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周测卷三(2.29)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14分)
博浪沙①
【元】陈孚
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惊摇。
如何十二金人②后,犹有人间铁未销?
督亢陂
【清】赵俞
提剑荆轲勇绝伦,浪将七尺殉强秦。
燕仇未报韩仇复,状貌原来似妇人。
【注】博浪沙:位于今河南省原阳县城东郊,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即诗中“祖龙”)东巡时曾在此遇刺,因铁椎“误中副车”而侥幸逃脱。②十二金人:秦始皇所铸十二大铜人像,《史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牧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1.就题材而言,以上两首都属于 ▲ ;内容上,二诗都写到了历史人物 ▲ 。 (4分)
2.陈诗称赞“一击车中”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诗人赵俞支持这种做法吗?请结合《督亢陂》诗略作分析。 (10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14分)
天香·烟络横林
[宋代]贺铸
烟络横林,山沉远照,迤逦黄昏钟鼓。烛映帘栊,蛩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惊动天涯倦宦,骎骎①岁华行暮。
当年酒狂②自负,谓东君、以春相付。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赖明月、曾知旧游处。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注:①骎骎(qīn):马疾奔貌,形容时光飞逝。②酒狂:《汉书·盖宽饶传》:盖自语曰:“我乃酒狂。”
3. 本词前三句写旅途中 时的目之所接、耳之所闻,表达出作者内心的 之情。(4分)
4. 这首词下阕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10分)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5-6 题(14分)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蝶恋花 散花楼送客
纳兰性德
城上清笳城下杵,秋尽离人,此际心偏苦。刀尺又催天又暮,一声吹冷蒹葭浦。
把酒留君君不住。莫被寒云,遮住君行处。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
5.这两首诗歌从题材上看都属于 诗,第一首诗歌所写的景物季节是 (4分)
6.“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和“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 ”两句共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赏析。(10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7-8题。(12分)
江上早秋①
【明】袁凯
靡靡菰蒲已满陂,菱花菱叶更参差
即从景物看身世,却怪飘零枉岁时
得食野凫争去远,避风江鹳独归迟
干戈此日连秋色,头白犹多宋玉悲②。
【注】①此诗作于丙申年(公元1356年),袁凯时年四十岁。②宋玉,战国时诗人,曾因悲秋而作《九辩》,有“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等语。
7. 概括诗中抒情主人公“悲”的具体内容。(6分)
8. 全诗是怎样一步步表达“悲”的情感的?试作赏析。(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9-10题。(14分)
泛 舟
薛 蕙
水口移舟入,烟中载酒行。
渚花藏笑语,沙鸟乱歌声。
晚棹沿流急,春衣逐吹轻。
江南采菱曲,回首重含情。
9.这首诗记述了 (季节)泛舟的经历,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4分)
10.这首诗的颔联“藏”和“乱”字是诗眼,结合全诗分析其妙处。(10分)
六、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至少写出4个不同的立意。(32分)
有个四五岁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没想到他竟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要求:①自选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周测卷三(2.29)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博浪沙①
【元】陈孚
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惊摇。
如何十二金人②后,犹有人间铁未销?
督亢陂
【清】赵俞
提剑荆轲勇绝伦,浪将七尺殉强秦。
燕仇未报韩仇复,状貌原来似妇人。
【注】博浪沙:位于今河南省原阳县城东郊,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即诗中“祖龙”)东巡时曾在此遇刺,因铁椎“误中副车”而侥幸逃脱。②十二金人:秦始皇所铸十二大铜人像,《史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牧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1.就题材而言,以上两首都属于 ▲ ;内容上,二诗都写到了历史人物 ▲ 。 (4分)
2.陈诗称赞“一击车中”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诗人赵俞支持这种做法吗?请结合《督亢陂》诗略作分析。 (10分)
1.咏史诗(写“怀古诗”亦可给分),张良。 (每空2分,共4分)
2.陈诗认为,张良敢于起身反抗暴秦,勇气可嘉,(2分)并且在博浪沙狙袭始皇意义重大,某种程度上动摇了秦的统治基础。(2分)
不支持。陈诗通过“勇绝伦”的荆轲与“似妇人”的张良一死一生、一败一成的对比,意在表明成大事不能靠匹夫之勇,须有大智慧、大谋略才行。对于“一击车中”这种 冒险做法,诗人显然是不认同的。(观点1分,“对比”手法1分,主旨概括2分,指出“一击车中”的问题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天香·烟络横林
[宋代]贺铸
烟络横林,山沉远照,迤逦黄昏钟鼓。烛映帘栊,蛩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惊动天涯倦宦,骎骎①岁华行暮。
当年酒狂②自负,谓东君、以春相付。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赖明月、曾知旧游处。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注:①骎骎(qīn):马疾奔貌,形容时光飞逝。②酒狂:《汉书·盖宽饶传》:盖自语曰:“我乃酒狂。”
3. 本词前三句写旅途中 时的目之所接、耳之所闻,表达出作者内心的 之情。(4分)
4. 这首词下阕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10分)
3. 黄昏 伤感悲凉(每空2分,共4分)
4. ①“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是实写,通过刻画流浪奔波之苦,体现作者这些年来的仕途坎坷与悲伤郁闷之情。②用了“酒狂”的典故是虚写,回想当年自己年轻时尚气使酒,自视甚高,意气风发的状态。③想象和联想,虚写了依赖明月知道过去游冶去处,把她带到我这又送到她那里去的场景,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每点3分,表达1分)
【翻译】烟雾笼罩树林斜阳落入远山,黄昏的钟鼓声断断续续传来。烛光映照窗户蟋蟀如催机杼,每个人都怨恨这清秋的风露。睡不着觉的那些可怜的思妇,在风声虫声中送来声声砧杵。这声音惊动了漂泊天涯的倦客,才发现又已到了岁暮时节。
想当年我曾经以酒狂而自负,以为春神把三春的美景交付。想不到终年流浪奔波于北路,有时候也乘坐征船离开南浦,满腔的幽思也无人可以倾诉。依赖明月知道过去游冶去处,把她带到我这又送到她那。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5-6 题
送 魏 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蝶恋花 散花楼送客
纳兰性德
城上清笳城下杵,秋尽离人,此际心偏苦。刀尺又催天又暮,一声吹冷蒹葭浦。
把酒留君君不住。莫被寒云,遮住君行处。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
5.这两首诗歌从题材上看都属于 诗,第一首诗歌所写的景物季节是 (4分)
6.“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和“行宿黄茅山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 ”两句共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赏析。(10分)
5、送别怀人诗 秋季(4分)
6、两句都是想象虚写。(2分)。(或对方入笔)
王诗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阐运用2分)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析效果2分)
纳兰诗想象别后朋友旅途中所见的景象,“行宿黄茅山店(荒山野店)路,夕阳村社迎神鼓”纯朴热闹的景象,(阐运用2分) 勉励宽慰友人不必忧愁,表现了对友人的祝福。(析效果2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7-8题。
江上早秋①
【明】袁凯
靡靡菰蒲已满陂,菱花菱叶更参差
即从景物看身世,却怪飘零枉岁时
得食野凫争去远,避风江鹳独归迟
干戈此日连秋色,头白犹多宋玉悲②。
【注】①此诗作于丙申年(公元1356年),袁凯时年四十岁。②宋玉,战国时诗人,曾因悲秋而作《九辩》,有“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等语。
7. 概括诗中抒情主人公“悲”的具体内容。(6分)
8. 全诗是怎样一步步表达“悲”的情感的?试作赏析。(6分)
【答案】
7. 身世之悲、失职之悲、战乱之悲 (6分)
8. ①先写植物之景,触景生情,直接抒发身世之悲。②再借写鸟类,暗示自己不与谋利小人同流合污,以至像江鹳一样耿介坎坷、孤苦无依之悲。③最后总括秋色、战乱,又借用宋玉的典故,写出自己对于时局、仕途、岁月的无奈之悲,收束全诗。(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9-10题。
泛 舟
薛 蕙
水口移舟入,烟中载酒行。
渚花藏笑语,沙鸟乱歌声。
晚棹沿流急,春衣逐吹轻。
江南采菱曲,回首重含情。
9.这首诗记述了 (季节)泛舟的经历,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4分)
10.这首诗的颔联“藏”和“乱”字是诗眼,结合全诗分析其妙处。(10分)
答:
答案
9.春日 寄情山水的闲适安逸(对江南春日美景和生活的喜爱)(4分)
10.“藏”和“乱”分别是“隐藏”和“搅乱”之意。(2分)“藏”字写出了花的多、密及布满野花的小洲中飘荡着游人的欢声笑语;“乱”字写出了鸟之多及飞鸟的鸣叫搅乱了游人的歌声。(4分)两个字化静为动,描绘了一幅欢快灵动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江南春日美景和生活的喜爱之情。(4分)
六、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至少写出4个不同的立意。(32分)
有个四五岁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没想到他竟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要求:①自选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少于800字。
【立意参考】
1.儿子角度(关键词:自知、适合自己、坚持自己的做法、亲身体验)
与儿子角度相关的关键语句是“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这应该是本次作文立意的关键句。审题的核心要素是如何看待自我行为,“自己”一词为立意的关键点。当然,对于表现出不健康思想的文章,即使紧扣“自己”这一角度,教师也要从严扣分。从另一个角度看,材料还有一个如何看待他人与外物的角度,这就给学生留下了辩证思维的空间。
解读此关键语句,可有以下立意:
(1)为自己而活(不必活在别人的眼光下);(2)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3)勇于打破常规,选择适合自己的;(4)只要适合自己,就应该被尊重;(5)坚持符合自己发展的做法;(6)人生如人穿袜子,苦乐自知;(7)别人只是观众;(8)快乐的感受因人而异;(9)实践出真知,行不行要靠亲身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10)人要根据需要去控制物,而不能成为物的奴隶。(物的价值在为人所用,而非为了好看。)
2.父亲角度(关键词:别人的感受、合乎习惯常规、站在孩子的角度)
与父亲角度相关的关键语句是“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父亲想引导孩子照常规穿袜,孩子却不听从,父亲生气也是人之常情。但父亲也不能不尊重孩子感受,不能一味要求孩子按惯例做事。毕竟,孩子的做法是建立在真实感受上的,看似违反常规,却不违反常理,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作为父亲有必要予以尊重,这对培养孩子的个性很重要。孩子的童真不应该被扼杀,只要孩子的举动不违背常理,只要适合其成长轨迹都应该被理解、尊重、甚至引导、鼓励。因此,面对孩子的另类表现,家长怎样处理就是一门成长教育的高深学问。
解读此关键语句,可有以下立意:
(1)教育孩子时要尊重孩子的真实感受,因势利导;(2)人要努力适应、遵守社会规范(我们的行为举止要合乎习惯,顺乎常规。)(3)要多考虑他人感受。
3.综合角度
人既要保有本真,尊重自我;又要努力适应社会规范。
写作要求中明确规定,可以从材料中自选角度立意,因而可从男孩的角度切入立意,也可从父亲的角度切入立意,也可综合男孩及父亲的观点立意。对人物观点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言之有理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