翻检史书注意到,战国时的外交活动非常频繁,纵横家们到处上书,谋求列国君主信用,却没有出现任何文字障碍的例子。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说明( )
A.治史之难,难在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难在观点的梳理与解读
B.认识事物有一个摸索的过程,但材料无疑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C.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
D.处理问题与史料的关系时,须杜绝先树观点,再找材料的做法
二、非选择题共54分(本大题共3题,第24题16分、第25题22分、第25题16分,共54分.)
24.(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央集权的政治功能,根本在于保障国家的版图统一,而国家的统一对百姓而言是安居乐业的前提条件,否则分裂必然导致内战,内战则百姓生灵涂炭。由此,我们才能够理解为何中央集权对于我们这样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行为具有如此深厚的影响和心理基础,以至于今日依然规制着我们变革的基本方向和选择空间。
﹣﹣摘编自搜狐网《曹锦清、刘炳辉: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传统及其当代挑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维护中央集权的政治功能,古代中国政府的国家治理举措。
材料二 宋太祖时,遇某官出缺,他叫宰相赵普拟名,赵普拟后交给太祖,恰好这人是太祖平时最讨厌的,他愤然说:“这人怎好用?”就把这张纸撕了,掷在地上。赵普不作声,把地上的废纸捡起来藏了。过一两天,太祖又要赵普拟,赵普早把前日捡起的破纸用糨糊粘贴了携带身边,即又把这纸送上。太祖诧问:“为何还是此人?”赵普答道,据某意见,暂时更无别人合适。太祖也悟了,点头说:“既如此,便照你意见用吧!”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2)依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皇帝和宰相(丞相)关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是否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
25.(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革命运动此伏彼起,义和团运动失败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相继发生。辛亥革命与义和团相比已有很大不同,而五四运动则带有更新的时代烙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与义和团相比在斗争目标上有何很大不同”,并说明五四运动的新特点。
材料二 1929年﹣1932年革命根据地形势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所探索出的革命道路,并概述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走上这条道路的。
材料三 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而其第一步现在已不是一般的民主主义,而是中国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义。……这个历史特点,并不是从鸦片战争以来就有了的,而是在后来,在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形成的。
﹣﹣毛泽东《新民主义主义论》1940年
(3)中国的新民主义主义革命存在“特殊”之处。根据材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革命出现这种“特殊性”的主要原因。
26.(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结构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德国君主立宪制下皇帝、宰相、议会之间的关系进行解读。
材料二 内阁是政府高级官员代表政府各部门商议政策的行政机构。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确立,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永历十六年(1662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在内阁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阁是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某个政党单独组成,或由议会中构成多数席位的几个政党联合组成,由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最初始于英国,由英王的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比较英国内阁与明朝内阁在权限、性质方面的不同。
2019-2020学年安徽省阜阳三中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卷共23小题,每题2分,共计46分.在每小题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主要考查分封制的主要特点。
【解答】通过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建立后,把原来商朝旧贵族微子分封在宋,建立诸侯国,享有世袭统治权,故ABD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分封制下诸侯不受天子的直接管辖,C叙述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2.【分析】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的影响,根据材料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题干可知,刘得仁与李洞均为显贵身世,但难以科举及第,反映了科举制下不论出身,以才能学识为标准的官员选拔机制,体现了公平公正,故D项正确。
A项,题干未体现科举考试内容,且唐代科举重视诗赋才能,排除。
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
C项,题干未体现,排除。
故选:D。
3.【分析】本题考查君主专制的强化,关键信息“迫不及待地将宰相制度废掉,提升六部的规格”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宰相位高权重,对皇权造成威胁,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故A项正确。
B项,废除宰相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
C项为材料现象,并非本质,排除。
D项,内阁由明成祖设立,排除。
故选:A。
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进局限在成年男性公民手中,广大的妇女、奴隶、儿童及外邦人是没有公民权的,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
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选项错误,排除。
故选:B。
5.【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需要掌握罗马法发展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在掌握罗马法知识时,要对罗马法各阶段的代表性法典以及罗马法的积极影响和局限性进行重点掌握。
【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是随着罗马统治地域的不断扩大,对法典进行不断地编撰、充实,因此材料中的理性指的是罗马法能够适应新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故A项正确。
罗马法是由习惯法发展而来的,所以说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之前的习惯法,这一说法是错误的,故B项错误。罗马法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带有阶级性和时代的局限性,但是局限性的叙述和材料中的描述不存在关系,故C项错误。
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但是法典的完备性与材料中所述的理性不存在关联,故D项错误。
故选:A。
6.【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主要根据英国责任内阁制特点来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英国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卡梅伦任首相”等,可知,本题主要考查英国首相的产生方式,英国是责任内阁制,英国首相的产生,首先是参加某一政党,并通过政党内竞选在为党魁,之后在国会竞选中该政党获得多数席位,然后由英王任命,最后才正式出任首相,因此卡梅伦上台程序是②③①④,故A正确。
故选:A。
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美国共和政体特征爱分析。
【解答】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是论述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结合美国政体内容特点和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材料的观点是要强调美国的三权分立体质,有效地维护了美国的民主政治。
故选:A。
8.【分析】本题考查法国共和制确立的曲折历程。考查对法国总统权力的变化的认识。
【解答】题干反映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了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总统权说明权力增大,这有利于维护政局稳定。故A项正确。
BCD三项材料未体现,应排除。
故选:A。
9.【分析】本题考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和法国《1875年宪法》,具体考查德、法两国新宪法的异同点。
【解答】A项,德国国家元首和宰相共掌行政大权,排除;
B项,德国国家元首不用对议会负责,排除;
C项,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成员,符合历史事实,正确;
D项,德国议会立法权小,皇帝拥有立法大权,排除。
故选:C。
10.【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扫除中国设在贸易往来道路上的主要障碍”“最能说明”切入,结合鸦片战争进行思考。
【解答】解答本题注意题干中的“最能说明”,此题是程度选择题,一定找出最佳答案。AD不符合题意,排除;
B不是最佳答案,排除;
协定关税有利于降低英国商品的成本,增强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所以C最能说明材料中的观点;
故选:C。
1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材料中之所以说太平天国的,就是民间运动不能拯救中国,主要是由于太平天国的局限性所导致的,太平天国的局限性突出,体现在它的纲领的空想性。
故选:D。
12.【分析】本题考查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需要掌握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对“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驻台清军将领杨泗洪(宿迁籍)率领台湾军民抗击日军,壮烈牺牲”的分析理解,注意材料时间。
【解答】依据材料“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驻台清军将领杨泗洪(宿迁籍)率领台湾军民抗击日军,壮烈牺牲”,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体现了台湾军民保家卫国的决心,故C项正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在190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抗日战争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故D项错误。
故选:C。
1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据材料“乱臣贼子”和“帝制自为”可知是对内而不是对外,故A项错误;
B.据材料“乱臣贼子”和“帝制自为”都是政治而不是经济,故B项错误;
C.据材料从反对“乱臣贼子”到反对“帝制自为”体现了维护帝制到反对帝制的变化,即民主共和理念的传播,故C项正确;
D.材料主要涉及政治而不是社会习俗,故D项错误。
故选:C。
14.【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中国人民抗日史的第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
【解答】由“中国人民抗日史的第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包括工人和店员卷入其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评论是对五四运动的评论,故B正确。
ACD与“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不符,排除。
故选:B。
15.【分析】做本题首先了解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的时间分别是1924﹣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和1937﹣1947年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战争初期,再结合选项逐一分析即可。
【解答】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分别是1924﹣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和1937﹣1947年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战争初期的合作。从时间上可直接排除A、B两项,D项中完成祖国统一有误。
故选:C。
1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红军长征,要求学生结合红军长征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A.国民革命时期没有涉及到雪山,草地,等信息。
B.南昌起义主要是在城市进行,没有雪山草地。
C.从材料中的“雪山……草毯”,可联系到长征中的翻雪山、过草地,“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体现了长征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C正确。
D.渡江战役主要是在长江流域进行,没有雪山和草地。
故选:C。
17.【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战役,要求学生结合三大战役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从材料内容明显可以看出,设计的是江淮地区,所以这应该是指淮海战役。
故选:C。
1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共产党宣言》,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材料“22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召开大会并通过决议”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B选项符合题意。
自由、平等和博爱是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A选项排除。
C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D选项排除。
故选:B。
19.【分析】本题考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需要掌握《共产党宣言》的意义;二月革命的结果;“四月提纲”的内容以及《共同纲领》的性质。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卡片1正确。
俄国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的是十月革命,故卡片2错误。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故卡片3正确。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初期的临时宪法,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卡片4错误,故B项正确。
故选:B。
20.【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根据题干”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进行分析。
【解答】结合材料”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可知五四宪法以建立社会主义国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故C项正确。
A项,材料中未反映人民民主原则,排除。
B项,五四宪法颁布于1954年,三大改革完成于1956年,排除。
D项,1978年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排除。
故选:C。
21.【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合理的是。
【解答】“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应该是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D项合题意。
1948年新中国还未成立,排除。
B项结论应该是与西方国家外交的僵局,故排除B。
C项“彻底”说法绝对,不合史实,排除。
故选:D。
22.【分析】本题考查香港澳门的回归,主要考察中国政府对香港澳门问题的态度。
【解答】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在新中国成立时期即已确定,排除A;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始终坚持香港澳门是中国的领土,这一立场被联合国采纳,从而使中国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时拥有了主动权,故B正确;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思想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排除C;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分别是1997和1999年,排除D。
故选:B。
23.【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解答】“研究战国七雄的文字,发现90%以上是一样的,秦统一文字的工作只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表明对人们视为定论的说法,不可盲从,应当搜集原始材料去检验,故C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54分(本大题共3题,第24题16分、第25题22分、第25题16分,共54分.)
24.【分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2)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主要考查宋朝时期皇帝与宰相关系。
【解答】(1)举措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秦汉宋元明时期对地方行政管理的不同制度说明即可。
(2)关系特点,通过材料赵普与宋太祖关于选关的事例说明丞相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回答,能够举出具体事例说明即可。
故答案为
(1)秦朝在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宋代将地方兵权、财权收归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元代在地方实行行省制;明代在地方设“三司”。
(2)特点:相权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示例一:是真实情况。自秦朝设置丞相以来,丞相都是皇帝的副手,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和其他官员进行朝议,因此材料二是真实情况。
示例二:不是真实情况。宋代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及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及财权,导致相权削弱,皇权加强。(任选其中一种观点作答即可)
25.【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和义和团运动的特征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要求学生结合中共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特点来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求学生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过程特征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解答】(1)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和义和团运动相比较。在斗争目标上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为:辛亥革命要求推翻清政府统治;学习美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五四运动的主要特点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广泛的群众基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1929年到1932年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共产党走上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过程主要是:国民革命的失败使中共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领导南昌起义和秋起义,但由于敌人势力强大,起义军损失惨重;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到1930年,全国建立了十几 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3)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特殊,主要是由于:一战后的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资产阶级未能完成民主革命任务,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
故答案为:
(1)不同:辛亥革命要求推翻清政府统治;学习美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特点: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广泛的群众基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任答两点)
(2)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如何走上:国民革命的失败使中共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领导南昌起义和秋起义,但由于敌人势力强大,起义军损失惨重;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到1930年,全国建立了十几 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3)原因:一战后的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资产阶级未能完成民主革命任务,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任答3点)
26.【分析】(1)本题考查《德意志帝国宪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德国君主立宪制下皇帝、宰相、议会之间的关系”;
(2)本题考查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解答的关键信息是“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确立,是明朝建文四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在内阁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阁是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某个政党单独组成,或由议会中构成多数席位的几个政党联合组成,由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最初始于英国,由英王的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
【解答】(1)联系所学可知德意志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命宰相、主宰议会、创制法律、统率军队等大权。宰相由皇帝任命,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只对皇帝负责。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受君主控制,无权控制内阁。总之,在德国君主立宪制下,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德意志皇帝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2)依据信息“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确立,是明朝建文四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在内阁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内阁是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某个政党单独组成,或由议会中构成多数席位的几个政党联合组成,由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最初始于英国,由英王的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内阁掌握行政大权,对议会负责;明朝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意志,供咨询,掌票拟权。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制的组成部分,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明朝内阁是君主的内侍顾问机构,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
故答案为:
(1)解读:德意志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任命宰相、主宰议会、创制法律、统率军队等大权。宰相由皇帝任命,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只对皇帝负责。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受君主控制,无权控制内阁。总之,在德国君主立宪制下,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德意志皇帝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2)权限:英国内阁掌握行政大权,对议会负责;明朝内阁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意志,供咨询,掌票拟权。性质: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制的组成部分,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明朝内阁是君主的内侍顾问机构,是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