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天傍晚雨后山中的美景。《枫桥夜泊》写了作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体现了将士们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作者羁旅怀乡之情。
课文中的诗词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所以学起来相对容易。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并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使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1.学生应该已经积累了一些描写景物的诗词,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
2.可以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知识与技能】
1.读写本课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枫桥夜泊》。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说说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
【过程与方法】
在抓住景物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朗读中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
重点
1.通过多种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难点
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
教师:生字新词卡片及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阅读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作品。
3课时
第二课时
1.认读字词,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3.找出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重点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难点
说说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一、质疑导入
1.大屏幕显示:
流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涛声依旧》
2.是谁在敲打我的无眠?
3.学生交流。
4.是流连的钟声,这钟声从哪传来的?
5.就从我们接下来学习的这首诗中传来。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这首诗究竟散发出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把课文读流利
教师提示学生读好“泊、愁、寺”,并示范朗读。
三、了解诗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1.我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
(诗中描写的静态景物有:月、霜、江枫、渔火;动态景物有:乌啼。)
五、想象景象,体会感情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诗歌,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夜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江南水乡的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激起了他的愁绪。
月亮缓缓下坠——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浓浓的“愁”之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这种写法就叫“借景抒情”。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象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那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自由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枫桥夜泊
K看、听
教学本课时,我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有导有放。采取了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导入,从而引导学生用自学、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习三首古诗词时,我都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带领学生在诗中“走个来回”,从语言文字中来,再到语言文字中去。让学生不仅学习、积累、感悟诗句,还学习诗人的写作及表达方法。21 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天傍晚雨后山中的美景。《枫桥夜泊》写了作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体现了将士们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作者羁旅怀乡之情。
课文中的诗词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所以学起来相对容易。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并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使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1.学生应该已经积累了一些描写景物的诗词,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
2.可以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知识与技能】
1.读写本课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枫桥夜泊》。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说说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
【过程与方法】
在抓住景物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朗读中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
重点
1.通过多种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难点
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
教师:生字新词卡片及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阅读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作品。
3课时
第三课时
1.学习字词。
2理解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整体把握三首诗词的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长相思》。
2.体会作者的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难点
整体把握三首诗词的作者在表达方法上的异同。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首描写景色的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
(指名背诵《枫桥夜泊》和《山居秋暝》)
我们学习前面两首古诗时,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谁能说给大家听一听?
(读古诗、知作者、解诗句、想画面、悟诗情。)
这节课,我们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来自主学习古词《长相思》。如果遇到困难,同学间可以互相帮助,也可以请教老师。
二、指导预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出示自学提示。
(1)诵读全词,读准生字及语句。
(2)认读生字新词,识记生字。
(3)边读词,边根据注释理解意思。
(4)同桌交流。
2.学生自学。
3.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1)读准字音。
(2)记忆生字。
(3)一字组多词。
三、学词句,知词意
1.朗读词,读准字音。
自由读→小组读→齐读→指名读
2.知作者。(师生交流)
3.理解词意,展开想象。
(1)朗读古词,结合注释,理解句意。
(2)整体感知。
①作者在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你能确定是哪里的景物吗?
(山、水、山海关、风、雪、千帐灯。边塞的景。)
②你能体会出这首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吗?
(表达羁旅怀乡之情。)
4.共同品悟。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山一程,水一程”说明了此时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千帐灯”说明此行队伍人多。
意思: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将士住宿的千余座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读了这句诗,你能想象出将士们宿营的情景吗?
(在这羁旅野外的深夜,顶顶帐篷,点点灯火,也算得上是一道特殊景观,足见将士之多,声势之浩大。)
作者在这样一个夜晚,会想到什么呢?
(会想到家乡,想到家中的亲人,想到家的温暖。)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一更,雪一更”说明夜晚天气变得更恶劣了,“故园”指故乡。
意思: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没有寒风朔雪之声。
作者为什么会想到“故园”?他会想到故园的什么?
(作者在风雪交加的寒冷冬夜里,一人在外远征,很自然就会想到自己的家乡,想到家中的亲人,想到家中的温暖舒适,想到与家人在一起的快乐。)
在第二句中,哪几个词最能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
(“故园无此声”。虽寥寥几个字,却把将士的内心世界袒露无遗,使作者的思乡之意自然酣畅地流露出来。)
5.这么优秀的一篇思乡之作,让我们记住它吧!(学生背诵)
四、再次品味三首古诗词
这三首古诗词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这三首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不一样。但表达方法基本相似,都是借助景物抒发情感。)
长相思
纳兰性德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思乡
教学本课时,我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有导有放。采取了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导入,从而引导学生用自学、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习三首古诗词时,我都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带领学生在诗中“走个来回”,从语言文字中来,再到语言文字中去。让学生不仅学习、积累、感悟诗句,还学习诗人的写作及表达方法。21 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描绘了秋天傍晚雨后山中的美景。《枫桥夜泊》写了作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体现了将士们对故乡的思念,表达了作者羁旅怀乡之情。
课文中的诗词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所以学起来相对容易。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并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解的盲点,适当点拨,使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1.学生应该已经积累了一些描写景物的诗词,要善于利用学生的积累,引入新课的学习。
2.可以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通过诵读来积累语言。
【知识与技能】
1.读写本课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枫桥夜泊》。
3.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说说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
【过程与方法】
在抓住景物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朗读中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
重点
1.通过多种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难点
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
教师:生字新词卡片及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阅读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作品。
3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习古诗《山居秋暝》,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说说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说说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
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同学们都学过哪些王维的古诗?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古诗《山居秋暝》。(板书诗题)
3.从诗题中你看到了什么?
(写这首诗的地点和时间。)
二、初读诗句,培养自学能力
1.预习要求。
(1)诵读古诗,读准诗句。
(2)认读生字,学记生字。
(3)借助注释,整体了解古诗大意。
2.学生完成预习。
3.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认读词语。
(2)朗读诗句。
三、学古诗,赏析古诗
1.简介作者。(师生交流)
过渡:王维的诗被苏轼称赞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下面我们通过捕捉诗的意象,品味诗的意境来赏析这一特点。
2.解诗句,想画面。
(1)读一读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2)师生共同交流诗句的意思。
3.品析古诗。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这两句诗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哪些是静态描写,哪些是动态描写?
(“明月松间照”是静态描写;“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态描写。)
(4)六句写景的句子,写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怎样的意境美?
(月、松、泉、石、竹、浣女、莲、渔舟,自然美、生活美。)
(5)这几句作为画面太过简单,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大约200字。
参考范例:“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枝叶,星星点点地洒下来。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了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6)总结画面内容。
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美,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7)翻译最后一句,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四、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山居秋暝
王维
明月
松 清泉 石
——自然美
竹喧
浣女 莲动 渔舟——生活美
教学本课时,我按顺序一首一首地进行教学,有导有放。采取了复习古诗的学习方法导入,从而引导学生用自学、汇报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习三首古诗词时,我都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带领学生在诗中“走个来回”,从语言文字中来,再到语言文字中去。让学生不仅学习、积累、感悟诗句,还学习诗人的写作及表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