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点专题
1 / 65
中点专题
中点专题
2 / 65
目录
秘籍一: 见中点-------倍长中线..........................................................................................................5
【方法说明】...................................................................................................................................... 5
【应用场合】...................................................................................................................................... 5
【典例解析】...................................................................................................................................... 6
【题型分类】...................................................................................................................................... 9
题型一 倍长中线..............................................................................................................................9
题型二:倍长中线应用之证明线段不等........................................................................................11
题型三:倍长中线应用之证明线段相等........................................................................................11
题型四:倍长中线应用之证明线段倍分........................................................................................12
题型五:倍长中线应用之证明线段垂直........................................................................................12
题型六:用中线倍长法来证明或计算角的大小关系................................................................... 12
【提高训练】.................................................................................................................................... 16
秘籍二:见中点(或等分点)-----作平行用相似............................................................................. 19
秘籍三:见多个中点-------构造中位线..............................................................................................24
三角形的中位线................................................................................................................................24
三角形中位线性质运用-------中点四边形..................................................................................28
【巩固练习】.................................................................................................................................... 32
梯形中位线........................................................................................................................................ 38
秘籍三:见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连接顶点与中点,构造三线合一......................................... 43
秘籍四:见垂直平分线--------构造等腰三角形............................................................................... 48
秘籍五:见直角三角形与中点--------构造斜边上中线................................................................... 49
秘籍六:中线............................................................................................................................................ 58
题型一:中线等分三角形的面积....................................................................................................58
题型二:三角形中线有关的周长问题............................................................................................59
题型三:三角形中线的线段求值和证明问题............................................................................... 59
题型四:三角形中线有关的面积问题............................................................................................62
秘籍六:圆中的中点................................................................................................................................63
题型一:圆心是中点问题................................................................................................................63
题型二:弧的中点问题:................................................................................................................64
题型三:圆中弦的中点....................................................................................................................65
中点专题
3 / 65
中点专题
联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品质。善于联想,才能更好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你遇到中
点时,你会产生哪些联想呢?学习完本专题后,能给你带来一定的启示。
看到中点该想到什么?
1、等腰三角形中遇到底边上的中点,常联想“三线合一”的性质;
2、直角三角形中遇到斜边上的中点,常联想“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3、三角形中遇到两边的中点,常联想“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4、两条线段相等,为全等提供条件(遇到两平行线所截得的线段的中点时,常联想“八字
型”全等三角形);
5、有中点时常构造垂直平分线;
6、有中点时,常会出现面积的一半(中线平分三角形的面积);
7、倍长中线;
8、圆中遇到弦的中点,常联想“垂径定理”。
【知识点睛】
线段的中点把线段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图形中出现中点,可以引起我们丰富的联想:首先它
和三角形的中线紧密联系;若中点是在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又可以引用“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
边的一半”结论;其次,中点又与中位线息息相关;另外,中点还可以与中心对称相连。在线段
的计算、线段倍分关系的证明、角的相等关系的证明、两直线位置关系的判定等方面有广泛的应
用。 解答中点问题的关键是恰当地添加辅助线,如作中线倍长、作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的中线、
构造三角形、梯形中位线、构造中心对称图形等,熟悉以下基本图形、基本结论:如图所示:
中点专题
4 / 65
【技巧提炼】
1、已知任意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点,可以考虑:
(1)倍长中线或类中线(与中点有关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2、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可以考虑构造斜边中线。
3、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可以考虑与顶点连线用“三线合一”。
4、有些题目的中点不直接给出,此时需要我们挖掘题目中的隐含中点,例如直角三角形中斜边
中点,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点,当没有这些条件的时候,可以用辅助线添加。
【小结】
等腰三角形底边中点,考虑三线合一。
斜边中点,考虑斜边上的中线。
一般中点,考虑中线倍长或构造中位线。
中点专题
5 / 65
秘籍一: 见中点-------倍长中线
【方法说明】
所谓“中线倍长”,就是加倍延长中线,使所延长部分与中线相等,然后往往需要连接相
应的顶点,则对应点、对应边都相等。中线倍长法多用于构造全等三角形和证明边之间的关系。
中线倍长其实就是通过图形旋转来构造三角形全等,从而把分散的已知条件集中起来加以利用,
所以中线倍长的辅助线也可以转化为添平行线,同样能达到解决问题的效果。
【秘籍】倍长中线或类中线(与中点有关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
倍长中线做法:遇到三角形的中线时,首先考虑的辅助线是将中线延长一倍,使延长线段
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旋转”。
解读:凡是与中点连线的线段都可看作是中线,都可以考虑倍长中线,倍长中线的目的可以
旋转等长度的线段,从而达到将条件进行转化的目的,构成八字全等。
【应用场合】
添加辅助线---倍长中线,目的就是构造全等三角形,因此往往可用来求线段长、角的度数,
用来证明角相等、线段与线段之间的和、差、倍、分等数量关系,还可以用来证明两条线的位
置关系
中点专题
6 / 65
【典例解析】
例 1 如图,已知△ABC 中,AD 是中线,AE 是△ABD 的中线,BA=BD,求证: 2AC AE? .
【提示】
思路 1:如图 1,延长 AE 到点 F,便得 EF=AE,连接 DF.
思路 2:如图 2,延长 AF 到点.F,使得 EF=AE,连接 BF
图 1 图 2
【证 1】延长 AE 到点 F,使得 EF=AE, 连接 DF.
∵ AE 是△ABD 的中线, ∴BE=DE, ∴△ABE≌△FDE(SAS), ∴DF=AB, ∠FDE=∠B,
∵ AD 是△ABC 的中线, ∴BD=DC,
∵ BA=BD, ∴DF=DC, ∠BAD=∠2.
∵∠ADC=∠B+∠BAD, ∠ADF=∠2+∠FDE, ∴∠ADC=∠ADF, ∴△ADF≌△ADC, ∴AF=AC,
∵ AF=2AE, ∴AC=2AE.
【证 2】略
【技巧点评】本题将 AE 延长加倍的好处:如果连接 DF,则可得△ABE≌△FDE;如果连接 BF,
则可证明△ADE≌△FBE. 由全等三角形我们能得出一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从而为问题的
最终解决创造条件。
中点专题
7 / 65
例 2 如图,△ABC 中,AB=AC,E 为 AB 上一点,F 为 AC 延长线上一点,且 BE=CF,EF 交 BC 于 D,
求证:DE DF? .
【提示】
思路 1:如图①,过点 E作 EG∥AF,交 BC 于 G;
思路 2:如图②,过点 F作 FH∥AB,交 BC 延长线于点 H.
思路 3:如图③,分别过点 E、点 F 作 EM⊥BC 于 M,FH⊥BC,交 BC 的延长线于 H.
1 ② ③
【证 1】
作 EG∥AF 交 BC 于 G. ∴∠1=∠ACB,∠2=∠F,
又∵AB=AC,∴∠B=∠ACB. ∴∠1=∠B,∴BE=GE
∵BE=CF,∴GE=CF.
在△EDG 和△FDC 中, 2
GE CF
F
EDG FDC
??
?? ? ??
?? ? ??
∴△EDG≌△FDC, ∴DE=DF.
(其余证法类似)
【技巧点评】
本题作辅助线的方法有多种,都是由中点构造 X 型的基本图形来解决问题的.
【总结】两条线段相等,为全等提供条件(遇到两平行线所截得的线段的中点时,常联想“八
字型”全等三角形)。
中点专题
8 / 65
例 3、如图:梯形 ABCD 中,∠A=90°,AD//BC,AD=1,BC=2,CD=3,
E 为 AB 中点,求证:DE⊥EC
E
D
CB
A
例 4、如图 6 所示,已知梯形 ABCD,AD∥BC,点 E是 CD 的中点,连接 AE 、 BE。
求证:S△ABE=
2
1
S 四边形 ABCD。
分析:如果直接证明,是不容易,联想到 AD∥BC,点 E 是 CD 的中点,我们延长 AE,与 BC 的
延长线交于点 F,这样,我们就构造出一对八字型的三角形,
并且这对三角形是全等的。这样,就把三角形 ADE 迁移到三角形 ECF 的位置上,问题就好解
决了。
证明:如图 7 所示,延长 AE,与 BC 的延长线交于点 F,
∵ AD∥BC, ∴ ∠ADE=∠FCE,∠DAE=∠CFE,
又∵ 点 E 是 CD 的中点, ∴ DE=CE,
∴ △ADE≌△FCE, ∴ AE=EF,∴ S△ABE= S△BEF,
∵ S△BEF= S△BEC+ S△ECF= S△BEC+ S△ADE, ∴ S△ABE= S△BEC+ S△ADE,
∵ S△ABE+ S△BEC+ S△ADE= S 四边形 ABCD, ∴ 2 S△ABE= S 四边形 ABCD,
∴ S△ABE=
2
1
S 四边形 ABCD。
中点专题
9 / 65
【题型分类】
题型一 倍长中线
【例 1】 已知,如图,△ABC 中,AB=4,AC=6,AD 为 BC 边上的中线,则线段 AD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
【分析】倍长中线造全等
【简解】延长 AD 到 E,使 DE=AD,连接 BE,则△BDE≌△CDA,BE=AC, 6 4 6 4AE? ? ? ? ,
1 5AD? ?
【巩固】如图,△ABC 中,BD=DC=AC,E是 DC 的中点,求证:AD 平分∠BAE。
【例 2】如图,已知在△ABC 中,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E 是 AD 上一点,延长 BE 交 AC 于 F,
AF=EF,求证:AC=BE。
中点专题
10 / 65
【巩固 1】如图,在△ABC 中,AD 交 BC 于点 D,点 E 是 BC 中点,EF∥AD 交 CA 的延长线于点 F,
交 AB 于点 G,若 BG=CF,求证:AD 为△ABC 的角平分线。
【巩固 2】在 Rt△ABC 中,∠A=90°,点 D 为 BC 的中点,点 E、F 分别为 AB、AC 上的点,且
ED⊥FD。以线段 BE、EF、FC 为边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若能,该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中点专题
11 / 65
题型二:倍长中线应用之证明线段不等
【例 3】如图在△ABC 中,AD 为 BC 边上的中线.求证:AB+AC>2AD.
题型三:倍长中线应用之证明线段相等
【例 4】如图 2,在△ABC 中,AB>AC,E 为 BC 边的中点,AD 为∠BAC 的平分线,过 E 作 AD 的
平行线,交 AB 于 F,交 CA 的延长线于 G.求证:BF=CG.
A
2 3
G
B E D C
F
1
B D C
A
中点专题
12 / 65
A D B E
C
H
G
F
E
2
B D C
1M
A
3
题型四:倍长中线应用之证明线段倍分
【例 5】如图 4,CB,CD 分别是钝角△AEC 和锐角△ABC 的中线,且 AC=AB.求证:CE=2CD.
题型五:倍长中线应用之证明线段垂直
【例 6】如图,分别以△ABC 的边 AB,AC 为一边在三角形外作正方形 ABEF 和 ACGH,M 为 FH 的
中点.求证:MA⊥BC.
题型六:用中线倍长法来证明或计算角的大小关系
【例 7】如图所示,点 E是 BC边的中点, CDAB ? ,求证: DBAE ??? .
中点专题
13 / 65
【例 8】如图, ABC? 中 ACAB ? ,D、E在 BE上,且 ECDE ? ,过D作 ABDF // ,交
AE于点 F , ACDF ? ,求证: AE平分 BAC? .
【例 9】如图所示,在 ABC? 中, AD是 BC边上的中线, ACAD ? 于点 A, ACAB 2? ,
求 BAC? 的度数.
变式训练:如图所示,已知 ABC? 中, ACDC ? ,D为 BC边的中点, E为DC 边的中点.
求证: AD平分 BAE? , CAEB ??? .
中点专题
14 / 65
【例 10】如图,在 ABC? 中,AD平分 BAC? ,E是 BC中点,F 是CA延长线上一点,连接
EF 交 AB于点G, 且 CFBG ? ,求证: EFAD // .
变式训练:如图所示,分别以 ACAB, 为边向外作正方形 ABEF和正方形 ACMN .取 BC的中
点D,连接 FNAD, ,判断线段 AD和 FN 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
中点专题
15 / 65
【例 11】如图所示, ,90????? EADBAC M 是 BD的中点, ADAEACAB ?? , ,求证:
.CEAM ?
变式训练:在矩形 ABCD中,点 F 在 AD延长线上, DCDF ? ,M 为 AB边上一点, N 为MD
的中点,点 E在直线CF 上(点 E、C不重合).
(1)如图①,若 BCAB ? ,点M 、 A重合, E为CF 的中点,试探究 BN 与 NE的位置关系及
BM
CE
的值,并证明你的结论;
(2)如图②,若 BCAB ? ,点M 、A不重合, NEBN ? ,你在(1)中得到的两个结论是否成立?
若成立,加以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中点专题
16 / 65
【提高训练】
例 1、如图,在正方形 ABCD中, E 为 AB 边的中点,G , F 分别为 AD , BC 边上的点,若
EFGEBFAG ??? ,, 21 ,求GF 的长.
例 2、 如图,在 ABC? 中, AD是 BC 边上的中线,过点 B 作射线 BE ,分别交 AC , AD于
E , F 若 3:2: ?FDAF ,求 3:1: ?ECAE 的值.
中点专题
17 / 65
例 3、如图,已知M 为 ABC? 中 BC边上的中点, AMCAMB ?? , 的平分线分别交 AB、AC
于点 E、F ,连接 EF 。求证 EFCFBE ??
例 4、如图, ABC? 中,AD是 BAC? 的平分线, ECBE ? ,过 E作 ADGH ? 交 AC , AD,
AB的延长线于H , F ,G,求证: BGABAC 2??
中点专题
18 / 65
变式训练:在 ABC? 中, ??? 90BAC , ACAB ? ,M 是 BC边的中点, BCMN ? 交 AC于点
N ,动点 P从点 B出发,沿射线 BA以每秒 3个长度单位运动,联结MP ,同时Q从点 N 出发,
沿射线NC以一定的速度运动,且始终保持 MPMQ ? ,设运动时间为 x秒.
(1)求证: NMQBMP ?? ∽ ;
(2)若 ??? 60B , 34?AB ,设 APQ? 的面积为 y ,求 y与 x的函数关系式.
(3)判断 BP、PQ、CQ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中点专题
19 / 65
秘籍二:见中点(或等分点)-----作平行用相似
解法归一:
(1)从中点(或等分点)做平行是最常见的辅助线作法,作平行后得中位线或相似;
(2)题目中有线段比、或线段积、或线段平方时,常借助平行得相似来解决;
(3)题目中相关线段所在三角形一看就不全等时,通常借助相似找关系.
1.如图,已知 OA=OB,OA⊥OB,点 C 为 OB 中点,点 D 在 OA 上且
3
1=
AO
AD
,连结 AC,BD 交于点 P.
求
AP
PC
的值.
中点专题
20 / 65
2. 已知,在△ABC 中,BC>AC,点 D 在△ABC 所在的平面上,且 AD=BC,连结 DC.作过 AB、DC
的中点 E、F 的直线,直线 EF 与直线 AD、BC 分别相交于点 M、N.
如图 3-4-2①,当点 D 在 BC 的延长线上时,点 N 恰好与点 F 重合,取 AC 的中点 H,连结
HE、HF,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平行线的性质,可得结论∠AMF=∠BNE(不需要证明).
当点 D 在图 3-4-2②或 3-4-2③中的位置时,∠AMF 与∠BNE 有何数量关系?请分别写出猜
想,并任选一种情况证明.
图 3-4-2① 图 3-4-2② 图 3-4-2③
中点专题
21 / 65
3.(1)如图 3-4-9①,在四边形 ABCD 中,AB=CD,E、F 分别是 BC、AD 的中点,连结 EF 并延长,
分别与 BA、CD 的延长线交于点 M、N,则∠BME=∠CNE(见例 3-4-2 的图 3-4-2②,不需证明).
(2)如图 3-4-9②,在△ABC 中,AC>AB,D 点在 AC 上,AB=CD,E、F 分别是 BC、AD 的中点,
连结 EF 并延长,与 BA 的延长线交于点 G,若∠EFC=600,连结 GD,判断△AGD 的形状,并证明
你的结论.
中点专题
22 / 65
4.已知:在△AOB 与△COD 中,OA=OB,OC=OD,∠AOB=∠COD=90°.
(1)如图 3-4-11①,点 C、D 分别在边 OA、OB 上,连结 AD、BC,点 M 为线段 BC 的中点,连结
OM,则线段 AD 与 OM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位置关系是 ;
(2)如图3-4-11②,将图3-4-11①中的△COD绕点O逆时针旋转,旋转角为α(0°<α<90°).
连结 AD、BC,点 M 为线段 BC 的中点,连结 OM.请你判断(1)中的两个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
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图3-4-11① 图3-4-11②
中点专题
23 / 65
5.如图 3-5-11,在平行四边形 ABCD 中,AB=5,BC=10,F 为 AD 的中点,CE⊥AB 于 E,设∠ABC=?
(600? ? ? 900).
(1) 当? =600时,求 CE 的长.
(2) 当 600< ? <900时,
1 是否存在正整数 k,使得∠EFD=k∠AEF,若存在,求出 K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 连结 CF,当 CE2-CF2取得最大值时,求 tan∠DCF 的值.
中点专题
24 / 65
秘籍三:见多个中点-------构造中位线
解读:凡是出现中点或多个中点,都可以考虑取另一边中点,或延长三角形一边,或连接中点,
从而达到构造三角形中位线的目的。
三角形的中位线
1.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如下图: DE为△ABC的一条中位
线)注意:中位线和中线的的区别(AF 为中线).
2.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秘籍】三角形中遇到两边的中点,常联想“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的证明方法:(思想:借助全等,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解决问题)
(1)通过旋转图形构造基本图形──平行四边形(2)三个顶点分别向中位线作垂线.
中点专题
25 / 65
例题 1 (2014?南岗区一模)如图,△ABC 中,AB=AC,AD⊥BC 于点 D,点 E在 AC 上,CE=2AE,
AD=9,BE=10,AD 与 BE 交于点 F,则△ABC 的面积是 54 .
【考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勾股定理.菁优网版权所有
【分析】如图,取 CE 的中点 G,连接 DG.构建△BCE 和△ADG 中位线,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易求 DG、EF 的长度.则 BF=BE﹣EF;再在△BFD 中,由勾股定理求得 BD=6;最后由三角形面积
公式进行解答.
【解答】解:如图,取 CE 的中点 G,连接 DG.
∵△ABC 中,AB=AC,AD⊥BC,
∴BD=CD,即点 D 是 BC 的中点,
∴GD 是△BCE 的中位线,
∴DG∥BE,DG= BE=5.
又∵CE=2AE,
∴AE=GE,即点 E 是 AG 的中点,
∴点 F 是 AD 的中点,
∴AF=DF=4.5,EF 是△ADG 的中位线,
∴EF= DG=2.5,
∴BF=BE﹣EF=7.5.
则在直角△BFD 中,由勾股定理易求 BD=6.
∴BC=12.
则△ABC 的面积是: BC?AD= ×12×9=54.
故答案是:54.
中点专题
26 / 65
例题 2 (2015?龙岩)如图,在 Rt△ABC 中,∠ACB=90°,AC=6,BC=8,点 D 以每秒 1 个单位
长度的速度由点 A 向点 B 匀速运动,到达 B 点即停止运动,M,N 分别是 AD,CD 的中点,连接
MN,设点 D 运动的时间为 t.
(1)判断 MN 与 AC 的位置关系;
(2)求点 D 由点 A向点 B 匀速运动的过程中,线段 MN 所扫过区域的面积;
(3)若△DMN 是等腰三角形,求 t 的值.
【分析】(1)利用三角形中位线证明即可;
(2)分别取△ABC 三边 AC,AB,BC 的中点 E,F,G,并连接 EG,FG,根据题意可得线段 MN 扫
过区域的面积就是?AFGE 的面积求解即可;
(3)分三种情况:①当 MD=MN=3 时,②当 MD=DN,③当 DN=MN 时,分别求解△DMN 为等腰三角
形即可.
【解答】解:(1)∵在△ADC 中,M 是 AD 的中点,N是 DC 的中点,
∴MN∥AC;
(2)如图 1,分别取△ABC 三边 AC,AB,BC 的中点 E,F,G,并连接 EG,FG,
根据题意可得线段 MN 扫过区域的面积就是?AFGE 的面积,
∵AC=6,BC=8,
∴AE=3,GC=4,
∵∠ACB=90°,
∴S 四边形 AFGE=AE?GC=3×4=12,
中点专题
27 / 65
∴线段 MN 所扫过区域的面积为 12.
(3)据题意可知:MD= AD,DN= DC,MN= AC=3,
①当 MD=MN=3 时,△DMN 为等腰三角形,此时 AD=AC=6,
∴t=6,
②当 MD=DN 时,AD=DC,如图 2,过点 D 作 DH⊥AC 交 AC 于 H,则 AH= AC=3,
∵cosA= = ,
∴ = ,解得 AD=5,
∴AD=t=5.
③如图 3,当 DN=MN=3 时,AC=DC,连接 MC,则 CM⊥AD,
∵cosA= = ,即 = ,
∴AM= ,
∴AD=t=2AM= ,
综上所述,当 t=5 或 6 或 时,△DMN 为等腰三角形.
中点专题
28 / 65
三角形中位线性质运用-------中点四边形
1. 观察探究,完成证明和填空.
如图,四边形 ABCD中,点 E、 F 、G、H分别是边 AB、CB、CD、 AD的中点,
顺次连接 E、F 、G、H ,得到的四边形 EFGH 叫中点四边形.
(1)如图,当四边形 ABCD变成等腰梯形时,它的中点四边形是菱形,请你探究并填空:
当四边形 ABCD变成平行四边形时,它的中点四边形是 ;
当四边形 ABCD变成矩形时,它的中点四边形是 ;
当四边形 ABCD变成菱形时,它的中点四边形是 ;
当四边形 ABCD变成正方形时,它的中点四边形是 ;
(2)根据以上观察探究,请你总结中点四边形的形状由原四边形的什么决定的?
解答方法:仿照上题我们可以很轻松知道这个题目也是要连接对角线然后利用对角线构成三角
形在结合中位线的相关性质进行推导分析
答案: (1) 填空依次为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
(2)中点四边形的形状是由原四边形的对角线的关系决定的.
解答方法:仿照上题我们可以很轻松知道这个题目也是要连接对角线然后利用对角线构成三角
形在结合中位线的相关性质进行推导分析
中点专题
29 / 65
【方法总结】
1 注意如果题目中没有能接着利用条件的图形我们要适当做一些变形。
2 注意复习巩固平行四边形的相关判定。
可以跟孩子思考总结:
顺次连结平行四边形
各边中点
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
平行四边形 顺次连结等腰梯形
各边中点
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
菱形
顺次连结矩形
各边中点
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
菱形 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
各边中点
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
菱形
顺次连结菱形
各边中点
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
矩形 顺次连结对角线垂直
各边中点
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
矩形
顺次连结正方形
各边中点
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
正方形 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且垂直
各边中点
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
正方形
顺次连结梯形
各边中点
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
平行四边形
【方法归纳】中点四边形的形状一般通过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
例 1 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四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已知:如图 4 所示,在四边形 ABCD 中,E、F、G、H 分别是 AB、BC、CD、DA 的中点。求证:
四边形 EFGH 是平行四边形。
中点专题
30 / 65
【分析】由 E、F、G、H 分别是 AB、BC、CD、DA 的中点,
我们就自然联想到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但是在这里,我们发现缺少三角形,因此,我们只
要连接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就出现我们需要的三角形了,运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解析】证明:连接 BD,∵ E、F、G、H 分别是 AB、BC、CD、DA 的中点。
∴ EF∥AC ,EF =
2
1
AC, GH∥AC,GH=
2
1
AC, ∴ EF∥GH,EF=GH,
∴ 四边形 EFGH 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中点四边形
2. ⑴ 如图1,四边形 ABCD 为矩形,求证四边形 EFGH 是菱形
(2) 如图2,若 AC=BD,则四边形 EFGH 的形状是什么?
【解析】连 AC、BD,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3.⑴如图1,四边形 ABCD 为菱形,求证四边形 EFGH 是矩形
(2)如图2,若 AC⊥BD,则四边形 EFGH 的形状?
【解析】 连 AC,BD
则 AC⊥BD,
先证 EFGH 为平行四边形,
再证∠FEH=90°
中点专题
31 / 65
即可
4. ⑴ 如图1,四边形 ABCD 为正方形,则四边形 EFGH 的形状?
(2) 如图2,若 AC=BD,AC⊥BD,求证四边形 EFGH 为正方形.
【解析】证 EFGH 为平行四边形,
再证 EF=EH,
∠FEH=90°
5.四边形 ABCD 中,AB=CD,E、F、G、H 分别为 BD、BC、AC、AD 的中点,求证四边形 EFGH 是菱
形.
【解析】证 EFGH 为平行四边形,再证 EF=EH
6.如图,CA=CB,CD=CE,∠ACB=∠DCE=90°,M、N、G、H分别为
AE、AB、BD、DE 的中点,求证四边形 MNGH 为正方形.
【解析】连 BE、AD 证△BCE≌△ACD,BE=AD,BE⊥AD,先证 MNGH 为菱形,
再证∠MNG=90°即可.
中点专题
32 /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