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出示毛主席图片
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毛泽东)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是一位伟大的领袖,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起走进领袖的内心,去感受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博大的父爱。
新课导入
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地方自己深受感动?为什么感动?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并标注在书上。
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第“一”和“二”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写了毛主席接到了毛岸英牺牲的电报,悲痛欲绝;
第二部分写了毛泽东关于毛岸英遗骨安葬问题的抉择过程。)
整体感知
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少时间.慈父毛泽东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2)“‘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面对这封电文,毛主席是怎样的心情呢?你觉得用什么词可以概括出来?指名回答。
犹豫 痛苦
他犹豫什么?为什么为难呢?
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他内心想让儿子回来吗?用朗读来表现他的愿望。
②“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你体会到主席矛盾、痛苦的心情了吗?用你的朗读再现主席当时的心境吧。
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毛泽东回忆起岸英和自己的一次次分离及其原因,从中反映出岸英的成长经历。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的回到了父亲的身边,这一次,儿子真的不能回来了吗?毛泽东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表现了毛泽东的无比悲痛。
当“彭老总请求将遗体运回国”“金日成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时,毛主席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这里可以看出:(毛主席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主席,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
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2)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的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当毛主席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
(1)“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毛岸英是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中的一位,毛主席在做最后的决定时,心底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无比眷恋。
(2)“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当毛主席在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的?
(1)“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放在枕头上的电文稿写着一行醒目的大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主席那宽阔的胸怀和那深深的慈父之情。
(2)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这是本文的最后一句话,把它单独一句话作为文章的结尾。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爱的父亲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还可以听到这位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老年丧子谁不哀痛!此时此刻,千言万语,都变得苍白无力,以这句话收笔,留给我们深深的震撼: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诗在课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遗骸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须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骨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既然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既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毛泽东和毛岸英
常人的情感
伟人的胸怀
青山处处埋忠骨
忍痛批示——何须马革裹尸还
艰难
选择
金日成首相:要求葬在朝鲜
接到电报——失去爱子 极度悲痛
彭总司令:请求回国安葬
尊重朝鲜
人民意愿
课文记叙了毛泽东在得知爱子毛岸英为国捐躯的消息后的心情和所作出的决定,歌颂了
(1)毛泽东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2)毛泽东以身作则,不搞特殊的高尚情操。
(3)毛泽东为革命事业献出一切的崇高品质和无产阶级
革命家的博大的胸怀。
课文小结
课后作业
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练笔
通过写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做某一件事时的踌躇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