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件(2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件(2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29 12:4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1张PPT。第6课 北宋的政治

1.时间:
2.建立者:
3.方式:
3.都城:
960年赵匡胤(宋太祖)陈桥驿兵变东京(现开封) 1、北宋建立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宋朝建立者赵匡胤,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材料一 : 赵匡胤即宋太祖(927-976),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现隶属于河北保定市)人,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爱好习武,最早投靠后汉大将郭威,成为一名普通士兵。郭威(904-954,后周太祖)建立后周政权后,赵匡胤被提拔为禁军东西班行首,负责宫廷禁卫。周世宗(954-959年在位)继位后,重用赵匡胤,因战功卓著,被破格提拔为殿前都虞侯,成为后周禁军的高级将领。
教师设问:赵匡胤为什么能建立北宋政权?
武将出身,掌握军权,深受后周皇帝信任。 1、北宋建立 北 宋 2、统一大业北宋建国之初历史地图政







据 宋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先



2、统一大业阅读课本思考:
宋太祖采用什么方针结束分裂割据局面?辽西夏吐蕃大理多个民族政权并立
注意:
北宋的统一
只是消除了
五代十国分
裂割据状态,
不是全国的统一2、统一大业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赵普“开药方”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太祖烦恼的原因是什么?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太祖的烦恼 材料一:军权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统辖禁军,收回禁军统帅权,分割兵权;利用更戍法,使“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此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即兵将分离局面;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维”的政策,使全国军队屯驻两半,一半京师,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行政权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实行军政、民政和财政的三权分立,打破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担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从而削弱地方的权力。
材料三:财权的集中。主要是将各路所属州县财赋,“除支度给用外,凡缗帛之类,悉辇送京师”,以消除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中央集权“安”天下 ----治国方略合作探究:兵权:1、采取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2、控制军队调动。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政权: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地方:任用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
设通判,牵制知州。财权:下令取消节度使的收税权,税收归中央掌控。
后又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材料研读 《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的职权和作用。职权:辅佐知州或知府等地方长官处理州府公事,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作用:分知州的权力,防止知州职权过重。曾因国难披金甲,
不为家贫卖宝刀。
——(宋)曹翰《退将诗》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VS唐朝武将宋代文臣有什么变化?重文轻武“治”天下 ----1、原因 北宋统治者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史料分析:(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贪污受贿),亦未及武臣一人(的祸害)也。”
——(宋)李焘撰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三译文:五代十国时候,地方割据残暴不仁,百姓深受他们的祸害,我现今挑选文臣能人一百多人,分别去治理各地城镇,即使他们都贪污受贿,也是不能比过一名武将的危害大。重文轻武“治”天下 ----1、原因材料一: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其中有科举出身的6人。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材料二:
宋朝太祖时进士科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到太宗时的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人。真宗时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重文轻武“治”天下 ----2、表现表
现①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使文臣统官的格局逐渐形成。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
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重文轻武“治”天下 ----2、表现材料二: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先生文集》材料一:《劝学诗》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重文轻武“治”天下 ----3、影响材料三:“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
——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影响: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合作探究:材料四:
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力所颠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重文轻武“治”天下 ----3、影响合作探究消极影响:材料一:“将不得专其兵”。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尽削方镇兵权,只用文吏守土,及将天下营兵,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所以坏其凶谋也”材料二:宋将官、职分离,官成为一种待遇。到北宋中期,各级官 僚达到17000多人。这比实际所需人数多出两倍。庞大的官僚机构中,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项官职,互相推卸责任,不干实事,行政效率很低。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吏办事效率下降禁军人数文官人数增加了财政支出材料三:重文轻武政策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消极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
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积极影响
(重点)重文轻武“治”天下 ----3、影响课堂小结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控制兵权削弱相权分化事权制约地方官重文轻武的政策北宋的政治北宋的建立统一中原和南方北宋政治重文轻武,造就了这个时代:
贤相辈出,却无力改变官场的腐败昏庸;
名将咸聚,却无法抵挡小国的进攻;
才子云集,却热衷无休无止的内耗;
经济富裕,却用于购买和平;
文化昌盛,却不能扭转颓败的国运。结束语“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1、“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这一诗句中的“唐宗”“宋祖”分别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两位皇帝。 [ ]
A.唐高祖、宋太祖 B.唐高宗、宋太宗
C.唐太宗、宋太祖 D.唐太宗、宋真宗
2、一位学生在其研究性学习论文中出现“守内虚外、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等语句,这典型反映了哪一王朝的统治状况? [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3、北宋初期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借鉴的视角,当今政府应 [ ] A.加强军队建设 B.重视精兵简政 C.加强民主政治建设D.大力发展经济
当堂检测二、判断题:
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做出判断
(1)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
(2)文臣掌握国家的军事大权( )
(3)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
(4)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
(5)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
(6)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