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29 20:2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检测卷
时间:110+10分钟(仔细检查)分值:120分 评价: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行辈(háng)  冗杂(rǒng)   糜子(méi)   熙熙然(xī)
B.脑畔(pàn) 瞳仁(tónɡ) 争讼(sòng) 戛然而止(jiá)
C.羁绊(jī) 怠慢(dài) 磅礴(bó) 大彻大悟(chè)
D.眼眶(kuàng) 潺潺(chán) 怅惘(cháng) 马前卒(z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
A.偏辟   登时   燎原   人情事故
B.思慕 严峻 震憾 千呼万唤
C.欺侮 搏击 亢奋 叹为观止
D.吩咐 油馍 斡旋 兴高彩烈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今年的元旦节就要到了,街上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
B.建军90周年大阅兵,弘扬了国威、军威,一切挑衅中国主权的行为都必须戛然而止。
C.通过爷爷的批评教育,我终于大彻大悟,对以往所犯下的错误有了深刻的认识。
D.他似乎意识到我仍然困惑不解,于是又用更浅显的语言向我解释。
?4.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
A.?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把玩、吟咏描绘。??????????
B.?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C.?据统计,我国现有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左右,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D.?随着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视,使我们都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5.请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参照画线的句子进行仿写。(4分)
入团那天,春光融融,蓝蓝的天上飘着白云,校园里绽满鲜花,团旗映着我们的面颊。那一刻,我的心里。蓝天如同浩瀚的海洋,白云________________,鲜花犹如我们灿烂的未来,团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综合性活动。(9分)
班级举行以“探寻节日风俗,感受文化情怀”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
(1)请仿照示例,从“春节”“元宵节”中任选一个传统节日,说出节日风俗及文化内涵。(2分)
示例:中秋节,吃月饼,希望生活团团圆圆、和谐美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在活动中开展了“如何看待洋节和传统节日”的主题辩论,辩论中,有的同学认为时代在不断进步,传统节日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过洋节;有的同学认为作为一名中国人不应该丢弃传统,传统节日是所有中国人的生命印记。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呢?(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阅读以下材料,针对“怎样才能让传统节日更受欢迎”提两条建议。(4分)
材料一: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传统的过节形式已经淡出了很多人的生活,甚至一些老少咸宜的风俗民俗活动也在消失;更让人惋惜的是,很多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也在被渐渐遗忘。
材料二: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杨利慧指出,过去我们传统节日的狂欢氛围并不亚于现在的“洋节”。春节、元宵节时,舞龙舞狮、逛庙会、闹花灯等都很有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阅读苏轼的《中秋月》,回答问题。(6分)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 【注】熙宁十年(1077年)中秋,苏轼时任徐州刺史,他见到了胞弟,于是写下了这首《中秋月》,记述了诗人与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银汉:银河。玉盘:明月。
7.你觉得一,二两句中哪些动词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13分)
????????????????????????????????????????????????????????????????鹿亦有智
???????? 博山①李氏者,以伐薪②为生。一日,于山坳得一鹿仔③,携家喂养。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其家户外皆山,鹿出,至暮必归。时值秋祭④ , 例用鹿。官府督猎者急,限期送,然旬日间无所获,乃向李氏求之。李氏不与。猎者固⑤请。李氏迟疑曰:“待吾虑之。”是夜鹿去,遂不归。李氏深悔之。
????? (注) ①博山:古地名。②伐薪:砍柴。③仔:同“崽”。④秋祭:官府在秋季举行的祭天地的仪式。⑤固:坚持。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其家户外皆山(????????)???? ②时值秋祭(??????)?
③李氏不与(??????)?? ? ? ? ?? ?? ④ 鹿稍长(??????)
10. 用“/”划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2分)
鹿 稍 长 甚 驯 见 人 则 呦 呦 鸣
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是夜鹿去,遂不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则小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思考?(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13分)
除夕情怀
冯骥才
????????①除夕是中国人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所以此时此刻一定要和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团聚一起。首先是生养自己的父母。陪伴老人过年,有如依偎着自己生命的根与源头,再有便是和同血缘的一家人枝叶相拥,温习往昔,尽享亲情。腊月里到火车站或机场去看看声势浩大的春运吧。世界上哪个国家会有一亿人同时返乡,不都要在除夕那天赶到家去?他们到底为了吃年夜饭还是为了团圆?
? ? ??②此刻,我想起关于年夜饭的一段往事——
? ? ??③一年除夕,家里筹备年夜饭,妻子忽说:“哎哟,还没有酒呢。”我说:“我忙得都是什么呀,怎么把最要紧的东西忘了!”
?? ? ?④酒是餐桌上的仙液。这一年一度的人间的盛宴哪能没有酒的助兴,没有醉意?我忙披上棉衣,国土围巾,蹬上自行车去买酒。
??????⑤车行街上,天完全黑了,街两旁高高低低的窗子都亮着灯。一些人家开始年夜饭了,性急的孩子已经辟辟啪啪点响鞭炮。但是商店全上了门板,无处买到酒,我却不死心,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这顿年夜饭没有酒。车子一路骑下去,一直骑到百货大后边那条小街上,忽见道边一扇小窗亮着灯,里边花花绿绿,分明是个家庭式的小杂货铺。我忙跳下车,过去扒窗一瞧,里边的小货架上天赐一般摆着一瓶红红的果酒,大概是玫瑰酒吧。踏破铁鞋终于找到它了!我赶紧敲窗玻璃,里边出现一张胖胖的老汉的脸,他不开窗,只朝我摇手;我继续敲窗,他隔窗朝我叫道:“不卖了,过年了。”我一急,对他大叫:“我就差一瓶酒了。”谁料他听罢,怔了一下,刷地拉开小小的窗子,里边热呼呼混着炒菜味道的热气扑面而来,跟着一瓶美丽的红酒梦幻般地摆在我的面前。
??????⑥我付了钱,对他千恩万谢之后,把酒揣在怀里贴身的地方。我怕把酒摔了,然后飞快地一口气骑车到家。刚才把酒揣进怀里时酒瓶很凉,现在将酒从怀间抽出时,光溜溜的酒瓶竟被身体捂得很温暖。
??????⑦当晚这瓶廉价的果酒把一家人扰得热乎乎,我却还在感受着刚才那位老汉把酒“啪”地放在我面前的感觉。他怎么知道我那时为年夜饭缺一瓶酒时急切的心情?很简单——因为那是人们共有的年的情怀。
??????⑧于是我又想起,一年的年根在火车站上。车厢里人满为患,连走道上也人贴着人地站着。从车门根本挤不上去,有人就从车窗往里爬。我看一个年轻人,半个身子已经爬进车窗,车里的熟人往里拉他,站台上工作人员往外拽他。双方都在使劲,这年轻人拼命地往车里挣扎。就在这时候,忽然站台上的人不拉了反倒笑嘻嘻把他推上去。我想,要是在平时,站台的工作人员决不会把他推上去,但此时此刻为什么这样做?为了帮他回家过年。
? ? ??⑨年,真的是太美好的节日、太好的文化了。在这种文化氛围里,人人无需沟通,彼此心灵相应。正为此,除夕之夜千家万户燃起的烟花,才在寒冷的夜空中交相辉映,呈现出普天同庆的人间奇观。也正为此,那风中飘飞的吊钱,大门上斗大的福字,晶莹的饺子,感恩于天地与先人的香烛,风雪沙沙吹打的灯笼和人人从心中外化出来的笑容,才是这除夕之夜最深切的记忆。(有删节)
13.请给本文两件事分别命名一个小标题,要求准确、新颖。(不超过四个字)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文意,分析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⑧自然段作者叙写第二件事的目的是什么? (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站台的工作人员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13分 )
月光饼
琦君①
??? 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廊前摆上糖果,点起香烛,和天空的一轮明月,相映成趣。月光饼做得很薄,当中央上一层稀少的红糖,面上撒着密密的芝麻。供过月亮以后,拿下来在平底锅里一烤,掰开来吃,真是又香又脆。月光饼面积虽大,分量并不多,所以一个人可以吃一个,我总是首先抢到大半个,坐在门槛上慢慢儿的掰开嚼。家里亲友们送来的月光饼很多,每个上面都有一张五彩画纸,印的是“嫦娥奔月”、“刘备招亲”、“西施拜月”等等的图画,旁边还印有说明。我把这些五彩画纸抽下来,要大人们给我讲上面的故事。几年的收藏积蓄,我有了一大叠。长大以后,我还舍不得丢掉,时常拿出来看看,还把它钉成一本,留作纪念。
??? 我有一个比我只大两岁的表姑,她时常在我家度过中秋节,她喜欢吃月光饼。有一次,她拿了三张五彩画纸要跟我换一个饼,我要她五张,她不肯,两个人就吵起来。她的脸很大很扁,面颊上还长了不少雀斑。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月光饼!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雀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就掩面哭泣起来,把一叠画纸撕成片片地扔掉,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心里不免又心疼又后悔 , 也就哇的一声哭起来。母亲走来狠狠地训我一顿,又捧了个刚烤好的月光饼给表姑,表姑抹去眼泪,看看饼,抬眼望着母亲问道:“表嫂,你说我脸上的雀斑长大以后会好吗?”母亲抚着她的肩说:“你放心吧!女大十八变,变张观音面②。你越长大,雀斑就越隐下去了。”母亲又说又笑:“你多拜拜月亮菩萨,保佑你长得美丽。月光饼供过月亮,吃了也会使你长漂亮的。”表姑半信半疑地摸着月光饼上的芝麻,和我两个人呆愣愣地对望了好一会儿,她忽然掰下半个饼递给我说:“我们分吧!我跟你要好。”我看看地上撕碎了的画纸与踩烂的饼屑,感激万分地接过饼,跟表姑手牵手悄悄地去后院里,恭恭敬敬地向天上的月亮拜三拜,我们都希望自己长大了都有一张观音面。
??? 表姑长大以后,脸上的雀斑不但没有隐去,反而更多了。可是婚后夫妻极为恩爱,她生的两个女儿,都出落得玫瑰花儿似的,我们见面时谈起幼年抢吃月光饼和拜月亮的事情,她笑笑说:“月亮菩萨还是听我的祷告的。我自己脸上的雀斑虽然是越来越多,而她却保佑我有一一对美丽的女孩子。”
??? 台湾是产糖的地方,各种馅儿的月饼,做的比大陆上更腻口③,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
??? 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
【注释】①琦君:本名潘希珍,现代散文作家,1917年生于浙江省永嘉县,1949年去台湾。作品风格温柔敦厚、清新自然。著有《烟愁》、《三更有梦书当枕》、《橘子红了》等。②观音面:在这里指端庄美丽的容貌。③腻口:因太甜或油腻不想多吃。
17.选文开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月光饼的外形、用料、滋味等方面内容,事隔多年作者为什么还能记忆犹新?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考点)18.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结合上下文,分析划线句子中“又心疼又后悔”的原因。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在台湾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觉台湾的各种月饼“做的比大陆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50分)
21.在众多表现亲情的散文中,朱自清的《背影》是非常典范的作品。它以平实的语言叙写平凡的事件,传达真挚的情感。请你模仿这篇文章的写法,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要求:①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②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③不得抄袭。

第一单元检测卷答案
1.D(cháng—chàng)
2.C(A.辟—僻,事—世;B.憾—撼;D.彩—采)
3.B(A张灯结彩:形容节日或有喜庆的事的繁华景象。B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不能用来形容行为中止。C大彻大悟:形容彻底醒悟。D困惑不解:表示不懂不明白,很迷惑的意思。)
4.B (A项搭配不当,对于“日落”,不能去“把玩”,应将“把玩”改为“驻足”或“欣赏”;
C项语义重复,去掉“约”或“左右”;D项缺少主语,去掉“随着”或“使”。)
5.如同点点风帆;犹如我们庄严的誓言(每空2分,第一句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蓝天”比喻为“海洋”,因此,仿写的句子也应该用上比喻修辞,第二句既有比喻有含有想象,所以仿句时都要考虑进去。)
6.(1)示例一:春节,倒贴“福”字,期盼家人健康平安、富裕和谐。示例二:元宵节,吃元宵,希望家人团团圆圆、甜甜蜜蜜。(2分)(2)示例:我们应该认真传承民族文化,(1分)过好传统节日,(1分)在继承中发扬的同时,我们也不要盲目排斥洋节(1分)。(3)示例:应重拾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社会媒体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介绍,增强节日的娱乐氛围;(2分)社区、学校应该多组织传统节日活动,要注重节日活动对青少年的熏陶与感染。(2分)
7.“溢”字写尽月光如水满则溢的动态美,冰清玉洁的光亮美。(2分) “转”字再现了明月的运行轨迹和浑圆的形态美。(2分)。
8.表达了诗人对月圆人圆的珍惜,(1分)对亲人团聚的渴求。(1分)
9.①门 ? ? ? ②适逢,遇到 ? ? ? ③给 ? ? ? ④渐渐地(每空1分)
10.鹿稍长/甚驯/见人则呦呦鸣
11.这天夜里鹿离开了李家,于是再也没有回家。(重点词有:是:这;去:离开;遂:最终)
12.①从李氏角度看,人还需多善良,善始善终,不要优柔寡断,更不能被小利益诱惑。(2分)
②从鹿的角度看,信任也要有底限,注意防范潜在危机,多一分智慧。(2分)
【参考译文】
博山有一户姓李的人家,砍柴为生。一天,从山间平地得到一只鹿,带回家喂养。,鹿逐渐长大,非常驯服,见到人就呦呦的叫。他家门外都是山,鹿出去,到了晚上一定回来。正当秋天祭祀的时候,按照惯例需要用鹿。官府催促猎人很急,限定日期(让猎人)送上。但(猎人)十来天没有收获,就向姓李的人家求取那只鹿。姓李的人不答应,打猎的人坚持请求,姓李的人迟疑的说:“让我考虑考虑。”当天晚上鹿走了,就没有回来。姓李的人非常后悔。
13.①梦幻红酒;(2分)②陌生知己(2分)
14.环境描写,(1分)渲染夜幕降临,各家各户开始夜饭,共度除夕,迎接新年的温馨气氛,(1分)烘托了“我”此时急切的心情。(1分)
15.更深刻、更有力表现“人们共有的年的情怀”——一家人团圆。(2分)
16.①恪尽职守:看一个年轻人爬进车窗,拼命地往车里挣扎,站台上工作人员也拼命使劲往外拽他。(2分)②善解人意:为了忙年轻人回家过年,站台上的人不拉了,反倒笑嘻嘻把他推上去。 (2分)
17.月光饼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或思念之情;(2分)是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2分)
18.月光饼。(1分)在结构上:与开头相呼应;(1分)内容上;深化中心,表达了对故乡一种绵绵的相思之情。(1分)
19.画纸被撕碎;(1分)月光饼被踩碎,白白浪费心疼;(1分)伤害了表姑,后悔。(1分)
20.对比(或衬托);(1分)睹物思乡,勾起浓浓的乡情,(1分)突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1分)
21.【写作指导】
1.重读《背影》,借鉴其具体的写法。如选择某一形象凝聚情思,推动情节发展,贯穿全文,注意在行文中表现自己对所写的人物挚爱思念的情感。
2.呈现精彩细节。调动记忆,选取印象深刻的、特别有感触的片段事件从细处着眼,从细处入手,由细处表现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我们要进行描写记叙时要多进行细节描写。不能胡编乱造,天马行空随意想象,要从生活中选取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件。
3.安排好文章的线索与结构,并注意综合运用多张表达方式,让文章更有表现力。
☆佳作展台 想念 小时候常会和外婆出去吃一些地道的南京小吃,如今,大部分的味追早已隐藏在我的味蕾深处,再也想不起来,只有那两块钱一颗的活珠子我却一直想念。①
那天我在回家的路上,突然看见了一家很久都没有出现的小摊,隔着老远,我仿佛就听到了一声声清脆的敲蛋売的声音。
想起小时候,我爱吃活珠子,外婆便常常带我来这里。走进小摊,鼻腔中顿时溢满了
种淡淡的异香,让人味蕾大动。
“老板,来两个活珠子。”外婆说着掏出钱去。我们找到一个小発子,坐下来,取一个小碟子,挖上一勺白色的胡椒盐,均勾的撒在小碟子里。②
不ー会儿,店主端上来一只小碗,小碗里有两颗乳白色的鸡蛋,我轻轻地敲开一个小口,一层半透明的薄膜下,隐藏了让人欲罢不能的鲜美汁液。撕开一个小口,抿一口,一口又甜又香的汁水溢满口中,紧接着剥开,半透明装的浅灰色鸡身下,是一大块嫩黄色的蛋黄,轻轻抹一层胡椒盐上去,吸ー口,尚未成形的小鸡便滑入了口中,这小鸡如一小团果冻,轻轻地滑过我的舌尖,香气顿时溢满了喉头,伴着一点胡椒的香气,煞是诱人。
我还依稀记得,外婆总是颤颤巍巍地端着一个活珠子,送到我的嘴边来,③我轻轻地吸去了汁液,吃去了鸡身和蛋黄。“好吃吗?”外婆总是这样问。蒙上了灰尘的白炽灯被店主包上了一层薄薄的桶色纱布,我抬起头看向外婆,暖暖的灯光堆满了外婆脸上的皱纹,她的眼里满是笑,是那么温暖……③
如今又坐在这个小摊上,外婆却不在身边。我用勺子挖上一勺胡椒盐,撒在蛋黄上,张大嘴巴,一口咬下整个蛋黄,很鲜,很美味……看着碗里破碎的蛋壳,再次品尝想念中活珠子的味道,从心到胃,从头发梢儿,到每一寸皮肤,都是暖暖的。④
这一刻,思念蔓延,好想再回到外婆身边,再看看她那爬满皱纹的温暖笑颜。⑤ ☆重点分析 ①开篇点题,由活珠子点出想念,直指主旨。 ②一组连续动作的描写,可见我们是这里的常客。 ③运用细节描写,铺设画面。写外婆看“我”吃活珠子时的动作、神情。满满的爱意流淌。 ④心理描写,由物及人,引出思念之情。 ⑤照应开头,结构清晰,点明“我”的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