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核舟记 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 核舟记 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29 10:56: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三单元 11 核舟记 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感受文本语言的简洁、严密和生动。
2.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
3.关注文中数量词的特点,体会古代汉语数量词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异同。
4.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赏艺术品的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的艺术文化魅力。
【学习重点】
准确翻译课文,感受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学习难点】
感受核舟之美和匠人构思之妙、工艺之精。

【自主预习】
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填空。
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浙江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雕刻艺人王叔远,名毅,号初平山人,曾刻一枚精致的核舟赠给魏,魏学洢赞叹王叔远的技艺,便写了《核舟记》这篇文章,后来被清人张潮编入《虞初新志》。《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文体“记”:“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我们在以后还会学很多此类文章,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醉翁亭记》等,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本文原作在介绍完核舟之后,还有一段议论(见“有关资料”),课文删去它的绝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后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灵怪矣哉”。因此,现在看来,它跟我们常见的说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靖边县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罔( )  膝( )  褶( )  髻( )  倚( ) 戌( ) 
篆( ) 八分有( )奇( )  诎右臂支船( )
2、解释通假字
(1)左手倚一衡木( )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3)诎右臂支船( )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
3、一词多义
(1)端 东坡右手执卷端( ) 其人视端容寂 ( )
(2)奇 明有奇巧人( )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3)为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中轩敞者为舱( )

赏析文章
阅读课文,结合书下注意,翻译全文,理解文章内容。

研读课文第一段,分析:
(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
(2)找出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
(3)找出原料小而表现题材广的句子:
(4)说明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句子。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7、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


8、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9、文中描写了核舟的哪几个部分?并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作者不是按照“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写,而将船头和船舱的顺序颠倒,请探究这样写的原因。

11、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12、 写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13、研读末段,作者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拓展延伸
按空间顺序介绍一件你所喜欢的工艺品。




参 考 答 案: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罔(wǎnɡ)  膝(xī)  褶(zhě)  髻(jì)  倚(yǐ) 戌(xū) 
篆(zhuàn) 八分有(yòu)奇(jī)  诎右臂支船(qū)
2、解释通假字
(1)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横”。)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通“拣”:挑选。)
(3)诎右臂支船(“诎”通“屈”:弯曲。) (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
(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为字共三十有四。(“有”通“又”。)
3、一词多义
(1)端 东坡右手执卷端(端:名词,一头。) 其人视端容寂 (端:形容词,端正。)
(2)奇 明有奇巧人(奇:奇妙,精巧。)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奇:余数,零数。)
(3)为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为:动词,雕刻。)中轩敞者为舱(为:判断动词,是。)
4、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能够在直径一寸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的情景。
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高度约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和苏、黄不相类似。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各有一个船工。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茶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较平,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书的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人五个,窗八扇;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1)奇巧
盖大苏泛赤壁云。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6、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7、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8、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第1段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第6段)总结全文,统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开头,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

9、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先整体后局部。先整体介绍核舟的体积,接着写舟的中间部分船舱,然后介绍船头和船尾、船背。
10、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关闭,这样说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
11、一舟子“若啸呼状”,显得悠然自得;另一舟子“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显得从容自若。
两舟子共同营造了一种愉悦、轻松、自由自在的气氛。加上舟尾横卧的舟楫,更加暗示了一种放任自流的悠闲境界。
12、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13、使读者得出核舟容量大、所刻景物甚多的结论。再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与之对比,使人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个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有巧夺天工之妙。以此突出雕刻精湛的技艺,自然引出下句的赞叹语句。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