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时间
1405—1433年(明成祖 明宣宗时期),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比新航路开辟早半个多世纪)
目的
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海外的奇珍
明朝具备哪些远洋航行的条件?
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极盛。
材料二: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路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物质前提:明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雄厚
技术条件: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应用(辨别方向)
客观条件
自主学习,结合教材,完成下表
时间
次数
规模
人数
携带物
品
郑和下西洋盛况
1405-1433年
7次
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每次航行船只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多艘。
2.7万多人
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
刘家港
刘家港
占
城
今加里曼丹岛北部
今马来西亚马六甲一带
今印度科泽科德
榜葛剌
今孟加拉国和印度西孟加拉邦一带
今江苏太仓
天方
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
红
海
今肯尼亚蒙巴萨
慢八撒
到过:越南、印尼、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伊朗等亚非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找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范围、最远到达的地区。
人物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到达美洲
比较结果(特点)
时间
次数
1405—1433
7次
1492—1504
4次
人数
27800
1500
船数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艘)
17艘
船只大小
长44丈(151.8米)宽18丈(61.8米)
(一个标准足球场)
长24.5米宽6米
(半个篮球场)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设备
航海图、罗盘针
罗盘针
对比郑和下西洋概况和欧洲航海家航海情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郑和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时间早、持续时间长,次数多
人多
船多
船大
范围广
设备先进
人物
郑
和
哥伦布
比较结果
时间
1492-1504年
次数
4次
船数
17艘
船只
大小
长24.5米
宽6米
人数
1000多人
到达
范围
到达美洲
目的
1405-1433年
七次
最多时200多艘
大号宝船长151.8
米,宽61.8米
27000多人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之比较
时间早
航海规模大
范围广
扬国威,和平交往
暴力掠夺
结合材料,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在印度古里,中国船队到达后,由当地的代理人负责交易事宜,将货物带到交易场所,双方在官员主持下当面议价定价,一旦定下,决不反悔。双方互相击掌表示成交。这种友好的贸易方式,在当地传为美谈
。
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在海外还流传许多郑和的故事。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印尼有三宝垄、三宝庙,留下郑和遗迹。
开创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红海沿岸
非洲东海岸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
宝而归,于国家何益?此特一敝政。
——(明)严从简
明朝人对郑和下西洋的看法
郑和七次大规模的远航,耗费了大量的国力,成为人民的沉重负担。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清)梁启超
二.戚继光抗倭
结合课本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倭寇是指?
2、沿海人民为什么要抗倭?
3、戚继光主要在哪些地方抗倭 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4、为什么说戚继光是我国古代的民族英雄?你认为他有哪些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
明代杰出的军事家,抗倭的民族英雄,山东人。出身将门,17岁承袭父职,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戚继光先后在山东、浙江、福建沿海抗倭,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戚家军”,他本人也与俞大猷等同为抗倭名将,声名远扬。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
人物扫描:
倭寇
鸳鸯阵
抗倭形势图
戚继光抗倭
台州九捷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东南的奸商勾引倭寇上岸,共同抢劫分赃,不断骚扰中国东部和东南部,烧杀抢掠,使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惨遭损害。
福建、广东
1、背景(为什么要抗倭)
2、经过
3、结果
东南沿海的倭患都被平息了
宁海遭遇战
敌我伤亡人数300:0
意义
(1)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捍卫了我国的主权,保障了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2)戚继光是杰出的民族英雄,他的抗倭业绩永远载入史册。
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第一艘国产航母001A
一片丹心风浪里,
心怀击楫敢忘忧
小组讨论: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事件的性质?用一句话评价戚继光?
一、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
二、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三、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同仇敌忾
四、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符合人民的利益
三、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
这里的“攫取”“居住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葡萄牙人夺取了澳门的居住权?或葡萄牙人把澳门占为己有?
回答要点:
葡萄牙人是通过贿赂、欺骗的方式,堂而皇之地住下来。他们用的是不正当的手段,所以叫“攫取”。
这是澳门被葡萄牙长期居留的开始,但他们只拥有“居住权”,澳门的主权仍属中国。
三、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回目录
——郑和下西洋
和平交往
暴力冲突
国与国关系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是什么?
——戚继光抗倭
本课总结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明中后期—国势衰落
冲突战争
和平交往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在
澳门的居住权
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由强盛逐渐转向衰弱了
。
反映?
国家实力决定外交关系
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根本原因:封建制度日渐衰败。
沧海桑田—议感悟
友好
交
往
战争
冲
突
国力强盛
国力衰落
落后就要挨打
只有国家强盛才能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