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江南中学2020届高三网课2月29日第三周历史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金华市江南中学2020届高三网课2月29日第三周历史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02 13:09:49

文档简介

2月29日高三历史寒假第三周周测试卷
一、选择题(一题5分,一共85分)
1.(2018·海南高考·20)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  )
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 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2.(2017江苏17).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3.(2014·海南单科·19)1917年3月,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彼得格勒苏维埃宣布了一号法令,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这反映出彼得格勒苏维埃(  )
A.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 B.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C.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 D.已经掌握全部军队指挥权
4.(2014·上海单科·21)“一个被流放的人秘密回到彼得堡。经过多年流放和卓有成效的斗争,他即将领导一场改变世界面貌的革命运动。”“他”是(  )
A.列宁 B.拿破仑 C.彼得一世 D.斯大林
5.(2014·四川文综·12)表2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
表2
咨询答案 1990(%) 1997(%) 2004(%) 2006(%)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23 23 30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8 19 16 16
是一场灾祸 12 16 14 10
难以回答 21 16 13 13

①仍在反思十月革命 ②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 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
6.(2013·江苏单科·19)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  )
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 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7.(2012·全国大纲卷·21)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
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16.(2019·云南师大附中高考适应性测试)十月革命过了11年后,苏联农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由73.7%下降到46%,在农产品出口减少的同时,城市和工业中心地区粮食供应不足的现象日趋严重。据此可知,苏联(  )
A.自然灾害严重,粮食产量下降
B.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C.加快推进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D.实行粮食税并加大进口
17.下图是1928~1986年苏联工农业结构关系变化图。据此可以推知,苏联(  )

A.农业生产长期落后 B.经济持续协调增长受限
C.重工业贡献比重大 D.经济发展逐渐趋于停滞
18.《全球通史》中说:“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西方人对苏联的态度主要是因为(  )
A.西方国家的经济远比苏联发达
B.长期对立造成对苏联的不了解
C.坚守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
D.苏联社会缺乏自由平等的精神
19.赫鲁晓夫提出“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代之以“建设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1967年宣称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口号都(  )
A.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创新性的特征
B.与美苏争霸中苏联居于优势密切相关
C.是“加速发展战略”在改革中的运用
D.体现了苏联领导人对国情的片面认识
20. 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
A.是二十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再现
B.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C.说明苏联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D.反映出苏联积极吸取西方国家经验


16.(2019·广东深圳模拟)1979年,美国为遏制通货膨胀提高利率后,世界各国的美元大量流向美国,五年内美元综合汇率上升59%,贸易逆差创下历史纪录。1985年,日、德、英、法四国为配合美国打压美元汇率的要求而抛售美元,很快日元和德国马克对美元汇率上升超过100%。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  )
A.发达国家联合应对全球化
B.国家干预经济形式有新发展
C.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大国
D.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明显
17.下表为英国1951年和1982年政府福利支出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单位:亿英镑)由此可见英国(  )
福利支出 国民生产总值
1951年 20.74 145.08
1982年 685.10 3 166.98

A.经济增长与货币扩张有关
B.缩小了各阶层贫富差距
C.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加强
D.财政出现了严重的困难
18.(2019·云南师大附中模拟)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系列新现象:创纪录的长期繁荣、高增长,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率上升。1996年美国《商业周刊》主编斯蒂芬·谢泼德指出,美国已进入一个新经济时代。材料旨在说明(  )
A.美国经济呈现虚假繁荣
B.凯恩斯经济思想作用凸显
C.世界多极化格局的保障
D.信息技术成为经济发展动力
19.(2019·天津河西区模拟)下表内容呈现的是1977年五个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据此可知(  )
邮政 电站 煤炭工业 铁路运输 航空运输
英国 100 100 100 100 75
加拿大 100 100 私有 75 75
联邦德国 100 75 50 100 100
日本 100 私有 私有 75 25
美国 100 25 私有 25 私有

A.资本主义国家全部模仿了计划经济体制
B.当时的英美两国国有经济比重最高
C.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相互学习
D.西方发达国家实行“混合经济”
20.(2019·江苏南京调研)1971年,英国失业率正在上升,失业人数超过100万,这个数字很难让人接受。新当选的保守党政府立即着手解决失业问题,但是又出现了更大程度上的通货膨胀。为解决上述问题,英国政府(  )
A.进一步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B.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C.加强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D.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材料题.世界市场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从那时起就出现了关于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之争。至今,它仍是世界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1849年国会度除了臭名昭著的航海条例并从1850年开始生效!……1840—1860年间,英国继续削减关税,许多商品的关税甚至被取消。……1863—1866年间,通过与法国签订条约,大多数欧洲国家加入了白由贸易网络,即所谓的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
——彼得·马赛厄斯悉尼·波拉德《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亚瑟·索尔特爵士把霍利—斯莫特关税称为世界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路易斯·道格拉斯认为托马斯修正案(致使1933年3月美元贬值)标志着“我们所知的西方文明的终结”。
——彼得·马赛厄斯悉尼·波拉德《剑桥欧洲经济史》
(注:霍利—斯莫特关税法于1930年6月17日经胡佛总统签署成为法律,该法案将2000多种进口商品关税提升到历史最高水平。该法案通过之后,许多国家对美国采取了报复性关税措施。)
材料三 对全世界而言,向贸易保护主义的回归始终是一个难以消除的危险。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都有呼吁对进口商品提高关税的人,而工业化国家有可能分裂成几个大的地区性贸易集团。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航海条例在英国发展史上的作用,分析英国后来废除航海条例的原因,并说明科布登—谢瓦利埃条约的建立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霍利—斯英特关税法与托马斯修正案出台的背景。谈谈你对“西方文明的终结”这一论点的理解。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工业化国家在二战后为克服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采取的措施,并说明其影响。
附加题
经典训练(一题2分)
1.(2019·江苏高考·17)“风雪里一个满身乌黑的小东西,‘扫呀,扫呀’在那里哭哭啼啼!……‘因为我原先在野地里欢欢喜喜,我在冬天的雪地里也总是笑嘻嘻’。”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在《经验之歌》中用组歌描绘了扫烟囱孩子,从侧面反映了工业化初期的英国社会。这首诗歌( )
A.以浪漫主义风格表达不满情绪
B.以现实主义笔触揭露社会黑暗
C.以现代主义手法表现自我追求
D.以印象主义技巧展现真实历史
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3)恩格斯在评价某一文学艺术流派时说:“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属于这一流派的作品是( )
A.《哈姆雷特》
B.《等待戈多》
C.《人间喜剧》
D.《西风颂》
3.(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体“达达派”。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这类作品( )
A.抒发了浪漫情怀
B.遵循了写实原则
C.突出了理性思维
D.表达了幻灭反叛
4.(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4)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2月29日高三历史寒假第三周周测试卷答案
1.(2018·海南高考·20)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这一调整(  )
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 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 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答案】B
【解析】俄国二月革命期间,起义群众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苏维埃”,而不是十月革命期间才建立,故A项错误;据材料“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通过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故B项正确;俄国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不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C项错误;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与布尔什维克党争取农民阶级支持无关,故D项错误。
2.(2017江苏17).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答案】C
【解析】材料没有指出革命起义条件是否成熟,只是说明了要用,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政权?,A项错误。从材料中看不出这一论断是布尔什维克的政治智慧的结晶,B项错误。《四月提纲》指出了俄国革命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七月纲领提出了要用暴力方式推翻资产阶级政权,C项正确。结合材料中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可知,和平夺权的方式是不可行的,D项错误。故选C。
3.(2014·海南单科·19)1917年3月,俄国临时政府成立不久,彼得格勒苏维埃宣布了一号法令,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这反映出彼得格勒苏维埃(  )
A.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 B.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
C.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 D.已经掌握全部军队指挥权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时间1917年3月以及材料中“规定所有部队都应选举产生士兵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政治活动、监管本单位的武器”的信息说明苏维埃在行使中央政府的职权,故A项正确;题干时间是二月革命后,当时临时政府还存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不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故B项错误;“与临时政府全面对抗 ”是在七月流血事件之后,故C项错误;彼得格勒苏维埃只能掌握自己的军队,不可能掌握全部军队,故D项错误。
4.(2014·上海单科·21)“一个被流放的人秘密回到彼得堡。经过多年流放和卓有成效的斗争,他即将领导一场改变世界面貌的革命运动。”“他”是(  )
A.列宁 B.拿破仑 C.彼得一世 D.斯大林
【答案】A
【解析】“秘密回到彼得堡”可以得出为俄国人,“改变世界面貌的革命运动”可知为十月革命,因此列宁领导了十月革命,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5.(2014·四川文综·12)表2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
表2
咨询答案 1990(%) 1997(%) 2004(%) 2006(%)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23 23 30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8 19 16 16
是一场灾祸 12 16 14 10
难以回答 21 16 13 13

①仍在反思十月革命 ②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 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据表中数据变动可知,俄罗斯人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仍在进行中,故①正确;据图表可知不同意见所占比重均不小,这表明俄罗斯人对这段历史分歧很大,故②错误;从图表中可知很多人关注这段历史“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时期”,这些内容构成了昔日苏联大国荣光,故表明俄罗斯人依然怀有大国情结,故③正确;据图表可知俄罗斯人关注十月革命对俄国的历史影响、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等,而非仅仅经济,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6.(2013·江苏单科·19)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  )
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 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C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根据题干要求,首先排除BD,不符合题干革命的要求。A革命后建立的政府不是由被压迫的群众建立的苏维埃组织。因此符合题意的只有彼得格勒起义,即十月革命。因此正确答案选C。
7.(2012·全国大纲卷·21)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
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答案】A
【解析】考查十月革命的进程。二月革命后,当时的苏维埃领导人支持临时政府,临时政府掌握着实际权力。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却不顾人民死活,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列宁在“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他还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16.(2019·云南师大附中高考适应性测试)十月革命过了11年后,苏联农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由73.7%下降到46%,在农产品出口减少的同时,城市和工业中心地区粮食供应不足的现象日趋严重。据此可知,苏联(  )
A.自然灾害严重,粮食产量下降
B.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C.加快推进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D.实行粮食税并加大进口
【答案】C
【解析】题干中“十月革命过了11年后”即1928年后。面对粮食减产,斯大林实行农业集体化以解决粮食供应困难问题,故C项正确。
17.下图是1928~1986年苏联工农业结构关系变化图。据此可以推知,苏联(  )

A.农业生产长期落后 B.经济持续协调增长受限
C.重工业贡献比重大 D.经济发展逐渐趋于停滞
【答案】B
【解析】根据柱状图可知,从1928年到1986年,苏联的重工业发展所占比例大,而轻工业、农业发展相对缓慢或停滞不前,可知苏联经济难以实现协调发展,最终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故B项正确。
18.《全球通史》中说:“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西方人对苏联的态度主要是因为(  )
A.西方国家的经济远比苏联发达
B.长期对立造成对苏联的不了解
C.坚守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
D.苏联社会缺乏自由平等的精神
【答案】 D
【解析】据所学可知,苏联推行计划经济,严格控制思想和个人自由,因此西方人认为苏联“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故D项正确。
19.赫鲁晓夫提出“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代之以“建设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1967年宣称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口号都(  )
A.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创新性的特征
B.与美苏争霸中苏联居于优势密切相关
C.是“加速发展战略”在改革中的运用
D.体现了苏联领导人对国情的片面认识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口号说明当时对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认识不充分,故D项正确。
20. 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
A.是二十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再现
B.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C.说明苏联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D.反映出苏联积极吸取西方国家经验
【答案】B
【解析】“新经济体制”是在斯大林体制基础上的一种调整,虽然未能真正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同时在理论认识上是一个创新,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故B项正确。


16.(2019·广东深圳模拟)1979年,美国为遏制通货膨胀提高利率后,世界各国的美元大量流向美国,五年内美元综合汇率上升59%,贸易逆差创下历史纪录。1985年,日、德、英、法四国为配合美国打压美元汇率的要求而抛售美元,很快日元和德国马克对美元汇率上升超过100%。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  )
A.发达国家联合应对全球化
B.国家干预经济形式有新发展
C.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大国
D.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明显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内容可知20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调整贸易政策以维护民族利益,说明国家干预经济形式不仅局限于国内经济的调整,故B项正确。
17.下表为英国1951年和1982年政府福利支出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单位:亿英镑)由此可见英国(  )
福利支出 国民生产总值
1951年 20.74 145.08
1982年 685.10 3 166.98

A.经济增长与货币扩张有关
B.缩小了各阶层贫富差距
C.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加强
D.财政出现了严重的困难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未涉及“货币扩张”,故A项错误;“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故B项错误;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加强与材料中“1951年和1982年”数值上升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财政困难,故D项错误。
18.(2019·云南师大附中模拟)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系列新现象:创纪录的长期繁荣、高增长,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率上升。1996年美国《商业周刊》主编斯蒂芬·谢泼德指出,美国已进入一个新经济时代。材料旨在说明(  )
A.美国经济呈现虚假繁荣
B.凯恩斯经济思想作用凸显
C.世界多极化格局的保障
D.信息技术成为经济发展动力
【答案】 D
【解析】题干中“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已进入一个新经济时代”,“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形态,故D项正确。
19.(2019·天津河西区模拟)下表内容呈现的是1977年五个发达国家国有经济的比重(%)。据此可知(  )
邮政 电站 煤炭工业 铁路运输 航空运输
英国 100 100 100 100 75
加拿大 100 100 私有 75 75
联邦德国 100 75 50 100 100
日本 100 私有 私有 75 25
美国 100 25 私有 25 私有

A.资本主义国家全部模仿了计划经济体制
B.当时的英美两国国有经济比重最高
C.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相互学习
D.西方发达国家实行“混合经济”
【答案】D
【解析】表格显示:西方发达国家既有国有经济也有私有经济,故D项正确。
20.(2019·江苏南京调研)1971年,英国失业率正在上升,失业人数超过100万,这个数字很难让人接受。新当选的保守党政府立即着手解决失业问题,但是又出现了更大程度上的通货膨胀。为解决上述问题,英国政府(  )
A.进一步扩大福利国家规模
B.调整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C.加强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
D.开创“新经济”发展模式
【答案】B
【解析】到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于是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材料中“1971年”相符,故B项正确。
【答案】(1)作用:打击荷兰的海上力量,维护英国的航海贸易与殖民霸主地位。(2分)
原因:工业革命完成;资产阶级政治体制确立;自由主义思想兴起。(任答一点2点,给4分)
影响: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分)
(2)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分)自由贸易时代结束,贸易保守主
义占据主流。(1分)
(3)措施:建立关贸总协定,后发展为世界贸易组织。(2分)
影响:推动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框架建立;开启了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3分)
附加题
经典训练
1.(2019·江苏高考·17)“风雪里一个满身乌黑的小东西,‘扫呀,扫呀’在那里哭哭啼啼!……‘因为我原先在野地里欢欢喜喜,我在冬天的雪地里也总是笑嘻嘻’。”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在《经验之歌》中用组歌描绘了扫烟囱孩子,从侧面反映了工业化初期的英国社会。这首诗歌( )
A.以浪漫主义风格表达不满情绪
B.以现实主义笔触揭露社会黑暗
C.以现代主义手法表现自我追求
D.以印象主义技巧展现真实历史
【答案】A
【解析】“风雪里一个满身乌黑的小东西,‘扫呀,扫呀’在那里哭哭啼啼!……‘因为我原先在野地里欢欢喜喜,我在冬天的雪地里也总是笑嘻嘻’。”体现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构思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浪漫主义风格,表达诗人对工业革命的不满,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构思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浪漫主义风格,不是现实主义风格,故B项错误;现代主义的特点是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材料体现的是浪漫主义风格,故C项错误;印象主义强调的是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材料体现的是浪漫主义风格,故D项错误。
2.(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3)恩格斯在评价某一文学艺术流派时说:“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属于这一流派的作品是( )
A.《哈姆雷特》 B.《等待戈多》 C.《人间喜剧》 D.《西风颂》
【答案】C
【解析】“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人间喜剧》属于现实主义文学,故选C项;《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体现了对人的重视和人的价值的尊重,排除A项;《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期特征是强调表现现代人的自我感受,故事背景模糊不清等,排除B项;《西风颂》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更强调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排除D项。
3.(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3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体“达达派”。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这类作品( )
A.抒发了浪漫情怀 B.遵循了写实原则
C.突出了理性思维 D.表达了幻灭反叛
【答案】D
【解析】据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的残酷性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危机,从而出现侧重于表现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现代主义美术,材料中“达达派”就是现代主义美术的分支,它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表达了他们对一战的绝望,表达幻灭反叛的内心感受,故选 D项;抒发了浪漫情怀是浪漫主义,排除A项;遵循了写实原则是现实主义美术的特点,排除B项;突出了理性思维是新古典主义美术的特点,排除C项。
4.(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4)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
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
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答案】B
【解析】由材料“1836年”可知俄国为沙皇专制统治时期,故A项错误;由材料“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可知为现实主义文学,揭露沙皇专制和农奴制下的黑暗,故B项正确;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的西欧,因对理性王国的失望故寄希望于未来,故C项错误;拜金主义强调以金钱为崇拜对象,由材料“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可知崇拜的是权力而非金钱,故D项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