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会认“楼、依”等7个生字,会写楼字。?
2、理解登、白日、依、尽、入、欲穷这些字词的意思。?
二、能力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句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积累运用。?
三、情感目标?
展开想象,描绘画面,感受大自然美景的同时明白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2、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诗意。?
明白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前,老师想让你们进行一个写景古诗大接龙的游戏,你们愿意吗??同学们真棒,各个都是古诗小达人呀!本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写景的?诗。一起看大屏幕。?
出示:鹳雀的图片,师讲解:鹳雀是一种长得像鹤的水鸟,(板书:鹳雀,加拼音)图片:在中国山西省永济市有一座楼,常有很多的鹳雀在这儿休息,捕食,所以人们给这座楼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鹳雀楼(补充板书:楼,拼音,并让学生拼一遍)。唐朝的一位大诗人王之涣来到鹳雀楼,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就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登鹳雀楼》。(补板书:登)?
登是动词,登上的意思。那登鹳雀楼的意思就是登上鹳雀楼,所以读的时候要在登的后面停顿。(课件出示停顿)师范读,生齐读。?
质疑题目:说到这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有什么想知道的吗??预设:王之涣在鹳雀楼上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你们的问题在古诗中就可以找到答案,我们快去古诗中找一找吧!?
二、初读古诗?
1、出示古诗?
(1)师配乐诵读。(要求:认真听字音)??????????????????
(2)学生自由读一读,读通诗句,读准字音。??????
(3)提读。(评价:读的正确流利)?
2、跟读(读好停顿,读出节奏)???
(1)?师领读。?
一句一句领读,体会停顿;生一句一句读,画停顿。(师在白板上实时画出停顿)?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练读(2到3人,并指导。)?
3、师生配合读。一人一句。?
同学们的古诗读得是非常正确流利,而且声音洪亮,可是我们的生字宝宝却被调皮的鹳雀叼到大屏幕上了,请看:?
三、识字学习?
1、认读。?
??楼?????依?????尽?????
欲?????层?????穷?黄???
指名读(2到3人)?
小老师领读。?
(3)齐读。?
2、交流识字方法:你们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宝宝的??预设:(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总结)?
加一加:楼、依、尽?组词:楼、欲、层?偏旁:楼、依???
形声字:依、楼(讲解楼)?
字源:欲?讲解:这个欲字的右边是一个人唉声叹气的样子,有着山谷
一样大的空缺,所以这个人总是不满足,想要将内心填满。欲:想要。?
3、?扩展词语?
穷尽???层叠?????高楼??欲望??
?bàng??山穷水尽?层林叠翠?依山傍水?????
你还可以组那些词??
???你能将生字宝宝送回诗句里吗?并想一想我们课前的问题: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体会诗意,练习背诵?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学生快速读一遍古诗。?
同学们请和我一起坐上时空的穿梭机,来到鹳雀楼,来到王之涣的身边。(课件出示图片)?
2、此时站在鹳雀楼,你放眼望去,看到了哪些景物?(课件播放图片)?预设:景物有太阳、山、黄河、大海等(帮助学生把这些景物用丰富的词汇描述,比如:什么样的太阳?快要落山的太阳(一种动态美),诗人是怎么表达的?——白日。什么样的山?连绵起伏、一座接一座,引导出群山。什么样的黄河水?滔滔不绝、奔流不息等。)(和学生梳理的时候要圈画板书)?
3、体会意境,理解诗意。?你能把景色带回到诗句中吗??
师出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指导对依字的理解,叫一名学生上前和我做动作,让学生用其他词语替换。?预设:伴着,挨着,靠着。?
4.谁能来说说你是怎样利用了什么方法理解这句诗的意思的?(2到3人)?预设:利用图文结合、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的。?
快要落山的太阳伴着群山一点点往下落,滔滔不绝的黄河水奔流向海。?
5、?孩子们,此时你们是不是也和王之涣一样想看到更远、更美丽的风景呢?
——生:是的。?
6、?那作者是如何表达他此时的不满足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这里的千里目,是真的眼睛可以看到千里远吗??
一层楼是就只再登一层楼吗?——不是,是虚数。千里目:更多更远的
风景;一层楼:更高。?
那这句话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抓住关键词等方法,王之涣想看到更多,更远的风景,于是就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整首诗意梳理(填空形式):大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他抬头远望,只见太阳快要落山,黄河奔流向海。看着眼前壮丽的美景,他想:要想看得远,就得站得高。于是他用了五言绝句吟诵道(生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就是这仅仅二十个字却营造了景色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来。也让我们明白了——生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7、这么美的一首诗,你记住了吗?谁来试一试。(指名背诵)?你是如何快速记住这首诗的?——想象画面,结合诗意等。?
8、小结:在这首诗的学习中我们通过结合图文、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了诗意,掌握了这首诗的内容,希望在以后的古诗学习中,你们也能很好的利用这些方法。?
五、指导书写?
你们既然各个都是识字,读诗的高手,不知道是不是写字的高手呢??我们一起来看楼字,观察,然后告诉大家写楼字需要注意什么??
预设:写左右结构的字应该左窄右宽。?
木字做偏旁时候捺变成点。?
1、师范写,学生书空。(边写边说:楼左窄右宽,“木”横笔在横中线上方,“米”的横笔与“木”的横笔大致持平,撇笔伸向“木”侧,捺收笔与横中线;“女”的撇点的折点在竖中线,撇短点长,末笔长横比“米”略宽。)?
2、生描红,练写。(写字坐姿。生齐要求。师巡视指导)?3、展示作品,评价。(美观?大方)?
六、情感升华?
?小结:学了这首诗,王之涣告诉你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那作为你们的老师,我也有话送给你们。?
送给你们的话?:?
当你?考试不及格时,爸爸会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激励你。?当你?遇到难题时,?同学们会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鼓舞你。?当你?考试满分时,?老师会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警戒你。?
所以作为学生的你们,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才能有更广阔的眼界,才会更上一层楼。?
现在请同学们目视前方,竖起小耳朵,想象着此时的你们正和王之涣肩并着肩,站在鹳雀楼上一同看——(师吟唱,配乐加动作)?
七、积累?
?希望你们能像本诗的作者王之涣一样,除了有五言绝句外,还有七言律诗,
作为课下积累,你还可以选择他其他的诗句来积累。?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rèn?
??一?片?孤?城?万?仞?山?。?
qiāng?dí?hé?xū?yuàn?
?羌?笛?何?须?怨?杨?柳?,??????????
dù?? ?guān???
春?风?不?度?玉?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