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四季之美
歌咏四时晨昏之美,是从古至今文学家的同好,但因作家个人气质、心境的不同而各有所爱,各有所感。清少纳言心性敏感,对外界事物感受力强,同时又充满女性的宽厚慈爱,因此,到了她的笔下,她选择了与春夏秋冬四季相对应的,她认为最美的四个时刻:黎明、夜晚、黄昏、早晨来咏唱。“春天——黎明”动人的是色彩的美,天空的柔和与云彩的鲜亮互相映衬。“夏天——夜晚”迷人的是萤火虫的翩翩飞舞,月夜、暗夜、雨夜都无妨,哪怕是星星点点朦胧的微光也足够唤起美的感觉。“秋天——黄昏”感人的是夕阳照山时的点点归鸦和比翼联飞的雁字,还有风声虫鸣的合唱。“冬天——早晨”可人的是手捧着暖和的火盆时的心情,这是下雪时、下霜时,甚至无雪无霜时都需要的。四时琐屑,信笔写来,春天的柔和,夏天的有趣,秋天的温暖,冬天的和谐,都细腻真挚,
溢于言表。不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是不会写出如此文字的。
学生接触过写景的文章,但那些文章场景很具体,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风景。而这篇课文,作者采用片段式的写法,选取了独具韵味的四季风景,用“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这种体裁的文章对学生而言较为陌生。
1.整体感知,把握思路。首先要赏析景物描写,弄清文章描写了哪些画面和对象。
2.反复品读,体味语言。让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意境中去。认真诵读,边读边在脑海里“放映”文字的影像,边读边品味语言本身之精彩;可以认真默读,静静地欣赏优美隽永的语言,品味语言背后的意味情味,评价课文的语言风格;可以背诵课文片段,记诵一些优美、精警的语句,获得良好的语感。
【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字词。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背诵课文。
3.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深入课文的读,体会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2.通过对句子的品味,体会课文中的动态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难点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教师:课件。
学生:了解作者和她的作品。
2课时
第一课时
1.认读本课字词,初读课文。
2.找出作者笔下表现四季之美的场景。
重点
学习生字词。
难点
找出作者笔下表现四季之美的场景。
一、
情景创设
播放歌曲《四季歌》。
二、
诗词导入
1.大自然是一座宝藏,一年四季给我们翻开一页又一页绚丽多姿的画面,请同学们来谈谈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句或名言。
2.教师播放课件,出示一些描写四季景象的古诗词。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四季的课文,去看看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之美。
(板书课题)
三、初读课文
1.出示《枕草子》,认识作者。
学生交流,说说课前查阅的资料。教师总结。
2.自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读文。
(1)检查字词。
(2)指名学生读课文。
4.快速读课文,用笔画出每自然段的中心句。
5.全班交流自己认为美的片段,读一读。
春——黎明
夏——夜晚
秋——黄昏
冬——早晨
四、布置作业
再次观察让自己印象深刻的某个景致。
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明白作者为什么采用相应的写法。在教学中,不讲写法,只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借助课件中的情景展示,引导学生步入一幅幅不同的场景中,用语言描绘想象的景象。即使描绘得不生动,也无关紧要,只是带领着学生品味语言,从中体会独特的四季韵味。22 四季之美
歌咏四时晨昏之美,是从古至今文学家的同好,但因作家个人气质、心境的不同而各有所爱,各有所感。清少纳言心性敏感,对外界事物感受力强,同时又充满女性的宽厚慈爱,因此,到了她的笔下,她选择了与春夏秋冬四季相对应的,她认为最美的四个时刻:黎明、夜晚、黄昏、早晨来咏唱。“春天——黎明”动人的是色彩的美,天空的柔和与云彩的鲜亮互相映衬。“夏天——夜晚”迷人的是萤火虫的翩翩飞舞,月夜、暗夜、雨夜都无妨,哪怕是星星点点朦胧的微光也足够唤起美的感觉。“秋天——黄昏”感人的是夕阳照山时的点点归鸦和比翼联飞的雁字,还有风声虫鸣的合唱。“冬天——早晨”可人的是手捧着暖和的火盆时的心情,这是下雪时、下霜时,甚至无雪无霜时都需要的。四时琐屑,信笔写来,春天的柔和,夏天的有趣,秋天的温暖,冬天的和谐,都细腻真挚,
溢于言表。不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是不会写出如此文字的。
学生接触过写景的文章,但那些文章场景很具体,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风景。而这篇课文,作者采用片段式的写法,选取了独具韵味的四季风景,用“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表现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这种体裁的文章对学生而言较为陌生。
1.整体感知,把握思路。首先要赏析景物描写,弄清文章描写了哪些画面和对象。
2.反复品读,体味语言。让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意境中去。认真诵读,边读边在脑海里“放映”文字的影像,边读边品味语言本身之精彩;可以认真默读,静静地欣赏优美隽永的语言,品味语言背后的意味情味,评价课文的语言风格;可以背诵课文片段,记诵一些优美、精警的语句,获得良好的语感。
【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字词。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背诵课文。
3.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深入课文的读,体会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2.通过对句子的品味,体会课文中的动态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难点
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教师:课件。
学生:了解作者和她的作品。
2课时
第二课时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体会课文中的动态描写。
3.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重点
感受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体会课文中的动态描写。
难点
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
一、诗意导入,直奔中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这篇小散文,感受到洋溢其中的与众不同的美。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幅四季之美的图画中,去品味,去欣赏。
二、走进文本,品文悟味
(一)春之黎明
1.出示图片“黎明”。
2.请学生就图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播放课文第1自然段录音。
4.指名学生读。
5.画出这一自然段中描写颜色的词。
泛着鱼肚色 红 红紫红紫
6.读了这些词语,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7.学生交流。
(二)夏之夜晚
1.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教师范读第2自然段。
2.说一说这一自然段写出了哪些夜晚的景色。
3.学生交流。
(明亮的月夜、暗夜、蒙蒙细雨的夜晚。)
4.作者喜欢夜晚的什么?(萤火虫)
5.你们见过萤火虫飞舞的夜晚吗?(播放视频)
6.齐读“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7.你会用几句诗来表达这句话吗?
(三)秋之黄昏
1.说说这一自然段中写到了哪些动态的景物。
(归鸦、大雁、夕阳、风声、虫鸣。)
2.想想文中用为什么用“点点”形容“归鸦”。
3.学生交流。
4.理解“比翼而飞”的意思,这个词语让你想到了什么?
5.是什么让人“心旷神怡”?
6.同桌互读。
(四)冬之清晨
1.齐读这一自然段。
2.比较这一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的区别。
3.比起“落雪的早晨”,作者更喜欢什么样的早晨?
4.作者“扫兴”的是什么?
三、朗读课文,尝试背诵
1.同桌分自然段互读。
2.根据课件,配乐朗读。
3.指名尝试背诵。
4.根据板书,学生背诵。
四、回顾写法,仿写景致
1.学生交流这篇课文的特点。
(文字不多,但让人印象深刻;景致不多,却让人感到美。)
2.学生尝试写一写自己观察的景致。
3.全班交流。
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真正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明白作者为什么采用相应的写法。在教学中,不讲写法,只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借助课件中的情景展示,引导学生步入一幅幅不同的场景中,用语言描绘想象的景象。即使描绘得不生动,也无关紧要,只是带领着学生品味语言,从中体会独特的四季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