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02 09:4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市西城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高一历史 2020.1
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选择题
1.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 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B. 古城中部有一个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
C. 古城内外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制作精美的玉器
D. 考古证实,距今5000年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已出现早期国家
2.《史记正义》采用条目加注释的形式对《史记》进行解释。“周封以五等之爵,蓟燕二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为名,其地足自立国。”据此推测其所注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王位世袭制
3.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 商鞅变法较为彻底 B. 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C. 牛耕得到迅速推广 D. 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4.对下栏材料所反映的主张解读准确的是
A. 老子将万物本原归结为“道” B. 孔子主张“性本善”“有教无类”
C. 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D. 荀子从人性出发,主张隆礼重法
5.春秋战国500多年的斗争与融合为后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准备了诸多条件。以下符合上述条件的有
①中原周边的戎狄蛮夷产生认同观念,融入华夏族
②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③各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④北方各诸侯国为抵御匈奴族南下在北部修筑长城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秦统一后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A. 沿用分封制 B. 推广郡县制 C. 采用郡国并行制 D. 建立省制
7.汉武帝在位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采取的经济措施包括
①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②实行盐铁官营 ③国家插手并经营商贸 ④“废井田,开阡陌”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地图包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学习历史的必备工具。如图反映的社会状况出现于
A. 西汉 B. 西晋 C. 唐朝 D. 北宋
9.下列改革中,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的是
A. 商鞅变法 B. 王莽改制 C. 孝文帝改革 D. 王安石变法
10.以下科技发明成果,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是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③《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④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基本成熟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执行体系日臻完备,其决策体系包括
A. 皇帝尚书省六部 B. 皇帝中书省门下省
C. 六部尚书省门下省 D. 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12.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A. 兼收并蓄 B. 风格单一 C. 反映市民生活 D. 固守传统
13.《宋史》云:“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由此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A. 无为而治 B. 设置南、北面官 C. 崇文抑武 D. 强化君主专制
14.宋高宗指出:“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元世祖也认为:“有市舶司的勾当(事情),是国家大得济(得利)的勾当。”下列符合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状况的有
①外贸税收成为宋元国库的重要财源 ②青花瓷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
③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和外商活动 ④造船技术提高,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5.“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朱熹)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材料反映出元政府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其目的在于
A. 发挥儒学在巩固社会秩序和树立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
B. 通过采取差别对待的民族政策,保障蒙古贵族的利益
C. 尊崇儒术,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D. 适应“西学东渐”的需要,传播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
16.如图所示政治制度出现于
A. 宋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17.“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此材料评述历史事件是
A. 张骞通西域 B. 鉴真东渡 C. 郑和下西洋 D. 戚继光抗倭
18.下列主张体现了陆王心学思想的是
A. “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B. “存天理,灭人欲。”
C. “此知是生来就有的,无待于学,所以谓之良知。”
D.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9.如图反映了清朝奏折制度的流程。它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①减轻废除宰相后皇帝倍增的工作压力
②成为了解下情、商讨政务的重要渠道
③强化对官僚的控制,权力向皇帝集中
④禁锢士人思想,对文化造成严重摧残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20.下表为清朝中期人口、耕地面积数据。对此解读准确是
A. 开始突破传统自然经济的结构
B. 边疆国土的开发有效缓解人地矛盾
C. 高产作物传入提高了粮食产量
D. 人口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显露
21.19世纪30年代,璞鼎查向英国纺织品资本家宣称:“倾所有兰开夏纺织品厂的出品,都不足以供应中国一省消费之用。”曼彻斯特商会在上交外交大臣的文件中指出:“广州提供了年达300万镑印度商品的出路。”据此判断,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是
A. 打开中国市场 B. 鸦片贸易合法化 C. 推广先进技术 D. 掠夺劳动力
22.有学者指出:“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材料中的“这场革命”指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洋务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23.学者陈旭麓指出:“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以下各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 晚清政府拒绝通过改革挽救其统治
B. 维新运动宣传新思想促进国人觉醒
C. 百日维新首次实践了君主立宪制度
D. 戊戌政变导致变法措施完全被废除
24.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开始于
A. 虎门销烟 B. 太平天国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南昌起义
25.民国初年,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出现许多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其原因包括
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③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建立中华帝国
④新文化运动提出“妇女解放”“家庭革命”等口号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6.近代有人指出:“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人最后之觉悟”指文化的觉悟,为此,先进中国人提出的口号是
A. “自强”和“求富” B. “扶清灭洋”
C. “民主”和“科学” D.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27.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国内社会主要矛盾错综变化的必然结果”。以下因素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内部基础的有
①中国内部的政治黑暗腐败 ②民众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④工人阶级不断壮大,具有革命坚决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8.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在夹缝中艰难发展。下列属于促进发展的条件是
A. 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B. 军阀混战造成广大民众流离失所
C. 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
D. 中国人民广泛开展反帝爱国运动
29.“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中国重新统一起来了。”下列事件标志着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的是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 平型关大捷 D. 中共七大的召开
30.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以下史实能证明此结论的有
①十几万中国华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承担战勤任务
②1942年,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救援英军,战绩名扬海外
③中国积极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参与谋划和指挥
④中国战场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太平洋战场上日军总兵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1.近代中国先烈们的不懈抗争和探索,为民族精神赋予了时代的内涵。下列精神按其产生先后排列准确的是
①五四精神 ②长征精神 ③抗战精神 ④红船精神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②①③④ D. ①②④③
32.如图为1947年某次运动的宣传单《钞票满天飞,人人活不了》和《向炮口要饭吃》。据此推测,其主要反对的是
A.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经济掠夺
B. 国民党反动派大肆迫害民主人士
C. 国民政府为了维持战争滥发纸币
D. 官僚资本巧取豪夺造成民不聊生
33.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份文献的历史地位是
A. 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
B.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C. 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纲领
D.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重大事件中,使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全国民众信任的是
A. “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B. 土地改革
C. 剿灭土匪和镇压反革命 D. 社会主义改造
35.新中国进行的积极外交活动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环境。20世纪四、五十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包括
①按照“一边倒”方针与苏联等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②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取消其在中国特权
③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6.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变革”主要体现在
A. 彻底结束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剥削中国人民的历史
B. 将广大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C. 建立起独立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D. 初步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经济制度
37.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是
A. 中共八大 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 中共十四大 D. 中共十九大
38.如图为《1978—198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曲线图》(单位:亿吨)。造成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全国范围内完成土地改革 B. 进行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9.明确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国家领导人是
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邓小平
D. 叶剑英
4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其中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的是
A. 邓小平理论 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 科学发展观 D.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41.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在国家治理方面留下宝贵经验
材料一
材料二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并简述其影响。
材料三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指户口册)浸坏……至是(780年),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杂徭悉省。……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旧唐书·杨炎传》
(2)参考材料三,模仿下面的)示例,用简洁的语言解释两税法。
材料四 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选拔有才干的贫寒士子充实官员队伍。……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
——摘自唐凯麟主编《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
(3)依据材料四,简述北宋初年在科举考试资格和录取方面的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材料五 明清时期边疆治理的主要措施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前中期边疆治理的特点。
42.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人民的艰辛探索从未间断
材料一 辉煌的过去和衰败的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使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志士仁人,首先觉察到了这种危机。从鸦片战争前后开始,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兴亡,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以各种形式展开了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艰难而执着的探索。
——摘编自张洪波主编《毛泽东思想概论》
(1)举例说明1840—1912年中国社会各阶级挽救危亡、振兴中华的探索。(要求:选择两个阶级各举一例即可,所举事例应体现不同斗争形式)
材料二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三 匪区的组织很完善——如乡有乡政府,村有村政府,区有区政府,故我们很不容易得到他们的行踪。他们呢?我们一举一动都知道了。他们能得到百姓的帮助的缘故,因为匪区的民众都分了田地。
——某国民党军官的信(1931年)
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图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的条件。
4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42人被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
材料一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志愿军一级英雄,参加了解放战争、湘西剿匪、抗美援朝等战争。
材料二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第一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述以李延年和申纪兰为代表的这一代人为共和国作出的贡献。
材料三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我国氢弹研究的核心人物于敏、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孙家栋;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在1972年首次提取出青蒿素;袁隆平于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1956—1978年中国建设成就的特点。
材料四 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李道豫:52年外交生涯,曾出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中国驻美大使,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向世界发出坚定的中国声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事记(部分)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变化,结合经济领域的史实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答案】D2.【答案】B3.【答案】A4.【答案】D5.【答案】A
6.【答案】B7.【答案】A8.【答案】B9.【答案】C10.【解析】
11.【答案】B12.【答案】A13.【答案】C14.【答案】B15.【答案】A
16.【答案】C17.【答案】C18.【答案】C19.【答案】B20.【答案】D
21.【答案】A22.【答案】B23.【答案】B24.【解析】25.【答案】B
26.【答案】C27.【答案】B28.【答案】D29.【答案】B30.【答案】D
31.【答案】B32.【答案】C33.【答案】C34.【答案】A35.【答案】A
36.【答案】D37.【答案】B38.【答案】C39.【答案】C40.【答案】D
41.【答案】(1)材料一现象:秦将原六国文字统一为小篆;影响:利于政令畅通;巩固统一;促进文化交流。材料二现象:辽、夏、金等政权借用汉字创造自己的民族文字;影响:促进本民族文化进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两税法:唐中期(或780年)宰相杨炎主持的一次税制改革。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两税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征收标准更趋合理。
(3)措施:考试资格方面,进一步放宽限制,传统受歧视的工商业者也可参加;录取方面,更多录取社会下层士人;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统治力量;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推动崇文抑武局面形成;改变及第个人与家族的地位和经济状况;促进重农抑商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一批儒商诞生,提升中国商业文化。
(4)特点:国家更重视边疆治理,中央设专门机构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尊重各民族的习俗和宗教信仰,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国家对边疆控制加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政策有传承和创新。
42.【答案】(1)示例:林则徐、魏源、徐继畬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资政新编》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出的问题。
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帝制,建立共和政体,传播民主共和理念,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2)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根据地建立各级行政机构;进行土地革命,红军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
43.【答案】(1)①参加解放战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或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贡献;参加剿匪、抗美援朝等为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巨大贡献。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人大代表职能,为建设国家政治制度(或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高妇女地位做出贡献。
(2)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探索中仍取得伟大成就,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3)变化:影响力不断提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